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四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心借重它的工具起作用而已。譬如說:眼的神經系統,眼根能看的,佛發現那是心在作用,不是神經系統,是借重神經系統,知道吧!

  [見單屬眼,聞兼耳、鼻,覺單屬身,知]比較廣,[兼舌、意,須知六根對境,如鏡照像,本無分別]。如果你這個體會得出來,境就是心的體性,如如不動的體性,本來是同一面鏡子的,本無分別的。但是[六識緣境,則有分別],分別旁邊寫:妄動。妄執、妄動才有分別。所以,佛法:你擺平了自己,就平靜了,心不起分別,天地萬物就解脫,沒有一樣東西阻礙了你。[即此有分別無分別,爲根識之分]。

  [古德有雲:見、聞、覺、知,無非妄想。此約六識言。又僧問善知識:如何是佛性?答曰:在眼曰見,在耳曰聞,在鼻嗅香,在舌嘗味,在手執捉,在足運奔]。也就是哪裏都是佛性啊,見、聞、覺、知統統是。[此約六根言。識性虛妄],爲什麼是虛妄?識性是借塵而顯的;本性不需要借著塵。[故名妄想;根性真常,故稱佛性]。

  [古來宗門祖師,多從六根門頭,接引學人,擎拳豎指,令向眼根能見處薦取;振威一喝,令向耳根能聞處薦取]。什麼是見?什麼不生不滅?擎拳一豎就是這樣,禅宗祖師大拇指一比,就開悟了,都是比這一只(大拇指)。振威一喝,向耳根能聞處,諸位!是能聞處,是什麼在作用?是識心在作用?還是識性在作用?是本性在作用?

  [木樨香否]?木樨就是植物名,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桂樹。木樨香否就是:桂樹的香味如何呢?[令向鼻根能嗅處薦取;這個滋味如何?令向舌根能嘗處薦取;當頭一棒,令向身根覺痛處薦取;不思善不思惡,令向意根正恁麼時薦取]。這是六祖講的。其實很簡單,無論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記得!只要不落入對立,絕對的心性就顯現,只要不落入對立。跟衆生過意不去,就是跟自己的心性過意不去,你記得這一句話。所以大悟的人是柔軟心的,永遠都是這樣對待衆生的,衆生再怎麼傷害他,他絕對不會傷害衆生的,這個就是佛的心。

  [這等見、聞、覺、知,即本經所顯的,爲如來密因,亦即二根本中真本,亦即四科七大中,如來藏妙真如性,所應取爲本修因者]。所以,我們要以什麼來作爲我們修行的依據呢?就是用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修行。[此中所滅之見、聞、覺、知,即前五識之任運分別,及與前五識,同時而起,明了意識之隨念分別,塵有則有,塵無則無]。你看,都是跟塵有關系;清淨自性無關于塵,它是絕對存在的,時時刻刻,大智慧都存在的。

  [凡、外、權、小,諸修行人,亦知這個散動,有欲修定,必須止之歸靜]。把動除掉,把它歸靜,[成一種內守幽閑之境,不知猶是獨頭意識]。所以說:強迫自己不要去攀緣境界,諸位!那個還是意識心。譬如說:有一個人喜歡逛街買名牌,喜歡到百貨公司。如果不開悟的人,克製自己了:我不去、我不攀緣,沒有錯,境界進步了,不再花錢,約束自己,很好。但是,這個是不是本性呢?不是,因爲他是用克製的。大悟就不一樣了,如果我來逛百貨公司,到高雄夢時代,沒關系啊,再怎麼逛都沒關系,一看就統統空,就統統緣起嘛!專櫃、衣服、鞋子,哪一樣不是緣起的?吃的,吃了以後會消化,消化變成大小便。所以,悟有什麼好處?悟,它就是好處。大事他會化小事,小事化無事。所以,如果你悟,走到哪裏都一樣。看了一個大的國際機場,喔!很大!很大也是空,幾萬年以後還是一樣,一無所有。何況我們的生命這麼的短促,你哪裏看不開呢?因此勉強自己克製一下欲望,仍然是意識心。不過,這樣就不錯了,克製欲望,同時可以透視一切妄心跟妄境不實在,存在一個真如自性在作用,那麼哪裏都是故鄉,你就已經是故鄉的人了。

  [法塵分別影事。正二根本中妄本,凡外所修之定,甯能出此境界?法塵境界,有生、滅之異者。法塵無別體,即五根對境,五識起時,有明了意識,與其同時而起,緣五塵性境]。這個性境是顯境的意思,性不是本性的意識,性境就是實境。緣五塵性境,有性境帶質境、獨影境,這個性境就是真實境,實實在在的,文殊講堂就是這樣子。那你回家,你沒有看到文殊講堂,就是靠想像的,我想像一下文殊講堂是怎麼樣子,那叫做獨影境。獨影境又分有質獨影跟無質獨影,有質獨影是有根據的;無質獨影就是龜毛兔角。這個一講到唯識學就是很深了,我有太多的東西,實在沒有時間講給您聽,有因緣自己看百法和唯識吧!碰到某一個名相,什麼都要解釋得很微細、很清楚,那我講到八十歲,佛陀入涅槃也講不完,碰到名相都要講到那麼微細,我哪有辦法?我哪有那個時間呢?你看著辦吧。

  [接歸意地],那就是緣五塵性境實境,性境就是實境。接歸意地,把它接回來,就像接天線一樣,回歸到分別心,意地就是分別心、意識心。[合五塵落卸影子,成爲法塵之境,如照像之攝影焉,故爲影事。有一分生塵,散位獨頭意識所緣,起計度分別者。有一分滅塵,即此內守幽閑之境,定中獨頭意識所緣者。亦全托分別,而後分明,一不分別,境即沈沒,此之分別甚細,如無波之流]。比喻得相當好!有波之流我們看得很清楚;這個無波是很細的。[望如恬靜],看起來很靜的,你一沖進去,[流急不住]。所以,很多人會死在海岸旁邊,他一直走……,不小心掉進急流裏面。

  溪谷爲什麼會淹死人?常常說去哪裏,外雙溪,小朋友去遊泳,今年死了幾個;哪裏的海岸線,又死了幾個,去遊泳淹死了幾個!是不是?有時候看它很靜,不要小看它,一踩進去了,踩空,沒有底,那不會遊泳的。所以,我不會遊泳也有好處,對不對?因爲我不近水啊!讀大學的時候,要考遊泳課,我就問那個胖子說:喔!你怎麼這麼會遊泳?他說;林同學!你就放輕松,記得,你像我這樣,你看,我這麼壯、這麼粗,你看,放輕松,它就自然浮起來,來試試看,你這麼一丁點,沒有問題的!他說一丁點的意思就是很小的意思。試試看,我一放松,還是沈下去啊,還是吃水啊!要考遊泳課,考遊泳課要到深的地方去,要從這邊遊到那邊去,才給你及格啊!我說:我不會遊泳啦!我就學一個狗爬式的,兩只手一直劃就對了。我們那個老師體育很好,我說:我下水就抽筋了,從小到大不碰水的,除了洗澡以外。他說:好!那你就走過去,從這時走到那邊,二十五公尺,你從這邊走到那邊就及格!太簡單了,我就下水從這邊走到那邊,真的!沒辦法,不會遊啊!到現在也是。所以,到時候我掉到水中,第一個你要救師父,救生圈先放給我,你們會遊的放慢一點。

  [非實無流,故曰:法塵分別影事。意識有明了、獨頭之別者:明了意識,緣境明了,親得法之自體,故以爲名,亦名五俱意,與前五識,俱時起故,亦名同時意識],就是同時起作用。獨頭意識,複有四種:一、散位獨頭,緣獨影境],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發呆,坐在那邊發呆,叫做散位獨頭,心散亂,然後自己靠想像:如果有一天我做了影星,拍了戲,我有錢了,第一個,我要買一部車,我一定要買法拉利;我身旁要住哪一棟[別野];有錢叫做別墅啦,沒有錢叫做[別野]。我要買一棟[別野]來住!這個叫做散位獨頭,就坐在那邊發呆,散亂心緣獨影境。

  [二、狂亂獨頭],我們現在所講的精神病,叫做狂亂獨頭意識,[緣病中狂亂所發境]。病中就是吃藥吃得太重了。我今天看到新聞,不曉得真的假的?有這樣一個的醫生開了一個給小朋友的,叁天的藥劑、藥量,他(醫)開一次給那個小朋友吃喔,結果這個寶寶一吃下那個藥的時候,差一點死掉,他臉都發青。我看了新聞報導,太離譜了吧!會不會這樣子,還好,這個小朋友有救起來。那個小朋友沒有救起來的話,腦筋傷到,哇!那一輩子完了!那腦筋就像人類的最重要的IC板,這個電腦很大臺沒有用,那個IC板壞掉了,就阿彌陀佛了!長得那麼高、那麼壯,哇!IC板壞掉了!所以,這個緣病中狂亂所發境,因此吃藥稍微小心一點,還是自然的比較好。

  [叁、夢中獨頭,緣虛妄夢境],夢境就是作夢了,夢境就是不能作主,完全是意識心。[四、定中獨頭,緣定中所住境。此中幽閑之境,即屬定境。定中獨頭所緣者,因有守境之心,所守之境,故爲法塵分別影事;此破意識,止散入寂之勝善功能也]。

  [我非敕汝,執爲非心,但汝于心,微細揣摩,若離前塵,有分別性,即真汝心]。

  這一段對初學佛法有相當的困難度,師父解釋一下:[我]是指佛陀。[非]就是並不是。佛陀說:我並不是強製命令你說執爲非心,就是執此緣塵的分別心不是心,那個也是心,那個是妄心。佛陀說:我不是強製命令你,執此緣外塵的分別心不是心。但是,你對這個心應當微細地揣摩,好好地仔細仔細,觀照、剖析、分析、揣摩,冷靜一下,研究、揣摩一下。若離前塵,前塵就是所緣起的假相。如果你離開緣起的假相,同時作得了主,有分別性。這個分別性是作得了主的分別,不是意識心的分別,雖分別不作分別想,叫做有分別性。就像鏡子照鏡子一樣。這樣子離塵,若離前塵,有分別性,作得了主的,情緒完全可以控製住的,這個就是你的真心,此真汝心。這一段特別的重要!修行人這一段能夠體悟,好好的體悟,真的修行,悟則刹那間,迷則塵點劫

  [此縱其離塵有體,許爲真心。故曰:我非強製敕(令也)汝,一定執此緣塵分別,以爲非心]。因爲妄心跟真心是同一顆心,只是妄心有所執著,放下那個執著,真心就顯現;妄心有分別,放下那個分別、痛苦的分別心,真心就顯現。真心本身就有分別,它是沒有痛苦的分別、沒有煩惱的分別性,它具足、充滿著智慧;它分別善惡,不著善惡;它分別是非,不著是非,它能有這種功夫。[但汝于自心中,微細研究揣摩,汝所執吝不舍之心,若離前塵,有分別之體性,即許真是汝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