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心;此暫縱也]。暫時姑且這麼說。
[若分別性,離塵無體],如果你那顆分別心,離了外塵沒有體性,若分別性,離塵無體,[斯則前塵,分別影事]。如果這個分別性,離了前面的緣起的假相,而沒有體性,譬如說貪心,前面的境界引起你的貪心,這個貪心就無體性的;前面的境界引起你的瞋恨心,這個瞋恨心就是沒有體性的;前面的境界引起你起愚癡、愚癡心,這個愚癡心就是沒有體性的,塵現,貪瞋癡卻現;塵離,貪瞋癡卻沒有。斯則前塵,分別影事,這個就是前塵分別影事。
[此隨奪],馬上告訴你,[若能分別之性,離塵無自體者,此則前塵分別影事耳]。所以,一個是真心,一個是妄心。如果這個分別性的功能,離開了緣起的假相而不存在,那麼,這個就是意識心,斯則前塵,這個是前塵所落下來的影像而已。
[塵非常住],塵就是緣起的假相、外境。這個外境非常住就是因爲它是生滅的,佛陀告訴我們:一顆沙是生滅無常;一棵樹、一座山、一顆星球、無盡的虛空,所有的物質世界,沒有一樣不是生滅無常的。所以,塵非常住。
[若變滅時,此心則同龜毛兔角;則汝法身,同于斷滅。其誰修證,無生法忍]。外面的境界不是常住的,如果外面的境界變滅的時候,這個心就同于龜毛兔角。則汝法身,同于斷滅。其誰修證,無生法忍?爲什麼你的法身變成斷滅的呢?因爲塵有則有,塵無則滅,你的這一顆心,應當隨著塵有跟塵滅;可是我們清淨自性不隨塵生滅。其誰修證,如果塵有則有,塵滅則滅,那麼有誰能夠修證無生法忍呢?是誰在修證無生法忍?意思就是說:當然我們每一個人,都有存在一顆涅槃的妙心、涅槃的般若智慧,才有辦法修證無生法忍。所以,我們這個般若智慧是本體,亘古以來就存在的,不是塵有則有,塵滅則滅,不隨塵生、不隨塵滅的?
[塵非常住不生滅法,因緣和合,虛妄有生,因緣別離,虛妄名滅,所托之塵,若變滅時,則此能托影事之心,亦應與之俱滅,此心則同龜毛兔角,但有其名,全無其體。則汝法身,同于斷滅者:以阿難認緣影爲真心,心即法身,屬性具,依之修習,證無生忍,屬修得],所以,佛性因修而顯。[今此心隨塵變滅,故難曰[難]就是問難:[則汝法身,同于斷滅],爲什麼?塵有則塵,塵滅則滅,事實不然,塵有、塵滅,無關于清淨自性。[以同龜毛兔角之本無故,其誰更來修因,而證無生法忍之果乎?叁推妄識無體竟,並前二科,初如來備破叁迷竟]。
看《科判》表,看數目字,看破妄識無處,斥妄識非心,推妄識無體。如來備破叁迷、正與斥破、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,所以,這個就是如來備破叁迷、破妄識無處、斥妄識非心、推妄識無體。看大衆知非無辯。我們底下就講到這個了。
[子二 大衆知非無辯]
[即時阿難,與諸大衆,默然自失!]
[即時:推破妄識無體之時。阿難與諸大衆,已聞妄識無體,既不知何者爲真,又不敢依舊認妄,至此辭窮,默然無語,自覺若失;如賈人失其所寶也]。這個[賈]有叁種念法,如果念jiǎ,這個是指姓;如果念jià,價值,就是跟價錢的價是一樣;如果念gǔ,就是商人。[並前一科,二正與斥破竟]。
[癸叁 結歸其判]
[佛告阿難:世間一切諸修學人,現前雖成九次第定,不得漏盡成阿羅漢,皆由執此生死妄想,誤爲真實。是故汝今雖得多聞,不成聖果]。簡單講就是全部都用意識心,就是永遠沒有辦法成佛。所以,這個明心見性有多麼的重要,八大宗派都應當互相勉勵,開悟是非常重要的功課,千萬不要小觑,它是成佛的關鍵、它是修行的關鍵、它是解脫的關鍵、是般若的關鍵、完全就是要開大般若智慧的。
[此結歸。前取心定判之判辭],前面取心定來判之判辭,[前雲:一切衆生,從無始來,生死相續,皆由不知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,用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輪轉。自定判之後],從這個定來判之後,[備破叁迷已竟,到此仍結歸其判。一切諸修學人,統該凡、外、權、小,錯用妄本而修者。九次第定:由一定一定,次第而入,故名九次第定。前八即四禅四空八定]。
四禅就是:離生喜樂、定生喜樂、離喜妙樂、舍念清淨定。離生喜樂定——初禅;定生喜樂定——二禅;離喜妙樂定——叁禅;舍念清淨定——四禅。四空即四空定: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,非想非非想處定,這是四空定。前八就是四禅、四空八定,這個外道都有;我們佛弟子的定是妙定,是充滿智慧的定。
[凡位所修;後一滅盡定,聖位所成]。超越了四禅、四空八定;[若但滅六識,名無心定;兼滅七識,名滅盡定]。兼滅七識是滅半分,因爲七識有我執跟法執,因爲我執跟法執,就阿羅漢來講,只斷我執,沒有斷法執,所以,不是究竟圓滿。所以,兼滅七識的半分,名滅盡定。
[又能令染末那相應之受想,伏而不行,亦名滅受想定]。你看!這個滅受想定就不得了了,色、受、想全部不受它影響,諸位!這個可不是一般人啊!一切緣起的色法,他知道這是空;一切的苦受、樂受、喜受,苦、樂、憂、喜,這感受統統看得開、放得下,諸位,內心也沒有種種的妄想,這是何等的境界啊!這個世間任何一個都沒有辦法,外道也沒辦法的;可是,佛門這樣子才是阿羅漢果而已喔,還不到佛果。[既得此定,于小乘法中,已爲漏盡,即是羅漢]。
[今雲現前雖成此定],九次第定,[不得漏盡成阿羅漢者:《正脈》雲],《楞嚴正脈》這麼說:[知彼所謂無漏聖位,皆一時權許],只是一時的方便,[誘進而已]。誘導你前進。所以,佛都是用什麼在引導衆生?就是用鼓勵你,佛陀都是用贊歎你的,你證了初果,佛陀贊歎你;喔!了不起,這很好很好!再隔一陣子,佛陀就是說:不究竟。證了二果,佛陀就非常的歡喜,他就贊歎你;經過一陣子,佛陀說:還是不究竟。證小乘阿羅漢,佛陀他再贊歎:不得了了!小乘阿羅漢果,佛陀贊歎你!再經過一陣子,佛陀說:這還是不究竟。就是一直勸進你、一直勉勵你。所以,聖人做事,就是給人希望、給人方便,不給人絕望,這個是聖人教化衆生一個很重要的,要給衆生希望的。
有一個居士在念佛,很認真地念,念到也相當有一點感應了,卻碰到一個老比丘尼,這老比丘尼從來不念佛,她看到人家在念佛,就跟這個居士講說:我呀出家四十年了,吃素吃了四十年了,你這樣念二、叁句佛,就想往生極樂世界?門兒都沒有!這個居士回來,從此以後不念佛,這是給人絕望。佛弟子是不可以這樣做的,要給人家希望的,讓他活著有希望,充滿著理想,充滿著希望,鼓勵人家。知道吧!所以,我們修行人講話是很重要的。
[《法華》破雲:汝當觀察籌量,所得涅槃非真實。既非真涅槃,豈名真漏盡乎?故《長水》謂],長水,就是北宋華嚴宗的出家人,華嚴宗僧,北宋華嚴宗僧,[僧]就是出家人。[十地(才)爲漏盡羅漢],此外加一個[才],十地菩薩才能稱爲漏盡阿羅漢,你看看,這境界有多高啊![余謂不得漏盡,此與前文,諸修行人,不能得成無上菩提句,相照應],意思就是:悟的都不夠究竟。[意謂依識心修,縱成九次第定,超出叁界,沈滯化城爲止]。化城是什麼?就是小乘阿羅漢果,只是給你方便一個聖果,那只是一個方便而已,叫做沈滯化城爲止,[不能成佛也]。
[皆由執此生死妄想],就是執此第六識[誤爲真實],誤認爲常住真心。簡單講:你只要有脾氣、個性,只要有情緒化,記得,都沒有辦法,生死拼不過的,這個叫做執此生死妄想誤爲真實。所以,因爲有妄想就會有爭、有是非、善惡、對錯,要爭得一席之地,所以,世間人怎麼會不爭呢?無論是政治、無論是商業、無論是醫生、無論是一個小小的護士,考試啊。爲什麼?我們要生存啊,要錢。所以,這個叫做殘酷的世間。
但是有一種情形,如果你肯把你的欲望降低,你就賺很多錢。有的人一個月賺了五、六萬,不夠花;如果你欲望肯降低:我一個月賺二萬,可是我會節省、會計算,哪裏比較省錢,所以說:窮人有窮人的辦法。因此如果你有般若的智慧,其實我告訴你:我們今生今世會過得很愉快,知足常樂,沒有妄想,沒有鬥爭,諸位!你的心現在就是極樂世界,想想看那種解脫,想想看那種自在,不像世間人,看什麼執著什麼……,爭得死去活來,死的時候一場空。
[此執妄爲真,故枉受輪回之苦;即破第六識,界外取證之勝善功能也。是故汝今,雖得多聞,不成聖果者:小教許四果皆聖,今阿難位居初果,而謂非聖者,以九次第定,尚非漏盡羅漢,而初果安得成聖耶?初斥破所執妄心,以開奢摩他路竟。《楞嚴經講義》第二卷終。]
我告訴你:你只要從第一片DVD,聽到現在這個地方,你要有所體悟,後面《楞嚴經》就統統通了,開悟,就OK了,明心見性了,後面,你看跟不看都一樣;但是,他就是不悟,就是不悟,就是繼續講了。如果底下的人說:開悟的人請舉手!統統舉手,我馬上撫尺一拍:下課!統統開悟就不用講了。可是,沒辦法,沒有開悟,沒有開悟就繼續講了,就這樣子。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