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四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心;此暂纵也]。暂时姑且这么说。

  [若分别性,离尘无体],如果你那颗分别心,离了外尘没有体性,若分别性,离尘无体,[斯则前尘,分别影事]。如果这个分别性,离了前面的缘起的假相,而没有体性,譬如说贪心,前面的境界引起你的贪心,这个贪心就无体性的;前面的境界引起你的瞋恨心,这个瞋恨心就是没有体性的;前面的境界引起你起愚痴、愚痴心,这个愚痴心就是没有体性的,尘现,贪瞋痴却现;尘离,贪瞋痴却没有。斯则前尘,分别影事,这个就是前尘分别影事。

  [此随夺],马上告诉你,[若能分别之性,离尘无自体者,此则前尘分别影事耳]。所以,一个是真心,一个是妄心。如果这个分别性的功能,离开了缘起的假相而不存在,那么,这个就是意识心,斯则前尘,这个是前尘所落下来的影像而已。

  [尘非常住],尘就是缘起的假相、外境。这个外境非常住就是因为它是生灭的,佛陀告诉我们:一颗沙是生灭无常;一棵树、一座山、一颗星球、无尽的虚空,所有的物质世界,没有一样不是生灭无常的。所以,尘非常住。

  [若变灭时,此心则同龟毛兔角;则汝法身,同于断灭。其谁修证,无生法忍]。外面的境界不是常住的,如果外面的境界变灭的时候,这个心就同于龟毛兔角。则汝法身,同于断灭。其谁修证,无生法忍?为什么你的法身变成断灭的呢?因为尘有则有,尘无则灭,你的这一颗心,应当随着尘有跟尘灭;可是我们清净自性不随尘生灭。其谁修证,如果尘有则有,尘灭则灭,那么有谁能够修证无生法忍呢?是谁在修证无生法忍?意思就是说:当然我们每一个人,都有存在一颗涅槃的妙心、涅槃的般若智慧,才有办法修证无生法忍。所以,我们这个般若智慧是本体,亘古以来就存在的,不是尘有则有,尘灭则灭,不随尘生、不随尘灭的?

  [尘非常住不生灭法,因缘和合,虚妄有生,因缘别离,虚妄名灭,所托之尘,若变灭时,则此能托影事之心,亦应与之俱灭,此心则同龟毛兔角,但有其名,全无其体。则汝法身,同于断灭者:以阿难认缘影为真心,心即法身,属性具,依之修习,证无生忍,属修得],所以,佛性因修而显。[今此心随尘变灭,故难曰[难]就是问难:[则汝法身,同于断灭],为什么?尘有则尘,尘灭则灭,事实不然,尘有、尘灭,无关于清净自性。[以同龟毛兔角之本无故,其谁更来修因,而证无生法忍之果乎?三推妄识无体竟,并前二科,初如来备破三迷竟]。

  看《科判》表,看数目字,看破妄识无处,斥妄识非心,推妄识无体。如来备破三迷、正与斥破、所执妄心以开奢摩他路,所以,这个就是如来备破三迷、破妄识无处、斥妄识非心、推妄识无体。看大众知非无辩。我们底下就讲到这个了。

  [子二 大众知非无辩]

  [即时阿难,与诸大众,默然自失!]

  [即时:推破妄识无体之时。阿难与诸大众,已闻妄识无体,既不知何者为真,又不敢依旧认妄,至此辞穷,默然无语,自觉若失;如贾人失其所宝也]。这个[贾]有三种念法,如果念jiǎ,这个是指姓;如果念jià,价值,就是跟价钱的价是一样;如果念gǔ,就是商人。[并前一科,二正与斥破竟]。

  [癸三 结归其判]

  [佛告阿难:世间一切诸修学人,现前虽成九次第定,不得漏尽成阿罗汉,皆由执此生死妄想,误为真实。是故汝今虽得多闻,不成圣果]。简单讲就是全部都用意识心,就是永远没有办法成佛。所以,这个明心见性有多么的重要,八大宗派都应当互相勉励,开悟是非常重要的功课,千万不要小觑,它是成佛的关键、它是修行的关键、它是解脱的关键、是般若的关键、完全就是要开大般若智慧的。

  [此结归。前取心定判之判辞],前面取心定来判之判辞,[前云: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生死相续,皆由不知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,用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轮转。自定判之后],从这个定来判之后,[备破三迷已竟,到此仍结归其判。一切诸修学人,统该凡、外、权、小,错用妄本而修者。九次第定:由一定一定,次第而入,故名九次第定。前八即四禅四空八定]。

  四禅就是:离生喜乐、定生喜乐、离喜妙乐、舍念清净定。离生喜乐定——初禅;定生喜乐定——二禅;离喜妙乐定——三禅;舍念清净定——四禅。四空即四空定: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,非想非非想处定,这是四空定。前八就是四禅、四空八定,这个外道都有;我们佛弟子的定是妙定,是充满智慧的定。

  [凡位所修;后一灭尽定,圣位所成]。超越了四禅、四空八定;[若但灭六识,名无心定;兼灭七识,名灭尽定]。兼灭七识是灭半分,因为七识有我执跟法执,因为我执跟法执,就阿罗汉来讲,只断我执,没有断法执,所以,不是究竟圆满。所以,兼灭七识的半分,名灭尽定。

  [又能令染末那相应之受想,伏而不行,亦名灭受想定]。你看!这个灭受想定就不得了了,色、受、想全部不受它影响,诸位!这个可不是一般人啊!一切缘起的色法,他知道这是空;一切的苦受、乐受、喜受,苦、乐、忧、喜,这感受统统看得开、放得下,诸位,内心也没有种种的妄想,这是何等的境界啊!这个世间任何一个都没有办法,外道也没办法的;可是,佛门这样子才是阿罗汉果而已喔,还不到佛果。[既得此定,于小乘法中,已为漏尽,即是罗汉]。

  [今云现前虽成此定],九次第定,[不得漏尽成阿罗汉者:《正脉》云],《楞严正脉》这么说:[知彼所谓无漏圣位,皆一时权许],只是一时的方便,[诱进而已]。诱导你前进。所以,佛都是用什么在引导众生?就是用鼓励你,佛陀都是用赞叹你的,你证了初果,佛陀赞叹你;喔!了不起,这很好很好!再隔一阵子,佛陀就是说:不究竟。证了二果,佛陀就非常的欢喜,他就赞叹你;经过一阵子,佛陀说:还是不究竟。证小乘阿罗汉,佛陀他再赞叹:不得了了!小乘阿罗汉果,佛陀赞叹你!再经过一阵子,佛陀说:这还是不究竟。就是一直劝进你、一直勉励你。所以,圣人做事,就是给人希望、给人方便,不给人绝望,这个是圣人教化众生一个很重要的,要给众生希望的。

  有一个居士在念佛,很认真地念,念到也相当有一点感应了,却碰到一个老比丘尼,这老比丘尼从来不念佛,她看到人家在念佛,就跟这个居士讲说:我呀出家四十年了,吃素吃了四十年了,你这样念二、三句佛,就想往生极乐世界?门儿都没有!这个居士回来,从此以后不念佛,这是给人绝望。佛弟子是不可以这样做的,要给人家希望的,让他活着有希望,充满着理想,充满着希望,鼓励人家。知道吧!所以,我们修行人讲话是很重要的。

  [《法华》破云:汝当观察筹量,所得涅槃非真实。既非真涅槃,岂名真漏尽乎?故《长水》谓],长水,就是北宋华严宗的出家人,华严宗僧,北宋华严宗僧,[僧]就是出家人。[十地(才)为漏尽罗汉],此外加一个[才],十地菩萨才能称为漏尽阿罗汉,你看看,这境界有多高啊![余谓不得漏尽,此与前文,诸修行人,不能得成无上菩提句,相照应],意思就是:悟的都不够究竟。[意谓依识心修,纵成九次第定,超出三界,沉滞化城为止]。化城是什么?就是小乘阿罗汉果,只是给你方便一个圣果,那只是一个方便而已,叫做沉滞化城为止,[不能成佛也]。

  [皆由执此生死妄想],就是执此第六识[误为真实],误认为常住真心。简单讲:你只要有脾气、个性,只要有情绪化,记得,都没有办法,生死拼不过的,这个叫做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。所以,因为有妄想就会有争、有是非、善恶、对错,要争得一席之地,所以,世间人怎么会不争呢?无论是政治、无论是商业、无论是医生、无论是一个小小的护士,考试啊。为什么?我们要生存啊,要钱。所以,这个叫做残酷的世间。

  但是有一种情形,如果你肯把你的欲望降低,你就赚很多钱。有的人一个月赚了五、六万,不够花;如果你欲望肯降低:我一个月赚二万,可是我会节省、会计算,哪里比较省钱,所以说:穷人有穷人的办法。因此如果你有般若的智慧,其实我告诉你:我们今生今世会过得很愉快,知足常乐,没有妄想,没有斗争,诸位!你的心现在就是极乐世界,想想看那种解脱,想想看那种自在,不像世间人,看什么执着什么……,争得死去活来,死的时候一场空。

  [此执妄为真,故枉受轮回之苦;即破第六识,界外取证之胜善功能也。是故汝今,虽得多闻,不成圣果者:小教许四果皆圣,今阿难位居初果,而谓非圣者,以九次第定,尚非漏尽罗汉,而初果安得成圣耶?初斥破所执妄心,以开奢摩他路竟。《楞严经讲义》第二卷终。]

  我告诉你:你只要从第一片DVD,听到现在这个地方,你要有所体悟,后面《楞严经》就统统通了,开悟,就OK了,明心见性了,后面,你看跟不看都一样;但是,他就是不悟,就是不悟,就是继续讲了。如果底下的人说:开悟的人请举手!统统举手,我马上抚尺一拍:下课!统统开悟就不用讲了。可是,没办法,没有开悟,没有开悟就继续讲了,就这样子。

  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四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