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四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滅、無常的真理,而科學家只是替佛陀來更強烈地佐證而已,因此我們知道:宇宙當中一定會敗壞的,這個世間沒有東西可以留戀的,也沒有一種東西是可以執著的,沒有的。[正此意也。二示常說妙心竟]。

  [卯叁 況真心有體]

  [阿難:若諸世界,一切所有,其中乃至草葉縷結。诘其根元。鹹有體性,縱令虛空,亦有名貌]。

  [承上唯心所現之世界,山河大地,萬象森羅,一切所有,乃至微細之一草、一葉、一縷(絲線)、一結],這個[結]就是果,樹上的水果,結果,結果,一結,一結就是果。[追诘],[诘]就是問,[其根本元由,鹹有體性]。這裏承認它有體性,是短暫的時空緣起法,承認它有體性。樹有樹必性、花有花性、草有草性。譬如說:蜂蜜是冷性、姜是熱性、男人有男人的個性、女人有女人的個性。這是站在非究竟義的角度,暫時姑且承認說它各自有體性,緣起、假設的時空性裏面這麼說,究竟本體是無體性,真心才有體性。[縱令至大之虛空,亦有名貌],虛空它沒有相,沒有形象,但是,我們也知道說那叫做虛空。[虛空是名],給它一個名詞,[通達無礙爲貌]。

  [何況清淨,妙淨明心,性一切心,而自無體]?

  連微細的一草、一葉、一縷、一結,都有體性,何況我們的清淨自性?這個[妙]用二次:妙淨、妙明,叫做妙淨明心。妙淨心、妙明心,妙淨之心、妙明之心。性一切心,體性所現出來的一切心。而自無體,那一些草木、山河大地都有體性,乃至虛空都有名貌,爲什麼我們的清淨自性沒有體性呢?而自無體性,這是不可能的。

  [何況反顯意。清淨者:即下文帶妄所顯之見精,體本無垢,由來清淨故。妙淨明心,妙字雙貫淨明,曰妙淨妙明之心,指剖妄所出之真心]。剖妄,就是分析出來。所以,修學佛法,一定要自己知道起心動念,你如果被妄念牽著走,就是沒有修行。如果你覺察到,這妄念已經在拖著你的心性走了,不讓它拖著走。也就是說:清淨自性不被貪瞋癡所蒙蔽,把那個貪瞋癡、嫉妒無明煩惱剖析出來,懂得放下它,剩下的就是真心。

  [出障離染,曰:妙淨;寂照含空,曰:妙明。性一切心者:性即體性,此性平等,能爲一切法所依,不爲一切法所變,下文四科七大]。四科就是: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;七大: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見、識。

  [一切諸法,皆依此心爲體。而自無體句,與何況二字相照應,正是反顯,真心所現之物,尚皆有體,而能現之心,豈反自無體耶?即是言真心決定有體,爲汝執此妄心,所以迷彼真體,豈真離此覺知]。[真]就是真心。哪裏真心可以離開這個覺知,[更無所有乎]?也就是見聞覺知顯現你的真心。所以,禅宗講:六根門頭,放光動地,就是這個道理。佛法是看你悟還是不悟?[叁況真心有體竟]。

  [卯四 顯妄識無體]

  [若汝執恡分別覺觀,所了知性,必爲心者,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、香、味、觸諸塵事業,別有全性。]

  我們先看注解,[此佛先爲按定,故曰若汝執吝,分別覺觀雲雲。執謂固執,妄識爲心,吝爲吝惜],也就是[不肯放舍。分別覺觀:即心之功能,對境起念曰分別]。但是,本性不是這樣,本性不必對境,自己也有分別的能力,要不然,怎麼有分別的智慧呢?分別善、分別惡呢?雖分別不作分別想,就是真如自性。所以,對境起念,這個[念]指妄執、妄分別,動念的意思。所以,你對境起執著、分別的念,叫做分別。

  [內守幽閑曰覺觀],內守幽閑,我對這個色、香、味、觸不執著,我跑到山上裏面,閉上眼睛;或者是在房間裏面,沒有學佛的人,閉上眼睛,或到山上裏面靜一靜。雖然說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沒有現前,可是內心裏面的分別心,微細的生滅妄執、妄分別還是存在,叫做內守幽閑,這仍然不是指清淨自性。內守幽閑叫做覺觀,[粗心慮名覺,細心靜住名觀]。這二句的意思,只是心動念,所以,粗的念叫做覺;細的念叫做觀,用這樣來理解。[所了知性者:即所以能了知之性,正屬妄本,不是真心,必定要認他爲真心者,此心即應當離塵有體]。不管境界現不現前,清淨自性不被影響。

  [一切色、香、味、觸,六塵但舉四種,聲、法二塵,攝在諸塵之中。事業者:營業之初曰事,事辦之後曰業,即六塵事業。如果真心,即應離卻諸塵事業,別有完全體性,此乃就理而論,必當如是,下乃就事以驗]。

  回過頭來看經文,初學佛法的人,很難理解到底它在講什麼,非常困難的!若汝執恡分別覺觀,所了知性,必爲心者,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、香、味、觸諸塵事業,別有全性。師父解釋一下:如果你一定執著,不肯放下說內在裏面那一顆粗細的分別覺觀,那個所了知的性,一定就是你的心。這個是指:就是你一般衆生所引用的妄識心,你認爲這個妄識心一定是你的心的話,其實,佛陀說:還有更深一層的心是真心,是你沒有發現。

  好!你一定要執著那個妄心,我姑且不要戳破你,因爲妄心放下,真心就顯現。所以,在這個時刻,你如果執吝分別覺觀,所了知性,一定是你的心,我也不敢說一定不對,因爲妄心放下就是真心了。所以,你應當了解,佛陀告訴你:你要提起正念說,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、香、味。此心就是指真心,我們的真心應離就是:就算沒有色、香、味、觸顯現、它一樣存在。色、香、味、觸只是引發你的意識心。意識心是妄識、是無體性的,刹那生、刹那滅的執著跟分別而已,不是我們的本性。我們的本性,無關于色、香、味、觸。所以這個真心,即應離一切色、香、味、觸諸塵,在[塵]旁邊加:六,有六塵,諸六塵事業,別有全性。另外,它是獨立存在,別有全性就是:這個獨立的如來藏性,它是獨立存在的,無關于境,它是唯心現量的。

  因爲不好理解,我舉個例子:譬如說,前面放著一顆大鑽石、名牌。看這裏:清淨自性就像師父的左手,前面一顆大鑽石、名牌,都擺在前面,這清淨自性,啪!妄識顯現!妄識這個意識形態的執著,是因爲境界所引發的,所以,我們的意識就是開始動貪念;得不到動瞋念、動愚癡念。他就是用這一層,底下這一層清淨自性沒有用到,也不會用,知道嗎?他因爲全部被意識心所蓋住了。所以這一層,(法師右手代表妄識,把右手蓋在左手上)左手是真心,右手是妄心。我們現在用的就是妄心的這一層,這個妄心是因爲什麼引起的?是因爲境界所引起的起心動念;而這個妄識有沒有體性?沒有體性。所以,鑽石現前、名牌現前,貪瞋癡現前;境界沒有了,貪瞋癡不再現前,是借著境顯現的妄執,所以,這個妄識沒有體性的。所以,佛陀說:修行就是要這一層剝落,就是放下,再放下,徹底放下,了悟諸法畢竟空,它就是放下,叫做打破無明黑漆桶,清淨自性就這樣子。

  好!見性的人,眼睛也是這樣看,心如如不動;耳朵也是這樣聞,聞一切聲,心如如不動,修行就這樣子。如果我們不能理解佛的心性,我告訴你:你修一輩子、修無量億劫,你都不可能成就的,佛心是什麼,你都不認識它,你怎麼修行呢?所以,很多人把淨土法門跟禅宗切開來,是很愚癡的。一個人不了解心性,如何可以把佛號念到一心不亂呢?這怎麼可能呢?遇到境界就動念……,你以爲你很會修行嗎?錯了!所以,在禅宗,沒有開悟以前,一輩子都不可以離開大善知識的。你沒有見性,你哪裏有辦法呢?

  譬如說:我們十個人在小組研討:你看怎麼樣……,研討本來是好事,十個人,結果十個人統統沒有開悟。十個人加起來統統沒有開悟,在那裏面講了叁個小時、四個小時,討論,沒有錯,互相鼓勵,互相激勵,但是,到最後要討論到究竟的時候,哇!不知道誰講的才對啊,大家都沒開悟啊,來啊!繼續討論啊,十個、十個,無明加無明……,加十個無明,還是什麼?還是無明啊!所以,見性、大善知識有多麼的重要,是你的法身慧命啊,一個根本,叫做根本上師。

  修學佛道如果找錯了,有的幫忙幫倒忙!你們不可憐,你們有碰到正法。可憐的是那一些很想修行的人,旁邊的人很想幫你,結果幫倒忙、幫錯忙,因爲他也沒有見性,而你本身是初學佛法的人,他亂講,你也亂聽。諸位!幫忙不一定是好事的,有一個法師說開車開得很快,被警察攔截,一攔截起來,說:喔!是和尚、是法師!這個警察是原住民的,他就說:你們法師沒有錢的,我今天開比較便宜的。就開一張[開車未戴安全帽],六百塊。這個法師也去繳錢了,錢也繳了。隔了不久,這個警察就說:林先生,林先生!我那一張開錯了,我被上級罵臭頭了,我開了[開車沒有戴安全帽],沒有這樣開的,你趕快去找一部摩托車給我開,再開一張!去找摩托車,就找到一個法師的媽媽,去花蓮找到法師的媽媽,就開了,這個就是很想幫你的忙,幫錯忙了!很慈悲。我沒有聽說開車要戴安全帽的,除了賽車以外,我覺得這個很好笑,警察很肯幫忙,可是,幫錯忙。[我被上級罵臭頭],原住民講話就一個腔。

  [如汝今者,承聽我法,此則因聲,而有分別。]

  [此舉聞法之心,以例見色、嗅香、嘗味、覺觸、知法諸心,皆屬對境起念,不能離塵有體。如汝現今,承聽我說法,此心則因有所分別之聲,才有能分別之性,離塵畢竟無體]。如果你能夠體會這一句:離塵畢竟無體,就是你的妄想心:貪瞋癡、嫉妒、攻擊、傷害、毀謗、煩惱,其實都是境界所引起的,而境界本身就是不可得。

  諸位!佛陀有多偉大?衆生看,活生生的一個人;佛看,那個人不存在。那個人是一堆骨頭、筋脈所構成的,佛陀一眼就可能看穿,一個人是一堆骨頭所構成的,凡夫沒有辦法。凡夫看,她就是一個漂漂亮亮的人啊!所以,世間所了解的,跟佛了解的完全兩樣,完全不同!世間人認爲:死亡離我們很遙遠。佛陀說:死亡就在你的門口,隨時會跟你敲門的。什麼時候死神會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