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必吃菜嗎?你不必吃種種的食物嗎?這食物是什麼?是相分啊!你不必借著空氣嗎?不必借著養分嗎?你這個色身怎麼會有能量呢?因爲你借著山河大地所栽培出來的水果、谷物、水來保持我們身體的體力。有了這個身體的體力,你的見分,我們的心靈才能産生能量。要不然,一個人七天不吃飯、一個月不吃飯,你的身體體力會受不了啊!所以,精神跟物質本自是同一體性的。
修行從第七意識的執著放下,修行從第六意識的分別心放下。也簡單講:心緣色跟心緣心,重點統統在這二個。心緣色的時候,了知心不可得,因爲見分不可得,是妄;緣色,色塵相分都是緣起的東西。所以心緣色,就是當我們的心攀緣五欲六塵的時候,要懂得那不是真實的東西。以心緣心的時候,就是你少打妄想,我們坐著,境界不必現前,我們妄想就一直出來,自己有一個見分,內心裏面就産生相分,可以天馬行空的觀想;可以天馬行空的想像,小說家就是這樣子;武俠小說也是這樣;拍電影也是這樣子,靠自己想像;卡通影片也是這樣子啊,靠自己想像啊,就是這樣子來的。
諸位看上面,似帶質境。頌曰:以心緣色似帶質,中間相分一頭生。爲什麼中間相分一頭生呢?見分攀緣相分,相分只有在見分這邊攀緣而已,二個都不是心;單方面前五識見分是心,攀緣相分的本質所影現出來的,就只有一個是相分。所以,以心緣色似帶質,中間相分一頭生,不是從二邊的見分所産生的,單獨一個相分。譬如說:以意識攀已經落謝的花,這個意識的心,此意識就是心,而花就是色,就是記憶了。是名以心緣色,其所生之花境,是僅僅從意識這一邊、這頭生起的。又似帶質境,也通于有質獨影境,有質也就是有本質。譬如說:山河大地確實是有存在的,是有質獨影;還有一個叫無質獨影,這個講起來,唯識就是很多。
看右上面:外境粗境易知,外面的境界比較粗,容易了解,這是指(丙)叁能變。叁能變的左邊:能所不斷而成識浪,前五識拼了老命攀緣外境,心從來沒有停止過。看前五識的見分,就是眼見分,乃至于身體的身見分,所緣的相分就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。A1引出來的,六塵出于第八識的相分本質。
看第六識,第六識的見分,就是能緣的分別心,能緣的分別心所緣的相分是什麼?看注解:所緣境(包括同時出現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)第六意識的能緣的力道很大,最大!第六意識的見分,底下就是能緣的心,看到第八意識的見分本質。這第八意識的見分本質變成所緣,一個能緣變成所緣,所以講所緣。所緣的上面,相分,就是心中相,不是外境。
看相分b1的底下,注意!此爲心中所觀相,非外境之相,屬精神唯意識心,沒有境界現前。看左邊內心微細,煩惱難斷,最困難的!
在座諸位!你可以不必去看電影,可以不必去唱歌,可以不必去跳舞。一般人過著比較少欲望的日子,日子就比較好過了,不必攀緣、借重這些假相。但是,問題來了:你的內心裏面沒辦法處理,因爲沒有智慧。一個是第六意識見分,緣第八意識的見分本質;一個是第七意識的見分,攀緣第八意識的見分本質,産生我法二執。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最困難的就是後面這一段,最難修行的就是這一段。
再看一下,第七意識的見分,攀緣第八意識的見分的本質,這一段就是相分,就是b2了,b2就是心中相。看注解:本爲能緣今變成第七識所緣,故是相分。被見分所緣就是變成相分了,由見分變相分,被動了,由第八精神層面而出。所以,第八識的精神層面本來是很微細的,而第七意識強加、強迫那個精神,一定要加一個[我],這個[我]就變成二六時中沒有停止過!
前五識、第六識、第七識會歸回來,全部都是從哪裏變現出來呢?諸位看第八識的中間,五識能緣(種),五識相分(種),第八相分(種)。第八相分(種),第六相分(種),第六能緣(種),第六能緣(種),第六相分(種),第八能緣(種)。第八能緣(種),第七相分(種),第七能緣(種)。簡單講:前五識、第六識、第七意識,統統來自第八意識的見分種子、相分的種子,就是能緣種子,還有被所緣的,叫做相分種子。爲什麼要加一個[種]呢?如田中的種子。有了這個種子,將來碰到水、陽光、養分,它就會成長,就是所謂的異熟果報。
看左上角第八意識中間師父寫的:1.性,初能變,一念不覺,第八意識,圓圈裏面好幾個點……,這些點就是種子,就是潛伏的習氣,將來要受果報,轉化成異熟果報的,這個“……”就是種子,就是第八意識中間所寫的這一排。
所以,這一張徹底地講、徹底的解釋,如來藏一念不覺生叁細六粗。由初能變本性一念不覺,如來藏一念不覺,變第八意識,第八意識,第二能變變成我法二執;第七識再來轉換成前六識。爲什麼叫做叁能變呢?第七意識叫做橋梁,在唯識學裏面講:對內執著第八意識的見分爲自我;對外作爲前六識的依據、依靠,所以,第七意識又叫做意根。換句話說:前六識依靠第七意識而轉換。
在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:看右邊一排,前五識去攀緣山河大地,第六意識立刻,知道那是山河大地,風景很好,我要在這裏定居!第七識立刻執著。前五識看到喜歡的名牌、金錢,前五識看,第六意識馬上分別,第七意識立刻執著。前五識、第六意識、第七意識雖然有第一念、第二念、第叁念,諸位這個念是一秒的千分之一刹那,是非常非常快速的!
爲什麼修行這麼困難?就是刹那生刹那滅……,所以,很難修行!爲什麼叫你要親近善知識?爲什麼叫你聽經聞法?爲什麼勸大家要多念佛?因爲這個眼見,第六意識都是佛號,見的是佛像、見的是叁寶,第七意識執著。執著沒關系,佛陀當然知道一切衆生都執著,在你沒有成聖成賢,當然每一個人都執著了!這個執著我們把它轉換,執著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執著往生極樂世界的淨土,這個執著是好的,因爲沒辦法了,叫你統統不要執著,沒辦法了。佛陀是大智慧的人,知道衆生沒有一個依靠、沒有一個執著,沒有辦法的!所以,你第六意識分別,沒關系啊,你來叁寶,見的是佛像、聽的是聽經聞法,這種分別,慢慢就進入不分別,因爲你法的熏習了。執著,沒關系!好好的拜佛、念佛、誦經,執著求生極樂世界。
所以,爲什麼淨土法門最殊勝呢?了生死最快呢?叁根普被呢?很簡單!佛陀知道所有衆生都是執著,而讓你執著,你把所有執著的心,統統放在這一句阿彌陀佛,一樣一心不亂。一心不亂就是平等心、就是無分別心、就是沒有妄念,妄統紡放掉,只有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既善巧又方便,既方便又究竟。而這個第七意識、第六意識一轉變下去的時候,將來你所顯現的見分跟相分,完全都是清淨的,無量無邊的莊嚴。你到淨土以後,你所看到的無量無邊的淨土,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莊嚴,佛、菩薩的聖相,那就不一樣了,所有的苦的統統息滅。所以,這一張很重要的就是:對將來講《楞嚴經》有特別特別的重要,是:能生諸緣,緣所遺者。
[由諸衆生,遺此本明,雖終曰行,而不自覺,枉入諸趣。]我們看那個表格,是不是現在就很清楚,容易了解了?因爲衆生遺失了這個原本妙明之體,雖然整天跟佛性在一起、如來藏性在一起,而不覺悟。所以,他沒有自覺聖智,《楞伽經》的名詞叫做自覺聖智。我們因爲沒有自覺聖智;枉入諸趣,這個重點在這個[枉],就是我們痛苦得很冤枉。我們的佛性智慧都不拿出來用,我們輪回得很痛苦,活得把自己逼上了死角,而不覺悟。所以,我告訴諸位:你不好好的學佛,不管你有多有錢,活得都很辛苦。如果你再貧窮,再沒有學佛,不但物質沒有辦法生活,連我們精神領域都沒有佛陀智慧的指導。你今生今世會得精神分裂症,會逼迫自己,我們那個無量億劫的習氣,一刹那之間來,擋不住,有時候會崩潰、有時候會得憂郁症、有時候會得重度的自閉症,不想講話。
有一個大學教授,他就是得到這個嚴重的自閉症,他教書本來教得很愉快,他發現所有的語言都沒有什麼意義,生命就是這樣子。後來,這個大學教授退休以後,整天都不講話,因爲他沒有聽到佛法,不知道還有更光明一面的精神領域的生活,因爲他是教中文的,每天就是看一看,不講話。學生來講、來問他,他也;嗯!也不回答,嚴重了,後來死了!因此,我們了解,這一輩子不聽到佛法,有多麼的悲哀!那怕你是大學教授,哪怕你是拿到了全世界的博士學位,又有什麼用呢?因此佛法的可貴處,就是無關于學曆,不管你是小學、不管你是初中、不管你是大學、不管你是博士,都不影響!但是,它有一個重要的,它就是要有善根才有辦法。這個沒有善根,一點辦法都沒有!大學的時候,我跟我同學講說:我們去聽經吧!他就說:你們成佛去吧,我要繼續去輪回!我說:沒關系啊!只有二個鍾頭!求求你去聽經!他說:求求你不要勉強我!這樣再講下去就沒有什麼意思了!所以,聽經聞法需要很大的善根!
諸位看注解,[此結歸指過。通結一切衆生皆然,故曰由諸衆生,遺此本明;本明即元明也。此承上文反緣識精元明緣不到,由緣不到,畢竟不見,非遺似遺,故曰遺此本明,即是迷卻真本也。
雖然終日,承渠功能力用,行即用也;眼見色,耳聞聲,乃至意知法,無非本明照用,而不自覺,即日用不知能見能聞者是誰。既已迷卻真本,自必全用妄本,攀緣六塵,依之起惑造業,隨業受報。枉入諸趣,即舍生趣生]。也就是這一輩子死掉以後,趣生,就是再繼續去輪回。[趣向六道,輪回不息],輪回就是生滅的意思,生滅就是代表輪回。換句話說:什麼東西讓你輪回呢?就是生滅緣起的假相,就會繼續讓你輪回,因爲那個不是真;真是叫做涅槃,涅槃就是不生不滅,令人無所增減,名爲修行。
[枉入者,不當入而入,衆生本具菩提涅槃,元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