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三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必吃菜吗?你不必吃种种的食物吗?这食物是什么?是相分啊!你不必借着空气吗?不必借着养分吗?你这个色身怎么会有能量呢?因为你借着山河大地所栽培出来的水果、谷物、水来保持我们身体的体力。有了这个身体的体力,你的见分,我们的心灵才能产生能量。要不然,一个人七天不吃饭、一个月不吃饭,你的身体体力会受不了啊!所以,精神跟物质本自是同一体性的。

  修行从第七意识的执着放下,修行从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放下。也简单讲:心缘色跟心缘心,重点统统在这二个。心缘色的时候,了知心不可得,因为见分不可得,是妄;缘色,色尘相分都是缘起的东西。所以心缘色,就是当我们的心攀缘五欲六尘的时候,要懂得那不是真实的东西。以心缘心的时候,就是你少打妄想,我们坐着,境界不必现前,我们妄想就一直出来,自己有一个见分,内心里面就产生相分,可以天马行空的观想;可以天马行空的想像,小说家就是这样子;武侠小说也是这样;拍电影也是这样子,靠自己想像;卡通影片也是这样子啊,靠自己想像啊,就是这样子来的。

  诸位看上面,似带质境。颂曰:以心缘色似带质,中间相分一头生。为什么中间相分一头生呢?见分攀缘相分,相分只有在见分这边攀缘而已,二个都不是心;单方面前五识见分是心,攀缘相分的本质所影现出来的,就只有一个是相分。所以,以心缘色似带质,中间相分一头生,不是从二边的见分所产生的,单独一个相分。譬如说:以意识攀已经落谢的花,这个意识的心,此意识就是心,而花就是色,就是记忆了。是名以心缘色,其所生之花境,是仅仅从意识这一边、这头生起的。又似带质境,也通于有质独影境,有质也就是有本质。譬如说:山河大地确实是有存在的,是有质独影;还有一个叫无质独影,这个讲起来,唯识就是很多。

  看右上面:外境粗境易知,外面的境界比较粗,容易了解,这是指(丙)三能变。三能变的左边:能所不断而成识浪,前五识拼了老命攀缘外境,心从来没有停止过。看前五识的见分,就是眼见分,乃至于身体的身见分,所缘的相分就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。A1引出来的,六尘出于第八识的相分本质。

  看第六识,第六识的见分,就是能缘的分别心,能缘的分别心所缘的相分是什么?看注解:所缘境(包括同时出现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)第六意识的能缘的力道很大,最大!第六意识的见分,底下就是能缘的心,看到第八意识的见分本质。这第八意识的见分本质变成所缘,一个能缘变成所缘,所以讲所缘。所缘的上面,相分,就是心中相,不是外境。

  看相分b1的底下,注意!此为心中所观相,非外境之相,属精神唯意识心,没有境界现前。看左边内心微细,烦恼难断,最困难的!

  在座诸位!你可以不必去看电影,可以不必去唱歌,可以不必去跳舞。一般人过着比较少欲望的日子,日子就比较好过了,不必攀缘、借重这些假相。但是,问题来了:你的内心里面没办法处理,因为没有智慧。一个是第六意识见分,缘第八意识的见分本质;一个是第七意识的见分,攀缘第八意识的见分本质,产生我法二执。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最困难的就是后面这一段,最难修行的就是这一段。

  再看一下,第七意识的见分,攀缘第八意识的见分的本质,这一段就是相分,就是b2了,b2就是心中相。看注解:本为能缘今变成第七识所缘,故是相分。被见分所缘就是变成相分了,由见分变相分,被动了,由第八精神层面而出。所以,第八识的精神层面本来是很微细的,而第七意识强加、强迫那个精神,一定要加一个[我],这个[我]就变成二六时中没有停止过!

  前五识、第六识、第七识会归回来,全部都是从哪里变现出来呢?诸位看第八识的中间,五识能缘(种),五识相分(种),第八相分(种)。第八相分(种),第六相分(种),第六能缘(种),第六能缘(种),第六相分(种),第八能缘(种)。第八能缘(种),第七相分(种),第七能缘(种)。简单讲:前五识、第六识、第七意识,统统来自第八意识的见分种子、相分的种子,就是能缘种子,还有被所缘的,叫做相分种子。为什么要加一个[种]呢?如田中的种子。有了这个种子,将来碰到水、阳光、养分,它就会成长,就是所谓的异熟果报。

  看左上角第八意识中间师父写的:1.性,初能变,一念不觉,第八意识,圆圈里面好几个点……,这些点就是种子,就是潜伏的习气,将来要受果报,转化成异熟果报的,这个“……”就是种子,就是第八意识中间所写的这一排。

  所以,这一张彻底地讲、彻底的解释,如来藏一念不觉生三细六粗。由初能变本性一念不觉,如来藏一念不觉,变第八意识,第八意识,第二能变变成我法二执;第七识再来转换成前六识。为什么叫做三能变呢?第七意识叫做桥梁,在唯识学里面讲:对内执着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;对外作为前六识的依据、依靠,所以,第七意识又叫做意根。换句话说:前六识依靠第七意识而转换。

  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:看右边一排,前五识去攀缘山河大地,第六意识立刻,知道那是山河大地,风景很好,我要在这里定居!第七识立刻执着。前五识看到喜欢的名牌、金钱,前五识看,第六意识马上分别,第七意识立刻执着。前五识、第六意识、第七意识虽然有第一念、第二念、第三念,诸位这个念是一秒的千分之一刹那,是非常非常快速的!

  为什么修行这么困难?就是刹那生刹那灭……,所以,很难修行!为什么叫你要亲近善知识?为什么叫你听经闻法?为什么劝大家要多念佛?因为这个眼见,第六意识都是佛号,见的是佛像、见的是三宝,第七意识执着。执着没关系,佛陀当然知道一切众生都执着,在你没有成圣成贤,当然每一个人都执着了!这个执着我们把它转换,执着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执着往生极乐世界的净土,这个执着是好的,因为没办法了,叫你统统不要执着,没办法了。佛陀是大智慧的人,知道众生没有一个依靠、没有一个执着,没有办法的!所以,你第六意识分别,没关系啊,你来三宝,见的是佛像、听的是听经闻法,这种分别,慢慢就进入不分别,因为你法的熏习了。执着,没关系!好好的拜佛、念佛、诵经,执着求生极乐世界。

  所以,为什么净土法门最殊胜呢?了生死最快呢?三根普被呢?很简单!佛陀知道所有众生都是执着,而让你执着,你把所有执着的心,统统放在这一句阿弥陀佛,一样一心不乱。一心不乱就是平等心、就是无分别心、就是没有妄念,妄统纺放掉,只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既善巧又方便,既方便又究竟。而这个第七意识、第六意识一转变下去的时候,将来你所显现的见分跟相分,完全都是清净的,无量无边的庄严。你到净土以后,你所看到的无量无边的净土,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庄严,佛、菩萨的圣相,那就不一样了,所有的苦的统统息灭。所以,这一张很重要的就是:对将来讲《楞严经》有特别特别的重要,是:能生诸缘,缘所遗者。

  [由诸众生,遗此本明,虽终曰行,而不自觉,枉入诸趣。]我们看那个表格,是不是现在就很清楚,容易了解了?因为众生遗失了这个原本妙明之体,虽然整天跟佛性在一起、如来藏性在一起,而不觉悟。所以,他没有自觉圣智,《楞伽经》的名词叫做自觉圣智。我们因为没有自觉圣智;枉入诸趣,这个重点在这个[枉],就是我们痛苦得很冤枉。我们的佛性智慧都不拿出来用,我们轮回得很痛苦,活得把自己逼上了死角,而不觉悟。所以,我告诉诸位:你不好好的学佛,不管你有多有钱,活得都很辛苦。如果你再贫穷,再没有学佛,不但物质没有办法生活,连我们精神领域都没有佛陀智慧的指导。你今生今世会得精神分裂症,会逼迫自己,我们那个无量亿劫的习气,一刹那之间来,挡不住,有时候会崩溃、有时候会得忧郁症、有时候会得重度的自闭症,不想讲话。

  有一个大学教授,他就是得到这个严重的自闭症,他教书本来教得很愉快,他发现所有的语言都没有什么意义,生命就是这样子。后来,这个大学教授退休以后,整天都不讲话,因为他没有听到佛法,不知道还有更光明一面的精神领域的生活,因为他是教中文的,每天就是看一看,不讲话。学生来讲、来问他,他也;嗯!也不回答,严重了,后来死了!因此,我们了解,这一辈子不听到佛法,有多么的悲哀!那怕你是大学教授,哪怕你是拿到了全世界的博士学位,又有什么用呢?因此佛法的可贵处,就是无关于学历,不管你是小学、不管你是初中、不管你是大学、不管你是博士,都不影响!但是,它有一个重要的,它就是要有善根才有办法。这个没有善根,一点办法都没有!大学的时候,我跟我同学讲说:我们去听经吧!他就说:你们成佛去吧,我要继续去轮回!我说:没关系啊!只有二个钟头!求求你去听经!他说:求求你不要勉强我!这样再讲下去就没有什么意思了!所以,听经闻法需要很大的善根!

  诸位看注解,[此结归指过。通结一切众生皆然,故曰由诸众生,遗此本明;本明即元明也。此承上文反缘识精元明缘不到,由缘不到,毕竟不见,非遗似遗,故曰遗此本明,即是迷却真本也。

  虽然终日,承渠功能力用,行即用也;眼见色,耳闻声,乃至意知法,无非本明照用,而不自觉,即日用不知能见能闻者是谁。既已迷却真本,自必全用妄本,攀缘六尘,依之起惑造业,随业受报。枉入诸趣,即舍生趣生]。也就是这一辈子死掉以后,趣生,就是再继续去轮回。[趣向六道,轮回不息],轮回就是生灭的意思,生灭就是代表轮回。换句话说:什么东西让你轮回呢?就是生灭缘起的假相,就会继续让你轮回,因为那个不是真;真是叫做涅槃,涅槃就是不生不灭,令人无所增减,名为修行。

  [枉入者,不当入而入,众生本具菩提涅槃,元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