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

  讲 题:

  圆瑛法汇

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
  十番显见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讲堂

  第二张DVD

  [辰二 征释二本名体]

  经文,[云何二种?阿难:一者无始生死根本,则汝今者,与诸众生,用攀缘心,为自性者。]这一段是要彻底了解,什么是妄本?什么是真本?云何二种?阿难,第一个是无始生死根本,为什么讲无始呢?因为时空是幻,对众生来讲,你讲一个开始,那么,开始又有一个之前。譬如基督教说:上帝在七千多年前创造天地万物,有的人他就会继续问下去说:七千年之前是什么呢?所以,这个时空,本来它就是没有一个开始,也没有一个尽端。这个是站在众生无明的角度来说,只好用无始来形容。

  无始生死根本。则汝今者,与诸众生,用攀缘心。意思就是:一切众生用攀缘心。这个攀缘心一个很重要的观念,就是能所不断,能缘的心,所缘境,它一直没有间断。诸位!您千万不要误会说相分就是物质世界,不一定的,有时候,我们不必境界现前,你一样会有相分显现的。譬如说:你晚上睡觉的时候,躺下去睡觉,你的六根并没有攀缘六尘,躺下去的时候,休息,晚上作梦,那个梦中独头意识,意识一动念,它就能所不断。所以,你在梦境当中,也会有喜悦、也会有恐惧、也会有悲哀、也会捡到钱、也会很急,急着要找厕所,刚好碰到要上厕所的时候,晚上梦境一直急着要去找厕所。你看看,你人是躺在睡觉了,为什么能所不断?这个就是:识就是能变。知道吗?说:万法唯识,意思就是说:这个识就是能所不断,而且识自己会变现境界出来。所以,万法唯心所造,它就是万法都是心所现量影现出来的,迷了就是以妄为体;悟了就是以真为体。妄本来就是无体,众生就是用攀缘心,这个无自性的意识心来作为主人,就是用攀缘心为自性者。所以,众生把意识心的观念,推测心,这些能所不断的,认为:这个明明就是我们的心!不知道这个意识心、攀缘心,正是生死根本!

  [初句总征,下别释二本名体。先释妄本。一者无始生死根本]:这个是说明,[此出妄本名]。[出]就是讲出来,让你了解。这个说出妄的根本在哪儿呢?[谓从无始无明妄动以来],为什么讲无始无明呢?因为不能讲开始,因为外道都讲有一个开始;而佛陀为了让凡夫能够了解这个无明,他不能讲一个开始。讲一个开始,就会落入人家的把柄。七千年前,上帝创造天地万物,那么七万年前是谁创造的?七百万年前、七亿万年前……。所以,它这个就会落入一种逻辑学上推论的一个矛盾。所以,开始,它是一种假设,而且是很不得已的。因此,佛陀就讲:无始无明妄动以来,这个无始无明妄动以来,统统在讨论三细六粗,一念不觉生三细,境界为缘长六粗,都在形容这个。简单讲:一切都在妄动,而且这个妄动闪动得快,快到你没有办法防止。

  所以,[浩劫轮回,生死之根本,此本非他]。这个不是由他,就是由妄而来的,[就是汝现今与诸众生,用攀缘心]。这个攀缘心一下去,它就会能所不断,能缘的心,所缘的境,也就是见分攀缘这个相分,就会一直没有办法停止。所以,加了一层我执、加了一层法执,是用攀缘心。[为自性者。此指妄本体],这个妄的本体,[乃无体之妄体]。这个妄体就是众生妄认为有自体性,我们现在这一颗攀缘心、意识心、分别心、执着心,一切众生都是用这个妄,而只有如来证得了真如的本体。所以,为什么说:一切哲学家不究竟?这形而上的学问,一切玄学不究竟,一切种种的诸子百家也不究竟,为什么只有佛陀讲的才究竟呢?因为佛陀讲的是真心之体。而一切众生所依靠的,无论是画家、无论是摄影家、或者是电影制片的,都是用这个东西。这个如果没有佛陀来开示,实在不知道众生本自虚妄,而妄现的境界,还是由自心所显现的,都不知道!所以,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,就是这个道理。

  无体乃妄体,为什么叫无体呢?因为它刹那生刹那灭,叫做无体。无体的意思是什么?因为境有则现,境无则无。譬如说:很多的钱显现在你的前面,你起贪爱心。而佛陀说:这个贪爱心本身并不存在,是因为钱放在你的前面,而你生贪爱心;钱拿走了,你这个贪爱心就没有了,但是,养成了习气,习气以后又落入更深一层的,叫做深层意识,或者叫做微细意识。这个又变成生死的贪的念头,就变成生死的种子。所以,所谓无体,就是境有则现,境无则灭,而且会养成一种习性,而不知道这是刹那生刹那灭的一种妄心,没有实体的东西,借境而显现的,所以,这个叫做无体之妄体。

  [攀缘心即第六意识心],为什么讲第六意识心呢?因为前面五识,面对境界,这个第六意识跟它同时起现行,所以,第六意识心又叫做五俱起意识。五俱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眼见一切物、耳闻一切声等等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对一切境界,第六意识同时分别,第七意识同时执着,全部都在第一念、第二念,那时间是非常的短的,不是用分、秒来计算,是用刹那。第一眼,眼见,心即分别,同时强力的执着,开始讲[我],[我]就开始设一个围墙。胸量小的人,他会把自己关在牢笼里面;胸量再大一点点的人,也是围篱笆,他的心,胸量稍微大一点点,只要你动到一个[我],就是把自己关在牢狱里面。所以,一切众生都被关在这个[我]的观念里面。乃至于说:我是个国王!这个国王,他的注视的目标是在一个国家,他也是被关在一个国家的观念里面……譬如说:你为台湾奋斗,你这个[我]就是一个台湾大。你说:我们为海峡两岸!这个[我]稍微就大一点了。你说:我为了全人类!那他的胸量就会像地球。然后:我为无尽的虚空!无尽,那就是真如本性了,就无我了!所以,我们这个[我]卡得愈深,胸量就愈小,活得就愈痛苦。

  亚里斯多德说:一切现象都是我们的牢狱。亚里斯多德、柏拉图都是西方的哲学家,观念都是这样的:我们看一切的现象,都会让我们捆住的。只有佛陀: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。连这个我相都没有了,那么,为谁来烦恼呢?所以,我们讲经说法,是为了说让大家胸量愈来愈大,愈来愈大……,一下子统统放,他不知道要依靠什么?所以,听经闻法就是有这个好处,每天放一点,每天薰习一点,知道原来修学佛道,是提升我们的般若智慧,恢复我们每一个的本来面目,我们的佛性要展开。

  [妄攀所缘诸尘之境],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子。[妄起分别,妄生憎爱取舍]。为什么都加一个[妄]?妄就是不实在的,而一切众生都是妄境里面,而从来没有觉悟,从来没有醒过来。 [憎]就是恨,恨别人,痛苦的其实是自己;爱也是一样,死执不放,取、舍。[时起时灭,尘有则有,尘无则无]。这句话在强调什么?在强调借境而生的东西不实在,借着外境而起的种种的观念,是靠不住的!譬如说:你书读得很多,这靠不住的,因为那个叫做观念。譬如说:你是中文系毕业的,那跟解脱是两码事情,你只是中文观念比较深,文字比较深。譬如说:你念了英文,教外文的,像那个这几天登的是这样子:美国人跟那个菲律宾的,二个都是教英文的,美国人、菲律宾那个都是来台湾教英文的,二个都是英文老师。这个菲律宾的向台湾的中介公司,这个被杀的、被害的,要借二百万、三百万,借不到,刀子就刺进去了!她一直问她提款卡的密码,这中介的女众就不给她,她就刺了,刺杀她了,菲律宾的这个女孩子,在菲律宾有四个孩子。她说:为了钱!可以什么事都干得出来!所以,我们就了解说,我们后天所学习的东西,包括语言、文字,包括观念,这种东西都是靠不住的,它只是让你一个谋生的工具而已。也就是说:让你在某一个公司行号领一点薪水回来,使你的身心得有一个依靠,至少有这个薪水可以过活,跟这个解脱是两码事情的,解脱是要依照真实的智慧的。

  我们要了解,不是说全部的后天的教育都不重要,也很重要,虽然是意识心,不过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。但是,问题就不究竟,不能究竟解脱我们的烦恼、生死。我们为什么要学佛?就是为了要解脱烦恼、生死,不必等到临命终,我们现在就受用。所以,我们要了解,这里一直强调说:尘有则有,尘无则无,[尘]就是外境,外境所引起来的贪、瞋、痴,就叫做无体。虚妄无体,[本非真心],真心是什么?就是如如不动。[亦非自性]所以,不是自性。为什么?虚妄无体嘛![一切众生,皆迷认妄执,以为心性]。把这个能够妄执的心、妄分别的心,都认为是自己心。所以,我们的般若智慧,全部都被掩盖起来,[阿难亦然。前云:即思惟体,实我心性。后云:即能推者,我将为心。今已分明指出,是生死本,阿难后犹不觉,仍认为心,亦可悲矣]!

  [二者无始菩提涅槃,元清净体。则汝今者,识精元明,能生诸缘,缘所遗者]。

  解释一下:二者是讲真心。说:无始菩提涅槃,元清净体。清净体就是本来它就存在的,我们这一颗般若的涅槃妙心,本来就存在;无清净体,我们的体性本来是清净的。所以,禅宗讲:但莫染污,别无圣解。但莫污染,别无圣解,没有另外一条路的,只要你能抗拒境界的诱惑,不动心、不动念,歇即是菩提,就是这个时候,不离当下。那么,有的人问说:我们本来就是佛,为什么我们不自觉知呢?因为无明障蔽得太深、太重,修行又辛苦、太难!在《圆觉经》里面有这样的比喻,譬如说:金矿在深山里面,可是如果没有人知道、没有人开采,这个金矿就会永远放在那个地方。如果说有内行的人,知道这座山有金矿,行家就懂得去开采。这行家就是佛陀了,佛陀就是证语了:喔!原来每一个人内心里面都是一座金矿,只是没有开采出来而已。开采出来,经过了冶炼,冶炼就是修行,把习气对治,修治到圆满。所以,佛法讲修行,就是在对治习气。因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