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道理。我们心中常生智慧,心中就安乐解脱;心中常生智慧,就寂静妙常。为什么叫做寂静?因为诸法本空,是你内心自己在闹啊!妙常,[妙]就是不可思议。[常]就是真常。也就是你的六根,更非他物,你六根里面就有这种功夫,见一切相,心如如不动;闻一切声,心如如不动;嗅一切香、臭,心如如不动。

  [验知菩提涅槃,元清净体,决指根中,见、闻等精]。[见、闻]就是见闻觉知;[精]就是精明之体。[识精为总],[识精]就是本性。[六精为别],在眼叫做见性;在耳叫做闻性,鼻就嗅性,等等。六根统统就是同一个本性。所以,一精明开为六和合。六精本是一精也。如来首显见精者,即示真本也;文殊独选耳根者,即用真本也]。为什么独选耳根?因为我们娑婆世界耳根最利,能闻法的就是耳根;诸位!能听是非的也是这个耳根啊。可是,你听是非的,那就是意识,那叫做妄;听闻正法的,这个就是真。

  [须知此经宗要,即是舍识用根]。舍分别心,用不生不灭的根性来修行。[前普判误认科中],误认,就是误认妄心有体当中,[首明之,此中再明之。第四卷末,若弃生灭,守于真常,生灭者,识心也;真常者,根性也]。要记住!识心、根性不二性,这个要特别的注意!你千万不要把生灭的识心跟真常的根性打成两段,完了!佛法是不二法门,你认识生灭意识心不可得,那个刹那就是根性,就是转识成智。所以,不能打成两段,意思就是:不能逃离这个现实社会,而求解脱,你要面对现实,才能讲超越。[复重明之],再一次说明。[此皆出自如来本意,有以此处],有的人认为这个地方,看到这个名词,[识精]这个名相,[见其名为识精,便不敢认为真者],便不敢认为真心,[误矣]。这是大错特错的。识精就是本性、就是真心,把带了少分的妄的第八意识除掉,就是本体!

  [岂不观元明,元清净之语乎?能生诸缘者:以识精即第八阿赖耶识]。阿赖耶识,就是根据《成唯识论》、《大乘起信论》,叫做染净和合,染的、净的各占一半。那么阿赖耶识从哪来呢?从真如,就是如来藏性一念不觉而生三细,三细就是第八阿赖耶识跟末那识,那个业相、转相、现相这三种微细,那个时候还没有妄现境界。所以,境界为缘长六粗是后来能所,就是见分、相分再演化出来,那么,就是粗糙的境界了,叫做境界为缘长六粗。一念不觉生三细,全部在心里面微细的执着;境界为缘长六粗,就已经在境界上能所不断讨论了。所以,以识精就是第八阿赖耶识,这阿赖耶识叫做染净和合。

  [本具精明之体],虽然被染污,但是,也有真知。[由此识体],识体,就是识之体性[即如来藏]。也就是如来藏一念不觉,变成阿赖耶识,这个唯识学里面讲,叫做第一能变;第二能变就是第七意识,第七意识就是我法二执;第三能变就是前六识。识者能变也,这个唯识的定义讲得很清楚,识就是能变,由微细的变到粗糙的执着,而返回不去,跑不回去!所以,众生就一天到晚,从微细的执着变成粗糙的执着,面对境界的粗糙执着,已经跑不回去了,跑不回去真如了,一直往外,怎么回去真如呢?所以,由此识体就是如来藏,[能摄一切法],一切法都是如来藏,能生一切法,[故曰能生也]。这个已经讲到真如本性能影现一切法、能生一切法,为什么?即一切相嘛!所以,佛陀说:一棵树就是真如自性所影现的东西。

  佛陀看到大海,佛陀就说:我就是大海。为什么?从大海里面,可以摄取人身所需要的元素了。人身的元素,像我们身体含有盐分,大海也有啊;身体含有碳、氢、氧,大海也有;身体含有钙质,大海也有;身体含有铁质,大海也有啊!当佛陀看到一座山,佛陀会说:我是一座山!为什么?身体的元素,从这一座山也可以分析、解释、透析出来。为什么?这个色身是地、水、火、风,这一座山、这一个岩石,也是地、水、火、风啊!内四大的元素、外四大的元素,在佛的角度看来,是平等不二的。所以,佛看一座山,山就是真如自性,不起执着、不起分别、不起颠倒见,山就是真如自性所影现出来的。所以,尽一切处,都是佛的法身,所以,佛陀看到一根草,佛陀就说:我就是一根草!一根草虽然小,可是,佛陀说:我就是大草原!所以,佛陀看到一根草,佛陀就会说:我就是大草原。佛陀看到一颗小岩石,佛陀就说:我就是一座山。把它扩大。佛陀看到一滴水:我就如同大海。佛陀仰望虚空,佛陀就说:我就是整个宇宙。身,身心合一真如,五阴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。外境也是这样子了。

  所以,[诸缘指能缘所缘],这个就一念有妄动了,如果这个真如动念以后,就变成能缘所缘,这个就从妄的角度去说了。[有二种:一、八识能生,见相二分,见分为能缘,相分为所缘。]见分为能缘,见分就是从第八意识的自证分所分出来的;相分是物质世界,但是,还有一种相分是境界,也就是心所影现出来的境界,也叫做相分。在这里相分为所缘,通常指心所缘境叫做相分,这个是定义比较宽广一点。如果定义稍微缩小一点,就变成物质世界了。后面会讲到,更详细。

  [见分乃转本有智光],本有智光就是真如了,[为能见之见分]。就开始带妄了,[要缘八识本体自证分]。缘就是依靠第八意识本体的自证分,自证分分出见分跟相分,就像蜗牛的二只角,蜗牛的二只角一只是见分,一只是相分,缩回来,都是蜗牛的身体。相分、见分缩回来都是自证分,精神跟物质缩回来,统统是如来藏。[八识由无明力],一念不觉生三细。[晦昧真空],把这个菩提真实的、空性的智慧,转变怎么样?昏暗、无始无明的一种顽空,晦昧智慧的真空,[而成顽空]。而成为无始无明的顽空。也就是把赶忙变成妄心了,叫做晦昧真空,而成为顽空。这顽空就是没有真空的智慧,变成妄动了、执着了,能所不断了。

  [本无可见,见分定欲见之],见分为什么一定见之?你在晚上睡觉就知道,我们的意识:见分就是八识见分。见分自己就会影现相分出来。所以,前五识是见分,是攀缘境界的相分;第六意识的见分,也攀缘自己里面所影现出来的,不必借着境界,叫做独头,或者是定中意识。可是,众生都在散乱意识,或者是五俱起意识,第六意识就是跟着五俱意识同时起现行。

  [于是空晦暗中,结暗境而成四大之色,带起相分,为见分所缘之境]。空晦暗中,就是我们把这个真心转变成顽空以后,这个顽空又在这个因缘里面,结这个暗境。这个暗境就是透视不过去,叫做暗,众生看了,都有虚空跟色法。而佛陀看的,一切色法,都像X光透视一样的缘起无自性,一切虚空是心所影现出来的。所以,虚空跟色法,其实,都是如来藏性所影现的。但是,众生不一样,把它切割内跟外,因此空晦暗中,结暗境而成四大之色,带起相分。我们这个色身也是结暗境成四大之色。山河大地也是,带起相分,相分就是外境了,把它切割开来,而事实上,我们这个色身的元素,跟宇宙的元素是一样的,本来不可分内、外的,但是,我们因为摄取了少许的宇宙当中的四大为自我,又死执不放,所以,变成切割了,我是我:山河大地是山河大地了。所以,带起相分,为见分所缘之境,见分就是八识见分。

  [而本生识海],本生是原来的,而原来的这个心识之大海,叫做识海。而原来的心识的大海,[还是缘不到]。为什么?没有办法反缘,因为从来没有歇。还是缘不到,为什么?他拼命往外,他怎么缘得到呢?你告诉这个众生:世间是假相,谁相信呢?每一个众生都认为这个世间缘起缘灭都是真实的,拼了老命,也是要追求到手啊!所以,从来没有歇即是菩提的道理。就像眼睛一直往外看,看不到自己的眼睛一样;如来藏性一迷了,变成了见相二分,阿赖耶识;如来藏性一念不觉,变成阿赖耶识,阿赖耶识就是自体分,又变成了见相二分,精神跟物质彻底的分开,由微细一直延伸,变成粗糙,所以,跑不回去了。而本身识海还是缘不到。

  [故曰缘所遗者。二、即七转识],七转识从哪里来?从第二能变跟第三能变来的,就是七转识。为什么转识呢?因为它转来转去,统统在第八意识里面,所以叫做转,转就是继续由微细的转成粗的执着。[由第八识,相分境界而生]。为什么相分境界?开始反过来,本性迷了以后,把见相二分的微细搞成对立,搞对立就变成孤立了。搞对立是怎么样?由第八意识的相分境界而生,这个境界一生起来,麻烦就大了!认为境界是实在的,像山河大地、五欲六尘、唱歌跳舞,以为这个世间是真有东西让你追求。[论云:境界为缘长六粗,长即生义],就是开始出生,产生种种的……。[前四粗,即是七转识],前四粗,看《表解》下表,恢复一下记忆:

  真如跟无明就叫做业相,真如一念不觉,叫做无明,无明业相。这个业相:能见就是转相,转相就是见分;世界、虚空、众生,现相就是相分。这个是微细的业相、微细的转相见分,微细的现相的相分,这个三种微细,记得!要八地菩萨才有办法觉察,也就是快成佛的人,才能够觉察这三细;而菩萨以及二乘人,浅的功夫菩萨以及二乘人,只能看表二:

  二、依真起妄

  境界:心境对立,而生劳相,就是生疲劳,叫做智相。这个智相不是智慧之相,就是分别心的意思。劳久了,七识的思量,永远……。相续就是我法二执从来没有停止过,微细的执着、粗的执著,从来没有停止过。发尘就是六识着境执取相。妄生计谋就是计名字相。前面这智相、相续相、执取相、计名字相,牢不可破,就是境界为缘长六粗;最后就是由惑造业,就是起业相;依业受报就是业系苦相,这个就是六粗。这个将来会讲到,我们先恢复一下记忆。

  前面四粗:智相、相续相、执着相、计名字相,就是七转识。[各有能缘功能],为什么?都是见分,八识都是见分,都有见分,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