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道理。我們心中常生智慧,心中就安樂解脫;心中常生智慧,就寂靜妙常。爲什麼叫做寂靜?因爲諸法本空,是你內心自己在鬧啊!妙常,[妙]就是不可思議。[常]就是真常。也就是你的六根,更非他物,你六根裏面就有這種功夫,見一切相,心如如不動;聞一切聲,心如如不動;嗅一切香、臭,心如如不動。
[驗知菩提涅槃,元清淨體,決指根中,見、聞等精]。[見、聞]就是見聞覺知;[精]就是精明之體。[識精爲總],[識精]就是本性。[六精爲別],在眼叫做見性;在耳叫做聞性,鼻就嗅性,等等。六根統統就是同一個本性。所以,一精明開爲六和合。六精本是一精也。如來首顯見精者,即示真本也;文殊獨選耳根者,即用真本也]。爲什麼獨選耳根?因爲我們娑婆世界耳根最利,能聞法的就是耳根;諸位!能聽是非的也是這個耳根啊。可是,你聽是非的,那就是意識,那叫做妄;聽聞正法的,這個就是真。
[須知此經宗要,即是舍識用根]。舍分別心,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來修行。[前普判誤認科中],誤認,就是誤認妄心有體當中,[首明之,此中再明之。第四卷末,若棄生滅,守于真常,生滅者,識心也;真常者,根性也]。要記住!識心、根性不二性,這個要特別的注意!你千萬不要把生滅的識心跟真常的根性打成兩段,完了!佛法是不二法門,你認識生滅意識心不可得,那個刹那就是根性,就是轉識成智。所以,不能打成兩段,意思就是:不能逃離這個現實社會,而求解脫,你要面對現實,才能講超越。[複重明之],再一次說明。[此皆出自如來本意,有以此處],有的人認爲這個地方,看到這個名詞,[識精]這個名相,[見其名爲識精,便不敢認爲真者],便不敢認爲真心,[誤矣]。這是大錯特錯的。識精就是本性、就是真心,把帶了少分的妄的第八意識除掉,就是本體!
[豈不觀元明,元清淨之語乎?能生諸緣者:以識精即第八阿賴耶識]。阿賴耶識,就是根據《成唯識論》、《大乘起信論》,叫做染淨和合,染的、淨的各占一半。那麼阿賴耶識從哪來呢?從真如,就是如來藏性一念不覺而生叁細,叁細就是第八阿賴耶識跟末那識,那個業相、轉相、現相這叁種微細,那個時候還沒有妄現境界。所以,境界爲緣長六粗是後來能所,就是見分、相分再演化出來,那麼,就是粗糙的境界了,叫做境界爲緣長六粗。一念不覺生叁細,全部在心裏面微細的執著;境界爲緣長六粗,就已經在境界上能所不斷討論了。所以,以識精就是第八阿賴耶識,這阿賴耶識叫做染淨和合。
[本具精明之體],雖然被染汙,但是,也有真知。[由此識體],識體,就是識之體性[即如來藏]。也就是如來藏一念不覺,變成阿賴耶識,這個唯識學裏面講,叫做第一能變;第二能變就是第七意識,第七意識就是我法二執;第叁能變就是前六識。識者能變也,這個唯識的定義講得很清楚,識就是能變,由微細的變到粗糙的執著,而返回不去,跑不回去!所以,衆生就一天到晚,從微細的執著變成粗糙的執著,面對境界的粗糙執著,已經跑不回去了,跑不回去真如了,一直往外,怎麼回去真如呢?所以,由此識體就是如來藏,[能攝一切法],一切法都是如來藏,能生一切法,[故曰能生也]。這個已經講到真如本性能影現一切法、能生一切法,爲什麼?即一切相嘛!所以,佛陀說:一棵樹就是真如自性所影現的東西。
佛陀看到大海,佛陀就說:我就是大海。爲什麼?從大海裏面,可以攝取人身所需要的元素了。人身的元素,像我們身體含有鹽分,大海也有啊;身體含有碳、氫、氧,大海也有;身體含有鈣質,大海也有;身體含有鐵質,大海也有啊!當佛陀看到一座山,佛陀會說:我是一座山!爲什麼?身體的元素,從這一座山也可以分析、解釋、透析出來。爲什麼?這個色身是地、水、火、風,這一座山、這一個岩石,也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啊!內四大的元素、外四大的元素,在佛的角度看來,是平等不二的。所以,佛看一座山,山就是真如自性,不起執著、不起分別、不起顛倒見,山就是真如自性所影現出來的。所以,盡一切處,都是佛的法身,所以,佛陀看到一根草,佛陀就說:我就是一根草!一根草雖然小,可是,佛陀說:我就是大草原!所以,佛陀看到一根草,佛陀就會說:我就是大草原。佛陀看到一顆小岩石,佛陀就說:我就是一座山。把它擴大。佛陀看到一滴水:我就如同大海。佛陀仰望虛空,佛陀就說:我就是整個宇宙。身,身心合一真如,五陰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。外境也是這樣子了。
所以,[諸緣指能緣所緣],這個就一念有妄動了,如果這個真如動念以後,就變成能緣所緣,這個就從妄的角度去說了。[有二種:一、八識能生,見相二分,見分爲能緣,相分爲所緣。]見分爲能緣,見分就是從第八意識的自證分所分出來的;相分是物質世界,但是,還有一種相分是境界,也就是心所影現出來的境界,也叫做相分。在這裏相分爲所緣,通常指心所緣境叫做相分,這個是定義比較寬廣一點。如果定義稍微縮小一點,就變成物質世界了。後面會講到,更詳細。
[見分乃轉本有智光],本有智光就是真如了,[爲能見之見分]。就開始帶妄了,[要緣八識本體自證分]。緣就是依靠第八意識本體的自證分,自證分分出見分跟相分,就像蝸牛的二只角,蝸牛的二只角一只是見分,一只是相分,縮回來,都是蝸牛的身體。相分、見分縮回來都是自證分,精神跟物質縮回來,統統是如來藏。[八識由無明力],一念不覺生叁細。[晦昧真空],把這個菩提真實的、空性的智慧,轉變怎麼樣?昏暗、無始無明的一種頑空,晦昧智慧的真空,[而成頑空]。而成爲無始無明的頑空。也就是把趕忙變成妄心了,叫做晦昧真空,而成爲頑空。這頑空就是沒有真空的智慧,變成妄動了、執著了,能所不斷了。
[本無可見,見分定欲見之],見分爲什麼一定見之?你在晚上睡覺就知道,我們的意識:見分就是八識見分。見分自己就會影現相分出來。所以,前五識是見分,是攀緣境界的相分;第六意識的見分,也攀緣自己裏面所影現出來的,不必借著境界,叫做獨頭,或者是定中意識。可是,衆生都在散亂意識,或者是五俱起意識,第六意識就是跟著五俱意識同時起現行。
[于是空晦暗中,結暗境而成四大之色,帶起相分,爲見分所緣之境]。空晦暗中,就是我們把這個真心轉變成頑空以後,這個頑空又在這個因緣裏面,結這個暗境。這個暗境就是透視不過去,叫做暗,衆生看了,都有虛空跟色法。而佛陀看的,一切色法,都像X光透視一樣的緣起無自性,一切虛空是心所影現出來的。所以,虛空跟色法,其實,都是如來藏性所影現的。但是,衆生不一樣,把它切割內跟外,因此空晦暗中,結暗境而成四大之色,帶起相分。我們這個色身也是結暗境成四大之色。山河大地也是,帶起相分,相分就是外境了,把它切割開來,而事實上,我們這個色身的元素,跟宇宙的元素是一樣的,本來不可分內、外的,但是,我們因爲攝取了少許的宇宙當中的四大爲自我,又死執不放,所以,變成切割了,我是我:山河大地是山河大地了。所以,帶起相分,爲見分所緣之境,見分就是八識見分。
[而本生識海],本生是原來的,而原來的這個心識之大海,叫做識海。而原來的心識的大海,[還是緣不到]。爲什麼?沒有辦法反緣,因爲從來沒有歇。還是緣不到,爲什麼?他拼命往外,他怎麼緣得到呢?你告訴這個衆生:世間是假相,誰相信呢?每一個衆生都認爲這個世間緣起緣滅都是真實的,拼了老命,也是要追求到手啊!所以,從來沒有歇即是菩提的道理。就像眼睛一直往外看,看不到自己的眼睛一樣;如來藏性一迷了,變成了見相二分,阿賴耶識;如來藏性一念不覺,變成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就是自體分,又變成了見相二分,精神跟物質徹底的分開,由微細一直延伸,變成粗糙,所以,跑不回去了。而本身識海還是緣不到。
[故曰緣所遺者。二、即七轉識],七轉識從哪裏來?從第二能變跟第叁能變來的,就是七轉識。爲什麼轉識呢?因爲它轉來轉去,統統在第八意識裏面,所以叫做轉,轉就是繼續由微細的轉成粗的執著。[由第八識,相分境界而生]。爲什麼相分境界?開始反過來,本性迷了以後,把見相二分的微細搞成對立,搞對立就變成孤立了。搞對立是怎麼樣?由第八意識的相分境界而生,這個境界一生起來,麻煩就大了!認爲境界是實在的,像山河大地、五欲六塵、唱歌跳舞,以爲這個世間是真有東西讓你追求。[論雲:境界爲緣長六粗,長即生義],就是開始出生,産生種種的……。[前四粗,即是七轉識],前四粗,看《表解》下表,恢複一下記憶:
真如跟無明就叫做業相,真如一念不覺,叫做無明,無明業相。這個業相:能見就是轉相,轉相就是見分;世界、虛空、衆生,現相就是相分。這個是微細的業相、微細的轉相見分,微細的現相的相分,這個叁種微細,記得!要八地菩薩才有辦法覺察,也就是快成佛的人,才能夠覺察這叁細;而菩薩以及二乘人,淺的功夫菩薩以及二乘人,只能看表二:
二、依真起妄
境界:心境對立,而生勞相,就是生疲勞,叫做智相。這個智相不是智慧之相,就是分別心的意思。勞久了,七識的思量,永遠……。相續就是我法二執從來沒有停止過,微細的執著、粗的執著,從來沒有停止過。發塵就是六識著境執取相。妄生計謀就是計名字相。前面這智相、相續相、執取相、計名字相,牢不可破,就是境界爲緣長六粗;最後就是由惑造業,就是起業相;依業受報就是業系苦相,這個就是六粗。這個將來會講到,我們先恢複一下記憶。
前面四粗:智相、相續相、執著相、計名字相,就是七轉識。[各有能緣功能],爲什麼?都是見分,八識都是見分,都有見分,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