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都有能緣的功能,包括第八意識也有能緣的功能,只是沒有那麼粗,難以覺察,要不然,第八意識怎麼會有見分呢?見分就是能緣。第八意識就是帶有少許的妄,帶有少許的妄,就是見相二分了,所以,各有能緣的功能。[而六識能緣之力最勝],因爲它面對境界了。[所緣即一切萬法,皆從識生,而爲所緣之境,故曰諸緣]皆從心識而生,識就是動念,現境轉換,這個就是識的功能。識者,記得!它的一個重要的定義,叫做識者能變也,你要牢牢記住這一句的定義,識就是能變叫做識,一直轉換不停,叫做識者能變也。能變什麼?能變爲能、所。皆從識生,識者能變也,八識統統就是一直能變。

  而爲所緣之境,故曰諸緣。[緣所遺者,此一緣字,作二解:一、以轉識能遍緣一切,而不能反緣,本生識海;如眼有見,能遍見一切,而不能反見自眼]。衆生其實從無始來,從來不懂得歇即是菩提,他由細的妄動,一直到攀緣這個境界的粗的躁動,可以說完全崩堤,圍不住這個煩惱,禁不住對外境的一種堅持的執著,沒有辦法!所以,他已經回不來了。[既不能緣本識,則菩提涅槃元清淨體,非失似失,故曰緣所遺者]。意思就是:緣真如所遺失的東西了。[二、緣者,由也。由諸衆生,迷此識精元明之體,迷則雖有不知]。雖然是有,但是不知道,沒有學佛,哪一個人知道自己有佛性呢?不知道![非遺失等于遺失],沒有遺失等于遺失,爲什麼?沒有顯現出來啊![是謂緣所遺者]。

  [問:第七識能緣第八見分,豈不能反緣耶?答:七識雖然能緣第八見分,因執之爲我,故落于非量]。非量是現量、比量、非量,還有一種是聖言量,叁量裏面,非量就是錯,不正量,叫做非量。因爲加一個[我],第七意識因爲執著第八意識的見分爲自我。用這樣來講,大家沒有唯識學的觀念,聽不懂!我再用大家聽得懂的名詞,就是說:當他起精神作用的時候,強迫自己加一個我執;當他起精神作用的時候,強迫加一個法執,安上種種的名相,法執就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一十八界,所影現出來的天地萬法,統統叫做法執。我執叫做迷失于人生觀,法執就是迷失在宇宙觀,我法二執就是迷失了衆生跟宇宙的正量觀,統統落于非量。因爲本來就無我、本來就無法,他就一定要強加一個我執、強加一個法執,所以,第七意識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爲自我,落于非量,所著完全是錯誤。非量就是不正量,[必遺元明之體,正是緣所遺者]。所以,遺失了無明之體,正是緣所遺者。[非同如如智,緣如如理,現量昭然可比]。

  把講義拿出來,這個對實學佛法來講很陌生,所以,非常困難。這個對老參來講,也很陌生,所以,有一點熟,但不是很熟。好![八識與四分關系圖]。

  你們福報大,我前面二次,用臺語講《楞嚴經》的時候,沒有講這一張。這一張最主要要解釋什麼呢?是解釋緣所遺者,[能生諸緣,緣所遺者]。這一張沒有相當唯識基礎的人,實在是沒有辦法!所以,今天 你要抱持一個專注、傾聽,聽多少算多少的心態,你全部聽得懂,那是絕對不可能的。你根本沒有聽過什麼叫做性境、帶質境、獨影境、也沒有聽過什麼叫做似帶質境、或者是叫真帶質境,完全不知道,這當然就沒有辦法了!也沒有聽說過相分、見分、自證分、證自證分,完全沒有觀念的時候,要聽這一張,本身就是非常困難,這不是你們的過失,是因爲我沒有教導你們教得好,是我的錯,所以,我要好好地檢討。

  八識:也就是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、末那識、阿賴耶識;有的講:前五識、第六識、第七識、第八意識,這個叫做八識。四分:相分、見分、自證分、證自證分。在這裏沒有看到自證分和證自證分,爲什麼?第八意識阿賴耶識就是自證分。

  我們第八意識阿賴耶識怎麼來的呢?第八意識是中性的名詞,在沒有落入染跟淨的時候,它叫做第八識;沒有染淨的時候,叫做第七識;沒有染淨的時候叫做第六意識;沒有染淨的時候,叫做前五識。如果染的時候,第八意識就叫阿賴耶識;第七意識叫做末那識,第六意識叫做分別事識,用分別心對外境。前五識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,這個是站在染汙的角度講。如果站在清淨的角度講,轉識成智以後,第八意識叫做大圓鏡智;第七意識叫做平等性智;第六意識叫做妙觀察智;前五識叫做成所作智。所以,單單講八識,不能論斷什麼。要講染跟淨的角度的說:要講迷或悟的角度說,如果講:前五識、第六意識、第七意識、第八意識,那是中性的名詞。所以,我們通常要解釋的時候,都必須從染的角度來解釋,染,它不是絕對,就可以用語言來诠釋。

  好!諸位!看圖:

  這個大圓圈叫做第八意識,第八意識的旁邊寫:(甲),初能變。初能變也就是本來是本性,本性是清清淨淨,這個本性就是本來無一物了。這個圓圈的左邊,如果畫一個很大的圓圈,(因爲這裏紙不夠):裏面都沒有任何東西,幹幹淨淨的一個圓圈,這個就是真如。空無一物,叫做絕對的真如,一念不覺以後,第八識就開始討論了。甲叫做初能變,第一次能變,初能變。第七識標示:(乙)第二能變。在前五識跟第六意識畫一個括弧,兩個聯合起來,標示:(丙)叁能變。

  初能變:由真如,就是如來藏性,一念不覺變成阿賴耶識,也就是第八意識的染汙的名詞。二能變:是由第八意識轉出來的,叫做第七識,乙叫做二能變。在第七識的旁邊寫:我法二執。同時要寫八個字:我貪、我見、我慢、我愛。我執是對人生觀的執著;法執是對宇宙觀的執著,不知道我法二執統統是虛妄,本無而今有。

  我貪也就是第七意識的功能就是貪。我見就是什麼都是執著自己所看到的最殊勝。我慢就是驕傲難調難伏,這個就是第七識在作用,傲慢、輕視別人,我慢高山,不留德水,我自己拉高。偉大得像佛陀,都是那麼的謙虛;而我們一個凡夫,通常把自己膨脹、自我擡高,這個都是第七意識在作用,叫做我慢。還有我愛,看什麼就執著什麼……,叫做第七意識。

  (丙)第叁能變:旁邊寫上:能所不斷成識浪。也就是掀起意識的大浪,就是叁能變。能所不斷,前五識去攀緣,前五識的見分去攀緣相分,起種種的執著,分別就是第六意識。第七意識同時下去執著這個相分,落于非量,所以,我法二執沒有停止。

  第八意識的中間:五識能緣(種);五識相分(種);第八相分(種)。第八相分(種):第八就是第八意識相分種。中間繼續看下來:第八相分(種);第六相分(種);第六能緣(種)。第六能緣(種);第六相分(種);第八能緣(種)。第八能緣(種);第七相分(種);第七能緣(種)。

  有沒有注意到,最後面都有一個[種]字?[種]就是種子,你一定要第八意識有潛在的種子,成熟以後,才能演化出前面的七轉識的見、相二分。也就是前面的七識的見、相二分,統統來自于第八意識的種子,而這個種子,諸位,看右邊爲什麼要用虛線畫出來?用虛線的原因,就是這裏面虛線統統納歸到第八意識的內部。也就是說:用虛線引出來,而引出來就是讓你看得更清楚一點,而這虛線,統統必須把它收回去,統統在第八意識裏面作用。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討論的前五識,不離第八意識;我們現在討論第六意識,不離第八意識;我們現在所討論的第七意識的見、相二分,也不能離開第八意識,知道嗎?所以,這個用虛線引出來,也就是等于五髒六腑一樣,我們把五髒六腑開刀,開出來以後,我們五髒六腑看得很清楚,解釋完畢以後,要把它放回去,這樣有正確觀念吧?

  我們現在把前七識的見、相二分引出來,就是第八意識裏面的東西;我們開刀把這個內髒拿出來,解釋以後,還要把它歸回去,就是這個虛線的原因,就是這個道理。也就是爲了解釋方便,從第八意識引出來的前七識,叫做七轉識,統統涵蓋在第八意識裏面。所以,在第八意識旁邊寫如大海水。前七識就是識浪,前七識所起的識浪統統是大海水裏面的。所以,第八意識叫做大海水,前七識叫做浪,知道嗎?浪不離大海水,大海水起的浪,浪跟水是一不是二。妄的時候,浪就愈大!迷的時候,浪就愈大!意思就是說:一個人愈沒有修行,愈沒有辦法掌控自己的情緒;愈往外奔馳,我們的煩惱、痛苦就愈大,就一直返回不了本來的面目。所以,第七意識、第六意識、前五識,統統會造成很大的浪潮,叫做情緒完全失控,就是這個道理。

  第八識如同大海,第八識的中間有一個小圓圈,第八意識右邊連接兩個圓圈:相分本質、見分本質。在相分本質旁寫物質、物質的世間,根身、器界。第八意識變現出根身、器界。所以,我們的色身哪來的?就是我們如來藏性的東西,只是因爲我們攝取了宇宙中少許的養分、少許的元素,我們誤認爲有一個我相,還有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就是這樣子。所以相分的本質就是根身、器界。

  看下邊,有一個見分本質:旁邊寫:八識見分、所緣心;相分本質:寫所緣境,能緣心,標A1。相分再影現出去的兩個相分,第一個a1;另一個相分叫做a2。一切相分都是借重第八意識影現出來的物質世界,攝取少分的相分,爲自己的心所緣相。

  見分的本質:標B1。由見分影現出去的,被第六意識見分所緣的相分,見分的右上角有一個相分,標號b1;見分的右下角,有一個相分,被第七意識所緣的相分,標號b2。

  這就開始來慢慢解釋了,你會發現,不是相分就是叫做物質世界,所以,識必須在能所對立的討論,底下這個相分,統統是心緣心。慢慢來解釋,諸位看:第八識的相分本質這一項,標號A1的,其實標一個A就行了。相分本質的右上角,標號a1的相分,小a的相分就是什麼

  就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。

  前五識能緣的見分是什麼

  諸位看最右邊的前五識,前五識寫:外緣五塵,外面對外緣五塵,前五識寫:眼識、耳識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