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都有能缘的功能,包括第八意识也有能缘的功能,只是没有那么粗,难以觉察,要不然,第八意识怎么会有见分呢?见分就是能缘。第八意识就是带有少许的妄,带有少许的妄,就是见相二分了,所以,各有能缘的功能。[而六识能缘之力最胜],因为它面对境界了。[所缘即一切万法,皆从识生,而为所缘之境,故曰诸缘]皆从心识而生,识就是动念,现境转换,这个就是识的功能。识者,记得!它的一个重要的定义,叫做识者能变也,你要牢牢记住这一句的定义,识就是能变叫做识,一直转换不停,叫做识者能变也。能变什么?能变为能、所。皆从识生,识者能变也,八识统统就是一直能变。
而为所缘之境,故曰诸缘。[缘所遗者,此一缘字,作二解:一、以转识能遍缘一切,而不能反缘,本生识海;如眼有见,能遍见一切,而不能反见自眼]。众生其实从无始来,从来不懂得歇即是菩提,他由细的妄动,一直到攀缘这个境界的粗的躁动,可以说完全崩堤,围不住这个烦恼,禁不住对外境的一种坚持的执着,没有办法!所以,他已经回不来了。[既不能缘本识,则菩提涅槃元清净体,非失似失,故曰缘所遗者]。意思就是:缘真如所遗失的东西了。[二、缘者,由也。由诸众生,迷此识精元明之体,迷则虽有不知]。虽然是有,但是不知道,没有学佛,哪一个人知道自己有佛性呢?不知道![非遗失等于遗失],没有遗失等于遗失,为什么?没有显现出来啊![是谓缘所遗者]。
[问:第七识能缘第八见分,岂不能反缘耶?答:七识虽然能缘第八见分,因执之为我,故落于非量]。非量是现量、比量、非量,还有一种是圣言量,三量里面,非量就是错,不正量,叫做非量。因为加一个[我],第七意识因为执着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。用这样来讲,大家没有唯识学的观念,听不懂!我再用大家听得懂的名词,就是说:当他起精神作用的时候,强迫自己加一个我执;当他起精神作用的时候,强迫加一个法执,安上种种的名相,法执就是六根、六尘、六识一十八界,所影现出来的天地万法,统统叫做法执。我执叫做迷失于人生观,法执就是迷失在宇宙观,我法二执就是迷失了众生跟宇宙的正量观,统统落于非量。因为本来就无我、本来就无法,他就一定要强加一个我执、强加一个法执,所以,第七意识以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,落于非量,所着完全是错误。非量就是不正量,[必遗元明之体,正是缘所遗者]。所以,遗失了无明之体,正是缘所遗者。[非同如如智,缘如如理,现量昭然可比]。
把讲义拿出来,这个对实学佛法来讲很陌生,所以,非常困难。这个对老参来讲,也很陌生,所以,有一点熟,但不是很熟。好![八识与四分关系图]。
你们福报大,我前面二次,用台语讲《楞严经》的时候,没有讲这一张。这一张最主要要解释什么呢?是解释缘所遗者,[能生诸缘,缘所遗者]。这一张没有相当唯识基础的人,实在是没有办法!所以,今天 你要抱持一个专注、倾听,听多少算多少的心态,你全部听得懂,那是绝对不可能的。你根本没有听过什么叫做性境、带质境、独影境、也没有听过什么叫做似带质境、或者是叫真带质境,完全不知道,这当然就没有办法了!也没有听说过相分、见分、自证分、证自证分,完全没有观念的时候,要听这一张,本身就是非常困难,这不是你们的过失,是因为我没有教导你们教得好,是我的错,所以,我要好好地检讨。
八识:也就是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、末那识、阿赖耶识;有的讲:前五识、第六识、第七识、第八意识,这个叫做八识。四分:相分、见分、自证分、证自证分。在这里没有看到自证分和证自证分,为什么?第八意识阿赖耶识就是自证分。
我们第八意识阿赖耶识怎么来的呢?第八意识是中性的名词,在没有落入染跟净的时候,它叫做第八识;没有染净的时候,叫做第七识;没有染净的时候叫做第六意识;没有染净的时候,叫做前五识。如果染的时候,第八意识就叫阿赖耶识;第七意识叫做末那识,第六意识叫做分别事识,用分别心对外境。前五识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,这个是站在染污的角度讲。如果站在清净的角度讲,转识成智以后,第八意识叫做大圆镜智;第七意识叫做平等性智;第六意识叫做妙观察智;前五识叫做成所作智。所以,单单讲八识,不能论断什么。要讲染跟净的角度的说:要讲迷或悟的角度说,如果讲:前五识、第六意识、第七意识、第八意识,那是中性的名词。所以,我们通常要解释的时候,都必须从染的角度来解释,染,它不是绝对,就可以用语言来诠释。
好!诸位!看图:
这个大圆圈叫做第八意识,第八意识的旁边写:(甲),初能变。初能变也就是本来是本性,本性是清清净净,这个本性就是本来无一物了。这个圆圈的左边,如果画一个很大的圆圈,(因为这里纸不够):里面都没有任何东西,干干净净的一个圆圈,这个就是真如。空无一物,叫做绝对的真如,一念不觉以后,第八识就开始讨论了。甲叫做初能变,第一次能变,初能变。第七识标示:(乙)第二能变。在前五识跟第六意识画一个括弧,两个联合起来,标示:(丙)三能变。
初能变:由真如,就是如来藏性,一念不觉变成阿赖耶识,也就是第八意识的染污的名词。二能变:是由第八意识转出来的,叫做第七识,乙叫做二能变。在第七识的旁边写:我法二执。同时要写八个字:我贪、我见、我慢、我爱。我执是对人生观的执着;法执是对宇宙观的执着,不知道我法二执统统是虚妄,本无而今有。
我贪也就是第七意识的功能就是贪。我见就是什么都是执着自己所看到的最殊胜。我慢就是骄傲难调难伏,这个就是第七识在作用,傲慢、轻视别人,我慢高山,不留德水,我自己拉高。伟大得像佛陀,都是那么的谦虚;而我们一个凡夫,通常把自己膨胀、自我抬高,这个都是第七意识在作用,叫做我慢。还有我爱,看什么就执着什么……,叫做第七意识。
(丙)第三能变:旁边写上:能所不断成识浪。也就是掀起意识的大浪,就是三能变。能所不断,前五识去攀缘,前五识的见分去攀缘相分,起种种的执着,分别就是第六意识。第七意识同时下去执着这个相分,落于非量,所以,我法二执没有停止。
第八意识的中间:五识能缘(种);五识相分(种);第八相分(种)。第八相分(种):第八就是第八意识相分种。中间继续看下来:第八相分(种);第六相分(种);第六能缘(种)。第六能缘(种);第六相分(种);第八能缘(种)。第八能缘(种);第七相分(种);第七能缘(种)。
有没有注意到,最后面都有一个[种]字?[种]就是种子,你一定要第八意识有潜在的种子,成熟以后,才能演化出前面的七转识的见、相二分。也就是前面的七识的见、相二分,统统来自于第八意识的种子,而这个种子,诸位,看右边为什么要用虚线画出来?用虚线的原因,就是这里面虚线统统纳归到第八意识的内部。也就是说:用虚线引出来,而引出来就是让你看得更清楚一点,而这虚线,统统必须把它收回去,统统在第八意识里面作用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前五识,不离第八意识;我们现在讨论第六意识,不离第八意识;我们现在所讨论的第七意识的见、相二分,也不能离开第八意识,知道吗?所以,这个用虚线引出来,也就是等于五脏六腑一样,我们把五脏六腑开刀,开出来以后,我们五脏六腑看得很清楚,解释完毕以后,要把它放回去,这样有正确观念吧?
我们现在把前七识的见、相二分引出来,就是第八意识里面的东西;我们开刀把这个内脏拿出来,解释以后,还要把它归回去,就是这个虚线的原因,就是这个道理。也就是为了解释方便,从第八意识引出来的前七识,叫做七转识,统统涵盖在第八意识里面。所以,在第八意识旁边写如大海水。前七识就是识浪,前七识所起的识浪统统是大海水里面的。所以,第八意识叫做大海水,前七识叫做浪,知道吗?浪不离大海水,大海水起的浪,浪跟水是一不是二。妄的时候,浪就愈大!迷的时候,浪就愈大!意思就是说:一个人愈没有修行,愈没有办法掌控自己的情绪;愈往外奔驰,我们的烦恼、痛苦就愈大,就一直返回不了本来的面目。所以,第七意识、第六意识、前五识,统统会造成很大的浪潮,叫做情绪完全失控,就是这个道理。
第八识如同大海,第八识的中间有一个小圆圈,第八意识右边连接两个圆圈:相分本质、见分本质。在相分本质旁写物质、物质的世间,根身、器界。第八意识变现出根身、器界。所以,我们的色身哪来的?就是我们如来藏性的东西,只是因为我们摄取了宇宙中少许的养分、少许的元素,我们误认为有一个我相,还有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就是这样子。所以相分的本质就是根身、器界。
看下边,有一个见分本质:旁边写:八识见分、所缘心;相分本质:写所缘境,能缘心,标A1。相分再影现出去的两个相分,第一个a1;另一个相分叫做a2。一切相分都是借重第八意识影现出来的物质世界,摄取少分的相分,为自己的心所缘相。
见分的本质:标B1。由见分影现出去的,被第六意识见分所缘的相分,见分的右上角有一个相分,标号b1;见分的右下角,有一个相分,被第七意识所缘的相分,标号b2。
这就开始来慢慢解释了,你会发现,不是相分就是叫做物质世界,所以,识必须在能所对立的讨论,底下这个相分,统统是心缘心。慢慢来解释,诸位看:第八识的相分本质这一项,标号A1的,其实标一个A就行了。相分本质的右上角,标号a1的相分,小a的相分就是什么
就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。
前五识能缘的见分是什么
诸位看最右边的前五识,前五识写:外缘五尘,外面对外缘五尘,前五识写:眼识、耳识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