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此你不能说只有理解,停留在理解的阶段,不行!信、解、行,第三个步骤就是要修,修就是要产生对治习气,下功夫!所以,元清净体,就像矿藏在深山里面。

  则汝今者,就是你现在的,识精元明。请精元明是什么意思呢?[识]就是第八意识;[精]就是精明之体。第八意识的精明之体。元明”就是本识妙明真心。而讲到第八意识,就是带有少分之妄。识精元明就是我们的第八意识带有少分的妄,但是,只要把这个妄澄清、处理后,妙明的真心就会显现。虽然说:第八意识,染污的叫做阿赖耶识,这阿赖耶识并不是如来藏性。但是,它离如来藏性已经很接近了,它叫做第二月。天上一个月亮,我们稍微眼睛一捏的时候,看到二个月亮;把他眼睛一放,回复到一个月亮。我们的真心就像我们的眼睛,我们第八意识就是一捏,跑出第二个月亮出来。我们现在就是把本性一捏,就是我执、法执,就是一捏。同时,这一捏就无量劫来统统不放,死执这个我法二执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所以,我们只要肯放,可是这个放要从粗的慢慢放到细的。我们一念不觉,是从细的,细中细而演变到第六识,变成粗的,而这个五俱意识是面对境界。所以,我们要能从境界慢慢地,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看淡泊一点;慢慢第六意识不去分别;慢慢地第七意识不去执着,人生跟宇宙都是幻,慢慢地再恢复到第八意识的微细。那个微细的时候,当你进入禅三昧的时候,就发现我们的微细生灭很难去控制它,就是抖动得很厉害、执着得很厉害。

  表面上看,这个人很有修养,已经修学了佛道十年、二十年,那是因为你的理念跟他还合得来。要是碰到他内心里面对某一种事情坚固、执着的时候,你会发现他的内心深处,像波涛汹涌的一直在抗拒着。而抗拒的人,本身虽然有很大的涵养,受后天的教育,自己可以粉饰到让你看不出来;可是他内心里面澎湃、不满。因为碰到了逆境,从无始劫以来,大家都顺他,现在要逆,一下子没有办法接受,你就会看到我们内心里面那种震动,不满的震动,叫做微细意识,那个是很难很难的!我们不要说觉察到第八意识、第七意识的微细的法执,那要八地菩萨以上才有办法。我们连晚上睡觉作梦不执着,都控制不住。好!我们白天五根攀缘六尘,我们可以控制得住。但是,一到晚上睡觉,叫做梦中独头意识,一睡下去的时候,潜意识就浮现,第八意识的种子就显现出来。所有的记忆,善的、恶的种子、无记的种子,它就会一直影现出来,深层意识。那个前六识都没有在攀缘境界了,晚上睡觉,叫做梦中独头意识。这梦中独头意识从哪里来?从第八意识的见分,产生独自的影像,而独自的影像就会化作能所,所以,你在梦境当中会跑;会急着要上厕所小便;或者捡到钱会欢喜。为什么在完全没有境界现前的时候,你仍然可以看到,你在梦境当中处理一切事情,是那么的逼真?为什么?因为识就是会变;识就是能所,不假借任何的外力。

  当你进入修行的状况的时候,为什么了解说智者无梦?佛陀没有作梦,因为没有妄想、颠倒,无明全断了、习气全断了,梦想颠倒统统没有了。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: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远离颠倒梦想。为什么连晚上作梦,我们都没有办法控制?就是微细意识都没有办法!你就知道,修行可不是说着玩的,念二、三句佛就叫做修行?开一点点般若智慧,就说:我不错了!完全不知道,佛有多么的了不起的深层的楞严大定,一切境界都莫可奈何,如来都可以作得了主,包括晚上休息,佛陀一觉安详自在,从来不作梦,答案就是这样子。

  能生诸缘,缘所遗者。因为我们动念,动念,它就是能所不断。能生诸缘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能所不断。诸缘就是相分。缘所遗者,为什么缘所遗者?因为清净体迷失了,第八意识微细,然后,变成我法二执以后,返不回去了,不懂得歇即是菩提,第七意识、第六意识、前五识,往外一直奔腾,一直追逐,从来没有停止思惟一下,我们的人生跟宇宙的真相是什么,从来没有,不懂得什么叫做歇即是菩提。所以,本性不失,类似失掉了,缘真如本性所遗失的东西。那么,第八意识所影现出来的就是前七识,转识,后面会讲到。

  [次释真本。二者无始菩提涅槃,元清净体,此出真本名]。[出]就是显。告诉你,[真]就是真心,现在要讲这一段,是讲真心。[真妄二本,俱称无始者,如金与矿,二俱无始,不可分谁先谁后]。矿开采出来,冶炼就变成金;一切众生从烦恼当中提炼出来的,就是菩提。[菩提(译云觉道)有三:一曰真性菩提:此以理为道也。即众生本觉,法身之理]。什么叫法身呢?法身就是平等法界。法身从哪里显呢?从无生之理显,从无生的般若智慧显出来,叫做法身。

  [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,乃是妙真如性,故曰真性。二曰实智菩提:此以智慧为道也。即众生始觉,根本之智]。众生始觉就是开始觉悟了,就像大家现在开始学佛了,知道所有的追求都是痛苦;所有的欲望都是负担,我们已经开始理解,开始知道要修行了。所以,也就是众生始觉,根本之智。[照彻心源,无明皆尽]。无明就是惑、迷惑。迷惑统统断尽了。所以,什么叫做佛?佛就是一点都不迷惑,绝对不被假相所蛊惑。[所得真实之智,故曰实智。三曰方便菩提:此以透机施教为道也。即自觉已圆,然后觉他,以后得智,观机施教,广开方便之门,故曰方便]。

  [涅槃(译不生灭)],《阿含经》里面就是这个名词,其他的名词统统没有!在《阿含经》里面,你也不可能看到如来藏这个名词;也看不到真如这个名词;也没有什么一真法界、究竟实相、第一义谛、实相无相无不相,《阿含经》统统没有这些名词,只有[涅槃]二个字这个名相。[亦三:一曰性净涅槃:自性清净,一尘不染,故曰性净。二曰圆净涅槃:真无不圆],就是真心无一不是圆满。[妄无不净],所有的妄都转识成智,都变成净了,无不净就是净了,所有的妄都转成净了,[故曰圆净]。那么,这个性净是本具,圆净是修净,修行让它清净的。[三曰方便净涅槃:随缘方便,示现生灭,故曰方便净]。这个也是修,修持使它得到方便净。

  所以,性净是本,后面二个是修得的。[此三菩提、三涅槃,前一皆属因,是性具;后二皆属果]。菩提是因,涅槃是果,[是修成]。在这里有讲了一段,《华严经》有一句很重要的话,说:若无大悲心,则无菩提心;若无菩提心,则不得佛果。说:何谓大悲心者?视一切众生如同己子,就是像自己的儿子,名为大悲心。所以,这个修学方法还是有次第的。意思就是说:如果一个人他没有悲心,悲就是拔众生的苦的心。如果一个修行人,它本身面对一切众生,没有发这个救拔众生的苦难的心,第一个,他就是没有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想要救众生的苦。没有大悲心,则没有菩提心;没有菩提心,则不成佛果,绝对不可能成就佛的果报,绝对不可能!

  什么叫做大悲心?必须把所有的现在你前面的一切众生,无论男女老幼、健康残障的,都视为己子,就要把他当作是自己的儿女一样的救他。所以,为什么说:佛陀有无尽的大悲心?佛陀看到众生,绝不起厌恶的,跟佛陀唱反调的,佛陀认为那是他的增上缘。广钦老和尚讲的:给你恶因缘的,就像拿钱给你赚!给你逆境的,就是要给你钱;而你这个钱不懂得赚,却跑去向别人哭,多么地愚痴啊!所以,用感恩的心: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,也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;感谢众生随喜赞叹我的,也感谢众生给我痛苦的人。这个是佛陀的指示。

  如果有的人来到师父这边说:慧律法师!我很恨你,你知道吗?我就会跟他讲:这样你很痛苦,这样你很苦啊!如果有的人来到慧律法师面前说:哇!师父!您很了不起,您弘扬佛法,转大*轮,我随喜功德!我会跟他讲:你这样会活得很快乐,我不增不减,我也不会因为你赞叹而成佛;也不会因为你毁谤而下地狱。这个人没有这么好,你每天赞叹他,不会成佛的;这个人没有这么坏,你每天攻击他、伤害他,不会下地狱的,上天堂、下地狱,是看这个人的根本业。知道吧!根本业,看我们自己造了什么业,无关于别人的赞叹跟毁谤的。因此,我们一定要很清楚这样的道理。所以,我们修学佛道,就要了解大悲心的重要。给你逆境的人,就是拿了一大把钞票要给你,广钦老和尚说:你还不懂得去赚它,还跑去别人面前哭?是不是?好好思惟这个道理。

  [此真本,取众生本具觉性,如如理,与如如智,应属真性菩提,与性净涅槃耳;菩提属智,涅槃属理]。智是属于用,涅槃就是体。所以,依无生理,起般若的智慧,体用一如。[元清净体者,清净有二:曰自性清净,与离垢清净。此属自性本元清净之体,并非澄之使清],本来具足。[本来离烦恼浊故],为什么叫做本来离烦恼?诸位!这一句话很重要:烦恼本空故。所以,你现在所有的烦恼其实都是多余的,叫做清净心灵的负担。佛陀告诉我们,为什么要我们的生活不要把自己搞得很复杂?因为我们的生命本来就很单纯。很单纯就是:把复杂的生命回归到单纯的一心,就是清净心,就是这么善良、这么真、这么单纯!可是众生不是,把生命、生活搞得很复杂,拼了老命,好像要追求个啥东西,到临命终断气之前,还不觉悟!所以,本来离烦恼浊,没有发现,这烦恼本身不存在,本来就不存在,就是要离了。

  也就是[即显为真性菩提;亦非治之使净,本来离生死染故]。所以,生不足喜,死不足悲,就是这个道理。[即显为性净涅槃。此体一切众生,本来元具,不假造作,不待修成,故曰元(本来也)清净体。此体无他,即汝现今根中所具]。六根中,眼见叫做性,见性;耳闻叫做闻性;鼻叫做嗅性,不生不灭。

  [圆湛不生灭之性],也就是说:眼见一切相,知道一切相都是如幻,不取,也不必舍,舍就是去排斥它,这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