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此你不能說只有理解,停留在理解的階段,不行!信、解、行,第叁個步驟就是要修,修就是要産生對治習氣,下功夫!所以,元清淨體,就像礦藏在深山裏面。

  則汝今者,就是你現在的,識精元明。請精元明是什麼意思呢?[識]就是第八意識;[精]就是精明之體。第八意識的精明之體。元明”就是本識妙明真心。而講到第八意識,就是帶有少分之妄。識精元明就是我們的第八意識帶有少分的妄,但是,只要把這個妄澄清、處理後,妙明的真心就會顯現。雖然說:第八意識,染汙的叫做阿賴耶識,這阿賴耶識並不是如來藏性。但是,它離如來藏性已經很接近了,它叫做第二月。天上一個月亮,我們稍微眼睛一捏的時候,看到二個月亮;把他眼睛一放,回複到一個月亮。我們的真心就像我們的眼睛,我們第八意識就是一捏,跑出第二個月亮出來。我們現在就是把本性一捏,就是我執、法執,就是一捏。同時,這一捏就無量劫來統統不放,死執這個我法二執,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。所以,我們只要肯放,可是這個放要從粗的慢慢放到細的。我們一念不覺,是從細的,細中細而演變到第六識,變成粗的,而這個五俱意識是面對境界。所以,我們要能從境界慢慢地,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看淡泊一點;慢慢第六意識不去分別;慢慢地第七意識不去執著,人生跟宇宙都是幻,慢慢地再恢複到第八意識的微細。那個微細的時候,當你進入禅叁昧的時候,就發現我們的微細生滅很難去控製它,就是抖動得很厲害、執著得很厲害。

  表面上看,這個人很有修養,已經修學了佛道十年、二十年,那是因爲你的理念跟他還合得來。要是碰到他內心裏面對某一種事情堅固、執著的時候,你會發現他的內心深處,像波濤洶湧的一直在抗拒著。而抗拒的人,本身雖然有很大的涵養,受後天的教育,自己可以粉飾到讓你看不出來;可是他內心裏面澎湃、不滿。因爲碰到了逆境,從無始劫以來,大家都順他,現在要逆,一下子沒有辦法接受,你就會看到我們內心裏面那種震動,不滿的震動,叫做微細意識,那個是很難很難的!我們不要說覺察到第八意識、第七意識的微細的法執,那要八地菩薩以上才有辦法。我們連晚上睡覺作夢不執著,都控製不住。好!我們白天五根攀緣六塵,我們可以控製得住。但是,一到晚上睡覺,叫做夢中獨頭意識,一睡下去的時候,潛意識就浮現,第八意識的種子就顯現出來。所有的記憶,善的、惡的種子、無記的種子,它就會一直影現出來,深層意識。那個前六識都沒有在攀緣境界了,晚上睡覺,叫做夢中獨頭意識。這夢中獨頭意識從哪裏來?從第八意識的見分,産生獨自的影像,而獨自的影像就會化作能所,所以,你在夢境當中會跑;會急著要上廁所小便;或者撿到錢會歡喜。爲什麼在完全沒有境界現前的時候,你仍然可以看到,你在夢境當中處理一切事情,是那麼的逼真?爲什麼?因爲識就是會變;識就是能所,不假借任何的外力。

  當你進入修行的狀況的時候,爲什麼了解說智者無夢?佛陀沒有作夢,因爲沒有妄想、顛倒,無明全斷了、習氣全斷了,夢想顛倒統統沒有了。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:心無挂礙,無挂礙故,遠離顛倒夢想。爲什麼連晚上作夢,我們都沒有辦法控製?就是微細意識都沒有辦法!你就知道,修行可不是說著玩的,念二、叁句佛就叫做修行?開一點點般若智慧,就說:我不錯了!完全不知道,佛有多麼的了不起的深層的楞嚴大定,一切境界都莫可奈何,如來都可以作得了主,包括晚上休息,佛陀一覺安詳自在,從來不作夢,答案就是這樣子。

  能生諸緣,緣所遺者。因爲我們動念,動念,它就是能所不斷。能生諸緣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能所不斷。諸緣就是相分。緣所遺者,爲什麼緣所遺者?因爲清淨體迷失了,第八意識微細,然後,變成我法二執以後,返不回去了,不懂得歇即是菩提,第七意識、第六意識、前五識,往外一直奔騰,一直追逐,從來沒有停止思惟一下,我們的人生跟宇宙的真相是什麼,從來沒有,不懂得什麼叫做歇即是菩提。所以,本性不失,類似失掉了,緣真如本性所遺失的東西。那麼,第八意識所影現出來的就是前七識,轉識,後面會講到。

  [次釋真本。二者無始菩提涅槃,元清淨體,此出真本名]。[出]就是顯。告訴你,[真]就是真心,現在要講這一段,是講真心。[真妄二本,俱稱無始者,如金與礦,二俱無始,不可分誰先誰後]。礦開采出來,冶煉就變成金;一切衆生從煩惱當中提煉出來的,就是菩提。[菩提(譯雲覺道)有叁:一曰真性菩提:此以理爲道也。即衆生本覺,法身之理]。什麼叫法身呢?法身就是平等法界。法身從哪裏顯呢?從無生之理顯,從無生的般若智慧顯出來,叫做法身。

  [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,乃是妙真如性,故曰真性。二曰實智菩提:此以智慧爲道也。即衆生始覺,根本之智]。衆生始覺就是開始覺悟了,就像大家現在開始學佛了,知道所有的追求都是痛苦;所有的欲望都是負擔,我們已經開始理解,開始知道要修行了。所以,也就是衆生始覺,根本之智。[照徹心源,無明皆盡]。無明就是惑、迷惑。迷惑統統斷盡了。所以,什麼叫做佛?佛就是一點都不迷惑,絕對不被假相所蠱惑。[所得真實之智,故曰實智。叁曰方便菩提:此以透機施教爲道也。即自覺已圓,然後覺他,以後得智,觀機施教,廣開方便之門,故曰方便]。

  [涅槃(譯不生滅)],《阿含經》裏面就是這個名詞,其他的名詞統統沒有!在《阿含經》裏面,你也不可能看到如來藏這個名詞;也看不到真如這個名詞;也沒有什麼一真法界、究竟實相、第一義谛、實相無相無不相,《阿含經》統統沒有這些名詞,只有[涅槃]二個字這個名相。[亦叁:一曰性淨涅槃:自性清淨,一塵不染,故曰性淨。二曰圓淨涅槃:真無不圓],就是真心無一不是圓滿。[妄無不淨],所有的妄都轉識成智,都變成淨了,無不淨就是淨了,所有的妄都轉成淨了,[故曰圓淨]。那麼,這個性淨是本具,圓淨是修淨,修行讓它清淨的。[叁曰方便淨涅槃:隨緣方便,示現生滅,故曰方便淨]。這個也是修,修持使它得到方便淨。

  所以,性淨是本,後面二個是修得的。[此叁菩提、叁涅槃,前一皆屬因,是性具;後二皆屬果]。菩提是因,涅槃是果,[是修成]。在這裏有講了一段,《華嚴經》有一句很重要的話,說:若無大悲心,則無菩提心;若無菩提心,則不得佛果。說:何謂大悲心者?視一切衆生如同己子,就是像自己的兒子,名爲大悲心。所以,這個修學方法還是有次第的。意思就是說:如果一個人他沒有悲心,悲就是拔衆生的苦的心。如果一個修行人,它本身面對一切衆生,沒有發這個救拔衆生的苦難的心,第一個,他就是沒有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想要救衆生的苦。沒有大悲心,則沒有菩提心;沒有菩提心,則不成佛果,絕對不可能成就佛的果報,絕對不可能!

  什麼叫做大悲心?必須把所有的現在你前面的一切衆生,無論男女老幼、健康殘障的,都視爲己子,就要把他當作是自己的兒女一樣的救他。所以,爲什麼說:佛陀有無盡的大悲心?佛陀看到衆生,絕不起厭惡的,跟佛陀唱反調的,佛陀認爲那是他的增上緣。廣欽老和尚講的:給你惡因緣的,就像拿錢給你賺!給你逆境的,就是要給你錢;而你這個錢不懂得賺,卻跑去向別人哭,多麼地愚癡啊!所以,用感恩的心: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,也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;感謝衆生隨喜贊歎我的,也感謝衆生給我痛苦的人。這個是佛陀的指示。

  如果有的人來到師父這邊說:慧律法師!我很恨你,你知道嗎?我就會跟他講:這樣你很痛苦,這樣你很苦啊!如果有的人來到慧律法師面前說:哇!師父!您很了不起,您弘揚佛法,轉大*輪,我隨喜功德!我會跟他講:你這樣會活得很快樂,我不增不減,我也不會因爲你贊歎而成佛;也不會因爲你毀謗而下地獄。這個人沒有這麼好,你每天贊歎他,不會成佛的;這個人沒有這麼壞,你每天攻擊他、傷害他,不會下地獄的,上天堂、下地獄,是看這個人的根本業。知道吧!根本業,看我們自己造了什麼業,無關于別人的贊歎跟毀謗的。因此,我們一定要很清楚這樣的道理。所以,我們修學佛道,就要了解大悲心的重要。給你逆境的人,就是拿了一大把鈔票要給你,廣欽老和尚說:你還不懂得去賺它,還跑去別人面前哭?是不是?好好思惟這個道理。

  [此真本,取衆生本具覺性,如如理,與如如智,應屬真性菩提,與性淨涅槃耳;菩提屬智,涅槃屬理]。智是屬于用,涅槃就是體。所以,依無生理,起般若的智慧,體用一如。[元清淨體者,清淨有二:曰自性清淨,與離垢清淨。此屬自性本元清淨之體,並非澄之使清],本來具足。[本來離煩惱濁故],爲什麼叫做本來離煩惱?諸位!這一句話很重要:煩惱本空故。所以,你現在所有的煩惱其實都是多余的,叫做清淨心靈的負擔。佛陀告訴我們,爲什麼要我們的生活不要把自己搞得很複雜?因爲我們的生命本來就很單純。很單純就是:把複雜的生命回歸到單純的一心,就是清淨心,就是這麼善良、這麼真、這麼單純!可是衆生不是,把生命、生活搞得很複雜,拼了老命,好像要追求個啥東西,到臨命終斷氣之前,還不覺悟!所以,本來離煩惱濁,沒有發現,這煩惱本身不存在,本來就不存在,就是要離了。

  也就是[即顯爲真性菩提;亦非治之使淨,本來離生死染故]。所以,生不足喜,死不足悲,就是這個道理。[即顯爲性淨涅槃。此體一切衆生,本來元具,不假造作,不待修成,故曰元(本來也)清淨體。此體無他,即汝現今根中所具]。六根中,眼見叫做性,見性;耳聞叫做聞性;鼻叫做嗅性,不生不滅。

  [圓湛不生滅之性],也就是說:眼見一切相,知道一切相都是如幻,不取,也不必舍,舍就是去排斥它,這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