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第七相分(種)。第八能緣(種),就是第八意識的見分本質本來是要能緣的,但是,被第七意識染汙了,第七意識的見分硬要看,把一個精神作用變成一個我能看,我所能看、我所擁有,二六時中有一個我相。所以,第七意識的見分,攀緣內心裏面的精神作用,就起了堅固的我執、堅固的法執。所以,這個相分,就是堅固的我執。b2這個相分,就是堅固的我執、堅固的法執。難以破除,非常困難!
往上看,第六意識見分是細中粗,攀緣b1這個相分,這個也是以心緣心。看b1這個相分怎麼來的?第六意識的見分攀緣相分b1,第八能緣(種)、第六相分(種)。要知道這一句什麼意思呢?就是第六意識的見分,所攀緣的這個相分,是由第八意識的能緣種,轉換成爲第六意識的所緣,也就是精神攀緣精神。所以,一個人坐著,就會想東,就會想西,不必借著境界,這個叫做獨影境。第六意識的見分,攀緣第六意識的相分,由見分的本質影現出來,這個是心中的相,不是外境,注意:這是屬于心中所觀的相,不是外境的相,沒有接觸到外境。接觸外境是前六識,還有第六意識前面的見分。底下這個全部都是緣心。
第六意識的見分怎麼來的?就是第六意識的能緣(種)。在第八意識的中間種子旁邊寫:自證分、證自證分。自證分就是自體分,自證分就是體,證自證分就是用。分二個段落。第六意識見分跟第七意識見分,這個是以心緣心;第六意識見分跟前五識見分,是以心緣境,不一樣!換句話說:從中間切開來的話,第六意識的見分切一半的話,下面以心緣心,上面以心緣境。中間如果切開,第六意識底下的見分切開,包括第七意識,這重點在講什麼?重點在講內心很微細,煩惱很難斷,能所不斷,成爲大識浪。
上面第六意識,第一個上面的見分,還有前五識的見分,攀緣的相分都是有境界的,由物質色聲香味觸法,所引發出來的分別心,這個意思代表什麼?代表外境粗相易知,處境的粗相很容易了解。如果上面以心緣境,這個叫做似帶質境。唯識學裏面講:以心緣色似帶質,中間相分一頭生,中間相分是不是一頭生?因爲心跟物嘛!中間相分一頭生嘛!前五識見分,左邊這個統統是相分,所以叫做以心緣色似帶質。
爲什麼講似帶質呢?譬如說:意識緣已經落謝的花,這個意識心,而花是色,意識是心,是我以心緣色,其所生的花境,是僅僅從意識這一頭所生起的,所以叫做以心緣色似帶質,只有從這一邊的見分生起的。又似帶質境也通于有質獨影境,有質獨影就是花,它是有質礙的,有質獨影。所以,什麼叫做真帶質?底下這個以心緣色似帶質,第七意識、還有第六意識的見分,攀緣第八意識的見分,構成見相二分,成爲相分b1。
這個帶境分二種:一種叫做真帶質,就是以心緣心;一種叫做似帶質。以心緣心真帶質,中間相分兩頭生,看底下那個相分往外,是不是第六意識的見分也可以看得到相分?第八意識的見分也可以看得到相分。所以,這個相分,就變成二個角度都可以看得到,叫做以心緣心真帶質,中間相分兩頭生。就像末那識執著阿賴耶識的見分爲自我,這個我相,從中間兩頭生起的七、八兩識都是心法。爲什麼叫真帶質?因爲七、八兩識都是心法,所以,較色法爲真,色法本來就是第八意識所影現出來的相分,現在二個都是心,當然就是比較真,較色法爲真,所以叫做以心緣心真帶質,因爲二個都是心法。以心緣色似帶質,似帶質境。整個表就是告訴你: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,也就是能生諸緣,緣所遺者。
諸位!這樣您你知道要成爲一個法師有多麼辛苦嗎?看你們的笑容,我就懂得意思了!你就會知道,師父這叁十年來,日子是怎麼過的?是怎麼精通叁藏,如何吃盡苦頭?我連這樣講,你都沒有辦法轉,都來不及,你就會知道,要登臺弘揚如來的正法,要吃了多少苦頭,才能夠有今天貫通叁藏,經教通達的功夫。這不是說贊歎自己,而是說讓你知道,做一個法師不是那麼簡單當的,你只看到我在收紅包很輕松,一看:奇怪?慧律法師爲什麼到處收紅包、受人禮拜?我們可是真槍實彈,受過特別訓練,而且是真參實悟,是真正把生命發揮到極點的。
我告訴你:[八識與四分的關系表圖]就是法師也沒有辦法全部都聽得懂,這個是很正常的。整張就是八識跟四分的關系,我再簡單講一下:第八意識就是初能變;第七意識就是二能變;前六識就是第叁能變。第八意識變現成見分跟相分,見分就是精神作用,相分就是物質世界。前五識就是心、意識心,見分攀緣相分,心緣物質。第六意識分二個:一個是心緣物質,一個是心緣精神。第七意識執著精神,加了一層汙染。
你可以看到,虛線是由第八意識引出來的,意思就是:所有前五識作用、第六意識作用、第七意識作用,全部都在哪裏?都在第八意識裏面作用。全部在第八意識裏面作用,而沒有辦法緣回去真如,沒有辦法反觀真如。真如剛剛不是講的,觀想一下,左邊畫一個圓圈嗎?幹幹淨淨的,對不對?一念之間迷惑了,由細轉粗一直執著。知道嗎?所以,我們要斷,要由粗慢慢放下,慢慢回光返照,變成細。所以,入禅叁昧定,一定要好好的冷靜一下,慢慢……這樣一步一步來,粗的放掉;再來,放掉細的;到最後連這個微細的執著,都能見一切相,如如不動。
諸位!現在把一個觀念轉過來,這裏如果全部都是真如所影現出來的,沒有汙染的時候,這一張能、所緣八識,統統叫做一個本性、一個真如。一二叁四五六七八,就是一個真如,一就是八,性識周遍法界,性識不二,識的分別,同時就是不分別的本性。如果全部都轉成清淨的時候,就沒有所謂見分、相分、自證分、證自證分,所有的正依二報,統統回歸一真法界,叫做海印叁昧。
你到韓國去看,韓國有一個道場,叫做海印寺,海印就是出自《華嚴經》,叫做同時影現,當成佛的時候,前五識清淨,叫做成所作智;第六意識叫做妙觀察智;第七意識叫做平等性智;第八意識叫做大圓鏡智。其實成所作智、妙觀察智、平等性智、大圓鏡智,統統叫做真如。
真如是體,智是用,體用是一如,是平等、是不二的。所以,如果你煩惱了,見相二分就像蝸牛的二角,清清楚楚,死執不放;如果你悟了以後,所有的見分,沒有能;所有的相分,沒有所。爲什麼?你知道精神作用就是真如,所有的相分都是幻的,統統回歸一真,回歸當下本自具足一念。所以,大悟之人,智如湧泉,出生無盡,縱貫叁際,橫遍十方,無所障礙,就是悟到絕對。絕對就是沒有能所;迷了,能所不斷,由細轉粗;悟了,統統放,粗、細惑統統沒有,連一都沒有,何況有八呢?叫做一真。知道嗎?聽不懂沒有關系。好,我已經盡力了。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