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多聽經聞法了!
[脫黏內伏],有些老菩薩聽不懂:慧律法師,什麼叫做二dì融通叁昧印?二dì不是一個招弟、一個寶弟嗎?這個如果是師媽來問:二dì就是一個招弟、一個寶弟。以前的人如果生了很多女兒,生到最後一個女兒,他會給她命名字叫做招弟,希望招來弟弟。二dì融通叁昧印,那個二dì就是一個招弟、一個寶弟。(法師笑)這開玩笑的喔,不要誤會喔。真、俗二谛,脫黏內伏,[伏歸元真],你就恢複原狀了!諸位!放下就恢複原狀,就這麼簡單。[發本明耀,自可與諸大菩薩,把手共行,同一鼻孔出氣矣。初光表破顯諸相竟]。
[卯二 發明真妄二本 (分二)]
[辰初 舉過出由喻顯 二 征釋二本名體 今初]
[佛告阿難:一切衆生,從無始來,種種顛倒,業種自然,如惡叉聚]。
這個要解釋一下,佛告阿難,說:一切衆生,從無始來,把筆拿起來,種種顛倒就是惑;業種自然就是業;如惡叉聚就是苦。惑、業、苦,我解釋一下:種種顛倒就是起執著意識心,強烈的貪、嗔、癡,我愛、我見、我慢、我癡、什麼顛倒見,全世界講起來,就是我最了不起,只有我對!業種自然,爲什麼講自然?自然的旁邊寫:一定招果。業種自然就是:業,有業因,業緣,就一定招來惡果,逃不掉的。如惡叉聚:惡叉聚翻譯成中文叫做綖貫珠,你看古裝劇,皇帝前面有垂珠,你們知道皇帝前面的垂珠幾條嗎?叁十六。皇帝爲什麼要垂珠呢?左邊看會動,右邊看會動,也就是皇帝坐得要很正,你稍微動,它就會動,皇帝要有威儀。才不是電視劇上演的皇帝這樣亂晃。所以,皇帝前面的垂珠就是要讓他端坐,它有它的意義,要坐好,皇帝要有威儀。
種種顛倒,業種自然,如惡叉聚,這個惡叉聚就是綖貫珠,前後垂下的絲飾物;又叫金剛子,它是樹名,亦爲果實名,其果實叁粒同一個蒂,而且落下來以後,還凝聚在一起,統統聚在一起,這個惡叉聚的果實呈紫色,印度人都取以染物,或者炸油,其果核可以作念珠之用。惡叉聚就是叁粒一個蒂,落下來還是聚在一起,就是惑、業、苦你逃不掉。你造了善業,一定招得善果;你造了惡業,一定招得惡果,一定逃不掉。所以,學佛有一個好處,法律是事後的追訴;佛法是因果的觀念,事先的防範,所以用佛法來穩定整個社會、穩定整個國家,比法律還好用!你用法律去約束一個人,那對于無明的衆生,它也約束不住啊;極惡劣的衆生,你也約束不住啊!但是,極惡的衆生,如果有因緣轉過來學佛,發現說:我殺人、放火,不管國家是不是有證據來找到我,要抓去關,或者是不關,這是其次。當一個學佛的人,他知道說:我今天殺人,無緣無故殺人,將來我要償命啊!我今天無緣無故的去放火,人家有一天也會放我家的火啊!或者是這個因存在,下輩子,無緣無故你家就起火了,被誰放的也不知道啊!因此你造什麼因,就會得什麼果。
有一個人造了那個衰因,就得到一個衰果。有一個男衆要跑去7——11買東西,隔壁剛好在建築,他早不進去,晚不進去,剛好走過去要買東西的時候,在門前一支鋼筋從十幾樓,咻……,穿過頭,倒地!那一支鋼筋也不是人,也不會講話,在上面也沒有人控製,他剛好走過去的時候,剛好,早一分、晚一秒都不會中,就是那麼准!你看!所以,雖然說無記因,無心的。譬如說:你今天你在工地,在做工……,不小心把磚塊弄下來,去砸到樓下的人,頭破血流,話說這個你是無心的,因爲你不是故意的嘛!諸位!這個無記的因果在不在?在!所以,包括你一切的工作,還是要小心。你今天在樓上工作,不小心推一塊磚塊,不小心的,底下剛好砸到人,這個惡因還是在。將來人家也會不小心的怎麼樣?會砸到你!
世間有很多的無奈,譬如說:槍手要開槍射擊,死刑犯判死刑,對不對?要找人家去槍斃,事實上他也是國家派的,也是很無奈啊!諸位!槍斃人家好不好?雖然是國家派的,當然不好啊!說:我觀想槍斃一個人、惡人,可以救很多的善人!這個看起來好像有功德,可是也結了惡緣。說:大家都不槍斃,那怎麼辦?當然國家法律要有人執行啊!所以,這個因果有時候就很麻煩,被逼上架的時候,也不得不!我看電視的:有一個人抓去槍斃,砰!槍斃之前,先讓你吃東西,在心髒這個地方畫一個圓圈,就是表示打這裏。那個警察開了六槍,那個人還痛,還起來,沒有死,那個警察嚇壞了!後來倒下去了,咦?還在喘氣!本來要做什麼?器官移植,捐贈器官,就載到醫院去,准備要切割了!這個醫院的醫生用那個聽診:咦?心髒怎麼還在跳?量一量,結果這個死刑犯的心髒的右邊。好,車子再載去,再補叁槍,那個人總共打九槍。這個人被判死刑,沒有人告訴他說:我的心髒在右邊!白痛了,早點跟他講還比較好受:我心髒在右邊,你要打右邊!他要開槍以前,要先畫一個圓圈,然後,後面是沙,我看過那個執行死刑的刑場,後面是沙,前面拜拜,送你上路以後,燒一些冥紙給你。所以說:這個苦果你一定逃不掉!
[此因當機,請奢摩他路,欲詣真際,故示二本,以指真心實際,此一經之要旨也。一切衆生,通指泛爾]。[泛爾]就是一切凡夫,[不知修行者;自從無始,根本不覺而來,迷真執妄,背覺合塵,無我計我,非法計法,于我法種種顛倒分別,此屬惑道]。[惑道]這就是[惑]。[依惑造業,熏成種子,名爲業種]。所以,諸位!這個你就小心了,不要接近惡知識、不要有惡的環境;一定要有善知識、要有好的環境,你交的朋友,一定要是善良的人。你要牢牢記住師父話。要碰到大善知識、要有好的環境,記得!你交的朋友一定要好人,因爲那個薰習的種子是很可怕的,非常可怕的。
名爲業種,[爲將來因,種即因也,此屬業道。自然二個字],也就是一定。[乃依惑業因,自然感生死果,乃一定之理,不可改移。譯人字略,自然下,意含定招苦果,此屬苦道。惑、業、苦叁,不相舍離,喻如惡叉聚,西域果名。《灌頂》雲:此雲線貫珠。一蒂叁果,同聚而生,惑業苦叁道似之,故以喻焉]。
[諸修行人,不能得成無上菩提,乃至別成聲聞、緣覺,及成外道,諸天魔王,及魔眷屬。]
[諸修行人,別指依識心爲因,錯亂修習者。凡夫起惑造業輪回生死,固是可憐,縱令有志修行,果遭纡曲,亦爲可愍。果由因感,因地以生滅心,爲本修因,而求佛乘不生不滅,無有是處,故曰:不能得成無上菩提。菩提,此雲覺道]。什麼叫菩提?就是要覺悟。[叁乘皆有,唯佛無上,即究竟果覺之佛道也。乃至別成聲聞緣覺,乃至超略菩薩],菩薩沒有講。[猶言非但不能得成無上菩提,而複不能得成實教菩薩]。實教菩薩就是悟到諸法畢竟空,叫做實教。[乃至別成聲聞緣覺,解見在前],前面已經解釋過了,叫做解見在前。[小乘也。但破我執,而證我空之理,雖別成乎此,猶是出世小聖,已斷分段生死,也有小益,不至墮落。更有誤之甚者,迷自本真,遊心道外,而成外道者,生無想外道天,報盡必招墮獄之苦]。
福報用盡了就沒有了,所以叁界唯有學佛一途,才是生命的歸依處。[或修有漏戒善,及四無量心,世間禅定,厭染欣淨],厭惡雜染,欣這個清淨地方。[與厭有取空者,謂之諸天],天就是光明。所以,天人不需要有什麼月光、日光,因爲他本身就會放光;天人都會放光,何況佛?[報盡還來,散入諸趣;或耽著欲境,而惱害正修者]。所以,著這個欲境,這個財、色、名、食睡是很可怕的,諸位!要慢慢地看淡泊。[謂之魔羅,此雲殺者,能殺害衆生,法身慧命故。上品魔王,中品魔民,下品魔女,中下皆魔眷屬,報盡必墮,叁途苦趣]。
[皆由不知二種根本,錯亂修習。猶如煮沙,欲成嘉馔,縱經塵劫,終不能得]。都不知道二種根本,二種根本就是:一個是妄本,一個是真本。妄心就是妄本,意識心;真心就是真本,不生不滅的涅槃妙心。因爲錯亂修習,猶如煮沙,煮沙怎麼能夠成飯呢?沙非飯因啊!欲成嘉馔,[馔]就是美食,美好的食物叫做嘉馔。縱經塵劫,終不能得,就是你錯用心修行,不管你修多久,都不能成佛,都不能解脫!
[此總出其由。以上泛泛凡夫,無知造業者,固不必論矣。而諸修行人,本期得道得果,而乃中途或滯化城]。[化城]就是方便,二乘人叫做化城,化城叫做有余涅槃。[或生天界,甚至誤入魔外,求升反墮]。所以,要修行是可喜的;但是,碰不到大善知識是可悲的。因爲本來你想要修行要升,結果誤入魔的知見,壞了佛的知見,本來要升,反而墮落。[其故何也?皆由不知二種根本,錯亂修習故也]。
[二本],一個是真本,一個是妄本。[即真、妄二本],用真心修行,不要用妄心,妄心就是執著心、分別心、顛倒心、情緒的心、感性的心,就是妄,就是用錯覺去修行。[不知者:一、妄心:本無而錯認]。本無就是本來就沒有。[無]後加二個字才看清楚:無就是[妄心]。本無妄心,而錯認爲心。妄心本空,叫做本無而錯認,叫做本無妄心,而錯認爲心。[非心似心],這個妄心不是真心,又好像是心。
[此屬妄本,即本科所雲:無始生死根本。上文普判誤認科中]。什麼叫誤認?認妄爲真叫做誤認,誤認妄爲真。[所名妄想,下文所謂前塵虛妄相想是也]。前塵就是你看到的相,其實,那只是元素聚合在一起的,它是不實在的。可是,它會留給你印象啊,你就會開始打妄想,看到金錢,你以爲它是真的,開始打妄想;看到珠寶,你以爲它是真的,開始打妄想,叫做前塵虛妄相想,不知道那是緣起、是假相。
[二真心:本有而迷背],本有的真心現在迷了,而違背了真心。[非失似失,此指真本。即本科所雲:無始菩提涅槃,元清淨體。上文所指,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;下文所謂,妙精明心,錯亂修習者,由迷真認妄,以妄爲真,獨修于妄也。猶如煮沙,欲成嘉馔,此喻錯亂修習,依識心妄本],就是用意識心。所謂意識心,就是生滅執著心、生滅的分別心、生滅的顛倒見、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等,統統叫做妄。
[而不谙],[谙]就是熟悉。也不了解、不熟悉[根性真本],那你怎麼樣熟悉根性真本呢?放下就是,還放得很徹底,叫做一絲不挂,一塵不染。其實一絲不挂是佛教的名詞,後來人家把它弄歪了,認爲一絲不挂是沒有穿衣服,其實不是!一絲不挂是指內心裏面一點點挂礙都沒有,一塵不染,就是用這個心。看到一切相,總不能拼了老命執著它,因爲帶不回去,也帶不走,著也沒有意義啊![識心非菩提因,喻如煮沙,欲成嘉馔(好飯也),沙非飯本,縱經塵劫],經了很長時間[煮之,只名熱沙,終不成飯]。因爲沙非飯因。[錯用因心,亦複如是,縱經塵劫修之,終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也]。你慢慢可以感受到,修學佛道,初發心碰到善知識,有多麼重要!看你是用真心修行?還是用妄心修行?[初舉過出由喻顯竟]。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一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