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一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多听经闻法了!

  [脱黏内伏],有些老菩萨听不懂:慧律法师,什么叫做二dì融通三昧印?二dì不是一个招弟、一个宝弟吗?这个如果是师妈来问:二dì就是一个招弟、一个宝弟。以前的人如果生了很多女儿,生到最后一个女儿,他会给她命名字叫做招弟,希望招来弟弟。二dì融通三昧印,那个二dì就是一个招弟、一个宝弟。(法师笑)这开玩笑的喔,不要误会喔。真、俗二谛,脱黏内伏,[伏归元真],你就恢复原状了!诸位!放下就恢复原状,就这么简单。[发本明耀,自可与诸大菩萨,把手共行,同一鼻孔出气矣。初光表破显诸相竟]。

  [卯二 发明真妄二本 (分二)]

  [辰初 举过出由喻显 二 征释二本名体 今初]

  [佛告阿难: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种种颠倒,业种自然,如恶叉聚]。

  这个要解释一下,佛告阿难,说: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把笔拿起来,种种颠倒就是惑;业种自然就是业;如恶叉聚就是苦。惑、业、苦,我解释一下:种种颠倒就是起执着意识心,强烈的贪、嗔、痴,我爱、我见、我慢、我痴、什么颠倒见,全世界讲起来,就是我最了不起,只有我对!业种自然,为什么讲自然?自然的旁边写:一定招果。业种自然就是:业,有业因,业缘,就一定招来恶果,逃不掉的。如恶叉聚:恶叉聚翻译成中文叫做綖贯珠,你看古装剧,皇帝前面有垂珠,你们知道皇帝前面的垂珠几条吗?三十六。皇帝为什么要垂珠呢?左边看会动,右边看会动,也就是皇帝坐得要很正,你稍微动,它就会动,皇帝要有威仪。才不是电视剧上演的皇帝这样乱晃。所以,皇帝前面的垂珠就是要让他端坐,它有它的意义,要坐好,皇帝要有威仪。

  种种颠倒,业种自然,如恶叉聚,这个恶叉聚就是綖贯珠,前后垂下的丝饰物;又叫金刚子,它是树名,亦为果实名,其果实三粒同一个蒂,而且落下来以后,还凝聚在一起,统统聚在一起,这个恶叉聚的果实呈紫色,印度人都取以染物,或者炸油,其果核可以作念珠之用。恶叉聚就是三粒一个蒂,落下来还是聚在一起,就是惑、业、苦你逃不掉。你造了善业,一定招得善果;你造了恶业,一定招得恶果,一定逃不掉。所以,学佛有一个好处,法律是事后的追诉;佛法是因果的观念,事先的防范,所以用佛法来稳定整个社会、稳定整个国家,比法律还好用!你用法律去约束一个人,那对于无明的众生,它也约束不住啊;极恶劣的众生,你也约束不住啊!但是,极恶的众生,如果有因缘转过来学佛,发现说:我杀人、放火,不管国家是不是有证据来找到我,要抓去关,或者是不关,这是其次。当一个学佛的人,他知道说:我今天杀人,无缘无故杀人,将来我要偿命啊!我今天无缘无故的去放火,人家有一天也会放我家的火啊!或者是这个因存在,下辈子,无缘无故你家就起火了,被谁放的也不知道啊!因此你造什么因,就会得什么果。

  有一个人造了那个衰因,就得到一个衰果。有一个男众要跑去7——11买东西,隔壁刚好在建筑,他早不进去,晚不进去,刚好走过去要买东西的时候,在门前一支钢筋从十几楼,咻……,穿过头,倒地!那一支钢筋也不是人,也不会讲话,在上面也没有人控制,他刚好走过去的时候,刚好,早一分、晚一秒都不会中,就是那么准!你看!所以,虽然说无记因,无心的。譬如说:你今天你在工地,在做工……,不小心把砖块弄下来,去砸到楼下的人,头破血流,话说这个你是无心的,因为你不是故意的嘛!诸位!这个无记的因果在不在?在!所以,包括你一切的工作,还是要小心。你今天在楼上工作,不小心推一块砖块,不小心的,底下刚好砸到人,这个恶因还是在。将来人家也会不小心的怎么样?会砸到你!

  世间有很多的无奈,譬如说:枪手要开枪射击,死刑犯判死刑,对不对?要找人家去枪毙,事实上他也是国家派的,也是很无奈啊!诸位!枪毙人家好不好?虽然是国家派的,当然不好啊!说:我观想枪毙一个人、恶人,可以救很多的善人!这个看起来好像有功德,可是也结了恶缘。说:大家都不枪毙,那怎么办?当然国家法律要有人执行啊!所以,这个因果有时候就很麻烦,被逼上架的时候,也不得不!我看电视的:有一个人抓去枪毙,砰!枪毙之前,先让你吃东西,在心脏这个地方画一个圆圈,就是表示打这里。那个警察开了六枪,那个人还痛,还起来,没有死,那个警察吓坏了!后来倒下去了,咦?还在喘气!本来要做什么?器官移植,捐赠器官,就载到医院去,准备要切割了!这个医院的医生用那个听诊:咦?心脏怎么还在跳?量一量,结果这个死刑犯的心脏的右边。好,车子再载去,再补三枪,那个人总共打九枪。这个人被判死刑,没有人告诉他说:我的心脏在右边!白痛了,早点跟他讲还比较好受:我心脏在右边,你要打右边!他要开枪以前,要先画一个圆圈,然后,后面是沙,我看过那个执行死刑的刑场,后面是沙,前面拜拜,送你上路以后,烧一些冥纸给你。所以说:这个苦果你一定逃不掉!

  [此因当机,请奢摩他路,欲诣真际,故示二本,以指真心实际,此一经之要旨也。一切众生,通指泛尔]。[泛尔]就是一切凡夫,[不知修行者;自从无始,根本不觉而来,迷真执妄,背觉合尘,无我计我,非法计法,于我法种种颠倒分别,此属惑道]。[惑道]这就是[惑]。[依惑造业,熏成种子,名为业种]。所以,诸位!这个你就小心了,不要接近恶知识、不要有恶的环境;一定要有善知识、要有好的环境,你交的朋友,一定要是善良的人。你要牢牢记住师父话。要碰到大善知识、要有好的环境,记得!你交的朋友一定要好人,因为那个薰习的种子是很可怕的,非常可怕的。

  名为业种,[为将来因,种即因也,此属业道。自然二个字],也就是一定。[乃依惑业因,自然感生死果,乃一定之理,不可改移。译人字略,自然下,意含定招苦果,此属苦道。惑、业、苦三,不相舍离,喻如恶叉聚,西域果名。《灌顶》云:此云线贯珠。一蒂三果,同聚而生,惑业苦三道似之,故以喻焉]。

  [诸修行人,不能得成无上菩提,乃至别成声闻、缘觉,及成外道,诸天魔王,及魔眷属。]

  [诸修行人,别指依识心为因,错乱修习者。凡夫起惑造业轮回生死,固是可怜,纵令有志修行,果遭纡曲,亦为可愍。果由因感,因地以生灭心,为本修因,而求佛乘不生不灭,无有是处,故曰:不能得成无上菩提。菩提,此云觉道]。什么叫菩提?就是要觉悟。[三乘皆有,唯佛无上,即究竟果觉之佛道也。乃至别成声闻缘觉,乃至超略菩萨],菩萨没有讲。[犹言非但不能得成无上菩提,而复不能得成实教菩萨]。实教菩萨就是悟到诸法毕竟空,叫做实教。[乃至别成声闻缘觉,解见在前],前面已经解释过了,叫做解见在前。[小乘也。但破我执,而证我空之理,虽别成乎此,犹是出世小圣,已断分段生死,也有小益,不至堕落。更有误之甚者,迷自本真,游心道外,而成外道者,生无想外道天,报尽必招堕狱之苦]。

  福报用尽了就没有了,所以三界唯有学佛一途,才是生命的归依处。[或修有漏戒善,及四无量心,世间禅定,厌染欣净],厌恶杂染,欣这个清净地方。[与厌有取空者,谓之诸天],天就是光明。所以,天人不需要有什么月光、日光,因为他本身就会放光;天人都会放光,何况佛?[报尽还来,散入诸趣;或耽着欲境,而恼害正修者]。所以,着这个欲境,这个财、色、名、食睡是很可怕的,诸位!要慢慢地看淡泊。[谓之魔罗,此云杀者,能杀害众生,法身慧命故。上品魔王,中品魔民,下品魔女,中下皆魔眷属,报尽必堕,三途苦趣]。

  [皆由不知二种根本,错乱修习。犹如煮沙,欲成嘉馔,纵经尘劫,终不能得]。都不知道二种根本,二种根本就是:一个是妄本,一个是真本。妄心就是妄本,意识心;真心就是真本,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心。因为错乱修习,犹如煮沙,煮沙怎么能够成饭呢?沙非饭因啊!欲成嘉馔,[馔]就是美食,美好的食物叫做嘉馔。纵经尘劫,终不能得,就是你错用心修行,不管你修多久,都不能成佛,都不能解脱!

  [此总出其由。以上泛泛凡夫,无知造业者,固不必论矣。而诸修行人,本期得道得果,而乃中途或滞化城]。[化城]就是方便,二乘人叫做化城,化城叫做有余涅槃。[或生天界,甚至误入魔外,求升反堕]。所以,要修行是可喜的;但是,碰不到大善知识是可悲的。因为本来你想要修行要升,结果误入魔的知见,坏了佛的知见,本来要升,反而堕落。[其故何也?皆由不知二种根本,错乱修习故也]。

  [二本],一个是真本,一个是妄本。[即真、妄二本],用真心修行,不要用妄心,妄心就是执着心、分别心、颠倒心、情绪的心、感性的心,就是妄,就是用错觉去修行。[不知者:一、妄心:本无而错认]。本无就是本来就没有。[无]后加二个字才看清楚:无就是[妄心]。本无妄心,而错认为心。妄心本空,叫做本无而错认,叫做本无妄心,而错认为心。[非心似心],这个妄心不是真心,又好像是心。

  [此属妄本,即本科所云:无始生死根本。上文普判误认科中]。什么叫误认?认妄为真叫做误认,误认妄为真。[所名妄想,下文所谓前尘虚妄相想是也]。前尘就是你看到的相,其实,那只是元素聚合在一起的,它是不实在的。可是,它会留给你印象啊,你就会开始打妄想,看到金钱,你以为它是真的,开始打妄想;看到珠宝,你以为它是真的,开始打妄想,叫做前尘虚妄相想,不知道那是缘起、是假相。

  [二真心:本有而迷背],本有的真心现在迷了,而违背了真心。[非失似失,此指真本。即本科所云:无始菩提涅槃,元清净体。上文所指,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;下文所谓,妙精明心,错乱修习者,由迷真认妄,以妄为真,独修于妄也。犹如煮沙,欲成嘉馔,此喻错乱修习,依识心妄本],就是用意识心。所谓意识心,就是生灭执着心、生灭的分别心、生灭的颠倒见、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等等,统统叫做妄。

  [而不谙],[谙]就是熟悉。也不了解、不熟悉[根性真本],那你怎么样熟悉根性真本呢?放下就是,还放得很彻底,叫做一丝不挂,一尘不染。其实一丝不挂是佛教的名词,后来人家把它弄歪了,认为一丝不挂是没有穿衣服,其实不是!一丝不挂是指内心里面一点点挂碍都没有,一尘不染,就是用这个心。看到一切相,总不能拼了老命执着它,因为带不回去,也带不走,着也没有意义啊![识心非菩提因,喻如煮沙,欲成嘉馔(好饭也),沙非饭本,纵经尘劫],经了很长时间[煮之,只名热沙,终不成饭]。因为沙非饭因。[错用因心,亦复如是,纵经尘劫修之,终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也]。你慢慢可以感受到,修学佛道,初发心碰到善知识,有多么重要!看你是用真心修行?还是用妄心修行?[初举过出由喻显竟]。

  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一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