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座——慧律法师主讲
讲 题:
圆瑛法汇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十番显见
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讲堂
第一张DVD
诸位,请翻开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
[丑二 斥妄识非心 (分二)]
[今初 阿难责躬请教 二如来显发非心]
前面是破斥所执七处皆非,方便说:七处征心。现在是斥妄识非心,非心就是不是真心。识就是根攀缘这个尘,所产生的那个执着的意识、分别的意识,还有颠倒的知见,这个是不实在的。这个识会建立时间、空间的观念;这个识会建立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的观念;这个识会建立敌对、人我是非;这个识会推测;但是这个识也可以种种的学习。而一切的众生,大部分没有学佛的,完全没有办法逃脱这个意识心,包括大学里面的学者、教授,所用的逻辑、推论、理则学,都没有办法超越这个意识心,都没有办法。非心,不是我们的真心,所以要放下它。
底下,经文,[尔时阿难,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]。
这个[袒],偏袒右肩就是身体裸露一部分,这个是印度认为裸露右肩是表示非常恭敬;在咱们中国,认为裸露是不恭敬的。所以,这只是时空、礼节的不同。底下说阿难所计七处,皆已被破(被破就是山穷水尽了)。至此乃欲舍妄处(放下虚妄的意识心),而求示真处,这个[真]就是我们讲的如来藏,找到了不生不灭的如来藏,也就是所谓的涅槃。涅槃是整个佛教的中心思想,离开了涅槃的思想,佛教就会变成生灭的因果无常相,有增有减。所以,这个真心是不增不减。因此涅槃是修行的重点,是佛教的中心思想。佛教的中心思想,不同于其他外道,正因为我们有涅槃可得、涅槃可求;但是,得也无所得,求也是无所求。
而求示真处,还是未达佛意,佛破无处,无处就是意识根本不存在,叫做无处。是欲其了悟,无体非心矣。这个意识是没有体性的,为什么没有体性呢?它的重点是什么?因为是刹那生、刹那灭、刹那执着、刹那妄计,这个就是无体。譬如说:你看到金钱,起贪爱心。而这个贪爱心,佛陀说:这颗贪爱心,变成了心灵的负担、变成了真心的遮蔽,而这个贪爱心,其实本身并不存在的。或者是你爱一个人、或者是你恨一个人,佛陀说:你的爱的对象,他会化成一堆白骨;你所恨的对象,他也会变成一堆白骨;而爱、恨,它本身这个相是不存在的,叫做不相在,不能错用心!我们世间,不知道这个真心是离一切妄心,所以,爱恨交织会毁掉一个人。因此说:贪瞋痴、排斥、攻击、骄傲、我慢,包括晚上作梦,这个都是没有体性的,没有体性就是不实在的意识心。
而非心就是不是真心,不是我们每一个的佛性、如来藏性、涅槃的妙性。今依旧求佛说处,要说出一个可修的。足见仍然认识为心,认分别的意识为真心,认识有体,认为刹那生刹那灭的执着性、分别性、可以推测的意识心,认为是有体性的,诸位!一切众生都是这样。所以,佛法不能当作世间的学问来研究,它必须单刀直入的切入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,这样才受益。世间法为什么不究竟?世间法,只要你立一个点,它就有左右,你很清楚的,这个意识心,它是很强烈的对立的。世间人就像打乒乓球一样,右边打过来,左边刮过去;右边打过来,左边就拍回去,他就是互杀,叫做比赛,世间法很残酷,意识心就是这样子。当你定位某一个时间、某一个空间、某一个背景的时候,你落入是,或者是非,你就是像在打乒乓球一样,没完没了!
什么是佛法?佛法是连那个乒乓球的桌子都没有、连那个拍子都没有、连那个乒乓球都没有,因为他没有定位。一定位,比赛就要残酷了!意识心就是定位,意识心就是把自己定位,我!一定位起来,我就有我所拥有,你的就是你的,有我就开始自私自利。我什么都对,你什么都不对!人我是非还是不断。所以说:世间人着于五欲六尘而有轮回;修行人着于知见而继续轮回。修行人最怕什么?最怕自己说自己很有修行,这个是很可怕的!为什么?这个也是落入知见,[我很有修!]那就表示你的修行停顿了!为什么?你满足现况啊、你贡高我慢啊、你自以为是啊!所以,为什么禅宗讲:二六时中,不倚一物?这是什么道理?就是二六时中,心性都是独立存在的,不可以靠任何东西;靠任何东西就是能所不断、烦恼不断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,一切相破不了的!所以,佛法它要直接受益,也就是不能有敌对。为什么六祖讲:不思善,不思恶,就这么时,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?参参看!意思就是:不能落入意识型态的对立。
有一次我去文化大学上课,找到哲学系很高超的、很有名望的学者,我们就在阳明山草皮上坐下来,跟这些所谓的哲学的权威谈一谈,发现他们就是这样辩论。我说:那你们学哲学是什么?学哲学就是用逻辑的观念啊!我说:那你们逻辑观念是什么?就是各个角度,就是很会讲话,思惟、逻辑理念很强,逻辑,它就是要定位啊。由A这个点推测到B;由B这个点推测到C,你定位这个A,A 就是不对,A不存在嘛!是不是?那时候已经出家了,我就跟他讲说:系主任!你们学这个哲学,还是不是很究竟的,还是没有办法解脱生死、解脱烦恼的,没有办法的!所以一切的众生都是这样子。
底下说:认识有体,[但自恨未知其处,故自责而请益耳。即从座起:以听法在座,请益故起;偏袒右肩:袒露肉也,我国以袒肉为慢,印度以袒肉为敬]。所以,两边的礼节、风俗、文化不怎么相同。[故偏袒,但袒露右肩;右膝着地者:以右膝有力,跪能久安,又复易起]。易起就是起来的时候容易。因此,我们在这个地方,可以看得很清楚,在印度当时只有跑一脚的,佛在世的时候,只有跑一脚的。而来到中国,是为了对法上的恭敬,就像对皇帝的恭敬,变成要五体投地了。你看电视的古装剧就知道,要是老佛爷:小李子!喳!他马上就伏下来。我以前都看不懂清朝,(法师做下跪的动作),就不知道这个到底是什么,后来知道了,原来是看了很烦,就甩两下袖子,喔!知道了,就是:你皇帝当了那么大,我当这个小李子,李莲英,不是电视剧很出名吗?所以,中国后来就演变成现在的五体投地礼,见佛、见法、见僧,都行五体投地的顶礼,这跟咱们的中国习俗是有关系的
又复易起,[合掌:乃合十指爪,上属身业虔诚;恭敬者:严肃曰恭,尊重曰敬,属意业虔诚;而白佛言,是仰白于佛,属口业虔诚。此文是结集家,叙仪而置]。就是叙述这个礼仪,而置就是特别,连这些动作都要描述出来,表示对法上的恭敬。因此,由这个我们更可以了解说:理虽是无生,事相不可避免。所以,一切五伦纲常,都必需如法、如律、如佛所说,恭敬的礼节仍然不可避免。因此我们不要说,我们很有修行,就不敬佛、不敬法、不敬僧,不可以这样子。我们受戒完,或者在家居士,我们本来就应该对长老、或者对三宝佛、法、僧,行五体投地礼,这是咱们佛弟子最基本的礼数。
底下说,[我是如来最小之弟,蒙佛慈爱,虽今出家,犹恃憍怜,所以多闻,未得无漏,不能折伏,娑毘罗咒,为彼所转,溺于淫舍。]这个文字都很简单。
[阿难是四王八子中,年龄最小,故曰我是如来最小之弟。蒙佛慈悲爱念,虽然今已出家,犹恃憍怜,心中恃佛憍爱怜惜,所以徒事多闻]。多闻,意思就是说:只有听经闻法,而[不勤定力],这个定力怎么下手呢?观一切法空,心如如不动,定力就出现。我们之所以没有定力,就是观不空,碰到人家讲一句好话,我们会很欢喜;碰到人家讲一句逆耳的,我们会很烦恼,正因为我们不了解顺境、逆境都是空。
古来高僧大德给我们一句很大的勉励的话:能经过暴风雨摧残,而能屹立不摇的,才是一棵真正的树!意思就是说:一棵大树要经过风吹雨打,而仍然屹立不摇,这才能称为一棵树。我们今天修行也是这样子的,亲近了善知识,学佛以后,我们在生活当中,一定会碰到很多的逆境;一定会碰到很多的苦恼,不管是金钱、儿女,或者是感情,我们一定会碰到,这是生命必修的课题。当我们碰到的时候,我们对三宝的坚固信心,仍然屹立不摇;对我们的般若智慧,深信我们将来可以成佛,也是屹立不摇;对求法坚固的道心,仍然屹立不摇,这个人才是真正的佛弟子,成就是易如反掌,因为你有坚固的道心。但是,从佛经里面说:开花的多,结果的少。也就是:学佛的人很多,真正能证果的、了生死的人很少。所以叫你走捷径,就是念佛。要断一切的无明烦恼,很困难,所以,我们求阿弥陀佛加被,我们自己有这样往生极乐世界坚定的信心,对阿弥陀佛有信心,所以,自力、他力。因此,念这一句佛号,是方便,也是究竟。所以,自古以来,都劝大家要念佛,师父也不例外。
底下,不勤定力,[故未得无漏。须证四果罗汉,无欲漏、有漏、无明漏]。这里的[漏]就是烦恼的别名,没有欲界;有漏就是色界;无明漏就是三界的法执。[方称无漏,阿难初果,未得无漏,定力不足,故不能拆伏娑毘罗咒,被邪咒所转,溺于淫舍]。[当由不知,真际所诣!]为什么讲真际呢?因为在这个时候,阿难对真心不了解,不晓得那叫做首楞严大定,对这个名相不懂。所以,只好讲真际所诣,[诣],就是在。[真际者,真如实际之理地,即真心之异名。亦即本经之如来藏,为首楞严之定体]。所以,如来藏也可以称为是真如;有的称为佛性。如果一谈到第八识的阿赖耶,也就是如来藏一念不觉,真如一念不觉,转成阿赖耶识。所以,没有世俗谛则没有胜义谛,因此,就必需在第八意识、阿赖耶识,慢慢慢慢地去剖析,何者是妄?何者是真?所以,最高的如来藏性是不可言说,叫做无垢清净识。我们有所说,都是被染污了阿赖耶识、第八意识在讨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