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主人、住持叫做懷義法師所建,來華的叁藏法師就是從印度來到中國的叁藏法師,大部分的人都住在這個地方翻譯經典,所以,佛授記寺是翻譯的場所,翻譯的地方,那個時候都是用國庫,所以,這個佛授記寺,你不能不了解,不得不了解一下,你不了解的話,不行,佛授記寺:專門有印度的法師來到這個地方住下來,住下來的時候開始翻譯,統統在這個地方,大部份的印度人,通達叁藏的法師都在這個地方)譯。沙門複禮筆受(也要了解一下複禮大師:複禮大師,唐代的出家人,京兆人就是陝西人,俗姓皇甫,生年不詳,複禮大師年少就出家,住在大興善寺,曾隨地婆诃羅、實叉難陀等譯出經典,高宗永隆二年,公元681年,有一個太子文學,太子文學是官名,唐代管理經典的官吏叫做權無二,這個名字也是很奇怪,這個人對佛教提出二十條質疑、疑問,複禮大師就這個寫了《十門辯惑論》來答覆他,這個權無二遂折服,所以,做一個法師,你要折服人家很不容易,不要人家一問你就靜默,睜大眼睛一直看,你怎麼這樣問,他說:你怎麼無法回答。所以,複禮大師也是辯才無礙,縱橫無礙,對不對?後來,這個權無二作爲複禮大師的弟子。另著有《真妄頌》,論真心跟妄心的關系,並征求當時候,這些大法師的回答。複禮筆受,就是複禮大師筆受)。今行前譯(“行”就更遵照。現在遵照前(前譯就是真谛叁藏所翻譯的,不是遵照後譯,後譯是實叉難陀翻譯的)真谛叁藏翻譯的來研究這本譯本,不按照實叉難陀所翻譯的譯本就是今行前譯)。叁翻譯人時竟。(上面是半介紹性的,對曆史淵源、譯論的人了解一下,不錯。有的人說不喜歡研究這一段,不行,不研究這一段,你不曉得曆史的淵源是什麼,雖然,師父有念得稍微快一點,但是,大家至少有一個觀念,了解人家的偉大是什麼,給大家一個警惕、一個鼓勵作用)

  甲四 歸敬述意(歸敬就是先尊敬叁寶,然後爲什麼要造論,歸敬就是“歸敬叁寶”,述意就是說我爲什麼“後述造論意”)

  二 A乙先 歸敬叁寶 B 後 述造論意

  A乙先 歸敬叁寶

  【(造論的人)歸命盡十方(你要造論,先歸依十方諸佛,盡十方的叁寶)。最勝業遍知(最殊勝的叁業的一個正遍知,這是指佛寶,先歸依佛寶。最勝業,這個“業”就是指叁業,身、口、意業最殊勝的,哪一種人呢?正遍(遍:biān)知就是佛,最勝業遍知,這是指佛寶)。色無礙自在(是指佛的身業最勝,)。救世大悲者(是指佛的口業最勝。他對色法一切無礙,就是指這個色身,身業千變萬化,救世大悲者,你要救世,你就要說法,那就是口業最勝,意業,當然是無形的,所以,他就是在身業以及口業裏面顯現,所以,最勝業遍知,色無礙自在,救世大悲者,這是指歸依佛寶)。(底下是法寶)及彼身體相。法性真如海。無量功德藏(這個是指法寶)。如實修行等(這個是指僧寶。及彼身體相,這個“彼”字也就是指諸佛,指佛身體相,這個“身”:諸佛以法爲身,諸佛菩薩以這個法、這個真理來當作身,不是我們一般以父母所生的色身爲身,諸佛以法,就是以真理,簡單講就是智慧,法的顯現就是智慧,有形的叫做慈悲,無形的叫做般若。“及彼身體相”,“體”是指我們真如,相是我們無量的體相。“法性真如海”,這個就是解釋上面那個“體”字,“體”是什麼意思?體就是法性真如海,“相”呢?相就是底下,無量功德藏。“法性真如海”是解釋佛的體,“無量功德藏”是解釋佛的體相。“法性真如海”法性空一切法,真如海就是無所不在,廣大無比;“無量功德藏”就是說雖然是空一切法,但是,具足了無量的功德藏。“如實”就是以不生滅的心,見道無爲的心去修行,這是專指初地菩薩以上的修行,才能稱爲如實修行,如果,不是初地以上見無爲的真如,不能稱爲如實修行。“如”:自性清淨心之真實,不是相似境,是真實境,真實境就是所悟的跟諸佛一樣叫做如實。“如實修行等”,這句是指歸依僧寶,等智(等智:從初地到十地,“等”就表示說從初地的如實修行境,無爲的真如自性開始算起,到十地菩薩都離不開如實修行,所以,這個“等”字因爲沒有辦法一地一地的列出來,幹脆寫一個“等”字就包括了十地菩薩,“等”包括從初地到十地,就不必再多說明)。如實修行等”,修什麼?修兩種智慧,第一個修正體智,也就是所謂的修根本智,第二,修後得智。根本智專指空,後得智專指有,也就是所謂的如實修行,離不開這兩種智慧,正體智也就是所謂的根本智,後得智也就是所謂的妙有。好!再簡單地念一遍:“歸命盡十方”,要造這部論先歸依,“最勝業遍知,色無礙自在,救世大悲者”,先歸依佛寶,這叁句是指佛寶,最殊勝的叁業,一個正遍知者,他的色就是所謂的身業無礙自在,辯才無礙,口業最殊勝,所以,他是個救世的大悲者。底下叁句是法寶:“及彼身體相”,這個“彼”字是指諸佛。“身”:諸佛以法爲身,我們常常講:法身、法身。“體”、“相”:用下面兩句解釋體跟相,“體”就是真如體,“相”就是無量功德藏。“法性真如海”,這句是解釋諸佛的體。“無量功德藏”是解釋諸佛的相。“及彼身體相,法性真如海,無量功德藏”,這是歸依法寶。“如實修行等”,這是指歸依叁寶,歸敬叁寶,僧寶。“如實”是指入于真如的無爲,從實地菩薩到十地菩薩所修行的,修兩種智,正體智也就是根本智,以及後得智,等是指初地到十地,統統是修這個,只是說力量的強跟弱而已)。】

  將造斯論(預備要造《大乘起信論》)。先歸叁寶(先歸敬叁寶)。具有叁意(具有叁種意義)。一爲荷恩故(“荷”就是承受,荷擔如來的家業就是承受,因爲承受了恩)。若無佛說。法無由起(沒有佛來說法,法沒有一個源頭,沒有一個開始)。若無有法(沒有這個法)。解無從生(我們也無法去解它。無佛,法無有起,無法,解無從生,我們沒有辦法解悟)。若無僧傳(僧寶來傳)。聞無所自(你要聽經聞法就困難)。由荷叁恩(因爲承受了這叁種的恩德,所謂叁寶的恩)。方成慧悟(才成一個有智慧、覺悟的人)。今傳此法。理宜致敬(現在要傳這個法,我們應當致敬,對叁寶致敬)。二求加被故。濁惡世中。傳化不易(要傳達佛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,智慧不夠也沒有辦法,智慧夠了,衆生不接受也沒有辦法,所以,傳化這個佛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尤其是在娑婆世界,碰到了叁寶,那是千幸萬幸)。若不仰請叁寶。威力加被。難以自利利人。故應致敬。叁令生信故。如率已造論(“率已”也就是說草率,輕易而不慎重。如果,輕易而不慎重造這個論)。恐人不信(恐怕人會不相信,因爲,你隨隨便便造論)。要歸叁寶。法有所宗(“宗”就是依循。法有所依循)。庶使論義(希望使《起信論》這個道理)。印契佛心(符合佛的意思、符合佛的心)。易啓信從(容易開啓信心及依從)。故應致敬(如果,一個出家人他見佛就頂禮,見到長老就頂禮,那麼,他就會做模範給在家居士看,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僧寶,都是對叁寶、對佛寶這麼恭敬,他就有一個模範,無形當中他就會感化衆生,讓衆生對叁寶起信心,一樣的道理,所以,這個歸敬是很重要的工作)。

  歸命。表能歸之心。盡十方。即所歸分際(“分際”就是境界,它的境界到哪裏?到十方。它的界限到哪裏?也就是十方。表示一切叁寶,十方的叁寶統統歸命)。最勝下七句。舉叁寶德。歸命有二釋。一歸向義。(我們的)命謂命根。乃六根之總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總合叫做命根)。一身之要(最重要的)。萬生所重(萬就是一切,生就是衆生,一切衆生所最貴重的就是他的生命,沒有命就什麼都不用談,對不對?所以,殺生的罪最重就是這樣子,你去殺一個人,你要判死刑,你去強暴一個女孩子,你只要不殺死她,不會判死刑,五戒裏面,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,你看看!你去偷人家的東西也不會判死刑,強暴女孩子,他也不會判死刑,除非你再殺死她,對不對?你打妄語,你不影響法律的話,打妄語那也不是很重的罪,喝酒只是說害了自己的身體,所以,你怎麼講就是殺生的罪最重,你怎麼講,沒有命就什麼都不必談,要是沒有這個色身,你怎麼學佛呢?所以,斷了衆生的生命就等于斷了他的一切,所以,列爲第一個根本重戒就是這樣:殺生)。莫此爲先。今舉之以奉叁尊(我們說皈依佛,兩足尊,皈依法,離欲尊,皈依僧,衆中尊,是不是?)。表信敬之極也(以春叁尊,所以,歸向的意思就是這樣子,歸向的意思,用我們的生命侍奉叁寶)。(第)二(歸命有第二種意思,就是)還源義(前面第一個是指外在的,第二個是指自性的,不一樣。“還源”,就是回到本來的根源,你只要往內回光返照就是歸命自性叁寶)。衆生六根。從一心起。而背本逐末(違背了根本的覺悟、悟性。“逐末”:追逐五欲六塵)。奔馳六塵(上面)。今舉命則總攝諸根(講到一個命字,舉出一個命字,那就是包括了六根)。還歸其本源一心。一心。即自性叁寶也。

  盡十方。即極盡十方法界之分量。所有帝網刹中之無盡叁寶也(“帝網”:就是所謂的事事無礙, 這個帝網,從以前到現在,都專門指華嚴的思想,我們這裏有一點點資料:帝網又叫做因陀羅網,爲帝釋天的寶網,乃是莊嚴帝釋天宮的網,網的一一結附寶珠,皆附寶珠,其數無量,你就把它觀想,我們這四個角落用一條繩子,就像網球的網一樣,把它倒吊起來,然後,每一個結都挂一個珠,那個珠可以反光,一顆珠就可以映現無量的珠,每一顆都是這樣,一顆珠就是具足一切,但是,又分得很開,若說一珠就是無量珠,也對,無量珠說它是一珠,也對,而且,珠珠分開,所以,這叫做事事無礙,一一寶珠皆映現他一切寶珠的影,就是這樣子,又一一影中也皆映現自他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