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义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一切宝珠之影,每一个宝珠都映现自己以及他人宝珠的影像,那么每一个影像中,也都是映现出自己以及一切宝珠的影,如是宝珠无限交错反映,就是这样子,重重的影现,互显互隐,有的显现,有的隐,重重无尽,《华严经》以因陀罗网譬喻诸法之一、多相即相入,相即相入,重重无尽,一跟多同时都具足,若依境界而言,称为因陀罗网境,依定而言,叫做因陀罗网定,依土而言,叫做因陀罗网土,此皆为显示事事无碍圆融的法门,所以,这个帝网就是这个意思)。

  最胜业遍知三句。归佛宝也(三句是指底下“最胜业遍知,色无碍自在,救世大悲者”这三句。这是指先归依佛宝)。佛以三轮应物(三轮就是身、口、意,指身轮、口轮、意轮)。业。即身口意三轮业用。(佛当然是三轮,身、口、意)皆最殊胜。显非应化身。乃从法垂报(是从法)之身(依慈悲心,这个“垂”字本意是自上施予下,上:从上面布施给底下就是垂。施:施予,施舍底下,现在的意思是说慈悲,然后变化,慈悲变化这个色身来普度众生,从法身慈悲化为报身,或者是应化身,来普度众生)。不云法身者。以法身人法宝摄故(法身是无相入法宝,所以,在这里不讲法身)。遍知。意业最胜也(因为是正遍、正遍知)。凡夫妄知。外道邪知。二乘偏知。菩萨分知。唯佛(是)遍知。以真智证理(用真正的大智慧证得我们原本具足的无生之理)。理无不彻(这个道理没有不显现出来的)。以俗智鉴机(“鉴”就是判断,判断力叫做鉴,拿来鉴定看看)。机无不宜(根机没有一个不适合)。乃至缘起差别等(种种的差别相)。无不尽知。故云遍知也。

  色无碍自在。(什么叫做“色无碍自在”?)身业最胜也。如来色身。自在无碍。乃有多端(“多端”就是多种)。(哪几种呢?讲到佛的色身)今略辨四种。一(、)大(身)小(身)无碍。(六根的)一一根皆遍法界。而不坏诸根之性。又不杂诸根之相(一根的能力就周遍法界,但是又不坏诸根之性)。二(、)互用无碍。一根能作诸根用。诸根能作一根用。自在相作。而不相碍(一切的相都不罣碍)。三(、佛的色身是)理事无碍。现色炳然(“炳bǐng”是显著的意思,俗家人名这个“炳”字,可能也是很多,像李炳南老居士,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在家的大德)。而不碍举体性空(现象一直起来,但是,当体就是空性)。妙理湛然(道理是很光明的)。而不碍业用无方(虽是空性,妙理湛然,清清楚楚空性的道理,全体就是空,但是,不妨碍它的业用,“无方”就是没有一个定向,哪里都不受到限制,“无方”就是遍十方,如果有方的话,你到东方去,南方就不能来,你到南方来,北方就不能去,“无方”就是没有固定的方向,哪里都可以去,这意思是君子不器,没有什么两样)。下文(底下)云。色即智(这个是对众生来说的话,众生色就是障,色就是现象,色身也是一种现象,外境也是一种色法,我们一切现象皆是我们的牢狱,可是,诸佛菩萨一切现象皆是我们的智慧,就差这么多,只要我们能够把一切事相融归到我们自性清净心,以我们自性清净心散发出来的智慧,色法就会无碍,我们这个色对众生来讲是障道,看什么,看什么都不顺眼,看什么,看什么就是牢骚抱怨,释迦牟尼佛的胸量,他看什么,他都是以慈悲心去关怀,像佛经典里面记载的:一个媳妇很泼辣,公公、婆婆拿她一点办法都没有,佛就去度她,这个媳妇,如果对她家人来讲的话,是一种痛苦、一种负担,一种没有办法讲道理,碰到的那个,你实在是拿她一点办法都没有,佛不一样,佛认为一切境界都是修福的机会,有因缘他就造福人群,没有因缘,随缘,所以,他的智慧就充满着一种悲心,我们的智慧充满着我执,所以,就变成世智辩聪,我们的智慧充满着我相,我相:我很用功、我很执著、我怎么样持咒、我怎么样念佛、我怎么样对,你们统统不对,所以,我们透过无明所讲出来的,虽然讲智慧,其实那是一种世智辩聪,我们讲智慧,实在是高估了自己,根本没有所谓的智慧,智是平等相,智慧是平等相,我们哪里有真正的智慧,讲了二、三句话,统统别人不对,我们统统对,哪里有真的平等相,没有!)。说名智身等(说明智身,所以,佛很伟大,色法一切无碍)。四(、)应机无碍。一身不分而普现(一切众生,他可以不必分身,色身就是:你看他,他就在前面,可是,无量的虚空,都有佛的化身)。多机(“多机”就是多种众生)齐应(“齐应”就是同时。同时应现在他前面)而无乖(“无乖”就是不会互相违逆)。在彼不碍此。在此不碍彼。故云色无碍自在。

  救世大悲(你要救度众生,你就是要运用口才,去救度众生,口才我们统统有,每一个统统有,只是我们发挥的口才是建立在我见里面,学佛的也是一样,不到证阿罗汉果,我执不断,讲出来的话还是我执,主观意识太重,不断法执的人,太爱自己所修的法,修密宗的人说三业最清净,即身成佛,我修密修了四、五年,是不是?修禅宗的人说:即刻开悟,即心即佛,以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本来面目,修净土的人说带业往生,所以,就会产生宗教的狂热分子,攻击别人,然后认为自己所修的是最殊胜,人一定会在生命当中迷糊一阵子,我这句话你要冷静,当我们一个人修净土法门修一修,他觉得很平淡的时候,他就会搞一搞密宗,自己买一个铃杵……(法师做摇的铃杵样子),我们很了解,我也买过,我总共灌了十几个顶,持咒持了算百万遍,开过顶的,吉祥草都透过顶部,我到现在还是恢复念佛,因为,他那个感应力很强,会很吸引人家,我们虽然有正见,但是受不起诱惑的时候,一下子就栽进去了,以为自己很有修行,就是这样子,人在一生当中他在迷糊的时候,他会觉得很聪明,禅宗也是这样子,当他去打一次禅七的时候,他觉得心很法喜,可是,他忘记了他还是凡夫,参禅、参禅的时候我们悟道:即心即佛,内心里面就产生一种观念:我就是佛,我今生今世死了以后,就可以尽虚空遍法界,就是我的生命,但事实不然,他忘记了他是凡夫,所以,参禅到最后会变成我慢,会无慢,生大我慢,什么都不在意,抽烟、喝酒、打牌,他认为那是无所罣碍的事情,参到最后戒也不持,什么都没有,他什么都开缘,他什么都是无所住,所以说,我们人的一生里面,他一定要迷糊过一阵子,成熟的代价就是不成熟,一定的道理,当一个人在迷惑的时候,你怎么跟他讲,他会认为你是啰嗦的,你很无聊,我现在念咒念得那么好,你认为你修密宗不好,他参禅参得……,参禅参得好,念佛才念得定,对不对?他内心里面就是这样想,参了以后,他不会念佛,参禅的人不会念佛,然后,他内心里面充满着喜悦,噢!原来的本来面目,他不晓得悟离了生死还十万八千里,他不晓得。所以,像我活到41岁的人,我们什么都体会得出来,所以,我们如果看到众生,现在很着迷某一种法门的时候,我跟他讲:还早得很,因为,他年龄还不够,体会得还不是很深,他现在认为他这样最好,他认为刹那的喜悦,以为是永恒的方向,错就是错在这个地方,修这个法门喜悦的时候,他以为这就是了生死。我告诉你,再重复地告诉你:离开念佛法门,你要了生死out,零,一个都没有,不相信!你试试看!看你临命终自在,还是念佛的人自在,You can try and test.你敢试试看吗?)。(所以,我们要救世大悲)口业最胜也(但透过凡夫没有平等、没有般若智慧,所讲出来的话一样是无明)。世谓世间。乃三种世间中之有情世间也。即所救之机。大悲为能救之心(大悲就是我们能救的心)。拣非生缘悲(这个“生缘悲”就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权教菩萨的慈悲)。法缘悲(整句来讲就是生缘慈悲、法缘慈悲、无缘大悲,这样讲才是整句的意思。我们现在少一个慈,应该讲生缘慈悲、法缘慈悲、无缘大慈悲,法缘慈悲是二乘人以及初地菩萨所修的)。由无缘大悲(无缘大悲就是佛。我们来解释一下:《大智度论》卷二十九:将慈、悲赅摄在四无量心中,而分别称为慈无量与悲无量,另据《大智度论》卷四十:《北本大般涅槃经》卷十五等记载慈悲有三种,第一个生缘慈悲,又作有情缘慈、众生缘慈,也就是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,而与乐拔苦,此乃凡夫之慈悲。然三乘就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最初的慈悲,也是属于此种,所以,也称为小悲;第二叫做法缘慈悲,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的慈悲,系无学:无常阿罗汉,指二乘以及初地以上菩萨的慈悲,又称为中悲;第三叫做无缘慈悲,是远离差别的见解,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,绝对的慈悲,这个是佛独具的大悲,不是凡夫、二乘等所能起的,所以,特称为大慈大悲。所以,由无缘大悲)内熏。说法度生。因众生根性不一。故如来巧说不同。大小顿渐(大乘、小乘、顿教、渐教,)。偏圆显密(“偏”就是偏空,是指二乘。圆就是圆满,就是指大乘。显教以及密教)。无非随机利导。对症施方。佛说一切法。一一皆从大悲心中流出。故曰救世大悲。

  者字(是)指人。即上三轮最胜之佛。佛德无量。难以尽举。略举三业。以表所归也。

  及彼身体相三句。归敬法宝也。及者并及。言不但归佛。亦归于法也。法宝有四。谓教理行果(如果你每个字加一个“法”,可能比较更清楚,你讲教理行果,有时候念一念,不晓得在念什么,教理行果是指法宝,三宝里面的法宝,教法、理法、行法、果法)。今但归果理(归于果法以及理法两个)。彼即指佛。约彼佛身。而明法宝(佛的身来说明法宝)。是果法也。又约身之体相(体相是空性)。是理法也。及之云者。显佛与法。(佛跟法)是非一义(它不能讲一个,佛是觉悟的人,法是永恒的真理)。彼身体相。显佛与法。是非异义(也不能说不同,法由佛悟,悟的人也就是符合这个法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