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有盡故(法性是無相,當然是不得了)。此人功德。亦複如是。無有邊際。】
此征釋無盡所以(沒有辦法,無盡)。謂真如法性。具足恒沙性功德。故此稱性所修。一一離相。雖一日夜。其功德亦無有盡。上(面)陳信者之益(就是描寫有信心的人,陳就是描寫,有信心的人就可以得到利益,要相信)。
【其有衆生。于此論中。毀謗不信(毀謗《大乘起信論》,哇!那罪很重)。所獲罪報。經無量劫。受大苦惱。是故衆生。但應仰信。不應誹謗。以深自害。亦害他人。斷絕一切。叁寶之種(所以,這個誹,所有的罪就是誹謗的罪最重,其他的罪你不能斷衆生的慧命,你這個罪就會斷衆生的慧命,這個罪非常地重,因此!告訴諸位!若不想下地獄,莫謗如來的正*輪,就是這個道理)。】
下陳謗者之損(描述這個誹謗的人的損害)。以此論。乃(是)諸佛法身。大乘(的)正理。出生十方(的)聖賢。若有謗者。獲無量罪。受極大苦。故論主叮咛诰誡。以免自害害人。斷絕叁寶種性。
【以一切如來。皆依此法。得涅槃故。一切菩薩。因之修行。入佛智故。】
轉釋斷叁寶義。如來佛寶。依之得涅槃。菩薩僧寶。依之成菩提。此法即大乘一心。得成菩提涅槃之法。即法寶。謗此法者。即斷叁寶種。二備陳損益竟。
丁叁 極勸修學
【當知過去菩薩。已依此法。得成淨信。現在菩薩。今依(《大乘起信論》)此法。得成淨信。未來菩薩。當依此(大乘)法。得成淨信。是故衆生。應勤修學(他一定要按照《大乘起信論》來修行)。】
結勸此法。爲叁世不易之軌。諸聖共由之路。故應勤修學。得成淨信。得證菩提。五正立論體竟。
甲六 總結回向
【諸佛甚深廣大義。我今隨分總持說。回此功德如法性(回向這個功德就像法性的無量無邊)。普利一切衆生界(還是一樣沒有自私的,利益一切的衆生,你看!諸佛菩薩!這些大菩薩、祖師大德,沒有自私,沒有一個人自私可以成就佛道的)。】
初句結義。即一心二門叁大之義。豎窮叁際。曰甚深。橫遍十方。曰廣大。一切諸佛之所同證。次句結文。乃隨順機宜。于深廣法義。以少分文字。總持而說。提綱揭要。正爲樂略之機(樂略之機的意思就是喜歡簡單的,可以得到很多的道理,樂略之機就是說喜歡講簡單一點的,但是,道理具足很多,叫做樂略之機,歡喜那種簡略的,那是應付那些根器)。以一萬一千余言。少文而攝多義也。後二句結回向。即回向叁處。一實際(實際就是法界,回向法界的意思)。二菩提(就是我們的究竟涅槃)。叁衆生。回顯示正義功德。如真如法性。平等周遍。此回向實際也(簡單講就是法界)。回對治邪執功德。普利衆生。令起大乘正信。此回向衆生也。回分別發趣道相功德。普利衆生。信解修證(修就是行,學佛的四個過程:信、解、行、證)。同成正覺。此回向菩提也。造論始終。因緣回向。遙遙相對。無非欲令衆生。離一切苦。得究竟樂也(得究竟樂,是不是?所以說,看看這個我們最後的回向,你看書皮黃色的,回向發願偈:印經功德殊勝行,無邊勝福皆回向,法界沈溺諸有情,出資讀誦流通者,消除業障盡無余,身心輕安無病苦,唯願舍報無障礙,身在華中佛現前(華就是花,身在華,這就是悟到無生,你身就在花中,你心淨與佛相應,身在華中佛現前),親隨彌陀往生去,無去無來事宛然)。
大乘起信論講義卷下終
最後,再勸告你兩句話,記住!修行要抓住根本,底下要講兩(叁)個關鍵:
第一個,離一切相即名諸佛,這句話你要永遠背起來,離一切相即名諸佛,《大乘起信論》講的到最後就是真如,真如就是離一切相,沒什麼好講的。
第二,如果你深信念佛,深信淨土法門,有一個極樂世界,有一尊阿彌陀佛,你深信不移,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,等同看完了《大藏經》,你就等于把《大藏經》全部看完,看過《大藏經》的人,沒有一個放棄念佛法門,絕對不敢放棄念佛法門,你要記住師父的話。
第叁點,要定早、晚二課,不要自欺欺人,不要空談理論,一定要定早、晚課,不要自欺欺人,凡夫不能講聖人的話。
我師父,我把我的肺腑之言全部講完了,該講的統統講完了,對不對?
大乘起信論補充資料
輪回心
茲再詳細要解所謂“心動念變境”:
1. 不覺心動,名爲無明業相(動心)——覺則不動,動則有苦,果不離因。
2. 依心動,故生能見相(變念)——若不動則不起能見。
3. 依能見,故現境界相(化境)——若離見者,則無境界。
4. 依境界,故能行智相(生意)——依于境界,心起分別愛不愛。
5. 依智相,故生相續相(顯思)——依智故生其苦樂,覺心起念,相應不斷。
6. 依相續相,故起執取相(現相)——依于相續,緣念境界,住持苦樂,心起著相。
7. 依執取,故計名字相(成計)——依于妄執,分別假名字相。
8. 依計名字,故起業相(作業)——依計名字,取著不休,造種業故。
9. 依起業,故業系苦相(受感)——依業受果,不自在故皆依不覺本來一心,性淨明體,惡業無盡。(故惑、業、苦叁道,無始無終流轉生死無盡)。
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,一切染法,皆不覺相。無明不覺生叁細(八識——動心、變念、化境)。
回向偈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途苦
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
起信論法數配當圖
起信論五分一覽圖
元曉大師
元曉大師在韓國是位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,他對韓國的佛教有著深遠的影響,且其一生種種的奇聞異事,更爲人所津津樂道。
他畢生致力將王室貴族佛教轉爲生活化、大衆化,而普及于民間。他不但是一位宗教實踐家,更是會通經、律、論叁藏,學術造詣深厚的思想家,計有百余部,共二百四十余卷的著作留傳于世。
異象出生悟道冢墳
元曉大師(西元六一七——六八六),俗姓薛,名誓幢,又名新幢。祖父仍皮公,父親談捺乃末。于新羅國二十六代,真平王叁十九年,即隋炀帝大業十叁年,出生于押梁郡佛地村(今慶山郡慈仁縣)。
傳說薛母因夢流星落懷而孕,懷胎十月後的某日,經過谷栗樹下,忽覺胎兒即將出生,倉惶間無法回家,以夫婿的衣衫懸挂樹林間,作爲臨時産房,天空同時出現五色雲彩覆蓋其間,元曉大師就在這樹下誕生了,這樹也因此而被稱爲“娑羅樹”。
元曉自幼禀異聰穎,二十九歲于新羅皇龍寺出家,隨師受業,四方參學,精研教義,博通叁藏。因其文辭縱橫,辯難風發,被號稱爲“萬人之敵”。叁十四歲,元曉聽說中國大唐玄奘唯識教派興隆,于是邀約同學義湘一同入唐求法。不料,途經陸路至高句麗(遼東地區)時,竟被誤認是新羅國派來的間諜,在囚禁數十日後,終于無罪獲釋,東行計畫因此作罷。
十年後,元曉已四十五歲,新羅文武王元年,即唐高宗龍朔元年(西元六六一),再次邀約義湘改采海路入唐。二人到了海門唐州邊界,尋了船,預備渡海時,竟然遇上一陣風雨,加上天色已昏暗,不利前行,便借宿于路旁土龛。翌日清晨,環顧四周,只見古墳骸骨四散,但由于雨勢未歇,道路泥濘難行,只好再宿一晚。到了半夜,就覺得有鬼作怪,輾轉難眠。元曉大師因而有所感悟:“前晚以爲是土龛,因此安心,不見有怪。今夜知道是寄居鬼鄉,所以心生鬼業。可知心生故種種法生,心滅則龛墳不二。叁界唯心,萬法唯識,別無心外之法可求!”因而決定攜囊返國,不再前行。
行徑不羁德行莫測
開悟後的元曉,言行羁狂,浪迹塵俗。有時隨興入于酒肆,有時于祠中撫琴;或講經論道,或參禅念佛。偶而留宿闾閻,或隨性寄于山水,任運隨機,優遊自在。
元曉一生異行,頗受非議。當時,新羅王曾設百座《仁王經》大會,遍請有德僧人,元曉亦在推舉之列,卻因其他大德嫌惡而遭排斥。不久,王妃罹患癰腫,群醫束手,國王聽從巫師的話,遣使到國外求醫。渡海到唐途中,使者遇見一位老翁,邀請他進入龍宮。龍王(名钤海)告訴使者:“王妃是青帝的第叁女兒,今龍宮有《金剛叁昧經》,欲借王妃之病爲緣,使此經在新羅國流布。”于是龍王交代使者將經本帶回,交由大安聖者诠釋,並請元曉大師造疏宣說,王後即可不藥而愈。
使者如實禀報,國王大喜,立即召請大安入宮,並命元曉造疏,于黃龍寺開講。王醫道俗一時雲集,稱揚之聲四起。元曉唱言:“昔日采百椽時,雖不預會;今朝橫一棟處,唯我獨能。”在座大德聞言自愧,深悔當時失察。
後來這部疏傳入中國,即是著名的《金剛叁昧論》。
元曉尚有另一異行聞名遐迩:一次駐錫于慶南梁山郡長安面佛光山的“擲板庵”,藥石時間,他以天眼見到中國有一古刹,即將傾塌,連忙放下碗筷,拿起盤子便朝中國古刹方向擲去。當時在古刹中用餐的大衆,聽見空中傳來陣陣怪聲,紛紛走出查看,只見一奇異之物在庭院中旋轉不停。說時遲,那時快,轟然一聲巨響,大地震動,寺院在刹那間化爲斷垣殘壁。險遭不測的大衆,受驚之余,往前探看,只見一陶製盤碟,上面寫著“海東元曉擲盤救大衆”。衆人啧啧稱奇,一起朝東禮謝。至今,梁山通度寺屬于比丘尼道場的千聖山內院寺,仍有文獻記載此一異行。
廣弘佛法深入民心
朝鮮半島的文化背景特殊,佛教自始即與國家王權相結合,各宗各派的發展並未進入庶民階層。當時有一位富于德望的老翁,曾對圓珍法師說:“佛法是王法之治具,佛法若衰,則王法衰。”
另在真平王時代,圓光法師爲貴王、帚項二賢士說五戒:一、事君以忠;二、事親以孝;叁、交友有信;四、臨戰不退;五、殺生有擇。
這些戒法,可說是貴族佛教的倫理規範,一般大衆並未接觸。然而可貴的是,當時有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