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1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批僧人甘冒被指責爲墮落、破戒的罪名,仍孜孜矻矻,努力地將佛法廣布于民間,打破新羅佛教的貴族意識,元曉大師就是其中的特出者。

  元曉悟機超妙,當時,太宗爲培育優秀人才,遂敕令元曉住于公主的瑤石宮。其後,公主生了一子,名叫薛聰,天資穎悟,敏睿異常,博通經史,是新羅十大賢人之一。他能以地方語音通曉華夷各地民風,並能訓解六經文學。海東明經者,至今傳受不絕,薛聰實功不可沒。

  薛聰出生後,元曉改換俗服,以俗家生活從事各種佛教活動,自號小性居士,于舞伶技者處,取大瓢瓜作道具,唱著《華嚴經》中“一切無礙人,一道出生死”的無礙歌,吟詠諷誦。就這麼又歌又舞,走遍千家萬戶、大小村落,使得“桑樞甕牖玃猴之輩,皆識佛陀之號,鹹作南無之稱”。元曉躬親教化下層庶民,影響深廣,可見一斑。

  由于元曉等人的努力,使朝鮮佛教從此得以人間化、大衆化,而元曉教導念佛的法門,更是影響至今。

  元曉出生在佛地村,出家後捐獻家宅作爲寺院,名“初開寺”。“元曉”原是方言——“佛日初輝”之意,這層因緣似乎也巧合地說明他將佛法普濟庶民的悲願,是其來有自的。

  博通經藏和诤貫通

  元曉大師教化的作風,突破了新羅當時的宗教形態,他深入經藏,研究教理,興起新的學風,對《華嚴經》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,他說:“釋尊說法豈有優劣哉?《華嚴》與他經雖有總別差異,並無勝劣之分。”這是他與義湘觀點最大不同的地方。

  其一生著述百余部,二百四十余卷,無論質、量,均受後人所推崇。作品內容含括大、小二乘:華嚴、般若、唯識、法華,乃至淨土、戒律等,無所不包,貫通了經、律、論叁藏。

  元曉的思想重心在于“和會”與“和诤”——會通諸宗風,和诤諸宗門。把全部佛教“和會歸一”。他不偏某一宗、某一派,或受一經一論的拘束。如此總攝一佛乘的思想,于其著述中可以明白得見。如《涅槃經宗要》裏說:“統衆典之部分,歸萬流之一味,開佛意之至公,和百家之異诤。”

  《法華經宗要》說:“叁世諸佛初成佛時,直至涅槃,爲成就一切法門,達一切智地,一言一句皆爲一佛乘。”

  又《金剛叁昧經論》中提到:“如來所說一切教法,無不令人入一味覺故,皆從如來一味之說,無不終歸一心之源,故言一念即是一乘。”

  如此宏闊、融和的思想是當時所未曾見的。

  新羅神文王六年(西元六八六),元曉大師于芬皇寺著作《華嚴經疏》至四十回<回向品>絕筆。是年叁月叁十日,在慶州南山的穴寺圓寂,世壽七十。薛聰將其遺骸和土塑像,安奉于芬皇寺中,以表追慕之意。據說當薛聰立在塑像旁禮敬時,塑像忽然回頭,此像至今還留存著。

  元曉大師窮畢生精力將佛法平民化,加上不斷努力研究與整理著述,開創了韓國佛教界與學術界的新紀元。高麗肅宗六年(西元一一○一),追諡爲“和诤國師”,並建立“和诤國師塔碑”以茲紀念。

  千年以來,元曉大師在韓國受歡迎的程度,有如“觀世音菩薩”一般地普遍,時至今日,韓國學者專家撰著專論研究元曉思想者有之,歌頌追慕者有之,原因無他,只因元曉大師以一生歲月奉獻佛教,關懷全民,有以致之耳!

  元曉法師(617—?)新羅僧人。俗姓薛,新羅真平王叁十九年,即我國隋大業十叁年(617)出生。29歲于皇龍寺出家,受業,隨後列遊諸方,精研教理。唐永徽初,擬偕義湘入唐,抵遼東,因有所感而返國。住皇龍寺,注解諸經論。後奉王命講授教義,自稱居士,以俗家生活從事各種佛教活動。晚年崇信淨土,年壽不詳,據其《遊心安樂道》等書中,引用菩提流志于唐神龍叁年(707)譯的《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》,以及神龍二年至先天二年(713)之間譯出的《大寶積經》,可推知先天年間,元曉尚健在。其淨土著作有《無量壽經宗要》2卷,《阿彌陀經疏》、《遊心安樂道》、《彌勒上生經宗要》各1卷,《大乘起信論疏》2卷等。

  【《簡明淨土宗詞典》(林克智編著)】(617~?)朝鮮新羅之華嚴宗學僧。俗姓薛。二十九歲于皇龍寺出家。與義湘于新羅武烈王七年(660)欲渡海來唐(一說唐永徽元年,650,或謂總章年頃668~669),然師于途中忽感悟:“心外無法,胡用別求?”遂折回。後奉王命講授教義,自稱居士,以俗家生活從事各種佛教活動。又被稱爲海東(朝鮮)師。晚年崇信淨土宗,寂年不詳。後高麗肅宗六年(1101)谥號“大聖和靜國師”。著有華嚴經疏、阿彌陀經疏、金剛叁昧經論、大乘起信論疏、十門和诤論、法華宗要、二障義、判比量論等書。其中二障義、判比量論二書佚失一千叁百余年後,至二十世紀始分別別爲日本學者橫超慧日、神田喜一郎所發現。(宋高僧傳卷四、叁國遺事卷叁、卷四、高麗史卷十一、新編諸宗教藏總錄、東域傳燈目錄)p1229

  【佛光大辭典】(人名)新羅國黃龍寺元曉。從湘法師入唐遊往處處,華嚴唯識,最其所達。後還,化振海東。所著起信論疏,彌陀經疏等盛行于世。世稱其人爲海東師,疏曰海東疏。見宋僧傳四。

  【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】朝鮮新羅華嚴宗僧。俗姓薛,幼名誓幢。二十九歲出家于皇龍寺,後遍遊諸方,精研教義。以文辭縱橫、辯難風發,故人稱萬人敵。新羅•真德王四年(650),與義湘入唐求法,途中,悟及“萬法皆由心起,毋須外求”之義,遂獨自攜囊而返。又,據載師嘗留宿瑤石宮,與公主生下一子薛聰(博通經史,爲新羅十賢之一),乃還俗,自稱蔔姓居士。又作歌行世,且持樂器至各村落,以載歌載舞之方式教化民衆,使庸夫黃髫皆識佛陀之號,鹹念南無。後住芬皇寺,纂輯《華嚴經疏》,未完即命終,年壽不詳。谥號“和诤國師”。

  師言行狂悖,晦迹塵中,或入酒肆娼家,或持金刀鐵錫,或作疏講華嚴,或撫琴樂祠宇,或宿闾阊,或坐禅山水,恣意隨緣,放浪優遊。當新羅王設百座仁王經大會,遍請碩德時,師雖爲州所薦舉,但諸德皆惡其爲人,故谏王勿納。其後,王夫人病,醫藥無效,廣求靈法,得《金剛叁昧經》,然無人能解,遂命師作疏;師成疏五卷,但爲宵小所竊,因此重錄略疏叁卷,延遲叁日于黃龍寺敷演。王臣道俗雲集,此法遂廣行于國內,王夫人亦因而不藥而愈。其著作除上述一疏之外,另有《璎珞本業經疏》二卷、《無量壽經宗要》、《阿彌陀經疏》、《遊心安樂道》、《彌勒上生經宗要》、《大乘起信論疏》、《般舟叁昧經略記》、《十門和诤論》、《法華宗要》、《二障義》、《判比量論》等書。其中《二障義》、《判比量論》二書佚失已久,近年始爲日本學者橫超慧日、神田喜一郎所發現。

  (散心:梵語viks!ipta-citta。指散亂之心;即心馳騁六塵,散動而不能止住一處。爲“定心”之對稱。《摩诃止觀》卷五上(大四六•五七中):“夫散心者,惡中之惡。如無鈎醉象,踏壞華池;穴鼻駱駝,翻倒負馱。疾于掣電,毒逾蛇舌。”又相對于“聚心”而言,《俱舍論》卷二十六(大二九•一叁五下):“毗婆沙師作如是說:聚心者謂善心,此于所緣不馳散故;散心者謂染心,此與散動相應起故。西方諸師作如是說:眠相應者名爲聚心,余染汙心說名爲散。”此外,以不住于定心而念佛誦經,稱爲散心念佛、散心稱名、散心誦法華。《大品般若經》卷二十、卷二十一、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九○、《成唯識論》卷叁、卷四]見《佛光大辭典》)

  直心:指質直而無谄曲之心。乃一切萬行之根本。諸經論廣用此語,各處用例所诠指之旨趣雖有出入,然皆本其“正直無虛假”之意,而隨各處經文大旨廣申弘義。如維摩經中所說“直心是道場”、“直心是菩薩淨土”,即指其不虛假;另如大乘起信論,以直心爲十信成就菩薩所發叁種心(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)之一,即視之爲正念真如妙法之心,而與觀無量壽經所說之“至誠心”含意相同;六十華嚴卷二十叁以之爲清淨純一、專心企求佛道之“菩提心”;六祖壇經以之爲自性顯露之心;日本淨土真宗則視之爲“他力之信心”,即對彌陀本願救度力的真實信賴、毫無猶豫疑滯之心。《維摩經卷上佛國品、華嚴經疏卷十八、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》

  深心:梵語adhya^s/aya。爲叁心之一。又稱深信。此詞于佛典中之語義,頗有異解。惟通常系指深求佛道之心,或指掃除猶疑不定而對佛法真實確信之心,或指樂集諸功德善行,又深信愛樂之心。維摩經卷上佛國品(大一四•五叁八中):“深心是菩薩淨土,菩薩成佛時,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。(中略)隨其直心則能發行,隨其發行則得深心,隨其深心,則意調伏。”六十華嚴經卷二十四中列舉十種深心之名(大九•五五一上):“何等爲十?一淨心,二猛利心,叁厭心,四離欲心,五不退心,六堅心,七明盛心,八無足心,九勝心,十大心。”觀無量壽經載,若有衆生欲往生淨土,若發叁心即便往生,深心即爲其一。善導釋爲深信之心。另外亦指凡夫執迷之深固,如法華經卷一方便品載,衆生有種種欲,深心所著。《八十華嚴經卷叁十五、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、大智度論卷七十一》

  大悲心:指欲拔一切衆生苦之心。

  叁心:指叁種心。(一)爲往生淨土而發之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發願心。相當于彌陀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之“至心、信樂心、欲生心”。有關叁心之解釋,異說殊多。淨影之觀無量壽經義疏卷末謂,誠心者,起行不虛,實心求去;深心者,信樂殷至,欲生彼國;回向發願心者,直爾趣求,說之爲願,挾善趣求,說爲回向。善導之往生禮贊偈則謂,至誠心者,身業禮拜彼佛,口業贊歎稱揚彼佛,意業專念觀察彼佛,凡此叁業必須真實;深心者,即真實信心,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之凡夫,善根薄少,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