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1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流轉叁界,不出火宅,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,及稱名號,下至十聲一聲等,定得往生,乃至一念無有疑心;回向發願心者,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願往生。此外,迦才之淨土論卷上、智光之往生論疏、知禮之觀經疏妙宗鈔卷六等,均以此叁心等同大乘起信論所說之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均系于十信之終心所發者。《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下、翻譯名義集卷十一、念佛叁心要集、念佛名義集卷中》 (二)十信成就菩薩所發之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(一)直心,指正念真如之心。(二)深心,指樂集一切諸善行之心。(叁)大悲心,指欲拔一切衆生苦之心。系大乘起信論所立,與維摩經卷上佛國品所說之直心、深心、大乘心同。《淨土論卷上(迦才)、華嚴經疏卷十八》 (叁)初地以上菩薩所發之真心、方便心、業識心。(一)真心,又作超越心,即根本無分別智之心。(二)方便心,即以後得智利益衆生之心。(叁)業識心,即生起根本、後得二智時,尚留之微細生滅之心。《大乘起信論、大乘起信論義疏卷下》 (四)凡夫所未能祛除之起事心、依根本心、根本心。(一)起事心,四住地所起煩惱粗強,能起業事,障蔽佛之化身之心。菩薩修習伏結之道,伏除此心,故得化身。(二)依根本心,依無明之根本而起四住地惑之心。此心障蔽佛之報身,菩薩修習斷結之道,斷除此心,故得報身。(叁)根本心,以四住煩惱爲本之無明地之心。此心障蔽佛之法身,菩薩修習勝拔道,滅除此心,故得法身。宗鏡錄卷八十九將此叁心依次配于前六識、第七識、第八識。《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、大乘義章卷十九、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本》 (五)聖者必須斷滅之假名心、法心、空心。(一)假名心,執著實我之心,乃外道之見。 (二)法心,執著實法之心,乃小乘有部之見。(叁)空心,執著我法二空之心,謂此心滅時,諸業煩惱即永不起而得入涅槃。《成實論卷十一假名品》 (六)十地之每一地各有入、住、出等叁心。(一)入心,入地未久住時之心。(二)住心,久住而住地盛時之心。(叁)出心,臨久住之末,漸近後勝位之心。《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一、成唯識論述記卷十本》

  菩提心:梵語bodhi-citta。全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又作無上正真道意、無上菩提心、無上道心、無上道意、無上心、道心、道意、道念、覺意。即求無上菩提之心。菩提心爲一切諸佛之種子,淨法長養之良田,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,當得速成無上菩提。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、菩提之根本、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;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心,稱爲發菩提心、發心、發意;而最初之發心,稱初發心、新發意。求往生淨土者,亦須發菩提心。無量壽經卷下謂,叁輩往生之人皆應發無上菩提心。菩提心之體性,大日經卷一住心品謂,如實知自心,即爲菩提。即以本有之自性清淨心爲菩提心。 菩提心依種種緣而發,據菩薩地持經卷一載,發菩提心有四種緣,以如是四種緣爲增上緣,欣樂佛之大智而發心,即:(一)見聞諸佛菩薩之不可思議神通變化。(二)雖未見神變,但聞說菩提及菩薩藏。(叁)雖不聞法,但自見法滅之相,故護持正法。(四)不見法滅之相,但見濁世衆生爲煩惱所擾,而難得發心。另發菩提心經論卷上發心品載有四緣:(一)思惟諸佛,(二)觀身之過患,(叁)慈愍衆生,(四)求最勝之果。無量壽經宗要以“四弘誓願”作菩提心,且將之分爲隨事發心(由具體之事項而發)與順理發心(由普通之真理而發)二種。大乘義章卷九對發心立叁種之別:(一)相發心,見生死與涅槃之相,遂厭生死,發心求涅槃。(二)息相發心,知生死之本性寂滅,與涅槃無異;離差別相,始起平等之心。(叁)真發心,知菩提之本性爲自心,菩提即心、心即菩提,而歸于自己之本心。摩诃止觀卷一上謂,藏教、通教、別教,乃至圓教之菩薩各因推量生滅、無生、無量、無作之四谛理而發心,故稱推理發心。大乘起信論則說信成就發心、解行發心、證發心等叁種發心,于信成就發心所起之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等叁心,亦作叁種發心。密宗主張,發心爲阿字五轉之一,複基于“菩提心論”行願、勝義、叁摩地等叁種菩提心,而說四種發心:(一)信心,指對于求無上菩提毫無疑惑之心。以其爲萬行之基礎,故又稱白淨信心。(二)大悲心,發白淨信心後更立四弘誓願。亦作行願心、行願菩提心。(叁)勝義心,于諸教中選擇殊勝之真實。亦作深般若心、勝義菩提心。(四)大菩提心,決定舍劣擇勝之際,十方諸佛即現眼前證知,諸魔見此則退怯不前。亦作叁摩地菩提心。以上四心雖一度區分,但本爲一體,以至佛果間無須臾或離,此是爲自行化他、世間出世間修諸尊之叁密所得者,故稱有相菩提心;然以本來有相即無相,如虛空離一切相,故與無相菩提心相契。 于日本淨土宗,源空著選擇本願念佛集,以爲菩提心是雜行,而加以廢斥。基于此理,淨土宗鎮西派區分爲聖道門與淨土門之菩提心,且謂菩提心爲總安心、叁心爲別安心,而主張不應排斥發菩提心。另外,淨土宗西山派區分爲行門與觀門之菩提心,主張廢前者,後者即是“叁心”。淨土真宗則分爲自力菩提心與他力菩提心,其中佛以本願誓與衆生信樂,即真實之信心爲願作佛心(願成佛之自利之心)、度衆生心(濟度一切衆生之利他之心),故稱他力菩提心、淨土大菩提心。《大品般若經卷九、舊華嚴經卷九、優婆塞戒經卷一、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、大日經疏卷一、卷十四、摩诃止觀卷一下》

  叁十六物:指構成人身之叁十六種要素。然關于數目,多有異說。據《大明叁藏法數》卷四十八所舉,叁十六物分爲外相、身器、內含叁類:(一)外相十二物,發、毛、爪、齒、眵、淚、涎、唾、屎、尿、垢、汗。(二)身器十二物,皮、膚、血、肉、筋、脈、骨、髓、肪、膏、腦、膜。(叁)內含十二物,肝、膽、腸、胃、脾、腎、心、肺、生髒、熟髒、赤痰、白痰。《雜阿含經》卷四十叁則列:發、毛、爪、齒、塵垢、流涎、皮、肉、白骨、筋、脈、心、肝、肺、脾、腎、腸、肚、生髒、熟髒、胞、淚、汗、涕、沫、肪、脂、髓、痰、陰、膿、血、腦、汁、屎、溺等叁十六種。南本《涅槃經》卷二十二(大一二•七四九中):“見凡夫身,叁十六物不淨充滿。”故“不淨觀”,即是觀叁十六物不淨(自體不淨)。【《增一阿含經》卷二十五、《大品般若經》卷五、《坐禅叁昧經》卷上】

  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