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一批僧人甘冒被指责为堕落、破戒的罪名,仍孜孜矻矻,努力地将佛法广布于民间,打破新罗佛教的贵族意识,元晓大师就是其中的特出者。
元晓悟机超妙,当时,太宗为培育优秀人才,遂敕令元晓住于公主的瑶石宫。其后,公主生了一子,名叫薛聪,天资颖悟,敏睿异常,博通经史,是新罗十大贤人之一。他能以地方语音通晓华夷各地民风,并能训解六经文学。海东明经者,至今传受不绝,薛聪实功不可没。
薛聪出生后,元晓改换俗服,以俗家生活从事各种佛教活动,自号小性居士,于舞伶技者处,取大瓢瓜作道具,唱着《华严经》中“一切无碍人,一道出生死”的无碍歌,吟咏讽诵。就这么又歌又舞,走遍千家万户、大小村落,使得“桑枢瓮牖玃猴之辈,皆识佛陀之号,咸作南无之称”。元晓躬亲教化下层庶民,影响深广,可见一斑。
由于元晓等人的努力,使朝鲜佛教从此得以人间化、大众化,而元晓教导念佛的法门,更是影响至今。
元晓出生在佛地村,出家后捐献家宅作为寺院,名“初开寺”。“元晓”原是方言——“佛日初辉”之意,这层因缘似乎也巧合地说明他将佛法普济庶民的悲愿,是其来有自的。
博通经藏和诤贯通
元晓大师教化的作风,突破了新罗当时的宗教形态,他深入经藏,研究教理,兴起新的学风,对《华严经》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,他说:“释尊说法岂有优劣哉?《华严》与他经虽有总别差异,并无胜劣之分。”这是他与义湘观点最大不同的地方。
其一生着述百余部,二百四十余卷,无论质、量,均受后人所推崇。作品内容含括大、小二乘:华严、般若、唯识、法华,乃至净土、戒律等,无所不包,贯通了经、律、论三藏。
元晓的思想重心在于“和会”与“和诤”——会通诸宗风,和诤诸宗门。把全部佛教“和会归一”。他不偏某一宗、某一派,或受一经一论的拘束。如此总摄一佛乘的思想,于其着述中可以明白得见。如《涅槃经宗要》里说:“统众典之部分,归万流之一味,开佛意之至公,和百家之异诤。”
《法华经宗要》说:“三世诸佛初成佛时,直至涅槃,为成就一切法门,达一切智地,一言一句皆为一佛乘。”
又《金刚三昧经论》中提到:“如来所说一切教法,无不令人入一味觉故,皆从如来一味之说,无不终归一心之源,故言一念即是一乘。”
如此宏阔、融和的思想是当时所未曾见的。
新罗神文王六年(西元六八六),元晓大师于芬皇寺著作《华严经疏》至四十回<回向品>绝笔。是年三月三十日,在庆州南山的穴寺圆寂,世寿七十。薛聪将其遗骸和土塑像,安奉于芬皇寺中,以表追慕之意。据说当薛聪立在塑像旁礼敬时,塑像忽然回头,此像至今还留存着。
元晓大师穷毕生精力将佛法平民化,加上不断努力研究与整理着述,开创了韩国佛教界与学术界的新纪元。高丽肃宗六年(西元一一○一),追諡为“和诤国师”,并建立“和诤国师塔碑”以兹纪念。
千年以来,元晓大师在韩国受欢迎的程度,有如“观世音菩萨”一般地普遍,时至今日,韩国学者专家撰着专论研究元晓思想者有之,歌颂追慕者有之,原因无他,只因元晓大师以一生岁月奉献佛教,关怀全民,有以致之耳!
元晓法师(617—?)新罗僧人。俗姓薛,新罗真平王三十九年,即我国隋大业十三年(617)出生。29岁于皇龙寺出家,受业,随后列游诸方,精研教理。唐永徽初,拟偕义湘入唐,抵辽东,因有所感而返国。住皇龙寺,注解诸经论。后奉王命讲授教义,自称居士,以俗家生活从事各种佛教活动。晚年崇信净土,年寿不详,据其《游心安乐道》等书中,引用菩提流志于唐神龙三年(707)译的《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》,以及神龙二年至先天二年(713)之间译出的《大宝积经》,可推知先天年间,元晓尚健在。其净土著作有《无量寿经宗要》2卷,《阿弥陀经疏》、《游心安乐道》、《弥勒上生经宗要》各1卷,《大乘起信论疏》2卷等。
【《简明净土宗词典》(林克智编着)】(617~?)朝鲜新罗之华严宗学僧。俗姓薛。二十九岁于皇龙寺出家。与义湘于新罗武烈王七年(660)欲渡海来唐(一说唐永徽元年,650,或谓总章年顷668~669),然师于途中忽感悟:“心外无法,胡用别求?”遂折回。后奉王命讲授教义,自称居士,以俗家生活从事各种佛教活动。又被称为海东(朝鲜)师。晚年崇信净土宗,寂年不详。后高丽肃宗六年(1101)谥号“大圣和静国师”。着有华严经疏、阿弥陀经疏、金刚三昧经论、大乘起信论疏、十门和诤论、法华宗要、二障义、判比量论等书。其中二障义、判比量论二书佚失一千三百余年后,至二十世纪始分别别为日本学者横超慧日、神田喜一郎所发现。(宋高僧传卷四、三国遗事卷三、卷四、高丽史卷十一、新编诸宗教藏总录、东域传灯目录)p1229
【佛光大辞典】(人名)新罗国黄龙寺元晓。从湘法师入唐游往处处,华严唯识,最其所达。后还,化振海东。所着起信论疏,弥陀经疏等盛行于世。世称其人为海东师,疏曰海东疏。见宋僧传四。
【丁福保《佛学大辞典》】朝鲜新罗华严宗僧。俗姓薛,幼名誓幢。二十九岁出家于皇龙寺,后遍游诸方,精研教义。以文辞纵横、辩难风发,故人称万人敌。新罗•真德王四年(650),与义湘入唐求法,途中,悟及“万法皆由心起,毋须外求”之义,遂独自携囊而返。又,据载师尝留宿瑶石宫,与公主生下一子薛聪(博通经史,为新罗十贤之一),乃还俗,自称卜姓居士。又作歌行世,且持乐器至各村落,以载歌载舞之方式教化民众,使庸夫黄髫皆识佛陀之号,咸念南无。后住芬皇寺,纂辑《华严经疏》,未完即命终,年寿不详。谥号“和诤国师”。
师言行狂悖,晦迹尘中,或入酒肆娼家,或持金刀铁锡,或作疏讲华严,或抚琴乐祠宇,或宿闾阊,或坐禅山水,恣意随缘,放浪优游。当新罗王设百座仁王经大会,遍请硕德时,师虽为州所荐举,但诸德皆恶其为人,故谏王勿纳。其后,王夫人病,医药无效,广求灵法,得《金刚三昧经》,然无人能解,遂命师作疏;师成疏五卷,但为宵小所窃,因此重录略疏三卷,延迟三日于黄龙寺敷演。王臣道俗云集,此法遂广行于国内,王夫人亦因而不药而愈。其著作除上述一疏之外,另有《璎珞本业经疏》二卷、《无量寿经宗要》、《阿弥陀经疏》、《游心安乐道》、《弥勒上生经宗要》、《大乘起信论疏》、《般舟三昧经略记》、《十门和诤论》、《法华宗要》、《二障义》、《判比量论》等书。其中《二障义》、《判比量论》二书佚失已久,近年始为日本学者横超慧日、神田喜一郎所发现。
(散心:梵语viks!ipta-citta。指散乱之心;即心驰骋六尘,散动而不能止住一处。为“定心”之对称。《摩诃止观》卷五上(大四六•五七中):“夫散心者,恶中之恶。如无钩醉象,踏坏华池;穴鼻骆驼,翻倒负驮。疾于掣电,毒逾蛇舌。”又相对于“聚心”而言,《俱舍论》卷二十六(大二九•一三五下):“毗婆沙师作如是说:聚心者谓善心,此于所缘不驰散故;散心者谓染心,此与散动相应起故。西方诸师作如是说:眠相应者名为聚心,余染污心说名为散。”此外,以不住于定心而念佛诵经,称为散心念佛、散心称名、散心诵法华。《大品般若经》卷二十、卷二十一、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九○、《成唯识论》卷三、卷四]见《佛光大辞典》)
直心: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。乃一切万行之根本。诸经论广用此语,各处用例所诠指之旨趣虽有出入,然皆本其“正直无虚假”之意,而随各处经文大旨广申弘义。如维摩经中所说“直心是道场”、“直心是菩萨净土”,即指其不虚假;另如大乘起信论,以直心为十信成就菩萨所发三种心(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)之一,即视之为正念真如妙法之心,而与观无量寿经所说之“至诚心”含意相同;六十华严卷二十三以之为清净纯一、专心企求佛道之“菩提心”;六祖坛经以之为自性显露之心;日本净土真宗则视之为“他力之信心”,即对弥陀本愿救度力的真实信赖、毫无犹豫疑滞之心。《维摩经卷上佛国品、华严经疏卷十八、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》
深心:梵语adhya^s/aya。为三心之一。又称深信。此词于佛典中之语义,颇有异解。惟通常系指深求佛道之心,或指扫除犹疑不定而对佛法真实确信之心,或指乐集诸功德善行,又深信爱乐之心。维摩经卷上佛国品(大一四•五三八中):“深心是菩萨净土,菩萨成佛时,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。(中略)随其直心则能发行,随其发行则得深心,随其深心,则意调伏。”六十华严经卷二十四中列举十种深心之名(大九•五五一上):“何等为十?一净心,二猛利心,三厌心,四离欲心,五不退心,六坚心,七明盛心,八无足心,九胜心,十大心。”观无量寿经载,若有众生欲往生净土,若发三心即便往生,深心即为其一。善导释为深信之心。另外亦指凡夫执迷之深固,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,众生有种种欲,深心所着。《八十华严经卷三十五、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、大智度论卷七十一》
大悲心:指欲拔一切众生苦之心。
三心:指三种心。(一)为往生净土而发之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。相当于弥陀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之“至心、信乐心、欲生心”。有关三心之解释,异说殊多。净影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谓,诚心者,起行不虚,实心求去;深心者,信乐殷至,欲生彼国;回向发愿心者,直尔趣求,说之为愿,挟善趣求,说为回向。善导之往生礼赞偈则谓,至诚心者,身业礼拜彼佛,口业赞叹称扬彼佛,意业专念观察彼佛,凡此三业必须真实;深心者,即真实信心,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之凡夫,善根薄少,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