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义▪P10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有尽故(法性是无相,当然是不得了)。此人功德。亦复如是。无有边际。】

  此征释无尽所以(没有办法,无尽)。谓真如法性。具足恒沙性功德。故此称性所修。一一离相。虽一日夜。其功德亦无有尽。上(面)陈信者之益(就是描写有信心的人,陈就是描写,有信心的人就可以得到利益,要相信)。

  【其有众生。于此论中。毁谤不信(毁谤《大乘起信论》,哇!那罪很重)。所获罪报。经无量劫。受大苦恼。是故众生。但应仰信。不应诽谤。以深自害。亦害他人。断绝一切。三宝之种(所以,这个诽,所有的罪就是诽谤的罪最重,其他的罪你不能断众生的慧命,你这个罪就会断众生的慧命,这个罪非常地重,因此!告诉诸位!若不想下地狱,莫谤如来的正*轮,就是这个道理)。】

  下陈谤者之损(描述这个诽谤的人的损害)。以此论。乃(是)诸佛法身。大乘(的)正理。出生十方(的)圣贤。若有谤者。获无量罪。受极大苦。故论主叮咛诰诫。以免自害害人。断绝三宝种性。

  【以一切如来。皆依此法。得涅槃故。一切菩萨。因之修行。入佛智故。】

  转释断三宝义。如来佛宝。依之得涅槃。菩萨僧宝。依之成菩提。此法即大乘一心。得成菩提涅槃之法。即法宝。谤此法者。即断三宝种。二备陈损益竟。

  丁三 极劝修学

  【当知过去菩萨。已依此法。得成净信。现在菩萨。今依(《大乘起信论》)此法。得成净信。未来菩萨。当依此(大乘)法。得成净信。是故众生。应勤修学(他一定要按照《大乘起信论》来修行)。】

  结劝此法。为三世不易之轨。诸圣共由之路。故应勤修学。得成净信。得证菩提。五正立论体竟。

  甲六 总结回向

  【诸佛甚深广大义。我今随分总持说。回此功德如法性(回向这个功德就像法性的无量无边)。普利一切众生界(还是一样没有自私的,利益一切的众生,你看!诸佛菩萨!这些大菩萨、祖师大德,没有自私,没有一个人自私可以成就佛道的)。】

  初句结义。即一心二门三大之义。竖穷三际。曰甚深。横遍十方。曰广大。一切诸佛之所同证。次句结文。乃随顺机宜。于深广法义。以少分文字。总持而说。提纲揭要。正为乐略之机(乐略之机的意思就是喜欢简单的,可以得到很多的道理,乐略之机就是说喜欢讲简单一点的,但是,道理具足很多,叫做乐略之机,欢喜那种简略的,那是应付那些根器)。以一万一千余言。少文而摄多义也。后二句结回向。即回向三处。一实际(实际就是法界,回向法界的意思)。二菩提(就是我们的究竟涅槃)。三众生。回显示正义功德。如真如法性。平等周遍。此回向实际也(简单讲就是法界)。回对治邪执功德。普利众生。令起大乘正信。此回向众生也。回分别发趣道相功德。普利众生。信解修证(修就是行,学佛的四个过程:信、解、行、证)。同成正觉。此回向菩提也。造论始终。因缘回向。遥遥相对。无非欲令众生。离一切苦。得究竟乐也(得究竟乐,是不是?所以说,看看这个我们最后的回向,你看书皮黄色的,回向发愿偈:印经功德殊胜行,无边胜福皆回向,法界沉溺诸有情,出资读诵流通者,消除业障尽无余,身心轻安无病苦,唯愿舍报无障碍,身在华中佛现前(华就是花,身在华,这就是悟到无生,你身就在花中,你心净与佛相应,身在华中佛现前),亲随弥陀往生去,无去无来事宛然)。

  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下终

  最后,再劝告你两句话,记住!修行要抓住根本,底下要讲两(三)个关键:

  第一个,离一切相即名诸佛,这句话你要永远背起来,离一切相即名诸佛,《大乘起信论》讲的到最后就是真如,真如就是离一切相,没什么好讲的。

  第二,如果你深信念佛,深信净土法门,有一个极乐世界,有一尊阿弥陀佛,你深信不移,你念佛求生极乐世界,等同看完了《大藏经》,你就等于把《大藏经》全部看完,看过《大藏经》的人,没有一个放弃念佛法门,绝对不敢放弃念佛法门,你要记住师父的话。

  第三点,要定早、晚二课,不要自欺欺人,不要空谈理论,一定要定早、晚课,不要自欺欺人,凡夫不能讲圣人的话。

  我师父,我把我的肺腑之言全部讲完了,该讲的统统讲完了,对不对?

  大乘起信论补充资料

  

  轮回心

  兹再详细要解所谓“心动念变境”:

  1. 不觉心动,名为无明业相(动心)——觉则不动,动则有苦,果不离因。

  2. 依心动,故生能见相(变念)——若不动则不起能见。

  3. 依能见,故现境界相(化境)——若离见者,则无境界。

  4. 依境界,故能行智相(生意)——依于境界,心起分别爱不爱。

  5. 依智相,故生相续相(显思)——依智故生其苦乐,觉心起念,相应不断。

  6. 依相续相,故起执取相(现相)——依于相续,缘念境界,住持苦乐,心起着相。

  7. 依执取,故计名字相(成计)——依于妄执,分别假名字相。

  8. 依计名字,故起业相(作业)——依计名字,取着不休,造种业故。

  9. 依起业,故业系苦相(受感)——依业受果,不自在故皆依不觉本来一心,性净明体,恶业无尽。(故惑、业、苦三道,无始无终流转生死无尽)。

 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,一切染法,皆不觉相。无明不觉生三细(八识——动心、变念、化境)。

  回向偈

 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

 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

  起信论法数配当图

  起信论五分一览图

  

  元晓大师

  元晓大师在韩国是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,他对韩国的佛教有着深远的影响,且其一生种种的奇闻异事,更为人所津津乐道。

  他毕生致力将王室贵族佛教转为生活化、大众化,而普及于民间。他不但是一位宗教实践家,更是会通经、律、论三藏,学术造诣深厚的思想家,计有百余部,共二百四十余卷的著作留传于世。

  异象出生悟道冢坟

  元晓大师(西元六一七——六八六),俗姓薛,名誓幢,又名新幢。祖父仍皮公,父亲谈捺乃末。于新罗国二十六代,真平王三十九年,即隋炀帝大业十三年,出生于押梁郡佛地村(今庆山郡慈仁县)。

  传说薛母因梦流星落怀而孕,怀胎十月后的某日,经过谷栗树下,忽觉胎儿即将出生,仓惶间无法回家,以夫婿的衣衫悬挂树林间,作为临时产房,天空同时出现五色云彩覆盖其间,元晓大师就在这树下诞生了,这树也因此而被称为“娑罗树”。

  元晓自幼禀异聪颖,二十九岁于新罗皇龙寺出家,随师受业,四方参学,精研教义,博通三藏。因其文辞纵横,辩难风发,被号称为“万人之敌”。三十四岁,元晓听说中国大唐玄奘唯识教派兴隆,于是邀约同学义湘一同入唐求法。不料,途经陆路至高句丽(辽东地区)时,竟被误认是新罗国派来的间谍,在囚禁数十日后,终于无罪获释,东行计画因此作罢。

  十年后,元晓已四十五岁,新罗文武王元年,即唐高宗龙朔元年(西元六六一),再次邀约义湘改采海路入唐。二人到了海门唐州边界,寻了船,预备渡海时,竟然遇上一阵风雨,加上天色已昏暗,不利前行,便借宿于路旁土龛。翌日清晨,环顾四周,只见古坟骸骨四散,但由于雨势未歇,道路泥泞难行,只好再宿一晚。到了半夜,就觉得有鬼作怪,辗转难眠。元晓大师因而有所感悟:“前晚以为是土龛,因此安心,不见有怪。今夜知道是寄居鬼乡,所以心生鬼业。可知心生故种种法生,心灭则龛坟不二。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,别无心外之法可求!”因而决定携囊返国,不再前行。

  行径不羁德行莫测

  开悟后的元晓,言行羁狂,浪迹尘俗。有时随兴入于酒肆,有时于祠中抚琴;或讲经论道,或参禅念佛。偶而留宿闾阎,或随性寄于山水,任运随机,优游自在。

  元晓一生异行,颇受非议。当时,新罗王曾设百座《仁王经》大会,遍请有德僧人,元晓亦在推举之列,却因其他大德嫌恶而遭排斥。不久,王妃罹患痈肿,群医束手,国王听从巫师的话,遣使到国外求医。渡海到唐途中,使者遇见一位老翁,邀请他进入龙宫。龙王(名钤海)告诉使者:“王妃是青帝的第三女儿,今龙宫有《金刚三昧经》,欲借王妃之病为缘,使此经在新罗国流布。”于是龙王交代使者将经本带回,交由大安圣者诠释,并请元晓大师造疏宣说,王后即可不药而愈。

  使者如实禀报,国王大喜,立即召请大安入宫,并命元晓造疏,于黄龙寺开讲。王医道俗一时云集,称扬之声四起。元晓唱言:“昔日采百椽时,虽不预会;今朝横一栋处,唯我独能。”在座大德闻言自愧,深悔当时失察。

  后来这部疏传入中国,即是著名的《金刚三昧论》。

  元晓尚有另一异行闻名遐迩:一次驻锡于庆南梁山郡长安面佛光山的“掷板庵”,药石时间,他以天眼见到中国有一古刹,即将倾塌,连忙放下碗筷,拿起盘子便朝中国古刹方向掷去。当时在古刹中用餐的大众,听见空中传来阵阵怪声,纷纷走出查看,只见一奇异之物在庭院中旋转不停。说时迟,那时快,轰然一声巨响,大地震动,寺院在刹那间化为断垣残壁。险遭不测的大众,受惊之余,往前探看,只见一陶制盘碟,上面写着“海东元晓掷盘救大众”。众人啧啧称奇,一起朝东礼谢。至今,梁山通度寺属于比丘尼道场的千圣山内院寺,仍有文献记载此一异行。

  广弘佛法深入民心

  朝鲜半岛的文化背景特殊,佛教自始即与国家王权相结合,各宗各派的发展并未进入庶民阶层。当时有一位富于德望的老翁,曾对圆珍法师说:“佛法是王法之治具,佛法若衰,则王法衰。”

  另在真平王时代,圆光法师为贵王、帚项二贤士说五戒:一、事君以忠;二、事亲以孝;三、交友有信;四、临战不退;五、杀生有择。

  这些戒法,可说是贵族佛教的伦理规范,一般大众并未接触。然而可贵的是,当时有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