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舍万行。涉有不染一尘。寂照双流。空有不滞。一心双运。实圆顿妙修之旨矣。一约法竟。
寅二 治障
【若修止者。对治凡夫住著世间(凡夫就是妄想多而且不定,对治凡夫住着世间,凡夫众生都是执着这个世间)。能舍二乘怯弱之见(为什么二乘见?他没有大悲)。若修观者。对治二乘不起大悲。狭劣心过。远离凡夫。不修善根(所以,修止是对治凡夫等等,若修观对治二乘)。】
初修即观之止。知幻有本属真空。除(掉)凡夫人法二执(着)。乐著世间五欲之境。除二乘心外有法。怖畏生死。怯弱之见。次修即止之观。知(道)真空不碍幻有。除二乘不起大悲。愿行狭劣心过(就是小悲小愿,所以说,愿行狭劣之过)。除(了)凡夫不修诸善功德(除去凡夫不修诸善)。懈怠心过(因为有观的话,他才会要去行善,这个都是对治凡夫跟二乘的毛病,修止的时候对治凡夫的执着以及二乘之见,修观的话对治二乘不发大悲心,对治凡夫不修这个善根,这个都是对凡夫跟二乘人的对治)。二别辨竟。
丑三 总结
【以此义故。是止观二门。共相助成。不相舍离。若止观不具(止观不具就是缺一不全)。则无能入菩提之道(只修止不入观也不行,只修观没有止也不行)。】
初句承上。先二门双具(二门又具就是止观双具)。互助不离。定爱慧策。慧狂定制(如果定,起了爱的执着,简单讲如果起了定的一种执着,那么要用这个慧来策励、鼓励,因为这几个字你们看不懂,定爱慧策就是当你起修定修得变成一种定的爱,执着定那么就要赶快用慧来鞭策叫做定爱慧策,起了定的执着就用慧来鞭策勉励自己,那么慧狂定制,如果般若的智慧比较有了,但是,狂的意思的就是说已经超越了只在那边谈论理论,只论理论不重修行,那不行,要赶快用这个修行的定,赶快把它制止下来,事相的修行,所以,狂慧就是你只在理念上知道,那不行,要赶快在事相里面,把它制定下来,停止下来)。凡夫厌世无常。勤修众善。二乘不怖生死。能起大悲(意思就是能够让众生依愿离这个世间的无常,赶快修这个众善,也能够让二乘人不怖生死,能回小向大起这个大悲)。不滞(滞就是不通。不会停滞在不通的)空有二边(里面。落入空也不对,落入有也不对。滞就是不通。不会停止在空、有二边)。自可直趣菩提之道。后二句显止观不具。如单轮不能远运。只翼安得高飞(单一只翅膀是不能飞的,没有办法)。二约法广辨竟。
丁三 防退方便
戊一 明畏退之机 二 明防退之法
戊一 明畏退之机(防退就是叫你救生极乐世界)
【复次众生。初学是法。欲求正信。其心怯弱(哇!要那么长,是不是?很难!)。以住于此。娑婆世界。(怎么样?怕!怕什么?)自畏不能常值诸佛(不能常常碰到佛法)。(也没有办法)亲承供养(世尊)。惧谓信心。难可成就(信心没有办法成就,没有办法做到不退转,难可成就)。意欲退者(怕会退掉)。】
此约劣机。初学是法者。谓修行信心。欲求正信。速得成满。因(为)机劣难成。心怀怯弱。下明怯弱所以。因住此娑婆(世界)五浊恶世(里面。五浊恶世里面,我们都讲过好几次了,劫浊、见浊、烦恼浊、众生浊、命浊。劫浊就是无自相,就是见浊、烦恼浊、众生浊、命浊的综合;见浊就是我见炽盛;烦恼就贪爱炽盛;众生浊的话,一切众生都是互相杀、盗、淫:不畏恶果,拨无因果:众生浊;命浊就是世间的寿命太短,世间的寿命太短。五浊恶世)。释迦已去。弥勒未来(弥勒还没有来到)。不能值佛。外缺胜缘(外面缺乏这个殊胜的缘)。故惧退失(所以怕退掉,退掉这个道,恐怕退掉这个道)。
戊二 明防退之(办)法
【当知如来有胜方便。摄护信心(如来有胜方便,摄护你的信心)。谓以专意念佛因缘。随愿得生他方佛土。常见于佛。永离恶道(就是指极乐世界,所以,都摄六根)。】
胜方便。即念佛法门。可以横超三界。乃为修行捷径。如来以此方便。摄受护持。劣机众生。令其信心不退。专意念佛者。都摄六根。净念相继也。因缘。乃本觉内熏为因。能发信佛之心。依信起行为缘。转得资熏之益。信行既笃。更加愿求。三种资粮既具(就是信、愿、行)。故得往生见佛。永离恶道。
如《楞严•势至圆通章》(《楞严经》中的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》里面)云(说)。十方(的)如来。(都是)怜念众生。如母忆子。子若逃逝。虽忆何为(佛想我们众生,而我们众生不想佛,那你有什么用呢?)。若子忆母。如母忆时。母子历生。不相违远。乃至现前当来。必定见佛。此亦念佛因缘。感应道交也。
【如修多罗(修多罗就是经典,如《阿弥陀经》里面)说。若人专念。西方极乐世界。阿弥陀佛。所修善根。回向愿求。生彼世界。即得往生。常见佛故。终无有退。若观彼佛。真如法身。常勤修习。毕竟得生。住正定故。】
此引证专念阿弥陀佛。得生西方。居不退地。盖往生不退。约有三位(大概有三位: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三种)。一者如莲花未开(的时候)。信行未满(信行未满:十信位还没有满)。此但处无退缘。故名不退(只是还没有退缩而已,因为,外缘都是极乐世界清净的地方,你不会退到凡夫来)。二者花开见佛。当信位满足。分见法身。住正定聚(正定聚就是决定成佛)。乃真不退。三者三贤位满(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位满)。初地已去。证遍满法身。生无边(的)佛土。如佛记龙树菩萨(龙树菩萨是佛灭度以后六百年来人间降生的,所以,这个龙树菩萨在佛经里面就有授记了,六百年后有一个菩萨降生,这龙树菩萨八宗共祖。八宗共祖:八个宗派的始祖,都要尊他为祖师,这个龙树菩萨死在外道,死在外道,因为,他太会讲话了,太会讲话,外道碰到他就受不了,但是,死的时候死得很惨,外道害死他,剁成肉酱害死他,龙树菩萨太会讲话,太有智慧了,太有智慧了,没有一个能够跟他辩论,所以,当时的外道恨他,就让他死掉,太有智慧还是不好,还是不好,所以,躲在讲堂里面平安无事,睡觉,是不是?现在,以后讲话要客气一点,不管是对清海的、卢胜彦,或者对这个一贯道的师兄,或者是对#*,都要客气一点,要我赞叹当然是很难,客气一点,彼此不伤害就好了,你们信你们的,我信我的,看到龙树菩萨这个情形,稍微自己还是不要,把他们当作也是菩萨,也是菩萨,但是,我们不敢领教)。住初地。生净土等也。此中即得往生。常见佛故。又云毕竟得生。住正定故。似当后二不退也(后二就是住正定聚真不退转,行不退或者是念不退等等)。四修行信心分竟。
丙五 劝修利益分 三
丁一 总结前说 二 备陈损益 三 极劝修学
丁一 总结前说
【已说修行信心分。次说劝修利益分。如是摩诃衍。诸佛秘藏。我已总说(摩诃衍就是大乘,我们这个大乘的道理,我已经总说诸佛的秘藏,就集中在这一本《大乘起信论》,所以,这本《大乘起信论》非常重要的一部论文,非常重要的,宗百部的论的思想就是《大乘起信论》,你研究这部就等于你看过一百部的论典)。】
如是指正宗三分。总摄如来广大深法。为诸佛秘密之藏。浅智莫识(浅智慧的人不能了解)。我为利生故。今已总说。意在流通遐迩(遐迩就是远近,还好我们有一个马鸣菩萨出来造论,让我们容易看到这一本)。除疑舍执。是以劝修。即流通分也。
丁二 备陈损益
【若有众生。欲于如来。甚深境界。得生正信。远离诽谤。入大乘道。当持此论。思量修习(所谓思量是方便讲,其实是无相真如叫做修习)。究竟能至无上之(佛)道。】
此总显三慧之益(三慧就是闻、思、修,闻慧、思慧、修慧之益)。甚深境界。即一心之大总相法门(我们说戒、定、慧,戒、定、慧三学,戒、定、慧是戒学、定学、慧学,慧学底下分三个:闻慧、思慧、修慧,所以,这个三慧是从戒、定、慧开出来的,也就是一心之大总相法门)。唯佛能证。故冠以如来。若众生欲于此大乘(的)境界。生信远谤(产生信心远离诽谤)。而得契入者。应以三慧为能入故。持者闻持。即闻慧。思量即思慧。修习即修慧。三慧具足。复本心源(恢复到我们本来的面目)。究竟得至。如来无上觉道。
【若人闻是法已。不生怯弱。当知此人。定绍佛种(这个人一定继承佛的深责重任:定绍佛种)。必为诸佛。之所授记(摩顶授记)。】
下别显三慧。此闻慧益。闻大乘一心真如之理。为成佛之本。谛信不疑。心不怯弱。定得信心满足。入于初住。堪绍佛种。为佛授记。()
【假使有人(如果有一个人)。能化三千大千世界。满中众生。令行十善(如果有一种人可以度化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,怎么样?叫他们行十善)。不如有人。于一食顷。正思此法(此法就是真如、实相,就是无相、无念,无相、无念、真如、实相,就是这八个字,正思此法)。过前功德。不可为喻(当然超过了,一个是生灭福德,一个是自性的福德,那完全当然不一样)。】
此别显思慧益。以十善有漏。教令修行。不出轮回。此法无比。食顷暂思。便成佛种。从因克果。必绍佛位。故不可喻(没有办法比喻)。
【复次若人。受持此论。观察修行。若一日一夜。所有功德。无量无边。不可得说。假令十方。一切诸佛。各于无量无边。阿僧祇劫。叹其功德。亦不能尽(所以,就是要弘法,受持这个《大乘起信论》,按照这个论去观照,一日一夜所受的功德,那不能称叹的,没有办法尽的)。】
此别显修慧益。若能观察大乘正理。称理起修。是谓圆修。较之权渐。日劫相倍(用《大乘起信论》一日一夜,超过众生一劫的修行,叫做日劫相倍)。故为时虽少。功德甚多。非但凡小尽思度量。不可得说。即诸佛穷劫称叹。亦不能尽。
【何以故(为什么?)。谓法性功德。无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