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舍萬行。涉有不染一塵。寂照雙流。空有不滯。一心雙運。實圓頓妙修之旨矣。一約法竟。
寅二 治障
【若修止者。對治凡夫住著世間(凡夫就是妄想多而且不定,對治凡夫住著世間,凡夫衆生都是執著這個世間)。能舍二乘怯弱之見(爲什麼二乘見?他沒有大悲)。若修觀者。對治二乘不起大悲。狹劣心過。遠離凡夫。不修善根(所以,修止是對治凡夫等等,若修觀對治二乘)。】
初修即觀之止。知幻有本屬真空。除(掉)凡夫人法二執(著)。樂著世間五欲之境。除二乘心外有法。怖畏生死。怯弱之見。次修即止之觀。知(道)真空不礙幻有。除二乘不起大悲。願行狹劣心過(就是小悲小願,所以說,願行狹劣之過)。除(了)凡夫不修諸善功德(除去凡夫不修諸善)。懈怠心過(因爲有觀的話,他才會要去行善,這個都是對治凡夫跟二乘的毛病,修止的時候對治凡夫的執著以及二乘之見,修觀的話對治二乘不發大悲心,對治凡夫不修這個善根,這個都是對凡夫跟二乘人的對治)。二別辨竟。
醜叁 總結
【以此義故。是止觀二門。共相助成。不相舍離。若止觀不具(止觀不具就是缺一不全)。則無能入菩提之道(只修止不入觀也不行,只修觀沒有止也不行)。】
初句承上。先二門雙具(二門又具就是止觀雙具)。互助不離。定愛慧策。慧狂定製(如果定,起了愛的執著,簡單講如果起了定的一種執著,那麼要用這個慧來策勵、鼓勵,因爲這幾個字你們看不懂,定愛慧策就是當你起修定修得變成一種定的愛,執著定那麼就要趕快用慧來鞭策叫做定愛慧策,起了定的執著就用慧來鞭策勉勵自己,那麼慧狂定製,如果般若的智慧比較有了,但是,狂的意思的就是說已經超越了只在那邊談論理論,只論理論不重修行,那不行,要趕快用這個修行的定,趕快把它製止下來,事相的修行,所以,狂慧就是你只在理念上知道,那不行,要趕快在事相裏面,把它製定下來,停止下來)。凡夫厭世無常。勤修衆善。二乘不怖生死。能起大悲(意思就是能夠讓衆生依願離這個世間的無常,趕快修這個衆善,也能夠讓二乘人不怖生死,能回小向大起這個大悲)。不滯(滯就是不通。不會停滯在不通的)空有二邊(裏面。落入空也不對,落入有也不對。滯就是不通。不會停止在空、有二邊)。自可直趣菩提之道。後二句顯止觀不具。如單輪不能遠運。只翼安得高飛(單一只翅膀是不能飛的,沒有辦法)。二約法廣辨竟。
丁叁 防退方便
戊一 明畏退之機 二 明防退之法
戊一 明畏退之機(防退就是叫你救生極樂世界)
【複次衆生。初學是法。欲求正信。其心怯弱(哇!要那麼長,是不是?很難!)。以住于此。娑婆世界。(怎麼樣?怕!怕什麼?)自畏不能常值諸佛(不能常常碰到佛法)。(也沒有辦法)親承供養(世尊)。懼謂信心。難可成就(信心沒有辦法成就,沒有辦法做到不退轉,難可成就)。意欲退者(怕會退掉)。】
此約劣機。初學是法者。謂修行信心。欲求正信。速得成滿。因(爲)機劣難成。心懷怯弱。下明怯弱所以。因住此娑婆(世界)五濁惡世(裏面。五濁惡世裏面,我們都講過好幾次了,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衆生濁、命濁。劫濁就是無自相,就是見濁、煩惱濁、衆生濁、命濁的綜合;見濁就是我見熾盛;煩惱就貪愛熾盛;衆生濁的話,一切衆生都是互相殺、盜、淫:不畏惡果,撥無因果:衆生濁;命濁就是世間的壽命太短,世間的壽命太短。五濁惡世)。釋迦已去。彌勒未來(彌勒還沒有來到)。不能值佛。外缺勝緣(外面缺乏這個殊勝的緣)。故懼退失(所以怕退掉,退掉這個道,恐怕退掉這個道)。
戊二 明防退之(辦)法
【當知如來有勝方便。攝護信心(如來有勝方便,攝護你的信心)。謂以專意念佛因緣。隨願得生他方佛土。常見于佛。永離惡道(就是指極樂世界,所以,都攝六根)。】
勝方便。即念佛法門。可以橫超叁界。乃爲修行捷徑。如來以此方便。攝受護持。劣機衆生。令其信心不退。專意念佛者。都攝六根。淨念相繼也。因緣。乃本覺內熏爲因。能發信佛之心。依信起行爲緣。轉得資熏之益。信行既笃。更加願求。叁種資糧既具(就是信、願、行)。故得往生見佛。永離惡道。
如《楞嚴•勢至圓通章》(《楞嚴經》中的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》裏面)雲(說)。十方(的)如來。(都是)憐念衆生。如母憶子。子若逃逝。雖憶何爲(佛想我們衆生,而我們衆生不想佛,那你有什麼用呢?)。若子憶母。如母憶時。母子曆生。不相違遠。乃至現前當來。必定見佛。此亦念佛因緣。感應道交也。
【如修多羅(修多羅就是經典,如《阿彌陀經》裏面)說。若人專念。西方極樂世界。阿彌陀佛。所修善根。回向願求。生彼世界。即得往生。常見佛故。終無有退。若觀彼佛。真如法身。常勤修習。畢竟得生。住正定故。】
此引證專念阿彌陀佛。得生西方。居不退地。蓋往生不退。約有叁位(大概有叁位: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叁種)。一者如蓮花未開(的時候)。信行未滿(信行未滿:十信位還沒有滿)。此但處無退緣。故名不退(只是還沒有退縮而已,因爲,外緣都是極樂世界清淨的地方,你不會退到凡夫來)。二者花開見佛。當信位滿足。分見法身。住正定聚(正定聚就是決定成佛)。乃真不退。叁者叁賢位滿(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位滿)。初地已去。證遍滿法身。生無邊(的)佛土。如佛記龍樹菩薩(龍樹菩薩是佛滅度以後六百年來人間降生的,所以,這個龍樹菩薩在佛經裏面就有授記了,六百年後有一個菩薩降生,這龍樹菩薩八宗共祖。八宗共祖:八個宗派的始祖,都要尊他爲祖師,這個龍樹菩薩死在外道,死在外道,因爲,他太會講話了,太會講話,外道碰到他就受不了,但是,死的時候死得很慘,外道害死他,剁成肉醬害死他,龍樹菩薩太會講話,太有智慧了,太有智慧了,沒有一個能夠跟他辯論,所以,當時的外道恨他,就讓他死掉,太有智慧還是不好,還是不好,所以,躲在講堂裏面平安無事,睡覺,是不是?現在,以後講話要客氣一點,不管是對清海的、盧勝彥,或者對這個一貫道的師兄,或者是對#*,都要客氣一點,要我贊歎當然是很難,客氣一點,彼此不傷害就好了,你們信你們的,我信我的,看到龍樹菩薩這個情形,稍微自己還是不要,把他們當作也是菩薩,也是菩薩,但是,我們不敢領教)。住初地。生淨土等也。此中即得往生。常見佛故。又雲畢竟得生。住正定故。似當後二不退也(後二就是住正定聚真不退轉,行不退或者是念不退等等)。四修行信心分竟。
丙五 勸修利益分 叁
丁一 總結前說 二 備陳損益 叁 極勸修學
丁一 總結前說
【已說修行信心分。次說勸修利益分。如是摩诃衍。諸佛秘藏。我已總說(摩诃衍就是大乘,我們這個大乘的道理,我已經總說諸佛的秘藏,就集中在這一本《大乘起信論》,所以,這本《大乘起信論》非常重要的一部論文,非常重要的,宗百部的論的思想就是《大乘起信論》,你研究這部就等于你看過一百部的論典)。】
如是指正宗叁分。總攝如來廣大深法。爲諸佛秘密之藏。淺智莫識(淺智慧的人不能了解)。我爲利生故。今已總說。意在流通遐迩(遐迩就是遠近,還好我們有一個馬鳴菩薩出來造論,讓我們容易看到這一本)。除疑舍執。是以勸修。即流通分也。
丁二 備陳損益
【若有衆生。欲于如來。甚深境界。得生正信。遠離誹謗。入大乘道。當持此論。思量修習(所謂思量是方便講,其實是無相真如叫做修習)。究竟能至無上之(佛)道。】
此總顯叁慧之益(叁慧就是聞、思、修,聞慧、思慧、修慧之益)。甚深境界。即一心之大總相法門(我們說戒、定、慧,戒、定、慧叁學,戒、定、慧是戒學、定學、慧學,慧學底下分叁個:聞慧、思慧、修慧,所以,這個叁慧是從戒、定、慧開出來的,也就是一心之大總相法門)。唯佛能證。故冠以如來。若衆生欲于此大乘(的)境界。生信遠謗(産生信心遠離誹謗)。而得契入者。應以叁慧爲能入故。持者聞持。即聞慧。思量即思慧。修習即修慧。叁慧具足。複本心源(恢複到我們本來的面目)。究竟得至。如來無上覺道。
【若人聞是法已。不生怯弱。當知此人。定紹佛種(這個人一定繼承佛的深責重任:定紹佛種)。必爲諸佛。之所授記(摩頂授記)。】
下別顯叁慧。此聞慧益。聞大乘一心真如之理。爲成佛之本。谛信不疑。心不怯弱。定得信心滿足。入于初住。堪紹佛種。爲佛授記。()
【假使有人(如果有一個人)。能化叁千大千世界。滿中衆生。令行十善(如果有一種人可以度化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,怎麼樣?叫他們行十善)。不如有人。于一食頃。正思此法(此法就是真如、實相,就是無相、無念,無相、無念、真如、實相,就是這八個字,正思此法)。過前功德。不可爲喻(當然超過了,一個是生滅福德,一個是自性的福德,那完全當然不一樣)。】
此別顯思慧益。以十善有漏。教令修行。不出輪回。此法無比。食頃暫思。便成佛種。從因克果。必紹佛位。故不可喻(沒有辦法比喻)。
【複次若人。受持此論。觀察修行。若一日一夜。所有功德。無量無邊。不可得說。假令十方。一切諸佛。各于無量無邊。阿僧祇劫。歎其功德。亦不能盡(所以,就是要弘法,受持這個《大乘起信論》,按照這個論去觀照,一日一夜所受的功德,那不能稱歎的,沒有辦法盡的)。】
此別顯修慧益。若能觀察大乘正理。稱理起修。是謂圓修。較之權漸。日劫相倍(用《大乘起信論》一日一夜,超過衆生一劫的修行,叫做日劫相倍)。故爲時雖少。功德甚多。非但凡小盡思度量。不可得說。即諸佛窮劫稱歎。亦不能盡。
【何以故(爲什麼?)。謂法性功德。無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