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了,當然,就斷絕了)。以體不滅者。以境界緣滅(的)時(候)。相應心相滅(粗顯的心,如果,這個境界的緣除掉了、沒有了,那麼我們的相應心就會滅,所以,相應心是仗著境界而起的)。而心體不滅(心的體性是不能滅的)。叁細染心仍得相續(叁細:業相、轉相、現相。這個染汙心還是可以相續的)。唯癡滅故者(只是愚癡滅掉。所以,師父叫我們放下,一切都是現成。若論佛法,一切都是現成的,你不肯放下,你就沒有辦法享受無限的生命,不可能的。佛陀因爲放下有限,所以,享受了無限的生命,這句話雖然很簡單,但是,所有的道理都包括在這裏面,放下有限就是說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六根所攀緣的六塵,這個叫做有限,這個因爲都是虛妄的東西,而享受無限,無限,那就是我們的心體無限、無止盡,所以,真正一個享受的人,懂得享受的人,他不會有貪、嗔、癡的,懂得生命享受的人,不會有這個貪、嗔、癡,所以,佛在《阿含經》裏面有講,佛講過一句話,我覺得非常了不起,那句話很簡單,但是,就是那麼了不起,很平淡的描述一個人一生一世所具備的條件,佛陀說:真正的享受是無貪。哇!這講得太好了,你看看這句話你說:哇!佛陀就是那麼會講話,真正的享受是無貪,你想想看,這個有多麼了不起,很平淡地把一句話講出來,他就把整個真正的生命都講得很清楚,而我們是說:真正的享受是占有。不!佛他剛好講的都是跟我們不一樣,所以,當你有一天,如果,你可以時光倒流的話,到佛陀那邊去的話,你就會說:佛陀!您怎麼那麼會講話,我們慧律法師,怎麼一直贊歎您老人家,我要跟您出家。撒嬌就起來了,佛陀說:去、去……,上學去。(法師笑)就會去去去,是不是?真正地享受是無貪,你冷靜想想看!有沒有道理?非常有道理,凡是貪,就不能真正地享受到那一份生命。所以,心體不滅,因爲,心體不滅,所以,叁細的染心仍得相續。唯癡滅故)。癡即無明。無明因滅。則境界(的)緣(就)滅。粗細染心之相(也)隨滅。非心智滅(不是心智滅)。智即本覺智體(來說的)。以對癡之不覺。故雲智也。大科一染淨生滅竟。
壬二 染淨相資(相資就是互相熏習,真如熏習生滅,生滅熏習真如,就是染淨相資,染熏習淨,淨熏習染叫做相資,資本來是互助的意思) 四
癸一 舉數列名 二 熏習義 叁 熏習相 四 斷常二義
癸一 舉數列名
【複次有四種法。熏習義故(《大乘起信論》講的,跟唯識學講的,不盡相同,但是,我們也可以體會熏習的道理,因爲,在唯識學講的真如是不可以熏習的,真如是不可以,無爲法不能熏習的,它不是有所造作,它是不生不滅的東西,不能熏習,可是,在這個地方,它講真如可以熏習,不過,這個都是一種名相,都不妨礙我們對真理的認識,所以,沒有什麼關系,所以,複次有四種法,熏習義故)。染法淨法。起不斷絕(不斷絕就是染不斷,淨法不斷,什麼時候染法不斷,什麼時候淨法不斷,到最後染法是會斷的,淨法才是盡未來際不斷的,有一天,我們的無明會滅的,全部會滅掉)。雲何爲四(爲什麼,是什麼叫做這四種?)。一者淨法。名爲真如。二者一切染因。名爲無明(諸位!因爲這個很重要,一切染因,名爲無明。)。叁者妄心。名爲業識。四者妄境界。所謂六塵。】
(看《大乘起信論補充資料》的第一個表:(見右圖)
你看中間那個框框:“真如”,在真如的旁邊再寫二個字:淨法,是清淨的真如法,所以,真如是淨法,它有一個箭號往下畫,就是“無明”,無明的旁邊有“染因”兩個字,這無明就是根本無明,無明因爲有染因,一切妄心跟境界就從這裏顯現出來,所以,第叁個步驟就是“妄心”,所以,無明簡單講就是一念不覺,一念不覺就産生了妄心,妄心就是我們所講的業識。妄心的上面是“境界”:境界就是六塵。你看!阿賴耶識就包括這四個法,真如、無明、妄心、境界。境界就是六塵,好!我們看《大乘起信論》,慢慢地來看,對照著看)
上雲阿梨耶識。能攝一切法(我們上面講了,真如、無明、妄心、境界,能攝:當然能攝一切法,阿賴耶識能攝一切法,因爲它論到體、相、用的問題,體就是真如,能攝一切法)。能生一切法。攝義前已廣說(攝義前面已經廣說)。下顯能生之義(顯出能生之義)。淨法名真如者。即生滅門中之真如。以具(足有)叁(種意)義。一約自體(就自體來說)。本來清淨(真如本來是清淨的)。二約體相(二就體相來說,它能夠現出作用的體相)。以能內熏(“內熏”:就往心中熏習)令染成淨(在唯識學裏面,它不這樣講,真如不能熏習,無爲法不能熏習,有增有減才能夠叫做熏習,但是,在《大乘起信論》不是這樣講,有一點不同。以能內熏,令染成淨,諸位!現在坐在這個地方就是熏習,你們本身有真如的熏習,自性熏習加上外在的教法:佛法的熏習)。叁約用熏(第叁就用的熏習來講。當然就是妙用現前,這個用來講一定要除掉這個無明才有辦法,無明不除的話,大用沒有辦法現前的,所以,就用熏)。以應機而成淨緣(因爲,應衆生的根器的需要,而顯現在他前面去度他,變成清淨的緣)。故雲淨法也。染因名無明者(一切的染因統統叫做無明)。叁細六粗染法。皆以無明爲因也。妄心。總指業識及分別事識(分別事識,注意!那是附帶的,舉本就該末,業識是根本,分別事識是枝末。業識是根本無明所現出來的東西,分別事識是見、思二惑)。今但言業識者。舉本該末也(“該”就是包括。舉這個根本無明就包括了枝末無明)。妄境界。即事識所緣之六塵也(之六塵:那麼就是境界)。其中染法。具說叁種(哪叁種?好!諸位!看前面論文:“雲何爲四,一者淨法名真如”,從這裏開始算,“二者一切染因名爲無明”,無明就是染法,“叁者妄心名爲業識”,業識就是染法,“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”,六塵就是染法,所以說,其中染法,具說有叁種,也就是無明、業識跟六塵,那麼,就是有叁種,這叁種)。由自性差別故(因爲自性有差別故,所以,有叁種染法的不同)。淨法唯一(那就是淨法名叫做真如,淨法只有一個,那就是真如)。(這個淨法是)以對染雖成熏義。(但)體用無別故(意思更清楚:但體用無別,但是,我們的體跟用是沒有什麼差別的,因爲,同一個體性)。一舉數列名竟。
癸二 熏習義(熏習的重要,我覺得這段講得非常好)
【熏習義者。如世間衣服。實無于香(本來沒有什麼香味)。若人以香而熏習故。則有香氣(如果香來熏習就有香氣)。此亦如是。真如淨法。實無于染。但以無明而熏習故。則有染相。無明染法。實無淨業(本來是不清淨的)。但以真如而熏習故。則有淨用(熏習來熏習去,是染淨相資,對不對?染法、淨法互相熏習)。】
此明真妄互熏。以致因果長劫。相續不斷(我們一直斷不了。其實我們衆生說愚癡是非常愚癡,我們一直不能在無常裏面下手,同學們!只是在熏習裏面聽聽名相,平常念念佛,他不肯下心地的功夫,真正有功夫的人,碰到很大的創傷,很大的挫折感,或者是很喜悅、很得意的狀況,他用兩個字就可以放下:無常,他用兩個字:無常,比如說,我現在病苦病得很厲害,無常,也不可能一直病,因爲,它會變的嘛!不可能一直病嘛!很痛苦的時候,你不要走自殺的路線,好好地靜養,病苦它就會慢慢地……,休息也是一種靜養,所以,我們一般衆生,他學佛不得力就是不能發揮那種力量,簡單講就是觀照的力量不肯使出來,其實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殺手锏,每一個人都有般若的智慧,可是,我們不肯用,在刹那之間迷失了自己,當我們對某件事情很執著的時候,我們冷靜一點,比如說,那個警察他帶槍去,如果,她的媽媽:你是沒人教養嗎?跟你說我女兒不嫁你,你聽不懂嗎?他內心裏面用一個念頭:無常,我跟你就是沒有緣,你保護你的女兒,這個我們可以體會得出來,無緣的丈母娘,告辭,這不就好了嗎?就OK了,就那麼簡單,承蒙閣下的厚愛,就這幾句話,無常,內心裏面動一個念頭,冷靜退出來,他不是那一念拼不過去就開槍,完蛋了!打死一個人,他女朋友又被他打倒,然後,他自己沒有職業,可能又判死刑,這個可能會判死刑的,我看是會判死刑,因爲他是警察,知法犯法罪加一等,對不對?警察的耐力應該比一般衆生還有嘛,還有嘛!怎麼會搞到這個樣子,所以,這個警察,雖然是研究世間法,所以,我認爲應該配合一點宗教的忍辱的理念,這樣做起事來可能比較好一點,所以,說實在話的,我們學佛的人,只要動一個念頭,冷靜一下,如果,假設還有一種辦法,還有一中,我教你,你就注意聽!這招很厲害的:比如說,你在刹那之間,無常,關起來熬不過去的時候,一直要發狂的時候,你就趕快告訴自己:跑!趕快跑!趕快跑!告訴自己:趕快跑!離開現在的境界,明天再講,趕快跑、趕快跑……,趕快跑就是趕快遠離當時候的境界,對不起!我要去腹瀉,我先離開一下,然後,在廁所裏面,噗!冷靜一下,這有效,不騙你,有效,就是熬不過去的時候,趕快遠離那種境界,然後,冷靜一下,沖沖冷水,冷靜一下,冷靜一下,睡一覺,明天再談,要不然,那個火一直起來,意見不同一直起來,到時候搞了人命出來,冷靜一下,真的,哇嘿嘿……,有效,(廣告詞。法師笑)你就會,哇!有效,真的有效,不騙你的。有效,多多少少會有效,趕快跑,你總要想一個辦法去對治它,難道要鬧出人命,你才要彌補,那根本來不及了,來不及了,根本來不及了,對不對?所以說,一定要冷靜。但以無明而熏習故,則有染相:染汙之相,無明染法,實無淨業,但是,以真如而熏習故,則有淨用,這是熏習的意思。此明真妄互熏。以致因果長劫。相續不斷)。先明無明熏真如。真如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