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了,当然,就断绝了)。以体不灭者。以境界缘灭(的)时(候)。相应心相灭(粗显的心,如果,这个境界的缘除掉了、没有了,那么我们的相应心就会灭,所以,相应心是仗着境界而起的)。而心体不灭(心的体性是不能灭的)。三细染心仍得相续(三细:业相、转相、现相。这个染污心还是可以相续的)。唯痴灭故者(只是愚痴灭掉。所以,师父叫我们放下,一切都是现成。若论佛法,一切都是现成的,你不肯放下,你就没有办法享受无限的生命,不可能的。佛陀因为放下有限,所以,享受了无限的生命,这句话虽然很简单,但是,所有的道理都包括在这里面,放下有限就是说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六根所攀缘的六尘,这个叫做有限,这个因为都是虚妄的东西,而享受无限,无限,那就是我们的心体无限、无止尽,所以,真正一个享受的人,懂得享受的人,他不会有贪、嗔、痴的,懂得生命享受的人,不会有这个贪、嗔、痴,所以,佛在《阿含经》里面有讲,佛讲过一句话,我觉得非常了不起,那句话很简单,但是,就是那么了不起,很平淡的描述一个人一生一世所具备的条件,佛陀说:真正的享受是无贪。哇!这讲得太好了,你看看这句话你说:哇!佛陀就是那么会讲话,真正的享受是无贪,你想想看,这个有多么了不起,很平淡地把一句话讲出来,他就把整个真正的生命都讲得很清楚,而我们是说:真正的享受是占有。不!佛他刚好讲的都是跟我们不一样,所以,当你有一天,如果,你可以时光倒流的话,到佛陀那边去的话,你就会说:佛陀!您怎么那么会讲话,我们慧律法师,怎么一直赞叹您老人家,我要跟您出家。撒娇就起来了,佛陀说:去、去……,上学去。(法师笑)就会去去去,是不是?真正地享受是无贪,你冷静想想看!有没有道理?非常有道理,凡是贪,就不能真正地享受到那一份生命。所以,心体不灭,因为,心体不灭,所以,三细的染心仍得相续。唯痴灭故)。痴即无明。无明因灭。则境界(的)缘(就)灭。粗细染心之相(也)随灭。非心智灭(不是心智灭)。智即本觉智体(来说的)。以对痴之不觉。故云智也。大科一染净生灭竟。
壬二 染净相资(相资就是互相熏习,真如熏习生灭,生灭熏习真如,就是染净相资,染熏习净,净熏习染叫做相资,资本来是互助的意思) 四
癸一 举数列名 二 熏习义 三 熏习相 四 断常二义
癸一 举数列名
【复次有四种法。熏习义故(《大乘起信论》讲的,跟唯识学讲的,不尽相同,但是,我们也可以体会熏习的道理,因为,在唯识学讲的真如是不可以熏习的,真如是不可以,无为法不能熏习的,它不是有所造作,它是不生不灭的东西,不能熏习,可是,在这个地方,它讲真如可以熏习,不过,这个都是一种名相,都不妨碍我们对真理的认识,所以,没有什么关系,所以,复次有四种法,熏习义故)。染法净法。起不断绝(不断绝就是染不断,净法不断,什么时候染法不断,什么时候净法不断,到最后染法是会断的,净法才是尽未来际不断的,有一天,我们的无明会灭的,全部会灭掉)。云何为四(为什么,是什么叫做这四种?)。一者净法。名为真如。二者一切染因。名为无明(诸位!因为这个很重要,一切染因,名为无明。)。三者妄心。名为业识。四者妄境界。所谓六尘。】
(看《大乘起信论补充资料》的第一个表:(见右图)
你看中间那个框框:“真如”,在真如的旁边再写二个字:净法,是清净的真如法,所以,真如是净法,它有一个箭号往下画,就是“无明”,无明的旁边有“染因”两个字,这无明就是根本无明,无明因为有染因,一切妄心跟境界就从这里显现出来,所以,第三个步骤就是“妄心”,所以,无明简单讲就是一念不觉,一念不觉就产生了妄心,妄心就是我们所讲的业识。妄心的上面是“境界”:境界就是六尘。你看!阿赖耶识就包括这四个法,真如、无明、妄心、境界。境界就是六尘,好!我们看《大乘起信论》,慢慢地来看,对照着看)
上云阿梨耶识。能摄一切法(我们上面讲了,真如、无明、妄心、境界,能摄:当然能摄一切法,阿赖耶识能摄一切法,因为它论到体、相、用的问题,体就是真如,能摄一切法)。能生一切法。摄义前已广说(摄义前面已经广说)。下显能生之义(显出能生之义)。净法名真如者。即生灭门中之真如。以具(足有)三(种意)义。一约自体(就自体来说)。本来清净(真如本来是清净的)。二约体相(二就体相来说,它能够现出作用的体相)。以能内熏(“内熏”:就往心中熏习)令染成净(在唯识学里面,它不这样讲,真如不能熏习,无为法不能熏习,有增有减才能够叫做熏习,但是,在《大乘起信论》不是这样讲,有一点不同。以能内熏,令染成净,诸位!现在坐在这个地方就是熏习,你们本身有真如的熏习,自性熏习加上外在的教法:佛法的熏习)。三约用熏(第三就用的熏习来讲。当然就是妙用现前,这个用来讲一定要除掉这个无明才有办法,无明不除的话,大用没有办法现前的,所以,就用熏)。以应机而成净缘(因为,应众生的根器的需要,而显现在他前面去度他,变成清净的缘)。故云净法也。染因名无明者(一切的染因统统叫做无明)。三细六粗染法。皆以无明为因也。妄心。总指业识及分别事识(分别事识,注意!那是附带的,举本就该末,业识是根本,分别事识是枝末。业识是根本无明所现出来的东西,分别事识是见、思二惑)。今但言业识者。举本该末也(“该”就是包括。举这个根本无明就包括了枝末无明)。妄境界。即事识所缘之六尘也(之六尘:那么就是境界)。其中染法。具说三种(哪三种?好!诸位!看前面论文:“云何为四,一者净法名真如”,从这里开始算,“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”,无明就是染法,“三者妄心名为业识”,业识就是染法,“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”,六尘就是染法,所以说,其中染法,具说有三种,也就是无明、业识跟六尘,那么,就是有三种,这三种)。由自性差别故(因为自性有差别故,所以,有三种染法的不同)。净法唯一(那就是净法名叫做真如,净法只有一个,那就是真如)。(这个净法是)以对染虽成熏义。(但)体用无别故(意思更清楚:但体用无别,但是,我们的体跟用是没有什么差别的,因为,同一个体性)。一举数列名竟。
癸二 熏习义(熏习的重要,我觉得这段讲得非常好)
【熏习义者。如世间衣服。实无于香(本来没有什么香味)。若人以香而熏习故。则有香气(如果香来熏习就有香气)。此亦如是。真如净法。实无于染。但以无明而熏习故。则有染相。无明染法。实无净业(本来是不清净的)。但以真如而熏习故。则有净用(熏习来熏习去,是染净相资,对不对?染法、净法互相熏习)。】
此明真妄互熏。以致因果长劫。相续不断(我们一直断不了。其实我们众生说愚痴是非常愚痴,我们一直不能在无常里面下手,同学们!只是在熏习里面听听名相,平常念念佛,他不肯下心地的功夫,真正有功夫的人,碰到很大的创伤,很大的挫折感,或者是很喜悦、很得意的状况,他用两个字就可以放下:无常,他用两个字:无常,比如说,我现在病苦病得很厉害,无常,也不可能一直病,因为,它会变的嘛!不可能一直病嘛!很痛苦的时候,你不要走自杀的路线,好好地静养,病苦它就会慢慢地……,休息也是一种静养,所以,我们一般众生,他学佛不得力就是不能发挥那种力量,简单讲就是观照的力量不肯使出来,其实,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杀手锏,每一个人都有般若的智慧,可是,我们不肯用,在刹那之间迷失了自己,当我们对某件事情很执着的时候,我们冷静一点,比如说,那个警察他带枪去,如果,她的妈妈:你是没人教养吗?跟你说我女儿不嫁你,你听不懂吗?他内心里面用一个念头:无常,我跟你就是没有缘,你保护你的女儿,这个我们可以体会得出来,无缘的丈母娘,告辞,这不就好了吗?就OK了,就那么简单,承蒙阁下的厚爱,就这几句话,无常,内心里面动一个念头,冷静退出来,他不是那一念拼不过去就开枪,完蛋了!打死一个人,他女朋友又被他打倒,然后,他自己没有职业,可能又判死刑,这个可能会判死刑的,我看是会判死刑,因为他是警察,知法犯法罪加一等,对不对?警察的耐力应该比一般众生还有嘛,还有嘛!怎么会搞到这个样子,所以,这个警察,虽然是研究世间法,所以,我认为应该配合一点宗教的忍辱的理念,这样做起事来可能比较好一点,所以,说实在话的,我们学佛的人,只要动一个念头,冷静一下,如果,假设还有一种办法,还有一中,我教你,你就注意听!这招很厉害的:比如说,你在刹那之间,无常,关起来熬不过去的时候,一直要发狂的时候,你就赶快告诉自己:跑!赶快跑!赶快跑!告诉自己:赶快跑!离开现在的境界,明天再讲,赶快跑、赶快跑……,赶快跑就是赶快远离当时候的境界,对不起!我要去腹泻,我先离开一下,然后,在厕所里面,噗!冷静一下,这有效,不骗你,有效,就是熬不过去的时候,赶快远离那种境界,然后,冷静一下,冲冲冷水,冷静一下,冷静一下,睡一觉,明天再谈,要不然,那个火一直起来,意见不同一直起来,到时候搞了人命出来,冷静一下,真的,哇嘿嘿……,有效,(广告词。法师笑)你就会,哇!有效,真的有效,不骗你的。有效,多多少少会有效,赶快跑,你总要想一个办法去对治它,难道要闹出人命,你才要弥补,那根本来不及了,来不及了,根本来不及了,对不对?所以说,一定要冷静。但以无明而熏习故,则有染相:染污之相,无明染法,实无净业,但是,以真如而熏习故,则有净用,这是熏习的意思。此明真妄互熏。以致因果长劫。相续不断)。先明无明熏真如。真如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