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事交徹。一多無礙(一爲無量,無量爲一)。染淨不乖(不乖就是不互相違背,一也可以容納:也無礙,多也沒有障礙,染也染不到,因爲自性沒有染,淨,自性也不淨,自性是離染淨的對立,對不對?我們講自性清淨心是講絕對的觀念,那麼這個染、淨,有染就有淨,淨是對染講的,染是對淨講的,當然不乖,因爲,染性本空,淨也是本空)。曰不思議。一切佛法。皆相大攝。乃至滿足無有所少者。極盡諸法之詞(無有少法者:一點一絲不挂,一塵不落,一塵不染)。以無法不含(你怎麼樣能夠以無法不含?)。(當然無法不含那就是說)無法不攝(無法不含)。故名如來藏(名叫做如來藏,無論是講空、無論是講有,它們同時存在)。又真窮覺滿(什麼波段叫做真窮覺滿?就是真如的自性,窮就是不能有對立的,盡的意思,真如如果達到絕待的存在性的時候,他的覺悟就圓滿,叫做真窮覺滿,窮本來是盡的意思,真盡窮滿就是具足了全部的真,真如達到了盡端,覺悟就圓滿)。萬德具足故。亦名如來法身。法身者。積聚法性之理。以爲身也(法身本來就是無身,法性智慧之身叫做法身,以爲身,身是一個具體的觀念)。以是二名。足征相大。乃自體之相大也。一正明性德竟(性德簡單講就是無量的性功德,站在體大來講是畢竟空,一切都是平等,站在相大的角度來講,我們具足常樂我淨,無量的智慧光明自性清淨遍照過于恒沙的德性,就是這麼樣子,如來藏就是這個道理,站在體大是不講一切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垢不淨,不生不滅,沒有過去、沒有現在、沒有未來,這是站在平等的角度體大講,如果站在相大,本性的相大來講,具足一切功德,無量的常樂我淨,全部恒沙的德性,全部具足,這是站在相大的角度來講)。
寅二 問答重辨(再一次地說明) 二
卯一 執體疑相難(執著這個體懷疑這個相,這個“難”就是問難) 二 相不違體答(相跟體是一體兩面的,用這個角度來回答)
卯一 執體疑相難
【問曰。上(面所)說(的)真如。其體平等(就是我們所講的體性平等)。離一切相(注意!這個離一切相的用意,這個離一切相不是說離開一切相,它不是這個意思,這個離一切相的意思是說離一切執著的意思,就是說面對這個相而不去執著,它絕對不是說逃避這個相,不是這個意思,一般人看這個離一切相都很容易誤會,以爲是說離開了這個現象界,不,你逃到哪裏都是緣起法,你逃不開這個緣起法,所以,離一切相的意思就是不著一切相:不執著一切相)。雲何複說(爲什麼說其體平等?)。(爲什麼又說)體有如是種種功德(既然講平等離一切相,怎麼會有這些功德呢?)。】
此難由未達平等離相之旨(你這個問難就表示你還不懂得這些平等,離一切相執著的宗旨)。執真同妄(執著這個真心如同這個妄心,真心是智慧、空性、平等、妙有現前,而妄心是分別、是執著,但是,真妄又是同一個體性,所以,佛法難就難在這個地方。師父!什麼叫做明心見性?離文字相、離心緣相、離一切分別執著相,好!說也不是,不說也不是,那到底是什麼?講出來就不對,那麼不講出來也不對,因爲,這個實相離不開語言相,那麼文字相當下就是實相,所以,這個佛法,它就是說你用分別心去體會也體會不出來,那麼不講也不對,那麼講也不對,那到底是什麼東西?它又不是什麼東西,那麼,師父!它到底是什麼?它又不是具體的東西,它又不是觀念的東西,這問題是難在這個地方,那麼心性的東西,它又沒有解,無從下手,所以,它必需自己去體悟,那麼體悟的東西,要經過印證,要經過這個前人印證,否則的話,自己悟的有時候是邪悟,所以,這個難就是難在這個地方)。平等者。乃法法皆真(爲什麼法法皆真?簡單講換一句現在人的語調來講,就是說任何一個時間跟空間,都用趕忙清楚地去看,叫做法法皆真,用什麼,任何一個時間、空間,用哪一種真心?就是不著相、無所住、空性的心,那麼就法法皆真。爲什麼知道每一法都不可得?)。法法皆如。既無法不真。無法不如(意思就是每一法都是空性,都是自性所顯現出來的,無法不如,每一法都不值得你起心、不值得你動念,換句話說沒有一法不是真如的自體性,爲什麼?)。則離一切虛妄相(我們能夠離開分別執著的一切虛妄之相,那麼我們就沒有所謂的錯覺,有所謂的錯覺,就合于本性)。(所以說)非無稱性之功德也(也就是不能說沒有合于本性的無量功德。非無:不能說沒有合于本性的無量功德,因爲本性就具足一切的智慧,所以,一切福田不離方寸,就是這個道理,你想要種福田嗎?要!怎麼種呢?以無所住的這個心去種福田,那麼就是合于本性的功德)。
卯二 相不違體(來回)答 二
辰一 差即無差 二 無差而差
辰一 差即無差
【答曰。雖實有此諸功德義(雖然有種種的功德的義,這個道理也就是種種的差別)。而無差別之相。(爲什麼?)等同一味。(爲什麼?)唯一真如。此義雲何。以無分別。離分別相。是故無二(它所謂的離開分別相,簡單講就是保持一個如如不動,不取于相的心,運用在任何一個時間跟空間,他沒有是非善惡對立的觀念,他沒有這些高、低,他看到總統,他也這樣子,他看到乞丐,他也這樣子,他看到男也這樣子,看到女也這樣子,看到有錢的、貧窮的,他都一樣平等,平等,離分別相,是故無二,用這個心來講的話,我們就不會自生分別,自生分別我們就有高、低,有高、低,我們就有強烈的得失,有了得失,我們的生命就完全喪失了種種的自由,我們被束縛在自我對立的觀念裏面,擺脫不了,沒有辦法,那麼我們能夠離分別相,是故無二,就沒有這個對立性的東西)。】
此答即體之相。相不異體(這就是體的相,而所有的相不能離開這個體性)。德相雖多。平等一味。唯是一如。譬依金成器(按照金所打成的器具)。器器皆金(每一個器具都是金打造的)。此義雲何(底)下。釋成一切差別之相。皆從妄心分別而有。以無能分別之心。則離所分別之相。是故體相無二。
又以真如體性。本無分別。稱性功德。亦離分別之相。是無分別故。則無二也(注意!那個無能分別之心,就會離開所分別之相,所以,那個能分別之心是主宰,如果,你想要修行,那麼你下一個功夫,就是要離開分別之心,那麼就一切現象界都是平等,比如說,我們在公司裏面上班,在一個團體裏面生活,我們不會對上級拍馬屁,我們也不需要對這些工友瞧不起,清廁所的、掃地的,如果,我們自認爲在公司行號裏面有一點分量,那更要憐惜,疼愛這些愈下賤工作的人,清廁所或者是打掃,更應該疼愛這些,因爲,這些普通都是學曆比較低,或者是有自卑感的人,我們學佛的人不應該有這種相,如果,我今天我當老板的話,在我這裏工作的人,進我門中一律平等,一律平等就是了,我們如果在公司行號,任何一個團體,包括你做老師或者任何一個團體工作,你要永遠記住一個真理,你想想看!他這樣掃地、清廁所,他學曆低他已經很自卑感了,你現在對他有分別心,那麼他動不動他就會有抗拒,他本來就有自卑感,自卑感裏面會變成變相的自負,變相的自負,也就是說這些學曆低的人,薪水拿少的人,工作人家瞧不起的人,他本身有自卑感的時候,他會抗拒,抗拒,所以,他特別地敏感,所以,在地位低的人的底下,或者學曆低的人前面不談學曆,有幾種情形要注意!在窮人面前不談金錢、不談富有,在學曆低的人面前不談學曆,在病苦的人面前不談健康,這是人生最高的哲學,任何一種情形都可能發生反彈,所以說,我們會做人的人,在任何的公司行號裏面,我們很了解他的遭遇,我們已經很同情他,但是,你不可以太同情他,太同情他,他會抗拒,他會認爲我不需要你的憐憫,其實,我們是好意的,正因爲那些自卑感的人,他過于敏感,我們的關懷他會錯覺,變成一種他的負擔,其實,我們不是這種用意,所以,沒有必需講的話,盡量不要,我們對他就是一種態度就是誠懇,態度就是誠懇,入我門中,來到我這裏工作的人,絕對沒有什麼學曆高、低的,就是說我看你的能力,我從來沒有看不起我這裏的法師或任何一個人,你就是念小學來我這裏出家,我也瞧得起你,你念博士,來,你不遵守我這裏人戒規,我也瞧不起你,一樣平等的,所以說,我們就曉得這個無分別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,比如說,你的兄弟姊妹,他不務正業,你內心裏面很想勸告他,可是,又無奈他何,那麼,你注意!你講的話你就必需也不能傷害到他,傷害到他,你就多一個仇人,所以,與其多一個敵人,不如多一個朋友,這是一定的道理,所以,這個離分別之相是非常重要的工作,這是一種很高超的修養,非常高超的修養,其實也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進入無分別的狀態,我們只要用一個慈悲心,《般若經》裏面講的,般若爲諸佛之母,有了般若的人,他一定有慈悲心,有了慈悲心的人,他一定不會仇視衆生,兩種力量可以離開分別,每一個般若的智慧,第二個用大慈悲心,要加一個大,所有的衆生都有無知的一面,如果,你把生命的觀念,畫一道很高超的線,像聖人一樣,如果,這人世間你想要過得很快樂也可能,你要過得很痛苦了可能,如果,你把每一個衆生的標准劃得像聖人那麼level,level就是水准,那你對每一個人都會失望,都會很痛苦,但是,如果說你把平常的人,每一個人用一般生活的水平劃一線,那麼你就會發現進入我們講堂的人每一個都是菩薩,你會對對方很滿意,也很滿足,他能夠來這裏學佛,能夠來這裏工作,能夠來這裏發心,這不得了,他要吃素、念佛,那比社會上的人好上幾百倍,我們不應該對我們的同參道友不滿意,他能夠來這裏參與我們這分的榮譽性,他已經很了不起了,至少他吃素、他信佛、他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