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义▪P8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依照有所定力,定,这个定力就是通过真如自性的平等、空性、无相)。】

  诸佛菩萨。愿度众生。其心平等。以众生乃诸佛心内众生。故以同体智力。自然熏习。念念不舍。随应下对机显平等。随众生应见之身。应闻之法。而现作不思议业用。众生指十住以上诸菩萨。依于三昧力。乃得平等而见诸佛报身(所以,这个平等缘必需依照真如去修行才有办法,无相才能进入平等)。无量相好。悉皆无边(这个是指报身,佛的报身)。离分齐相(分齐就是差别,离开众生有相的差别)。若在散心。则不能见也(我们是凡夫不能见佛,我们凡夫怎么能够见佛,对不对?心不清净嘛!每天都在刹那之间的生灭法里面,自然不能见佛,其实,佛从来不离我们,我们内心清净,一念清净自然就现前,有的人拜佛、拜佛,就会见到佛,为什么?他那一念刚好相应,有的人念、念……,闻到香味、见到莲花,不过,有一点要注意,不能执着,起大我慢,那就完蛋了,着魔)。一别释竟。

  辰二 合明

  【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。云何为二。一者未相应。(什么是未相应呢?)谓凡夫二乘。初发意菩萨等。以意意识熏习(用意、意识来熏习)。依信力故而能修行(这个是未相应)。(因为)未得无分别心。(没有办法)与(真如)体相应故(真如体就是无相法,空一切相是不是?所以,因为没有办法得到这个无分别心,没有办法跟真如的体相应)。未得自在业修行。与用相应故(还没有办法成就道,所以,不能够与用相应,不与体相应是怎么样?不与用相应怎么样?)。】

  此合明能熏真如。体用平等。而所熏(众生)之机。有二差别。先明未相应位。凡小(凡小就是凡夫跟小乘。凡夫跟小乘)以意识(来)熏(习)。三贤以五意(去)熏(习。五意就是比较微细)。并未契真(未契真就是还是没有办法跟真如相应)。但依信力而修(只是靠着这个心的念力)。其为行劣(他的修行还是差得远)。未得无分别心者。无正体根本智(没有这个真如的根本智,正体的根本智)。不能与法身体相应。未得自在业者。无证真后得智。不能与应化身用相应也(前面是没有正体智就不能与法身体相应,是指空的这个角度,那么,未得自在业,无证真之后得智,没有证到真如的后得智,叫做无证真后得智,就是没有证到真如这后得智,这个样,中间加一个“之”就更清楚,无证真之后得智,不能与应化身相应,没有办法与应化身相应)。

  【二者已相应。(已相应什么?)谓法身菩萨。得无分别心。与诸佛智用相应(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,已经相应了,诸佛智用相应)。唯依法力。自然修行。(依照自己内心所显现出来的力量)熏习真如。灭无明故。】

  此明已相应位。谓地上菩萨。已证平等法身之理。得无分别心。即如理智(在理上来讲,他存在一个无量的智慧)。能与真如体相应。与诸佛智用相应者。乃得如量智(与真如理相应,跟真如的用相应,乃得如量智)。与佛智相之身。大用相应也(大用就是三业妙用现前就是大用,诸佛菩萨清净的三业现前,可以帮助一切众生,叫做大用现前)。唯依法力句。明其行胜(唯依这个法力,真如法的力量,来说明修行是殊胜的)。非如前位但依信力(并不是像前面所讲的但依信力,这个只是靠着一分信心)。此称真如理而修。(合于真如理而修)曰法力(此就是深入的菩萨,已经相应的法身菩萨,此称真如理而修,称就是合于,合于真如之道理来修行叫做法力)。八地以去(以后,去就是以后,就是八地、九地、十地)真无功用行(无功用行就是纯无漏法,纯无漏相,纯无漏法,纯无相法,由有相慢慢转成少相,少相:微细相慢慢转成无相,纯无漏就是真无功用行)。任运熏真。任运灭妄。曰自然修行。三熏习之相竟。

  癸四 断常二义

  【复次染法。从无始已来(我们从无始劫以来)。熏习不断。乃至得佛(乃至成佛)。后则有断(后,这个“则”如果把它改成“才”,然后,更清楚。乃至得佛后才有断,断除染法,断除染法,加三个字:有断,除染法,简单讲就是我们这个染法从无始劫以来熏习不会断的,乃至得佛:一直要到成佛,后则有断,后,成佛以后,才有断掉染法的可能)。净法熏习则无有断(净法不能断,净法断的话,真如自性就没有了)。尽于未来(尽于未来际)。此义云何。以真如法常熏习故。妄心则灭。法身显现。起用熏习(起这个用来熏习)。故无有断(所以,没有断)。】

  此总结染净二熏断常义。以染法违真(我们这个染污法,烦恼法是违背真如的)。无始(但)有终(还没有开始,但是会结束的,成佛他就结束了,无始但有终)。净法顺理(清净的心顺这个真如的理)。则无始终(顺这个理则无始终)。此义云何。下征释所以。由真如法。恒常熏习。起智断惑。返染还净。至金刚后心。破生相无明。妄心则灭。故染法有断。妄心灭处。法身(就)显现。能起不思议(三)业(之)用。为众生作外熏之缘。前云所谓无量功德之相。常无断绝。随众生根。自然相应。种种而现。得利益故。一释生灭心法竟。

  壬二辨所示之义

  上立义分中。云是心生灭因缘相。前已释竟。又云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(心生灭相可以示这个体相用的存在)。至此乃释。正释大义。兼显乘义。于中分二。

  癸一 体相二大 二 别解用大 初中二

  子一 总标二大名 二 分释二大义

  子一 总标二大名

  (这个是科判,简单看一下就可以)【复次真如自体相者。】

  标名可知(什么是真如自体相?)

  子二 分释二大义 二

  丑一 体大 二 相大

  丑一 体大

  【一切凡夫。声闻缘觉。菩萨诸佛。无有增减。非前际生(也不是从前面生来的)。非后际灭(往后也不会灭)。毕竟常恒。】

  此(说)明十法界。通以真如为自体(统统就真如为自体)。迷悟共依。生佛平等。在圣不增。在凡不减。过去无始。未来无终。(本)性(当下)自(自就是当下。性当下就是)寂灭。毕竟常住(本性本来就是当下,就是具足寂灭法,毕竟常性)。恒无断绝。一体大竟。

  

  丑二 相大 二

  寅一 正明性德 二 问答重辨

  

  寅一 正明性德

  【从本已来。性自满足。一切功德。所谓自体。有大智慧光明义故(我们的本性,我们的本体,有大智慧、有无量的光明)。(可以)遍照法界义故(我们的心是不可思议的,很可惜!我们现在迷了,变成一个小小的心,每天都在痛苦烦恼的心,暗淡无月:没有光明的心,我们现在都是这样)。真实识知义故。自性情净心义故。常乐我净义故。清凉不变自在义故。】

  性自满足。性即藏性。上文云二者相大。谓如来藏。具足无漏性功德故。自体者。即真如自体。以此二字。冠六义之前。明相从体起。大智慧光明。即本觉智明。惑不能蔽。窥天鉴地(这个“窥”就是可以观看天,“鉴”就是映照。窥就是可以观看天,也可以映照着地)。耀(“耀”是照射:显扬的意思,照射显扬。耀)古腾今(腾就是传达。从以前到今天就无量的光耀,然后,一直传达到今天,腾就是一直达到今天,所以,惑不能蔽,窥天鉴地,耀古腾今)。遍照法界者。即实智照理。理无不彻。权智照事(实智就是空性之理,权智就是权巧方便的俗谛,那是照事相)。事无不穷。真实识知者(所有的事,事就是有,统统是怎么样?空性的真如,都是真实识知者)。鉴物忘缘(鉴就是明鉴,物就是一切,一切的东西,一切的境界现象,忘缘是指不着一切相,这个不当作忘记,鉴物忘缘就是说很清楚地照射一切的物,但是,不着一切的缘,忘缘简单讲就是不着一切相,缘就是境界的意思)。(底下就是我们修行人,那十六个字,十二个字,你要好好地背起来:)离颠倒见。了知万法。唯是一心。自性清净心者(如果这十六个字,你一直连贯起来,你就会发现修行就在这个地方做一个胜、败。鉴物忘缘,离颠倒见,了知万法,唯是一心。鉴物忘缘,看物:境看得非常清楚,是非好坏都很清楚,内心里面不牢骚、不抱怨,就会离颠倒见,不安排任何的见,不安排一个我执、我见的东西:观念,了知万法,了解一切的万法现在我们的法里面都是你的心,你的心,你看外面的心、看外面的相你不舒服,那就是你的心不清净,我看你很不舒服、很不顺眼,那就表示你的心还不清净,释迦牟尼佛他不会这样讲,我看你很顺眼、我看你很欢喜的,一切天地万物都碍不着他,对不对?他完成了佛道,他就会时时讲也一个欢喜、喜悦的话,完成了佛道的人,他心中的喜悦,你怎么样,你都碍不到他,他才不会:我讨厌你,他才会这样想的,对不对?他可以容天地一切的众生在……,害他的提婆达多,他都要救他了,所以说,简单讲是我们的问题,不是众生的问题,不要常常讲众生让我们烦恼,不必这样讲,是我们自己功夫不够,如果是功夫不够就远离,就这样子,再不够就赶快用跑的)。即如来藏心。清净本然。纤尘不立(一点点都不立)。离诸障垢。常乐我净者。谓三际不迁。众苦不迫。二死不系(就是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捆绑不了)。诸惑不染。清凉不变自在者。永离热恼。常住寂灭。一切诸业。悉皆解脱。

  【具足如是。过于恒沙(这是指德,本性具足有恒沙之德)。不离(不离就是不离真如之体)不断(不断,叫做恒常不断)不异(就是平等不异。这个是专对的对象不太一样,恒沙,过于恒沙之德,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之德,然后,不离真体,恒常不断,平等不异,)。不思议佛法。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。名为如来藏。亦名如来法身(你产生见,你就不具足,因为,你已经落入这个缺陷,你无见、无念,你放下,就全部具足,有所见就有所不见)。】

  如是指上(面的)性德。过于恒沙。谓德相无量也。真体相应曰不离。恒常相续曰不断。平等一味曰不异(没有什么不同)。性相融通。理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