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依照有所定力,定,這個定力就是通過真如自性的平等、空性、無相)。】
諸佛菩薩。願度衆生。其心平等。以衆生乃諸佛心內衆生。故以同體智力。自然熏習。念念不舍。隨應下對機顯平等。隨衆生應見之身。應聞之法。而現作不思議業用。衆生指十住以上諸菩薩。依于叁昧力。乃得平等而見諸佛報身(所以,這個平等緣必需依照真如去修行才有辦法,無相才能進入平等)。無量相好。悉皆無邊(這個是指報身,佛的報身)。離分齊相(分齊就是差別,離開衆生有相的差別)。若在散心。則不能見也(我們是凡夫不能見佛,我們凡夫怎麼能夠見佛,對不對?心不清淨嘛!每天都在刹那之間的生滅法裏面,自然不能見佛,其實,佛從來不離我們,我們內心清淨,一念清淨自然就現前,有的人拜佛、拜佛,就會見到佛,爲什麼?他那一念剛好相應,有的人念、念……,聞到香味、見到蓮花,不過,有一點要注意,不能執著,起大我慢,那就完蛋了,著魔)。一別釋竟。
辰二 合明
【此體用熏習分別複有二種。雲何爲二。一者未相應。(什麼是未相應呢?)謂凡夫二乘。初發意菩薩等。以意意識熏習(用意、意識來熏習)。依信力故而能修行(這個是未相應)。(因爲)未得無分別心。(沒有辦法)與(真如)體相應故(真如體就是無相法,空一切相是不是?所以,因爲沒有辦法得到這個無分別心,沒有辦法跟真如的體相應)。未得自在業修行。與用相應故(還沒有辦法成就道,所以,不能夠與用相應,不與體相應是怎麼樣?不與用相應怎麼樣?)。】
此合明能熏真如。體用平等。而所熏(衆生)之機。有二差別。先明未相應位。凡小(凡小就是凡夫跟小乘。凡夫跟小乘)以意識(來)熏(習)。叁賢以五意(去)熏(習。五意就是比較微細)。並未契真(未契真就是還是沒有辦法跟真如相應)。但依信力而修(只是靠著這個心的念力)。其爲行劣(他的修行還是差得遠)。未得無分別心者。無正體根本智(沒有這個真如的根本智,正體的根本智)。不能與法身體相應。未得自在業者。無證真後得智。不能與應化身用相應也(前面是沒有正體智就不能與法身體相應,是指空的這個角度,那麼,未得自在業,無證真之後得智,沒有證到真如的後得智,叫做無證真後得智,就是沒有證到真如這後得智,這個樣,中間加一個“之”就更清楚,無證真之後得智,不能與應化身相應,沒有辦法與應化身相應)。
【二者已相應。(已相應什麼?)謂法身菩薩。得無分別心。與諸佛智用相應(法身菩薩得無分別心,已經相應了,諸佛智用相應)。唯依法力。自然修行。(依照自己內心所顯現出來的力量)熏習真如。滅無明故。】
此明已相應位。謂地上菩薩。已證平等法身之理。得無分別心。即如理智(在理上來講,他存在一個無量的智慧)。能與真如體相應。與諸佛智用相應者。乃得如量智(與真如理相應,跟真如的用相應,乃得如量智)。與佛智相之身。大用相應也(大用就是叁業妙用現前就是大用,諸佛菩薩清淨的叁業現前,可以幫助一切衆生,叫做大用現前)。唯依法力句。明其行勝(唯依這個法力,真如法的力量,來說明修行是殊勝的)。非如前位但依信力(並不是像前面所講的但依信力,這個只是靠著一分信心)。此稱真如理而修。(合于真如理而修)曰法力(此就是深入的菩薩,已經相應的法身菩薩,此稱真如理而修,稱就是合于,合于真如之道理來修行叫做法力)。八地以去(以後,去就是以後,就是八地、九地、十地)真無功用行(無功用行就是純無漏法,純無漏相,純無漏法,純無相法,由有相慢慢轉成少相,少相:微細相慢慢轉成無相,純無漏就是真無功用行)。任運熏真。任運滅妄。曰自然修行。叁熏習之相竟。
癸四 斷常二義
【複次染法。從無始已來(我們從無始劫以來)。熏習不斷。乃至得佛(乃至成佛)。後則有斷(後,這個“則”如果把它改成“才”,然後,更清楚。乃至得佛後才有斷,斷除染法,斷除染法,加叁個字:有斷,除染法,簡單講就是我們這個染法從無始劫以來熏習不會斷的,乃至得佛:一直要到成佛,後則有斷,後,成佛以後,才有斷掉染法的可能)。淨法熏習則無有斷(淨法不能斷,淨法斷的話,真如自性就沒有了)。盡于未來(盡于未來際)。此義雲何。以真如法常熏習故。妄心則滅。法身顯現。起用熏習(起這個用來熏習)。故無有斷(所以,沒有斷)。】
此總結染淨二熏斷常義。以染法違真(我們這個染汙法,煩惱法是違背真如的)。無始(但)有終(還沒有開始,但是會結束的,成佛他就結束了,無始但有終)。淨法順理(清淨的心順這個真如的理)。則無始終(順這個理則無始終)。此義雲何。下征釋所以。由真如法。恒常熏習。起智斷惑。返染還淨。至金剛後心。破生相無明。妄心則滅。故染法有斷。妄心滅處。法身(就)顯現。能起不思議(叁)業(之)用。爲衆生作外熏之緣。前雲所謂無量功德之相。常無斷絕。隨衆生根。自然相應。種種而現。得利益故。一釋生滅心法竟。
壬二辨所示之義
上立義分中。雲是心生滅因緣相。前已釋竟。又雲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故(心生滅相可以示這個體相用的存在)。至此乃釋。正釋大義。兼顯乘義。于中分二。
癸一 體相二大 二 別解用大 初中二
子一 總標二大名 二 分釋二大義
子一 總標二大名
(這個是科判,簡單看一下就可以)【複次真如自體相者。】
標名可知(什麼是真如自體相?)
子二 分釋二大義 二
醜一 體大 二 相大
醜一 體大
【一切凡夫。聲聞緣覺。菩薩諸佛。無有增減。非前際生(也不是從前面生來的)。非後際滅(往後也不會滅)。畢竟常恒。】
此(說)明十法界。通以真如爲自體(統統就真如爲自體)。迷悟共依。生佛平等。在聖不增。在凡不減。過去無始。未來無終。(本)性(當下)自(自就是當下。性當下就是)寂滅。畢竟常住(本性本來就是當下,就是具足寂滅法,畢竟常性)。恒無斷絕。一體大竟。
醜二 相大 二
寅一 正明性德 二 問答重辨
寅一 正明性德
【從本已來。性自滿足。一切功德。所謂自體。有大智慧光明義故(我們的本性,我們的本體,有大智慧、有無量的光明)。(可以)遍照法界義故(我們的心是不可思議的,很可惜!我們現在迷了,變成一個小小的心,每天都在痛苦煩惱的心,暗淡無月:沒有光明的心,我們現在都是這樣)。真實識知義故。自性情淨心義故。常樂我淨義故。清涼不變自在義故。】
性自滿足。性即藏性。上文雲二者相大。謂如來藏。具足無漏性功德故。自體者。即真如自體。以此二字。冠六義之前。明相從體起。大智慧光明。即本覺智明。惑不能蔽。窺天鑒地(這個“窺”就是可以觀看天,“鑒”就是映照。窺就是可以觀看天,也可以映照著地)。耀(“耀”是照射:顯揚的意思,照射顯揚。耀)古騰今(騰就是傳達。從以前到今天就無量的光耀,然後,一直傳達到今天,騰就是一直達到今天,所以,惑不能蔽,窺天鑒地,耀古騰今)。遍照法界者。即實智照理。理無不徹。權智照事(實智就是空性之理,權智就是權巧方便的俗谛,那是照事相)。事無不窮。真實識知者(所有的事,事就是有,統統是怎麼樣?空性的真如,都是真實識知者)。鑒物忘緣(鑒就是明鑒,物就是一切,一切的東西,一切的境界現象,忘緣是指不著一切相,這個不當作忘記,鑒物忘緣就是說很清楚地照射一切的物,但是,不著一切的緣,忘緣簡單講就是不著一切相,緣就是境界的意思)。(底下就是我們修行人,那十六個字,十二個字,你要好好地背起來:)離顛倒見。了知萬法。唯是一心。自性清淨心者(如果這十六個字,你一直連貫起來,你就會發現修行就在這個地方做一個勝、敗。鑒物忘緣,離顛倒見,了知萬法,唯是一心。鑒物忘緣,看物:境看得非常清楚,是非好壞都很清楚,內心裏面不牢騷、不抱怨,就會離顛倒見,不安排任何的見,不安排一個我執、我見的東西:觀念,了知萬法,了解一切的萬法現在我們的法裏面都是你的心,你的心,你看外面的心、看外面的相你不舒服,那就是你的心不清淨,我看你很不舒服、很不順眼,那就表示你的心還不清淨,釋迦牟尼佛他不會這樣講,我看你很順眼、我看你很歡喜的,一切天地萬物都礙不著他,對不對?他完成了佛道,他就會時時講也一個歡喜、喜悅的話,完成了佛道的人,他心中的喜悅,你怎麼樣,你都礙不到他,他才不會:我討厭你,他才會這樣想的,對不對?他可以容天地一切的衆生在……,害他的提婆達多,他都要救他了,所以說,簡單講是我們的問題,不是衆生的問題,不要常常講衆生讓我們煩惱,不必這樣講,是我們自己功夫不夠,如果是功夫不夠就遠離,就這樣子,再不夠就趕快用跑的)。即如來藏心。清淨本然。纖塵不立(一點點都不立)。離諸障垢。常樂我淨者。謂叁際不遷。衆苦不迫。二死不系(就是分段生死跟變易生死捆綁不了)。諸惑不染。清涼不變自在者。永離熱惱。常住寂滅。一切諸業。悉皆解脫。
【具足如是。過于恒沙(這是指德,本性具足有恒沙之德)。不離(不離就是不離真如之體)不斷(不斷,叫做恒常不斷)不異(就是平等不異。這個是專對的對象不太一樣,恒沙,過于恒沙之德,具足如是過于恒沙之德,然後,不離真體,恒常不斷,平等不異,)。不思議佛法。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。名爲如來藏。亦名如來法身(你産生見,你就不具足,因爲,你已經落入這個缺陷,你無見、無念,你放下,就全部具足,有所見就有所不見)。】
如是指上(面的)性德。過于恒沙。謂德相無量也。真體相應曰不離。恒常相續曰不斷。平等一味曰不異(沒有什麼不同)。性相融通。理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