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8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念佛,他的心已經比外面的人更慈悲了,但是,如果你把他畫一個標准,每一個人都把他當作是聖人的角度,那對每一個同參道友,你都會傷心,爲什麼?因爲他不是聖人,他不是聖人,所以說,離分別心是自己的功夫,還是回歸到最後,還是自己的問題,所以,我們要離開那個能分別的心,那麼事情就好辦了,因爲,沒有分別就無二,無二日子就好過,無二:感情跟理性就會平衡,空性,空有就不會障礙,真俗就無障無礙,因爲,無二故,善惡全部放得下,是非全部看得開,因爲無二,無二。“是”空性,“非”本身也是空性,能夠用這種心,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分自在、解脫的內心,否則的話,我們離道太遠了,同學們!不要把每一個人都當作聖人,應該把每一個人都當作是平凡的人,平凡的人,這樣子我們內心裏面的功夫就會蒸蒸日上,否則的話,我們痛苦的日子還很遙遠,需要我們去過)。

  辰二 無差而差

  【複以何義得說差別(要用什麼道理來說這個差別)。以依業識。生滅相示(以依業識意思是說,要站在哪一個角度才說有所差別,以依業識,業識就是我們無明所産生的一念不覺之開始之相,就是所謂的業識,業識本身就會生滅差別之相)。】

  問既是無二。複以何義。上文得說如是差別之相。答因依業識(業識是很微細的)。不覺爲因(因爲不覺悟來當作是我們生命的開始,觀念的開始)。生起恒沙(的)染法(佛經都是用恒沙表示無量無邊的煩惱。恒沙:數不盡的意思)。生滅之相。由始覺對治彼染。返流還淨。示有恒沙淨德。差別之相也。

  【此雲何示。以一切法。本來唯心(注意那個“本來唯心”,既然唯心,那麼境就是心,你破壞這個境,你就是破壞你的清淨心,所以,我們的境要跟境界調和,比如說,你在一個團體裏面,你對境執著,你就不能調和你的內心,這一定的道理,你的內心裏面病苦,病得很嚴重,你內心自然就會煩惱,爲什麼?因爲你的心,又幻化出這個軀殼,這個軀殼弄得很糟糕、很痛苦,那麼我們這個心就會難過,一定的道理,有的人不重視這個身體軀殼,以爲這個是假的,隨便吃、隨便穿以爲就是修行,把它弄得病苦不堪,這個就是不懂心法,他不曉得這個色身也是心,他否定了這個身,以爲就是唯心,他把這個心當作是無形的那個心,錯了,所有的境界、色身都是我們心影現出來的,都跟我們的心息息相關,境界不調和,你就會痛苦、煩惱,你就煩惱就重,得失心就放不下,你的色身病苦,你的心就不會平衡,一定的道理,何以故?你的身就是心,傻瓜!你哪裏否定這個身,一定存在這個心的東西,這個就不懂唯識的道理,根身、器界、種子,都是我們唯識所影現的,對不對?你這個色身保持不能平衡,破壞了這個色身就是表示你的意識狀態不能平衡,一定的道理,你又不是高僧大德,又沒有辦法達到實證的功夫,所以,這個色身還是很重要的,非常重要的。身安而後道隆,本來唯心)。實無于念(實無于念,本來是沒有念的)。而有妄心(而有這個妄想心)。不覺起念(不知不覺一直起心動念)。見諸境界。故說無明(見到種種的境界,所以,才說到這個無明)。心性不起(注意,我們這個心性本來不起這個分別、不起這個執著,有這種功夫的時候,底下那個,你就得到了不得了的)。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(同學們!要好好地體悟諸佛菩薩的苦心,要好好體會這個高僧大德他在講什麼話,你要修行,你一定要把文字化作妙用現前,這個才是真正的功夫,心性不起就是大智慧光明義。當我們心性進入平等空性,不起分別、不起執著、不起念頭的時候,我們就是諸佛菩薩的大智慧光明,就顯現出來。人要有智慧,要懂得人家在警惕什麼,要注意高僧大德在講什麼。香港最近發生了十幾個人從高樓十幾層工作的時候,直線掉下來,本來那個升降機,它只能坐九個人,最多over,最多只能坐九個人,人家那個警告已經寫得很清楚了,本升降機載重多少,坐多少個人,可是,他不聽勸告,他一下子坐了十五個人,超出六個人的重量,升降機(嗚)……,上去,結果,線斷了,過重,它走過重量,over,一直線,從十幾樓一直下來,呯!全部死,沒有一個活的,全部死。何以故?不聽勸告,就那麼簡單,不聽勸告,釋迦牟尼佛,這條路是他走過來的,他就處處立這個警告牌位,不要貪、不要嗔、不要愚癡、不要分別、不要執著,處處跟你立這個警告,可是,我們不懂警告,我們拼命地要沖過去,要試試看,我要沖過去,我要沖過去,對不對?你叫我不執著,我就偏偏要執著,你叫我不煩惱,我就偏偏要煩惱,那麼就苦惱無量,你顯現不出那種大智慧光明義,簡單講我們今天爲什麼修行不會成就,就是不聽勸告,已經超出我們的範圍了,能力範圍了,我們還是拼命去分別、去執著,所以,我們現在爲什麼不能開采,這條路是佛所走出來的,可是我們不聽勸告,我們不要按照他的話去做,那麼就這樣子自我想像,因此,就沒有智慧,像舉那個鼻子:此處不得遊泳,不得遊泳,這已經寫得很清楚,不要遊泳,那個小鬼、小孩子,念小學的人,他就不聽勸告,他就去那邊遊泳,結果就溺死了。有一個母親來到我這裏哭,哭什麼,她說她的孩子去跟人家郊遊、去遊玩,跑到一個好像森林裏面去,森林裏面,那邊有水去戲水,結果,叁個孩子進去,第一個掉進去,第二個要救第一個,第叁個要救前面兩個,叁個全部拉起來,全部死掉,後來有浮起來,一直找、找……,叁個全部淹死。我告訴諸位!不會遊泳的人,他不會淹死,因爲,他不敢下去,就是怕那個半生不熟的,半生不熟的會死,所以,懂一半的人,有時候比全部不懂的,更糟糕、更可怕,教理不懂的,也是這樣子,不聽師父勸告的,也是這樣子,我可能行了,我自己看經典懂了,我自己回去用功關起門來: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,他就這樣子關起門來自己用功,修到著魔,他自己不曉得,就是這樣子,不聽勸告)。】

  初句問對染表示之相。下逐舉對顯(逐就是一一。對顯就是互相顯現出來,真、妄互相對顯)。以諸法本來。唯是一心真如之理(我們一切法的本來,唯是一心真如的道理)。實無虛妄心念(實在是沒有這些虛妄的心念)。因有妄心。不覺依真而起(我們無明依趕忙而起)。業相轉相(業相就是自體分,轉相就是見分)。(有了見分)見諸境界。繼起粗相(繼續,連續起來就有粗相可執著)。乃有粗細染(汙之)心(粗細,粗的叫做我執,細的叫做法執,粗細的染心,粗的叫做相應心,相應心:執相應染、相續相應染,不斷就是不斷相應染、分別智相應染,細的就是叁細)。故說本末無明(本就是根本無明,一念不覺就是根本無明,末就是叁細六粗,根本無明的相只有一個,就是一念不覺,枝末無明的相有九個,叁細六粗統統是枝末無明)。對顯心性不起。即是本覺智明。

  【若心起見(就是我見,所謂見就是法見、我見,就是法、我執,法見就是法執,這個字是非常清楚,若心起見就是換我們現在的名詞是,我的看法、我認爲、我的感覺,很強烈的支持自己的理念、感受性,這分感受性,那麼心就會起見,就會肯定自己主觀意識存在性,他不容許別人破壞,那麼這個見不空話別人破壞他就想保護自己,那麼有人破壞他的見,他就會認爲是敵對,所以,人沒有辦法容得下對方)。則有不見之相(簡單講當你孤注一擲的時候,你就沒有辦法顧慮,全盤顧慮到的角度,這句話就是這個道理,若心起見,則有不見之相,換現在簡單的白話就是,當一個人孤注一擲自己看法的時候,你就沒有辦法顧全到其他你不知道的地方,人就是這樣子)。心性離見。即是遍照法界義故(心性離見就是說當他看法跟我們不一樣的時候,我們包容他,當他貧窮,我們包容他,他沒有念書,我們包容他,他幼稚,我們包容他,他壞,我們包容他,我們離開這些分別相、執著,心性離見:離開這個我、法二執,就可以無所不照,智慧就會顯現出來,因爲,我不會肯定我自己的看法,就是一直執著我自己一定對,那麼一直執著自己一定對,那麼這個角度,我們注定一生一世,要過著很痛苦的日子,因爲,對方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人看法跟一樣)。】

  上句明妄見偏局(妄見就是妄想執著的見,那麼會偏局,偏是對全講的,沒有辦法對中道,偏,那是偏,那麼局就是限製在某一種角度,就是說當一個人執著自己的妄想、看法的時候,他就是一個偏執的人,不是一個顧全大局的人)。下對顯離見(對顯離見,互相來襯托,怎麼樣?就是要有智慧,如果,離開這個見,就怎麼樣?)。則智照無遺(我們如果離開這個我、法二執,我們的智慧就照遍無遺)。

  【若心有動。非真識知(注意看,這個非常重要,這句話講得實在太好了,這個《大乘起信論》,我覺得講得太好了,若心有動:當你有所執著的時候,若心有動,非真識知,非真識知就不是真正地透徹一件事情,就不是像本性的知,非真識知那就不是真正地去了解一件事情,不是用清淨的自性去認同,因爲你動,動的話就偏,就局限在你的見地,我、法二執裏面,意思就是當你心有所起心動念的分別心、執著心的時候,你就無法真正地認識一切的理跟事,沒有辦法正確地認識)。無有自性(那麼意思就是無有自性,因爲那是妄想,那是妄想,簡單講當我們起這個妄想的時候,這個妄想本來就無有自性,這個妄想它會具足種種痛苦的相應心,比如說,貪、嗔、癡、無明等等)。(那麼就是)非常(因爲妄想不是永恒的,分別心不是永恒的,妄想是痛苦的執著)非樂(非樂,是痛苦的)。非我(不是一個真正的我,我是可以主宰的,妄想不能主宰,妄想隨時都在刹那之間變化)非淨(也不是清淨的)。熱惱衰變。則不自在(同學們!你相不相信胸量愈大,福報愈大。有一個人,他慊了很多錢,他的股東只有20%,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