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义▪P8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念佛,他的心已经比外面的人更慈悲了,但是,如果你把他画一个标准,每一个人都把他当作是圣人的角度,那对每一个同参道友,你都会伤心,为什么?因为他不是圣人,他不是圣人,所以说,离分别心是自己的功夫,还是回归到最后,还是自己的问题,所以,我们要离开那个能分别的心,那么事情就好办了,因为,没有分别就无二,无二日子就好过,无二:感情跟理性就会平衡,空性,空有就不会障碍,真俗就无障无碍,因为,无二故,善恶全部放得下,是非全部看得开,因为无二,无二。“是”空性,“非”本身也是空性,能够用这种心,我们就可以得到一分自在、解脱的内心,否则的话,我们离道太远了,同学们!不要把每一个人都当作圣人,应该把每一个人都当作是平凡的人,平凡的人,这样子我们内心里面的功夫就会蒸蒸日上,否则的话,我们痛苦的日子还很遥远,需要我们去过)。

  辰二 无差而差

  【复以何义得说差别(要用什么道理来说这个差别)。以依业识。生灭相示(以依业识意思是说,要站在哪一个角度才说有所差别,以依业识,业识就是我们无明所产生的一念不觉之开始之相,就是所谓的业识,业识本身就会生灭差别之相)。】

  问既是无二。复以何义。上文得说如是差别之相。答因依业识(业识是很微细的)。不觉为因(因为不觉悟来当作是我们生命的开始,观念的开始)。生起恒沙(的)染法(佛经都是用恒沙表示无量无边的烦恼。恒沙:数不尽的意思)。生灭之相。由始觉对治彼染。返流还净。示有恒沙净德。差别之相也。

  【此云何示。以一切法。本来唯心(注意那个“本来唯心”,既然唯心,那么境就是心,你破坏这个境,你就是破坏你的清净心,所以,我们的境要跟境界调和,比如说,你在一个团体里面,你对境执着,你就不能调和你的内心,这一定的道理,你的内心里面病苦,病得很严重,你内心自然就会烦恼,为什么?因为你的心,又幻化出这个躯壳,这个躯壳弄得很糟糕、很痛苦,那么我们这个心就会难过,一定的道理,有的人不重视这个身体躯壳,以为这个是假的,随便吃、随便穿以为就是修行,把它弄得病苦不堪,这个就是不懂心法,他不晓得这个色身也是心,他否定了这个身,以为就是唯心,他把这个心当作是无形的那个心,错了,所有的境界、色身都是我们心影现出来的,都跟我们的心息息相关,境界不调和,你就会痛苦、烦恼,你就烦恼就重,得失心就放不下,你的色身病苦,你的心就不会平衡,一定的道理,何以故?你的身就是心,傻瓜!你哪里否定这个身,一定存在这个心的东西,这个就不懂唯识的道理,根身、器界、种子,都是我们唯识所影现的,对不对?你这个色身保持不能平衡,破坏了这个色身就是表示你的意识状态不能平衡,一定的道理,你又不是高僧大德,又没有办法达到实证的功夫,所以,这个色身还是很重要的,非常重要的。身安而后道隆,本来唯心)。实无于念(实无于念,本来是没有念的)。而有妄心(而有这个妄想心)。不觉起念(不知不觉一直起心动念)。见诸境界。故说无明(见到种种的境界,所以,才说到这个无明)。心性不起(注意,我们这个心性本来不起这个分别、不起这个执着,有这种功夫的时候,底下那个,你就得到了不得了的)。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(同学们!要好好地体悟诸佛菩萨的苦心,要好好体会这个高僧大德他在讲什么话,你要修行,你一定要把文字化作妙用现前,这个才是真正的功夫,心性不起就是大智慧光明义。当我们心性进入平等空性,不起分别、不起执着、不起念头的时候,我们就是诸佛菩萨的大智慧光明,就显现出来。人要有智慧,要懂得人家在警惕什么,要注意高僧大德在讲什么。香港最近发生了十几个人从高楼十几层工作的时候,直线掉下来,本来那个升降机,它只能坐九个人,最多over,最多只能坐九个人,人家那个警告已经写得很清楚了,本升降机载重多少,坐多少个人,可是,他不听劝告,他一下子坐了十五个人,超出六个人的重量,升降机(呜)……,上去,结果,线断了,过重,它走过重量,over,一直线,从十几楼一直下来,呯!全部死,没有一个活的,全部死。何以故?不听劝告,就那么简单,不听劝告,释迦牟尼佛,这条路是他走过来的,他就处处立这个警告牌位,不要贪、不要嗔、不要愚痴、不要分别、不要执着,处处跟你立这个警告,可是,我们不懂警告,我们拼命地要冲过去,要试试看,我要冲过去,我要冲过去,对不对?你叫我不执着,我就偏偏要执着,你叫我不烦恼,我就偏偏要烦恼,那么就苦恼无量,你显现不出那种大智慧光明义,简单讲我们今天为什么修行不会成就,就是不听劝告,已经超出我们的范围了,能力范围了,我们还是拼命去分别、去执着,所以,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开采,这条路是佛所走出来的,可是我们不听劝告,我们不要按照他的话去做,那么就这样子自我想像,因此,就没有智慧,像举那个鼻子:此处不得游泳,不得游泳,这已经写得很清楚,不要游泳,那个小鬼、小孩子,念小学的人,他就不听劝告,他就去那边游泳,结果就溺死了。有一个母亲来到我这里哭,哭什么,她说她的孩子去跟人家郊游、去游玩,跑到一个好像森林里面去,森林里面,那边有水去戏水,结果,三个孩子进去,第一个掉进去,第二个要救第一个,第三个要救前面两个,三个全部拉起来,全部死掉,后来有浮起来,一直找、找……,三个全部淹死。我告诉诸位!不会游泳的人,他不会淹死,因为,他不敢下去,就是怕那个半生不熟的,半生不熟的会死,所以,懂一半的人,有时候比全部不懂的,更糟糕、更可怕,教理不懂的,也是这样子,不听师父劝告的,也是这样子,我可能行了,我自己看经典懂了,我自己回去用功关起门来: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……,他就这样子关起门来自己用功,修到着魔,他自己不晓得,就是这样子,不听劝告)。】

  初句问对染表示之相。下逐举对显(逐就是一一。对显就是互相显现出来,真、妄互相对显)。以诸法本来。唯是一心真如之理(我们一切法的本来,唯是一心真如的道理)。实无虚妄心念(实在是没有这些虚妄的心念)。因有妄心。不觉依真而起(我们无明依赶忙而起)。业相转相(业相就是自体分,转相就是见分)。(有了见分)见诸境界。继起粗相(继续,连续起来就有粗相可执着)。乃有粗细染(污之)心(粗细,粗的叫做我执,细的叫做法执,粗细的染心,粗的叫做相应心,相应心:执相应染、相续相应染,不断就是不断相应染、分别智相应染,细的就是三细)。故说本末无明(本就是根本无明,一念不觉就是根本无明,末就是三细六粗,根本无明的相只有一个,就是一念不觉,枝末无明的相有九个,三细六粗统统是枝末无明)。对显心性不起。即是本觉智明。

  【若心起见(就是我见,所谓见就是法见、我见,就是法、我执,法见就是法执,这个字是非常清楚,若心起见就是换我们现在的名词是,我的看法、我认为、我的感觉,很强烈的支持自己的理念、感受性,这分感受性,那么心就会起见,就会肯定自己主观意识存在性,他不容许别人破坏,那么这个见不空话别人破坏他就想保护自己,那么有人破坏他的见,他就会认为是敌对,所以,人没有办法容得下对方)。则有不见之相(简单讲当你孤注一掷的时候,你就没有办法顾虑,全盘顾虑到的角度,这句话就是这个道理,若心起见,则有不见之相,换现在简单的白话就是,当一个人孤注一掷自己看法的时候,你就没有办法顾全到其他你不知道的地方,人就是这样子)。心性离见。即是遍照法界义故(心性离见就是说当他看法跟我们不一样的时候,我们包容他,当他贫穷,我们包容他,他没有念书,我们包容他,他幼稚,我们包容他,他坏,我们包容他,我们离开这些分别相、执着,心性离见:离开这个我、法二执,就可以无所不照,智慧就会显现出来,因为,我不会肯定我自己的看法,就是一直执着我自己一定对,那么一直执着自己一定对,那么这个角度,我们注定一生一世,要过着很痛苦的日子,因为,对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看法跟一样)。】

  上句明妄见偏局(妄见就是妄想执着的见,那么会偏局,偏是对全讲的,没有办法对中道,偏,那是偏,那么局就是限制在某一种角度,就是说当一个人执着自己的妄想、看法的时候,他就是一个偏执的人,不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)。下对显离见(对显离见,互相来衬托,怎么样?就是要有智慧,如果,离开这个见,就怎么样?)。则智照无遗(我们如果离开这个我、法二执,我们的智慧就照遍无遗)。

  【若心有动。非真识知(注意看,这个非常重要,这句话讲得实在太好了,这个《大乘起信论》,我觉得讲得太好了,若心有动:当你有所执着的时候,若心有动,非真识知,非真识知就不是真正地透彻一件事情,就不是像本性的知,非真识知那就不是真正地去了解一件事情,不是用清净的自性去认同,因为你动,动的话就偏,就局限在你的见地,我、法二执里面,意思就是当你心有所起心动念的分别心、执着心的时候,你就无法真正地认识一切的理跟事,没有办法正确地认识)。无有自性(那么意思就是无有自性,因为那是妄想,那是妄想,简单讲当我们起这个妄想的时候,这个妄想本来就无有自性,这个妄想它会具足种种痛苦的相应心,比如说,贪、嗔、痴、无明等等)。(那么就是)非常(因为妄想不是永恒的,分别心不是永恒的,妄想是痛苦的执着)非乐(非乐,是痛苦的)。非我(不是一个真正的我,我是可以主宰的,妄想不能主宰,妄想随时都在刹那之间变化)非净(也不是清净的)。热恼衰变。则不自在(同学们!你相不相信胸量愈大,福报愈大。有一个人,他慊了很多钱,他的股东只有20%,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