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求法者。隨己能解。方便爲說。不應貪求。名利恭敬(只要我們能就說法、就加被衆生)。唯念自利利他。回向菩提故(只想要自利,也想要利他)。】
此叁檀等施。初財施(就是等等財施)。若見厄難四句。無畏施。若有衆生下。法施。末二句。下化上求也(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)。一施門竟。
辛二 戒門
【雲何修行戒門。所謂不殺不盜不淫。不兩舌。不惡口。不妄言。不绮語。遠離貪嫉。欺詐谄曲。嗔恚邪見。若出家者。爲折伏煩惱故。亦應(當)遠離愦鬧。常處寂靜。修習少欲知足。頭陀等行(頭陀就是苦行)。乃至小罪心生怖畏(一點突吉羅都不犯)。慚愧改悔。不得輕于如來。所製(的)禁戒。當護譏嫌(當護譏嫌就是不要受人家誹謗,以免斷衆生的慧命)。不令衆生。妄起過罪故(所以說,我在這裏斷絕這些比丘與在家人來往,就是這個道理:第一個至少可以避開譏謙,我不跟你生活在一起,你要講我什麼,你什麼都不能講我,我人在講堂,你能講我什麼?頂多大不了我沒有修行,但是,你沒有辦法誹謗我,所以,我們文殊講堂第一大戒規:遠離在家,好好地在講堂修行就好,他不會說:你要護止譏嫌)。】
此叁聚淨戒。初不犯叁業。攝律儀戒。若出家者六句。攝善法戒。梵語頭陀。此雲枓擻(抖擻就是指搖落、抖掉,引申爲提起精神)。即抖擻塵勞煩惱。乃至小罪心生怖畏下。饒益有情戒。小罪如一星之火。能燎須彌之山。慚愧者。未作之罪。即便能止。改悔者。已作之罪。不敢更作。不輕小製。令衆譏嫌。而起過罪(所以說,我常常說法師有修沒修,先暫時放下,你就要避開這些衆生的譏嫌、誹謗)。則自護戒相。即攝衆生。非特不令妄起過罪。亦嚴淨毗尼。可以弘範叁界。二戒門竟。
辛叁 忍門
【雲何修行忍門。所謂應忍他人之惱。心不懷報(沒有報複的心,不要常常說:我要永遠要報複你,我抓到你的把柄以後,有一天我要讓你死掉,我攻擊你,那這樣不好,這種心不對)。亦當忍于利衰毀譽。稱譏苦樂等法故。】
此有二忍。前耐怨害忍(誰要害我們,我們忍)。亦當下安受忍(受)。(第一)得財曰利。(第二)損耗曰衰(損耗就是破壞人家,耗盡人家的財産,損害人家的財産,損耗叫做衰)。(第叁)攻(人之)惡(別人有缺點,反正就是)爲毀(毀,這個叫做毀,第叁個攻惡,攻就是攻人之惡,人家有一點點缺點,哇!非讓你死不行)。(第四)歎德爲譽(贊歎人家的德,這個叫做贊歎爲譽)。(第五)揚(人之)善曰稱(稱贊的意思)。(第六)刺(人之)過曰譏。(第七)逼(我們這個)身(逼迫于身)爲苦。(第八)適意爲樂。(這個總共有八個)四順四逆(得財、歎德、適意,這是順的,其他是逆的)。合爲八風(八風吹不動,一屁打過江)。能擊衆生心海。起貪嗔煩惱波浪。忍之則八風不動矣。叁忍門竟。
辛四 進門
【雲何修行進門。所謂于諸善事。心不懈退(只要是好的事情就不懈怠,我師父交代什麼我就做,沒有第二句話,只要能夠利益衆生的,師父說一句話,我馬上就去做,這個叫做善事,心不懈退)。立志堅強。遠離怯弱。當念過去。久遠已來。虛受一切身心大苦。無有利益(我們以前所受的苦,無量億劫所受的苦,都沒有得到利益,現在有機會做功德,你怎麼還在畏縮呢?所以,常常講:師父!您度衆生很辛苦。錯了,我所有的辛苦不會比六道輪回更苦,不會比下地獄更苦。同學們有時候在修行的時候,他會覺得很累,跑到老和尚面前,廣化老和尚面前:師父!修行很累、很苦也很熱、生病等等。老和尚常常開示,他這句話不曉得重複講了幾百遍了,再苦也不會比下地獄更苦,哇!對、對……,講得有道理、講得有道理,所以,不苦了。老和尚這樣一講,就覺得不苦了,爲什麼?再苦,拜佛再怎麼苦,酸痛、胃痛,那還不會比下地獄更苦,對不對?師父講得對,所以,什麼事情要先讓師父嘗嘗,有一個廣告,你們看過一個小和尚,小和尚喝了這個果汁:好喝!師父!您也要嘗嘗。那個老和尚對小沙彌“嗯!好喝!師父您也要嘗嘗!這是孝順的徒弟。不過,恐怕師父還沒嘗到,那瓶就喝完了)。是故應勤。修諸功德。自利利他。速離衆苦。】
先明進相。善心不懈。立志堅強。故離怯弱。當念(底)下觀察策進。以行人多顧惜色身。不肯勇于爲善。故當念無始至今。生死死生。不爲修行。虛受無量身心大苦。舍生趣生。身苦也。刹那生滅。心苦也。悉皆枉受(冤枉,冤枉受的)。全無利益。今爲修行。何以反惜此身(反而愛惜這個身)。應當勤修二利。速離衆苦。
【複次若人。雖修行信心。以從先世來。多有重罪惡業障故(這個惡業障重故)。爲邪魔諸鬼之所惱亂。或爲世間事務。種種牽纏。或爲病苦所惱。有如是等衆多障礙。是故應當勇猛精勤。晝夜六時。禮拜諸佛。誠心忏悔。勸請隨喜。回向菩提。常不休廢。得免諸障。善根增長故(師父就說過,你就是要拜佛、念佛,就是要精進,不能站在理論裏面執理廢事,你一定要定早、晚二課,你看,這就講得很清楚了,爲什麼定早晚二課,就已經講得很清楚了)。】
次明治障。由過去業障爲因。故現感魔鬼等之報障。對此機故。以示治障方便。勤禮諸佛。請求(諸佛)加護。乃治障總相。誠心(底)下別明。(第一)忏悔治惡業障。(第二)勸請治謗法障。(第叁)隨喜治嫉妒他障。(第四)回向治樂叁有障(樂叁有就是不離,不想離開叁界六道輪回叫做樂叁有,你回向,那當然就是回向佛道,當然就是擺脫這個叁有,可是衆生就是樂叁有,認爲世間有所快樂,他不脫離、不擺脫,你拿他沒有辦法)。如上四行。不出止作二持。常勤修習。不休不息。由初一止持。得免諸障。後叁作持。增長善根。四進門竟。
辛五 止觀門 二 壬一 寄問 二 釋相
壬一 寄問
【雲何修行止觀門。】
寄問可知。
壬二 釋相 二 癸一 略明 二 廣說
癸一 略明
【所言止者。謂止一切境界相。隨順奢摩他觀義故。所言觀者。謂分別因緣生滅相。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。】
此明止觀相。即六度之定慧二門。今約因行。必須止觀雙修。故合爲一門。一切境界相。即前塵所分別(的)境(界)。止者。以(智)慧(來觀)照觀察。無(實在的)外境界。(這是)遍計(這是錯覺。遍計就是一種錯覺,錯誤的執著,因爲,錯誤的執著)本(來境界是)空。以此方便。得入奢摩他空觀。又顯即止之觀。所謂境界體合真空。不外一心照了。即順真如門。成根本無分別智也(所以,根本無分別智是修無相的空:真如)。
因緣生滅相。即染淨諸法。觀者。以慧照分別。萬法唯識(天地的萬法都是唯心所造)。依他(起)如幻。以此方便。得入毗婆舍那假觀。又顯即觀之止(觀就是慧,定排在後面,前面是止之觀,現在是觀之止,止之觀就是定中裏面的慧,觀之止就是慧中裏面的定,就是這個道理,雖修空不離慧,雖修慧不離定)。所謂分別諸法幻有。畢竟性常自空。即順生滅門。成後得差別智也(從空出假)。
又梵語奢摩他。華言止(中國話叫做“止”)。毗婆舍那。華言觀(中國話叫做“觀”)。今華梵並存者。前約方便。故用華言。後約雙現前。方爲正止觀(止觀要平衡的意思,不能偏哪一方面)。故用梵語以別之(因此,我們再看這一段的論文:所言止者,就怎麼樣?止一切境界之相,隨順奢摩他觀,雖然雖修定,但是,也是會破這個執著,也是有慧的存在,就是定中裏面的慧,止裏面有觀,所言觀者,謂分別因緣生滅,當下就是空,雖然,隨順毗缽舍那,毗缽舍那本來是慧,但是,慧中有觀,觀本來就是有止,就是有定,雖然,觀就是智慧,慧裏面本身有定的意思,所以,雖然修止不離觀,修觀不離止,雖定不離慧,雖修慧不離定,平等才叫做止觀)。
【雲何隨順。以此二義。漸漸(地)修習。不相舍離。雙現前故。(什麼叫做隨順以此二義?就是止定,就是止觀,怎麼樣?漸漸地修行,定慧均等不相舍離,雙現前:同時存在止觀叫做雙現前)】
此征釋隨順義。即以止觀方便。由淺及深。相資並運。不落沈掉(沈就是昏沈。掉就是掉舉。沈就是內心裏面懈怠、懶惰、昏沈。掉舉就是心浮躁不安,也不落入這個懈怠、懶惰,也不心浮氣躁)。故曰不相舍離。雙現前者。寂照均等。
二邊不住也。居空不舍萬行。涉有不染一塵。中道一心。融會二谛。即趣大乘之要門。前四門但是助成方便。論意正在止觀一門。故下備顯修相。欲趣大乘者。于此宜究心焉。一略明竟。
癸二 廣說 叁
子一 修止 二 修觀 叁 (止觀)雙運 初中五
醜一 修止方法 二 顯止勝能 叁 辨其魔事 四 簡僞異真 五 示益勸修 初又叁
寅一 托靜息心 二 定成不退 叁 障重不入
寅一 托靜息心
【若修止者(我們怎麼樣能夠修這個止觀的止字呢?)。住于靜處。端坐正意(就是提起正念,我們一般人只是在靜處而已,比如說,你住茅蓬,你自己一個人,沒有善知識,住在靜處只是處境靜而已,那麼內心呢?內心的煩惱他不懂得降伏,他雖然研究過空、無住,可是,因爲畢竟沒有開悟,他沒有開悟他會掙紮,每一種思想裏面,他都含有一種懷疑,是不是這樣子?所以,雖然外在他有靜,但是,他內心裏面沒有真正的般若的智慧,所以,不能算是靜。在這裏說:若修“止”者,住于靜處:安住在安靜的地方,我們端坐正意,小乘的很重視這個打坐,正意:捍正念,是不是?怎麼是個下正意呢?)。不依氣息(氣息就是不按照數息觀不用數息觀)。不依形色(也不修不淨觀,我們這個色身,觀照這個色身不淨觀,不按照數息觀,也不按照不淨觀,這是小乘的修法,數息法或者是不淨觀,這個都是小乘的修法)。不依于空(這個空是外道的修行,就是厭有趣空,有這個意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