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义▪P10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求法者。随己能解。方便为说。不应贪求。名利恭敬(只要我们能就说法、就加被众生)。唯念自利利他。回向菩提故(只想要自利,也想要利他)。】

  此三檀等施。初财施(就是等等财施)。若见厄难四句。无畏施。若有众生下。法施。末二句。下化上求也(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)。一施门竟。

  辛二 戒门

  【云何修行戒门。所谓不杀不盗不淫。不两舌。不恶口。不妄言。不绮语。远离贪嫉。欺诈谄曲。嗔恚邪见。若出家者。为折伏烦恼故。亦应(当)远离愦闹。常处寂静。修习少欲知足。头陀等行(头陀就是苦行)。乃至小罪心生怖畏(一点突吉罗都不犯)。惭愧改悔。不得轻于如来。所制(的)禁戒。当护讥嫌(当护讥嫌就是不要受人家诽谤,以免断众生的慧命)。不令众生。妄起过罪故(所以说,我在这里断绝这些比丘与在家人来往,就是这个道理:第一个至少可以避开讥谦,我不跟你生活在一起,你要讲我什么,你什么都不能讲我,我人在讲堂,你能讲我什么?顶多大不了我没有修行,但是,你没有办法诽谤我,所以,我们文殊讲堂第一大戒规:远离在家,好好地在讲堂修行就好,他不会说:你要护止讥嫌)。】

  此三聚净戒。初不犯三业。摄律仪戒。若出家者六句。摄善法戒。梵语头陀。此云枓擞(抖擞就是指摇落、抖掉,引申为提起精神)。即抖擞尘劳烦恼。乃至小罪心生怖畏下。饶益有情戒。小罪如一星之火。能燎须弥之山。惭愧者。未作之罪。即便能止。改悔者。已作之罪。不敢更作。不轻小制。令众讥嫌。而起过罪(所以说,我常常说法师有修没修,先暂时放下,你就要避开这些众生的讥嫌、诽谤)。则自护戒相。即摄众生。非特不令妄起过罪。亦严净毗尼。可以弘范三界。二戒门竟。

  辛三 忍门

  【云何修行忍门。所谓应忍他人之恼。心不怀报(没有报复的心,不要常常说:我要永远要报复你,我抓到你的把柄以后,有一天我要让你死掉,我攻击你,那这样不好,这种心不对)。亦当忍于利衰毁誉。称讥苦乐等法故。】

  此有二忍。前耐怨害忍(谁要害我们,我们忍)。亦当下安受忍(受)。(第一)得财曰利。(第二)损耗曰衰(损耗就是破坏人家,耗尽人家的财产,损害人家的财产,损耗叫做衰)。(第三)攻(人之)恶(别人有缺点,反正就是)为毁(毁,这个叫做毁,第三个攻恶,攻就是攻人之恶,人家有一点点缺点,哇!非让你死不行)。(第四)叹德为誉(赞叹人家的德,这个叫做赞叹为誉)。(第五)扬(人之)善曰称(称赞的意思)。(第六)刺(人之)过曰讥。(第七)逼(我们这个)身(逼迫于身)为苦。(第八)适意为乐。(这个总共有八个)四顺四逆(得财、叹德、适意,这是顺的,其他是逆的)。合为八风(八风吹不动,一屁打过江)。能击众生心海。起贪嗔烦恼波浪。忍之则八风不动矣。三忍门竟。

  辛四 进门

  【云何修行进门。所谓于诸善事。心不懈退(只要是好的事情就不懈怠,我师父交代什么我就做,没有第二句话,只要能够利益众生的,师父说一句话,我马上就去做,这个叫做善事,心不懈退)。立志坚强。远离怯弱。当念过去。久远已来。虚受一切身心大苦。无有利益(我们以前所受的苦,无量亿劫所受的苦,都没有得到利益,现在有机会做功德,你怎么还在畏缩呢?所以,常常讲:师父!您度众生很辛苦。错了,我所有的辛苦不会比六道轮回更苦,不会比下地狱更苦。同学们有时候在修行的时候,他会觉得很累,跑到老和尚面前,广化老和尚面前:师父!修行很累、很苦也很热、生病等等。老和尚常常开示,他这句话不晓得重复讲了几百遍了,再苦也不会比下地狱更苦,哇!对、对……,讲得有道理、讲得有道理,所以,不苦了。老和尚这样一讲,就觉得不苦了,为什么?再苦,拜佛再怎么苦,酸痛、胃痛,那还不会比下地狱更苦,对不对?师父讲得对,所以,什么事情要先让师父尝尝,有一个广告,你们看过一个小和尚,小和尚喝了这个果汁:好喝!师父!您也要尝尝。那个老和尚对小沙弥“嗯!好喝!师父您也要尝尝!这是孝顺的徒弟。不过,恐怕师父还没尝到,那瓶就喝完了)。是故应勤。修诸功德。自利利他。速离众苦。】

  先明进相。善心不懈。立志坚强。故离怯弱。当念(底)下观察策进。以行人多顾惜色身。不肯勇于为善。故当念无始至今。生死死生。不为修行。虚受无量身心大苦。舍生趣生。身苦也。刹那生灭。心苦也。悉皆枉受(冤枉,冤枉受的)。全无利益。今为修行。何以反惜此身(反而爱惜这个身)。应当勤修二利。速离众苦。

  【复次若人。虽修行信心。以从先世来。多有重罪恶业障故(这个恶业障重故)。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。或为世间事务。种种牵缠。或为病苦所恼。有如是等众多障碍。是故应当勇猛精勤。昼夜六时。礼拜诸佛。诚心忏悔。劝请随喜。回向菩提。常不休废。得免诸障。善根增长故(师父就说过,你就是要拜佛、念佛,就是要精进,不能站在理论里面执理废事,你一定要定早、晚二课,你看,这就讲得很清楚了,为什么定早晚二课,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)。】

  次明治障。由过去业障为因。故现感魔鬼等之报障。对此机故。以示治障方便。勤礼诸佛。请求(诸佛)加护。乃治障总相。诚心(底)下别明。(第一)忏悔治恶业障。(第二)劝请治谤法障。(第三)随喜治嫉妒他障。(第四)回向治乐三有障(乐三有就是不离,不想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叫做乐三有,你回向,那当然就是回向佛道,当然就是摆脱这个三有,可是众生就是乐三有,认为世间有所快乐,他不脱离、不摆脱,你拿他没有办法)。如上四行。不出止作二持。常勤修习。不休不息。由初一止持。得免诸障。后三作持。增长善根。四进门竟。

  辛五 止观门 二 壬一 寄问 二 释相

  壬一 寄问

  【云何修行止观门。】

  寄问可知。

  壬二 释相 二 癸一 略明 二 广说

  癸一 略明

  【所言止者。谓止一切境界相。随顺奢摩他观义故。所言观者。谓分别因缘生灭相。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。】

  此明止观相。即六度之定慧二门。今约因行。必须止观双修。故合为一门。一切境界相。即前尘所分别(的)境(界)。止者。以(智)慧(来观)照观察。无(实在的)外境界。(这是)遍计(这是错觉。遍计就是一种错觉,错误的执着,因为,错误的执着)本(来境界是)空。以此方便。得入奢摩他空观。又显即止之观。所谓境界体合真空。不外一心照了。即顺真如门。成根本无分别智也(所以,根本无分别智是修无相的空:真如)。

  因缘生灭相。即染净诸法。观者。以慧照分别。万法唯识(天地的万法都是唯心所造)。依他(起)如幻。以此方便。得入毗婆舍那假观。又显即观之止(观就是慧,定排在后面,前面是止之观,现在是观之止,止之观就是定中里面的慧,观之止就是慧中里面的定,就是这个道理,虽修空不离慧,虽修慧不离定)。所谓分别诸法幻有。毕竟性常自空。即顺生灭门。成后得差别智也(从空出假)。

  又梵语奢摩他。华言止(中国话叫做“止”)。毗婆舍那。华言观(中国话叫做“观”)。今华梵并存者。前约方便。故用华言。后约双现前。方为正止观(止观要平衡的意思,不能偏哪一方面)。故用梵语以别之(因此,我们再看这一段的论文:所言止者,就怎么样?止一切境界之相,随顺奢摩他观,虽然虽修定,但是,也是会破这个执着,也是有慧的存在,就是定中里面的慧,止里面有观,所言观者,谓分别因缘生灭,当下就是空,虽然,随顺毗钵舍那,毗钵舍那本来是慧,但是,慧中有观,观本来就是有止,就是有定,虽然,观就是智慧,慧里面本身有定的意思,所以,虽然修止不离观,修观不离止,虽定不离慧,虽修慧不离定,平等才叫做止观)。

  【云何随顺。以此二义。渐渐(地)修习。不相舍离。双现前故。(什么叫做随顺以此二义?就是止定,就是止观,怎么样?渐渐地修行,定慧均等不相舍离,双现前:同时存在止观叫做双现前)】

  此征释随顺义。即以止观方便。由浅及深。相资并运。不落沉掉(沉就是昏沉。掉就是掉举。沉就是内心里面懈怠、懒惰、昏沉。掉举就是心浮躁不安,也不落入这个懈怠、懒惰,也不心浮气躁)。故曰不相舍离。双现前者。寂照均等。

  二边不住也。居空不舍万行。涉有不染一尘。中道一心。融会二谛。即趣大乘之要门。前四门但是助成方便。论意正在止观一门。故下备显修相。欲趣大乘者。于此宜究心焉。一略明竟。

  癸二 广说 三

  子一 修止 二 修观 三 (止观)双运 初中五

  丑一 修止方法 二 显止胜能 三 辨其魔事 四 简伪异真 五 示益劝修 初又三

  寅一 托静息心 二 定成不退 三 障重不入

  寅一 托静息心

  【若修止者(我们怎么样能够修这个止观的止字呢?)。住于静处。端坐正意(就是提起正念,我们一般人只是在静处而已,比如说,你住茅蓬,你自己一个人,没有善知识,住在静处只是处境静而已,那么内心呢?内心的烦恼他不懂得降伏,他虽然研究过空、无住,可是,因为毕竟没有开悟,他没有开悟他会挣扎,每一种思想里面,他都含有一种怀疑,是不是这样子?所以,虽然外在他有静,但是,他内心里面没有真正的般若的智慧,所以,不能算是静。在这里说:若修“止”者,住于静处:安住在安静的地方,我们端坐正意,小乘的很重视这个打坐,正意:捍正念,是不是?怎么是个下正意呢?)。不依气息(气息就是不按照数息观不用数息观)。不依形色(也不修不净观,我们这个色身,观照这个色身不净观,不按照数息观,也不按照不净观,这是小乘的修法,数息法或者是不净观,这个都是小乘的修法)。不依于空(这个空是外道的修行,就是厌有趣空,有这个意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