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义▪P10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识的分别,这个空就是五大里面所谓的虚空,那种空念,而不是说智慧的空,是属于厌有趣空的空,不是当体即空的空,也就是说他烦恼这些有的念头,他希望安住在什么都没有的念头,什么都没有的,大部分这个都是外道的修行法,厌有趣空的凡夫天,不是圣人,所以,不依于空)。不依地水火风(不依四大)。乃至不依见闻觉知(注意!地水火风这就是境界:外境,见闻觉知就是能攀缘的六根,也就是说离一切能所的意思,离开能够攀缘的见闻觉知,也离开了所攀缘的外在的境界,离开了能所,为什么?知幻即离,离幻即觉,五蕴皆空哪里有什么见闻觉知,外境本空,唯心所造,哪里有什么外在的地水火风?这个都是指这些外道或者是小乘的修行,不能离开这些心意识的东西,或者离开外境的这个东西,把这个当作实体,所以,数息观不对,不净观也不对,不依厌有趣空的空,也不依地水火风的境,也不依六根的见闻觉知)。一切诸想。随念皆除(注意!随念皆除,这个除底下还有字)。亦遣除想(你看这四个字:亦遣除想,连那个想字都要放下,也就是当你有见闻觉知,遣除这个外境的分别心的时候,就是当你要遣除那个分别心的时候,那个遣除的心都要放下,所以说,一切诸想随念皆除,随念皆除就是放下的意思,皆除就是放下,亦遣除想,连那个想要放下的那个心,统统要放下,也就是毕竟空寂不可得相的意思,毕竟这寂不可得相,如果你内心常常想说:我要放下,我要放下,那是第一步的工作,放下久了以后,那么一切的见闻觉知影现在前面的,连放下念头都没有,放下是警惕自己,这表示功夫不够,那么功夫够的时候,连这个放下的想都没有)。】

  此广说修止(的)方法。首宜安住(首先应该安住)。阿练若(也就是阿兰若,翻译成中文叫做)寂静处(一般来讲就是一咱茅蓬,远离城市的一种或者是道场)。离诸喧杂(离喧哗吵杂)。及息缘务(离开这个缘务,外缘的忙碌叫做息缘务,外缘的一切事相)。调摄身心。端坐者。端身趺坐。不俯不仰。调(这个色)身也。正意者。单提一念。蓦直去(去掉这个妄想,蓦直去就是说没有弯曲,蓦直,这个蓦也是直,就从来不弯,蓦直去就是单提一念,万缘放下,一念提起)。不浮不散(心不浮躁也不散乱)。亦不沉没(所谓沉没就是所谓的昏沉的意思,心不沉没:昏沉的意思,提不起精神,好像是在做梦一样,醉生梦死、迷迷糊糊的)。调心也。不依(底)下不复缘托(因为,所有的缘都是假相,缘都是幻的,所以说,不依底下,所以不假借外在的缘,缘托就是借托这个缘来修行)。一切皆离。依气息。即数息观。依形色。即(修)不净观(也不修数息观,也不修不净观)。(因为,数息观、不净观)皆小乘行。不依(就是离开,不依)此二。(就是)离身也。乃不堕小(乘之)行(小行就是小乘之行)。依空。即厌有趣空(我们有这个色心的存在,他讨厌这个色身,然后,厌有趣空,他不是当体即空的放下,而是以为另外有一种空性的存在,结果变成了对立的能所,还是凡夫,离不开凡夫。厌有趣空)之凡夫天。依四大。即婆罗门等。求火光明。乐水清净(就是喜乐这个水的清净)。爱(就是贪爱这个)风周流(风的周遍流动。喜欢水或者是贪爱这个风)。(然后,藉着这个尘去观照)观尘成就(这些都是离不开什么?不是策动我们的心,要不然就是生动我们的身,问题不能够完成无生,无生就是心、身都不动,身、心本寂,所有一切都是不动)。勤心役身(以为有道可修,这就是外道的,以为有道可修,就拼命地追求、拼命地努力,他不晓得当体即空的无生法)。各各崇事皆外道行(崇事就是遵守、遵生,追求某一种目标和理想)。不依五大(五大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)。(不依五大就是)离境(界)也(离开这个境)。亦不堕凡外行(也不堕落凡夫、或者是外道的修行)。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下(见闻觉知就是六根,六根的分别叫做见闻觉知)。离心也。亦不堕意识窠臼(这个臼就是陈旧的格调,所以,窠臼的意思就是不堕入以前的一种习性,也不堕意识的窠臼,意识是分别心,意识的形态就是分别跟执着,我们离身、离心,而且还不堕入这个意识的分别跟执着的以前,所遗留下来的分别、执着性)。所谓内脱身心(这个脱不是离开,内脱就是说能够摆脱身心所引起的烦恼,而不是说我离开这个身心,不是这个意识,意思是说我现在见性了,那么这个见性以后,无论是身体的五阴,他什么都放得下,无论内心的烦恼,他什么都放得下,而本身没有离开这个色身,意思就是说随缘而不变的真如性已经显现出来,这个叫做内脱身心)。外遗世界(为什么叫做内脱身心、外遗世界?为的就是一心,恢复到真如,真如)。根尘识三。所不为碍也(这个根尘识三,所不为碍,功夫就不得了,不为六根所障碍,你想,六根,那么六根的话,你看看,如果这个六根,这个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所发出的这个能,它完全没有作用,有看跟没有看一样,完全不分别,那么就是六根起不了作用,那么尘呢?就是说外境所有显现在他前面的,他都可以保持如如不动,你跟他怎么样,你都伤害不了他,那么识呢?也不分别,那么就没有障碍了,根、尘、识一个是能攀缘的六根、及所攀缘的境界,中间的分别的心,全部都不能障碍,这介是内脱身心,外遗世界,身心世界当体即空,那么就对他完全不能作用,他只有拥有一颗真正的清净心)。

  见闻觉知。依境而有。一切诸想。即依见闻觉知。所起分别之识心。随念皆除者(随这个念统统除掉)。念即识心(的)想念。有善有恶。有世间出世间。随之云者。非但恶念当除。即善念亦复不立(当体即空,哪有善恶对立)。又非但凡情当断。即圣见亦复不存(圣见就是所谓的菩萨,菩萨他们在修行,认为说我有在修行,还有一个我字,因为法执未断,所以说,菩萨修行有一个能断,有一个所断,等到断了这个业识,佛纯一真法界,那么圣见也不复:也不立)。亦遣除想者。若有一能除想念之心在。即粗垢虽落。细垢犹存(意思就更 细垢就是能所,微细的能所还是不断,如果,有一个能除想念这个心,我要除掉那个妄想,除掉妄想那个“除”字,还是落入微细的能所分别)。必须所除既无。能除亦遣。泯然寂静。方与无念真如相应。

  故古德教人参禅云。善恶都莫思量(善恶,善也不思量,恶也不思量,意思就是保持一个很平衡的安祥的内在,放下,善恶全部放下,都莫思量就是全部放下,没有用这个放下来形容,你也不晓得要用什么来形容,你怎么能够形容这个善恶放下的念头,都莫思量,又不是死人,对不对?都莫思量就是说放下,这世间本来就是假的,你何必要这样斤斤计较)。又云。离心意识参(离开这个意识形态的分别心参)。出凡圣路学(超越这个凡夫和圣人的路)。参禅之要。无越乎此(你要参禅就是不能有对立,一定不能落入能所,简单讲就是用一颗清净的智慧心,过着快快乐乐的生命,喜悦的生命,然后,对象是非,到我们这里统统没有,化为无念,化为一颗清净的一真法界)。

  【以一切法。本来无相。念念不生。念念不灭。】

  此释上双遣义。以一切诸法。体即(无相)真如(体即无相真如,无相就是真如,真如就是无相,为什么要加两个字?就告诉你前面是修行,无相是修行必需的因,真如是果,因果同时存在,无相就是真如,真如就是无相,你想要达到真如,你在有相里面打转,你怎么样都不可能,所以,师父碰到这些凡夫俗子一直在讨论,他耿耿于怀,我就告诉他:放下!你就是放下,没有什么再好讨论的东西,你不放下在那边讲了三个月,一年,也不能解决事情,因为,无明是无体可得,这些都是无明幻化出来的东西,生命已经很苦了,不要再制造痛苦,不要再制造这个压力,放下就没有什么事了,体就是真如)。本来无有所想之境(因为,所想之境是错误的)。及与能想之心(能想之心也不存在)。能所性空。皆无自体。(能所皆)无体则不生。不生则不灭。是以遣无可遣也(同学们!这句是很有学问的,不生则不灭,这个问题是很大的,修行的根本就在这个地方。比如说,你今天,你跟一个同学,他很对不起你,他一直想伤害你,你内心里面,你就内心里面想:一切法无生。你现在就空,那么如果说世间人他不是这样子,世间人他发生不愉快的事情,他是拼命地要计较,而大家都是同公司,或者你是同学,或者我们有恩怨,然后,他在内心里面,一直生起不满,他这不满里面,不可能一直支持,支持会受不了、会发疯。第二天起来,他想要把它灭掉,生,它既然生出来,他就想办法要把它灭掉,那么就是变成多余的东西,因为,所有发生的事情,这个都是虚妄的分别执着心,业感都是无明来的,那么无明,无体可得,如果他是有智慧的人,现在发生种种的事情,他只随缘,过这一秒钟,他马上放下,有功夫的人,有发生跟没有发生是一样,有功夫的人,他很快地就回光返照,现在放下,以免明天的后悔,再继续弥补,以免对昨天的冲动,或者是造成了错误弥补不起来,弥补不起来,有时候我们一下子太严重的错,那没有办法,那没有办法,弥补不起来,所以,这个不生则不灭是一个很大的一个修行的启示,简单讲,如果你在任何的时间、究竟你就让它不生,那你明天就减少后悔。比如说,两个人快打起来了,快冲突起来了,男女朋友快打起来,冲突起来的时候,两个人退一步,赶快回光返照,不要让我们的冲突起来,你看,明天就不必为今天的冲动产生后悔跟弥补,因为不生当下就不灭的东西,不需要多此一举,这个很好用的,所以,这个不生要体会“当下”这两个字,简单讲,当下不生,将来就不必去灭它,很好用的,是是非非你现在全盘(法师右手在胸前摆动)……,六根的能所全部不作用,不生就是不灭的道理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