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識的分別,這個空就是五大裏面所謂的虛空,那種空念,而不是說智慧的空,是屬于厭有趣空的空,不是當體即空的空,也就是說他煩惱這些有的念頭,他希望安住在什麼都沒有的念頭,什麼都沒有的,大部分這個都是外道的修行法,厭有趣空的凡夫天,不是聖人,所以,不依于空)。不依地水火風(不依四大)。乃至不依見聞覺知(注意!地水火風這就是境界:外境,見聞覺知就是能攀緣的六根,也就是說離一切能所的意思,離開能夠攀緣的見聞覺知,也離開了所攀緣的外在的境界,離開了能所,爲什麼?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,五蘊皆空哪裏有什麼見聞覺知,外境本空,唯心所造,哪裏有什麼外在的地水火風?這個都是指這些外道或者是小乘的修行,不能離開這些心意識的東西,或者離開外境的這個東西,把這個當作實體,所以,數息觀不對,不淨觀也不對,不依厭有趣空的空,也不依地水火風的境,也不依六根的見聞覺知)。一切諸想。隨念皆除(注意!隨念皆除,這個除底下還有字)。亦遣除想(你看這四個字:亦遣除想,連那個想字都要放下,也就是當你有見聞覺知,遣除這個外境的分別心的時候,就是當你要遣除那個分別心的時候,那個遣除的心都要放下,所以說,一切諸想隨念皆除,隨念皆除就是放下的意思,皆除就是放下,亦遣除想,連那個想要放下的那個心,統統要放下,也就是畢竟空寂不可得相的意思,畢竟這寂不可得相,如果你內心常常想說:我要放下,我要放下,那是第一步的工作,放下久了以後,那麼一切的見聞覺知影現在前面的,連放下念頭都沒有,放下是警惕自己,這表示功夫不夠,那麼功夫夠的時候,連這個放下的想都沒有)。】
此廣說修止(的)方法。首宜安住(首先應該安住)。阿練若(也就是阿蘭若,翻譯成中文叫做)寂靜處(一般來講就是一咱茅蓬,遠離城市的一種或者是道場)。離諸喧雜(離喧嘩吵雜)。及息緣務(離開這個緣務,外緣的忙碌叫做息緣務,外緣的一切事相)。調攝身心。端坐者。端身趺坐。不俯不仰。調(這個色)身也。正意者。單提一念。蓦直去(去掉這個妄想,蓦直去就是說沒有彎曲,蓦直,這個蓦也是直,就從來不彎,蓦直去就是單提一念,萬緣放下,一念提起)。不浮不散(心不浮躁也不散亂)。亦不沈沒(所謂沈沒就是所謂的昏沈的意思,心不沈沒:昏沈的意思,提不起精神,好像是在做夢一樣,醉生夢死、迷迷糊糊的)。調心也。不依(底)下不複緣托(因爲,所有的緣都是假相,緣都是幻的,所以說,不依底下,所以不假借外在的緣,緣托就是借托這個緣來修行)。一切皆離。依氣息。即數息觀。依形色。即(修)不淨觀(也不修數息觀,也不修不淨觀)。(因爲,數息觀、不淨觀)皆小乘行。不依(就是離開,不依)此二。(就是)離身也。乃不墮小(乘之)行(小行就是小乘之行)。依空。即厭有趣空(我們有這個色心的存在,他討厭這個色身,然後,厭有趣空,他不是當體即空的放下,而是以爲另外有一種空性的存在,結果變成了對立的能所,還是凡夫,離不開凡夫。厭有趣空)之凡夫天。依四大。即婆羅門等。求火光明。樂水清淨(就是喜樂這個水的清淨)。愛(就是貪愛這個)風周流(風的周遍流動。喜歡水或者是貪愛這個風)。(然後,藉著這個塵去觀照)觀塵成就(這些都是離不開什麼?不是策動我們的心,要不然就是生動我們的身,問題不能夠完成無生,無生就是心、身都不動,身、心本寂,所有一切都是不動)。勤心役身(以爲有道可修,這就是外道的,以爲有道可修,就拼命地追求、拼命地努力,他不曉得當體即空的無生法)。各各崇事皆外道行(崇事就是遵守、遵生,追求某一種目標和理想)。不依五大(五大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)。(不依五大就是)離境(界)也(離開這個境)。亦不墮凡外行(也不墮落凡夫、或者是外道的修行)。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下(見聞覺知就是六根,六根的分別叫做見聞覺知)。離心也。亦不墮意識窠臼(這個臼就是陳舊的格調,所以,窠臼的意思就是不墮入以前的一種習性,也不墮意識的窠臼,意識是分別心,意識的形態就是分別跟執著,我們離身、離心,而且還不墮入這個意識的分別跟執著的以前,所遺留下來的分別、執著性)。所謂內脫身心(這個脫不是離開,內脫就是說能夠擺脫身心所引起的煩惱,而不是說我離開這個身心,不是這個意識,意思是說我現在見性了,那麼這個見性以後,無論是身體的五陰,他什麼都放得下,無論內心的煩惱,他什麼都放得下,而本身沒有離開這個色身,意思就是說隨緣而不變的真如性已經顯現出來,這個叫做內脫身心)。外遺世界(爲什麼叫做內脫身心、外遺世界?爲的就是一心,恢複到真如,真如)。根塵識叁。所不爲礙也(這個根塵識叁,所不爲礙,功夫就不得了,不爲六根所障礙,你想,六根,那麼六根的話,你看看,如果這個六根,這個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所發出的這個能,它完全沒有作用,有看跟沒有看一樣,完全不分別,那麼就是六根起不了作用,那麼塵呢?就是說外境所有顯現在他前面的,他都可以保持如如不動,你跟他怎麼樣,你都傷害不了他,那麼識呢?也不分別,那麼就沒有障礙了,根、塵、識一個是能攀緣的六根、及所攀緣的境界,中間的分別的心,全部都不能障礙,這介是內脫身心,外遺世界,身心世界當體即空,那麼就對他完全不能作用,他只有擁有一顆真正的清淨心)。
見聞覺知。依境而有。一切諸想。即依見聞覺知。所起分別之識心。隨念皆除者(隨這個念統統除掉)。念即識心(的)想念。有善有惡。有世間出世間。隨之雲者。非但惡念當除。即善念亦複不立(當體即空,哪有善惡對立)。又非但凡情當斷。即聖見亦複不存(聖見就是所謂的菩薩,菩薩他們在修行,認爲說我有在修行,還有一個我字,因爲法執未斷,所以說,菩薩修行有一個能斷,有一個所斷,等到斷了這個業識,佛純一真法界,那麼聖見也不複:也不立)。亦遣除想者。若有一能除想念之心在。即粗垢雖落。細垢猶存(意思就更 細垢就是能所,微細的能所還是不斷,如果,有一個能除想念這個心,我要除掉那個妄想,除掉妄想那個“除”字,還是落入微細的能所分別)。必須所除既無。能除亦遣。泯然寂靜。方與無念真如相應。
故古德教人參禅雲。善惡都莫思量(善惡,善也不思量,惡也不思量,意思就是保持一個很平衡的安祥的內在,放下,善惡全部放下,都莫思量就是全部放下,沒有用這個放下來形容,你也不曉得要用什麼來形容,你怎麼能夠形容這個善惡放下的念頭,都莫思量,又不是死人,對不對?都莫思量就是說放下,這世間本來就是假的,你何必要這樣斤斤計較)。又雲。離心意識參(離開這個意識形態的分別心參)。出凡聖路學(超越這個凡夫和聖人的路)。參禅之要。無越乎此(你要參禅就是不能有對立,一定不能落入能所,簡單講就是用一顆清淨的智慧心,過著快快樂樂的生命,喜悅的生命,然後,對象是非,到我們這裏統統沒有,化爲無念,化爲一顆清淨的一真法界)。
【以一切法。本來無相。念念不生。念念不滅。】
此釋上雙遣義。以一切諸法。體即(無相)真如(體即無相真如,無相就是真如,真如就是無相,爲什麼要加兩個字?就告訴你前面是修行,無相是修行必需的因,真如是果,因果同時存在,無相就是真如,真如就是無相,你想要達到真如,你在有相裏面打轉,你怎麼樣都不可能,所以,師父碰到這些凡夫俗子一直在討論,他耿耿于懷,我就告訴他:放下!你就是放下,沒有什麼再好討論的東西,你不放下在那邊講了叁個月,一年,也不能解決事情,因爲,無明是無體可得,這些都是無明幻化出來的東西,生命已經很苦了,不要再製造痛苦,不要再製造這個壓力,放下就沒有什麼事了,體就是真如)。本來無有所想之境(因爲,所想之境是錯誤的)。及與能想之心(能想之心也不存在)。能所性空。皆無自體。(能所皆)無體則不生。不生則不滅。是以遣無可遣也(同學們!這句是很有學問的,不生則不滅,這個問題是很大的,修行的根本就在這個地方。比如說,你今天,你跟一個同學,他很對不起你,他一直想傷害你,你內心裏面,你就內心裏面想:一切法無生。你現在就空,那麼如果說世間人他不是這樣子,世間人他發生不愉快的事情,他是拼命地要計較,而大家都是同公司,或者你是同學,或者我們有恩怨,然後,他在內心裏面,一直生起不滿,他這不滿裏面,不可能一直支持,支持會受不了、會發瘋。第二天起來,他想要把它滅掉,生,它既然生出來,他就想辦法要把它滅掉,那麼就是變成多余的東西,因爲,所有發生的事情,這個都是虛妄的分別執著心,業感都是無明來的,那麼無明,無體可得,如果他是有智慧的人,現在發生種種的事情,他只隨緣,過這一秒鍾,他馬上放下,有功夫的人,有發生跟沒有發生是一樣,有功夫的人,他很快地就回光返照,現在放下,以免明天的後悔,再繼續彌補,以免對昨天的沖動,或者是造成了錯誤彌補不起來,彌補不起來,有時候我們一下子太嚴重的錯,那沒有辦法,那沒有辦法,彌補不起來,所以,這個不生則不滅是一個很大的一個修行的啓示,簡單講,如果你在任何的時間、究竟你就讓它不生,那你明天就減少後悔。比如說,兩個人快打起來了,快沖突起來了,男女朋友快打起來,沖突起來的時候,兩個人退一步,趕快回光返照,不要讓我們的沖突起來,你看,明天就不必爲今天的沖動産生後悔跟彌補,因爲不生當下就不滅的東西,不需要多此一舉,這個很好用的,所以,這個不生要體會“當下”這兩個字,簡單講,當下不生,將來就不必去滅它,很好用的,是是非非你現在全盤(法師右手在胸前擺動)……,六根的能所全部不作用,不生就是不滅的道理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