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义▪P10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清楚楚)。

  【以众生妄见境界。故心有分齐(分齐就是差别。所以,心就有种种的差别,因为你妄见种种的境界,所以,心就有种种的差别,所以,你念佛、拜佛看到什么,那也不需要执着,知道有佛菩萨的存在就可以了,不需要执着)。以妄起想念。不称法性。故不能决了(以妄起想念,不称法性,所以,不能决了)。】

  此举非。以众生妄见境界之相。则见量不周。心量有限。故有分齐。(底)下(解)释成。以妄起想念。内为六识所锢(锢就是禁止,把它包起来束缚住)。中为六根所局(局就是局限,限制在六根里面,内变成六种分别心,监禁或者是阻塞,中间被这六根所拘限,)。外为六尘所障。不得称真如法性。一一了知。如前云。若心起见。则有不见之相(你只要心起一咱我执,那么就有你没有办法顾虑到圆满的地方,若心起见就是当你起一个我见,那么你所有的知见,就会落入一种回执的现象,就有不见,就没有办法达到圆融普遍的见)。

  【诸佛如来。离于见相。无所不遍(离于见就是离开我相,我执、我见就无所不遍)。心真实故。即是诸法之性。自体显照。一切妄法(我们的自体显照一切的妄法)。】

  此显是。以诸佛离于业识(业识是最微细的无明)。则无见相。一心平等。能所双亡。无所不遍者。无妄见故。无所不见也。心真实者。佛心离妄。故曰真实。此指生灭门中本觉。即是诸法之实性。一切妄法。即上虚空(跟)世界。众生心念(那么这个,其实虚空世界众生的心念,)。并是本觉自体之相。佛心既离于妄。不难显照(所以说悟了,你现在就是佛,就是这个道理。你大彻大悟,你现在就是佛,一切因缘的碰撞,一切因缘的运作,一切因缘的来、去相,统统放下,用一颗智慧心、无相心、不生不灭心,他就是如如佛,他就是佛)。如前云。心性离见。即是遍照。法界义故。

  【有大智用。(有)无量方便。随诸众生。所应得解。皆能开示。种种法义。是故得名。一切种智。】()

  大智用。即始觉返染还净。复本心源。成究竟智用也。具有无量方便。随顺众生。心念差别。应以何法而得悟入。善能开示。种种法义。是故得名。一切种智。种智者。一切智之种也(简单讲哪一种情形可以代表一切智之种,空性的思想,毕竟空就是一切智之种,般若就是一切智之种,般若就是无形无相的空理,你悟到这个)。善知众生。微细心念。起灭头数(生、住、异、灭,这个头数很多)。乃至种种欲。种种忆想分别。无不了知。一问一切种智竟。

  子二 问自然业用

  【又问曰。若诸佛有自然业。能现一切处。利益众生者。一切众生。若见其身。若睹神变。若闻其说。无不得利。云何世间。多不能见。】

  问诸佛既有自然不思议业。大用普周。利益众生。中四句。略举利益之事。末句。发难(发难就是问难)云何不见(为什么不见?你既然说诸佛菩萨尽虚空界、遍法界,处处知利益众生,可是我们什么都看不到)。

  【答曰。诸佛如来。法身平等。遍一切处。无有作意故(他没有作意。你像广播电台一直发射,不管你听不听,诸佛如来就像广播电台,不管你听不听,他就是一直放射这个电波,他一直放射这个电波,当我们想跟他感应的时候,我们打开我们的收音机,就感应了,你想开吗?比如说,电视剧也是一样,台视、中视、华视,频道一直放射,不管你开不开电视,诸佛成道就是他有无量的作用,但是,如果你想要见佛,要开,开要能够画面清楚,还不能有一点点的机械有问题,机械有问题,心不清净,你心不清净,你看到的画面还不是很清楚,看到是小相,如果,你想要见佛!很简单!你只要把那个电视影像弄清楚或者是买新的,一开,影像就清清楚楚,他也没有来到台北,他也没有来到台北高雄,你也没有去台北,你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台北在演什么,诸佛如来本来不去,不生不灭的东西,你只要心清净,他就来到你的心中,对不对?就像你电视机想要开,他像就跑出来,他根本就没有离开你,所以,无有作意嘛!现在的人用这个来比喻,很容易了解,古时候就没有电视,没有这个television,TV这种东西,没有,没有这种东西的话,你怎样子来说明这比较困难,因此,以前的人讲神通,可能就比较困难,我们现在讲神通,很厉害,是不是?我们现在神通也是有,你想要知道神通吗?你跑到山上去,带一个大哥大,打那个大哥大给我,唉!你看,天耳通,这就是天耳通,大哥大跑到山上去一打,你看,就知道了吧!神通就显现了,无处不在,所以,大哥大随身携带,是不是?现在,你这个神通具足,那就带一个大哥大,你什么事情我都知道,现在人用神通,用这个现在人来解释,都可以懂的,无有作意故)。而说自然。但依众生心现。众生心者。犹如于镜。镜若有垢。色像不现。如是众生。心若有垢。法身不现故(垢跟净是跟佛的境没有办法相应的)。】

  此中有法喻合。佛身充满于法界。普现一切众生前。故云平等。不假功用。自然饶益。但依众生心现者。心体本觉。即真如法身。众生迷时。法身埋于五道。若返迷还悟。始觉起厌求心。即于自心。显现佛身。报化之相。

  喻可知。合中心合镜喻(合里面的心跟这个镜子来比喻)。垢指妄染。法身合色像。心有垢。而佛不现。非佛咎也。《华严经》云。譬如日光。普照大地。有目共睹(有眼睛大家都看得到太阳光)。独生盲者不见(独生就是只有,这是古时候的文言文,古时候的文章,独生就是现在讲的只有,只有眼睛瞎扯的人没有看到太阳)。亦复如是。意贵在机也(用意是贵在这个应机)。

  前文分别发趣道相。乃约入正定聚者。依法修行。不断佛种。已明大乘之义。下文复说修行信心分者。特为未入正定聚众生。开示信心。令发正行。乃明起信之义。三解释分竟。

  丙四 修行信心分 四

  丁一 结前起后 二 就人标意 三 约法广辨 四 防退方便

  丁一 结前起后

  【已说解释分。次说修行信心分。结前起后可知(很容易了解叫做可知)。】

  丁二 就人标意

  【是中依未入正定众生。故说修行信心。】

  此依劣机(的众生)。发心不定。修信未满。恐堕二乘(恐怕落入这个二乘道)。故特说四信五行(信心还有佛、法、僧,五行等等)。令其修行。使信成满。入正定聚也。

  

  丁三 约法广辨 二 戊一 先兴二问 二 信行逐答

  戊一 先兴二问

  【何等信心。云何修行。】

  此征问信行。以前既说三心四行(三心四行前面讲过了,从直心发一种行,深心发两种行,大悲心发一种行)。具明进趣修证。今又说何等信心。云何修行耶。但问意不达机有胜劣(问意不达:不了解,这个问意就是他不了解这个根机,问意不达,达就是了解,它这个问意就是他并不了解,你为什么这样问?因为你不了解,不了解这个根机,有的是胜根,有的是劣根)。前者机胜。闻说三心四行。遂正信真如。无别歧路(歧路就是大路叉,叉出的小路,大路叉出的小路叫做歧路。正信真如,没有其他的路)。即便进修。此机劣障重。必假多种方便。以调摄之。故复说四信五行。使信成满也。一先兴二问竟。()()

  戊二 信行逐答 二 己一 四种信心 二 五门修行

  己一 四种信心

  【略说信心有四种。云何为四。一者。信根本。所谓乐念真如法故(欢喜地念这个无相,乐念无相的真如法。所以,你碰到什么事情,也不必去思索,也不需要去执着外境,所以,不必去观照,也不必去舍掉,也不必刻意地去怎么做,慢慢、慢慢、你就随顺无相的真如,无相的真如没有能所,连观照的心都没有)。】

  初二句标征。一信根本者。信真如为诸法之根。万行之本。既信已。则必乐念观察。此云乐念。较前直心正念。即胜劣之分也。

  【二者。信佛有无量(的)功德。常念亲近。供养恭敬。发起善根。愿求一切智故。三者。信法有大利益。常念修行。诸波罗密故。四者。信僧能正修行。自利利他。常乐亲近。诸菩萨众。求学如实行故。】

  佛圆满万德。为一切智人。故常念亲近等。愿求者。即求成佛道也。大乘之法。乃度生死海之舟航。得到涅槃彼岸。故常念修行也。僧曰能(匡)正(我们的)修行(僧能匡正我们的修行,能够修正我们的修行,不但,自己能够正修行,也能够让众生正修行)。乃称真如正理而修。上求下化。即地上大菩萨僧(那就不容易了)。故常乐亲近。求学如实行也。上信真如。乃内因胜(信真如就是你的内在殊胜,用无相修行,用信真如无相地修行,你就能够入佛道,那么你这个内部力量就强,就是要成佛的机会就大)。此信三宝。即外缘胜(你知道善知识的重要,你的内在里面用无相真如去观照修行,外面用三宝佛、法、僧加被,那不得了了,就是外缘胜,所以,在座诸位!我们修行能够在有相里面打转吗?不可以,放下!那么就是随顺真如,那么再来就借重三宝的威德力)。内外交熏。因缘具足。信心速得成就。一四种信心竟。

  己二 五门修行 二 庚一 标列 二 别解

  庚一 标列

  【修行有五门。能成此信。云何为五。一者施门(布施门)。二者戒门(就是持戒)。三者忍门(就是忍辱)。四者进门(就是精进)。五者止观门(止观就是禅定跟般若,止就是禅定,观就是般若,简单讲,五门就是六度,一样的道理)。】

  能成者。以有信无行。信力不充。遇缘便退。故须修五行。方能使信成满。五行即六波罗密行。禅慧双修。合为止观门(变成止观)。故唯五也(五个就是六度)。一标列竟。

  庚二 别解 即为五

  辛一 施门 二 戒门 三 忍门 四 进门 五 止观门

  辛一 施门

  【云何修行施门。若见一切来求索者。所有财物。随力施与。以自舍悭贪。令彼欢喜。若见厄难恐怖危逼(厄就是困穷灾难)。随己堪任。施与无畏。若有众生。来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