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10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清楚楚)。

  【以衆生妄見境界。故心有分齊(分齊就是差別。所以,心就有種種的差別,因爲你妄見種種的境界,所以,心就有種種的差別,所以,你念佛、拜佛看到什麼,那也不需要執著,知道有佛菩薩的存在就可以了,不需要執著)。以妄起想念。不稱法性。故不能決了(以妄起想念,不稱法性,所以,不能決了)。】

  此舉非。以衆生妄見境界之相。則見量不周。心量有限。故有分齊。(底)下(解)釋成。以妄起想念。內爲六識所锢(锢就是禁止,把它包起來束縛住)。中爲六根所局(局就是局限,限製在六根裏面,內變成六種分別心,監禁或者是阻塞,中間被這六根所拘限,)。外爲六塵所障。不得稱真如法性。一一了知。如前雲。若心起見。則有不見之相(你只要心起一咱我執,那麼就有你沒有辦法顧慮到圓滿的地方,若心起見就是當你起一個我見,那麼你所有的知見,就會落入一種回執的現象,就有不見,就沒有辦法達到圓融普遍的見)。

  【諸佛如來。離于見相。無所不遍(離于見就是離開我相,我執、我見就無所不遍)。心真實故。即是諸法之性。自體顯照。一切妄法(我們的自體顯照一切的妄法)。】

  此顯是。以諸佛離于業識(業識是最微細的無明)。則無見相。一心平等。能所雙亡。無所不遍者。無妄見故。無所不見也。心真實者。佛心離妄。故曰真實。此指生滅門中本覺。即是諸法之實性。一切妄法。即上虛空(跟)世界。衆生心念(那麼這個,其實虛空世界衆生的心念,)。並是本覺自體之相。佛心既離于妄。不難顯照(所以說悟了,你現在就是佛,就是這個道理。你大徹大悟,你現在就是佛,一切因緣的碰撞,一切因緣的運作,一切因緣的來、去相,統統放下,用一顆智慧心、無相心、不生不滅心,他就是如如佛,他就是佛)。如前雲。心性離見。即是遍照。法界義故。

  【有大智用。(有)無量方便。隨諸衆生。所應得解。皆能開示。種種法義。是故得名。一切種智。】()

  大智用。即始覺返染還淨。複本心源。成究竟智用也。具有無量方便。隨順衆生。心念差別。應以何法而得悟入。善能開示。種種法義。是故得名。一切種智。種智者。一切智之種也(簡單講哪一種情形可以代表一切智之種,空性的思想,畢竟空就是一切智之種,般若就是一切智之種,般若就是無形無相的空理,你悟到這個)。善知衆生。微細心念。起滅頭數(生、住、異、滅,這個頭數很多)。乃至種種欲。種種憶想分別。無不了知。一問一切種智竟。

  子二 問自然業用

  【又問曰。若諸佛有自然業。能現一切處。利益衆生者。一切衆生。若見其身。若睹神變。若聞其說。無不得利。雲何世間。多不能見。】

  問諸佛既有自然不思議業。大用普周。利益衆生。中四句。略舉利益之事。末句。發難(發難就是問難)雲何不見(爲什麼不見?你既然說諸佛菩薩盡虛空界、遍法界,處處知利益衆生,可是我們什麼都看不到)。

  【答曰。諸佛如來。法身平等。遍一切處。無有作意故(他沒有作意。你像廣播電臺一直發射,不管你聽不聽,諸佛如來就像廣播電臺,不管你聽不聽,他就是一直放射這個電波,他一直放射這個電波,當我們想跟他感應的時候,我們打開我們的收音機,就感應了,你想開嗎?比如說,電視劇也是一樣,臺視、中視、華視,頻道一直放射,不管你開不開電視,諸佛成道就是他有無量的作用,但是,如果你想要見佛,要開,開要能夠畫面清楚,還不能有一點點的機械有問題,機械有問題,心不清淨,你心不清淨,你看到的畫面還不是很清楚,看到是小相,如果,你想要見佛!很簡單!你只要把那個電視影像弄清楚或者是買新的,一開,影像就清清楚楚,他也沒有來到臺北,他也沒有來到臺北高雄,你也沒有去臺北,你就可以很清楚地看臺北在演什麼,諸佛如來本來不去,不生不滅的東西,你只要心清淨,他就來到你的心中,對不對?就像你電視機想要開,他像就跑出來,他根本就沒有離開你,所以,無有作意嘛!現在的人用這個來比喻,很容易了解,古時候就沒有電視,沒有這個television,TV這種東西,沒有,沒有這種東西的話,你怎樣子來說明這比較困難,因此,以前的人講神通,可能就比較困難,我們現在講神通,很厲害,是不是?我們現在神通也是有,你想要知道神通嗎?你跑到山上去,帶一個大哥大,打那個大哥大給我,唉!你看,天耳通,這就是天耳通,大哥大跑到山上去一打,你看,就知道了吧!神通就顯現了,無處不在,所以,大哥大隨身攜帶,是不是?現在,你這個神通具足,那就帶一個大哥大,你什麼事情我都知道,現在人用神通,用這個現在人來解釋,都可以懂的,無有作意故)。而說自然。但依衆生心現。衆生心者。猶如于鏡。鏡若有垢。色像不現。如是衆生。心若有垢。法身不現故(垢跟淨是跟佛的境沒有辦法相應的)。】

  此中有法喻合。佛身充滿于法界。普現一切衆生前。故雲平等。不假功用。自然饒益。但依衆生心現者。心體本覺。即真如法身。衆生迷時。法身埋于五道。若返迷還悟。始覺起厭求心。即于自心。顯現佛身。報化之相。

  喻可知。合中心合鏡喻(合裏面的心跟這個鏡子來比喻)。垢指妄染。法身合色像。心有垢。而佛不現。非佛咎也。《華嚴經》雲。譬如日光。普照大地。有目共睹(有眼睛大家都看得到太陽光)。獨生盲者不見(獨生就是只有,這是古時候的文言文,古時候的文章,獨生就是現在講的只有,只有眼睛瞎扯的人沒有看到太陽)。亦複如是。意貴在機也(用意是貴在這個應機)。

  前文分別發趣道相。乃約入正定聚者。依法修行。不斷佛種。已明大乘之義。下文複說修行信心分者。特爲未入正定聚衆生。開示信心。令發正行。乃明起信之義。叁解釋分竟。

  丙四 修行信心分 四

  丁一 結前起後 二 就人標意 叁 約法廣辨 四 防退方便

  丁一 結前起後

  【已說解釋分。次說修行信心分。結前起後可知(很容易了解叫做可知)。】

  丁二 就人標意

  【是中依未入正定衆生。故說修行信心。】

  此依劣機(的衆生)。發心不定。修信未滿。恐墮二乘(恐怕落入這個二乘道)。故特說四信五行(信心還有佛、法、僧,五行等等)。令其修行。使信成滿。入正定聚也。

  

  丁叁 約法廣辨 二 戊一 先興二問 二 信行逐答

  戊一 先興二問

  【何等信心。雲何修行。】

  此征問信行。以前既說叁心四行(叁心四行前面講過了,從直心發一種行,深心發兩種行,大悲心發一種行)。具明進趣修證。今又說何等信心。雲何修行耶。但問意不達機有勝劣(問意不達:不了解,這個問意就是他不了解這個根機,問意不達,達就是了解,它這個問意就是他並不了解,你爲什麼這樣問?因爲你不了解,不了解這個根機,有的是勝根,有的是劣根)。前者機勝。聞說叁心四行。遂正信真如。無別歧路(歧路就是大路叉,叉出的小路,大路叉出的小路叫做歧路。正信真如,沒有其他的路)。即便進修。此機劣障重。必假多種方便。以調攝之。故複說四信五行。使信成滿也。一先興二問竟。()()

  戊二 信行逐答 二 己一 四種信心 二 五門修行

  己一 四種信心

  【略說信心有四種。雲何爲四。一者。信根本。所謂樂念真如法故(歡喜地念這個無相,樂念無相的真如法。所以,你碰到什麼事情,也不必去思索,也不需要去執著外境,所以,不必去觀照,也不必去舍掉,也不必刻意地去怎麼做,慢慢、慢慢、你就隨順無相的真如,無相的真如沒有能所,連觀照的心都沒有)。】

  初二句標征。一信根本者。信真如爲諸法之根。萬行之本。既信已。則必樂念觀察。此雲樂念。較前直心正念。即勝劣之分也。

  【二者。信佛有無量(的)功德。常念親近。供養恭敬。發起善根。願求一切智故。叁者。信法有大利益。常念修行。諸波羅密故。四者。信僧能正修行。自利利他。常樂親近。諸菩薩衆。求學如實行故。】

  佛圓滿萬德。爲一切智人。故常念親近等。願求者。即求成佛道也。大乘之法。乃度生死海之舟航。得到涅槃彼岸。故常念修行也。僧曰能(匡)正(我們的)修行(僧能匡正我們的修行,能夠修正我們的修行,不但,自己能夠正修行,也能夠讓衆生正修行)。乃稱真如正理而修。上求下化。即地上大菩薩僧(那就不容易了)。故常樂親近。求學如實行也。上信真如。乃內因勝(信真如就是你的內在殊勝,用無相修行,用信真如無相地修行,你就能夠入佛道,那麼你這個內部力量就強,就是要成佛的機會就大)。此信叁寶。即外緣勝(你知道善知識的重要,你的內在裏面用無相真如去觀照修行,外面用叁寶佛、法、僧加被,那不得了了,就是外緣勝,所以,在座諸位!我們修行能夠在有相裏面打轉嗎?不可以,放下!那麼就是隨順真如,那麼再來就借重叁寶的威德力)。內外交熏。因緣具足。信心速得成就。一四種信心竟。

  己二 五門修行 二 庚一 標列 二 別解

  庚一 標列

  【修行有五門。能成此信。雲何爲五。一者施門(布施門)。二者戒門(就是持戒)。叁者忍門(就是忍辱)。四者進門(就是精進)。五者止觀門(止觀就是禅定跟般若,止就是禅定,觀就是般若,簡單講,五門就是六度,一樣的道理)。】

  能成者。以有信無行。信力不充。遇緣便退。故須修五行。方能使信成滿。五行即六波羅密行。禅慧雙修。合爲止觀門(變成止觀)。故唯五也(五個就是六度)。一標列竟。

  庚二 別解 即爲五

  辛一 施門 二 戒門 叁 忍門 四 進門 五 止觀門

  辛一 施門

  【雲何修行施門。若見一切來求索者。所有財物。隨力施與。以自舍悭貪。令彼歡喜。若見厄難恐怖危逼(厄就是困窮災難)。隨己堪任。施與無畏。若有衆生。來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