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在几亿年以前,还没有人类登陆这个陆地的时候,那我问你,这个地球谁来给它订时间,一天二十四小时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我问你,为什么订二十四个小时,我订四十八个可不可以,可以,怎么不可以,对不对?我以后每半个钟头就订一个钟头,你要看我家的钟,唉!你家的钟怎么四十八?对不对?你两点,我就是四点,你十二点,我就是二十四点,到晚上,现在是四十八点,可不可以?可以,怎么不可以,对不对?众生就是你一定要定位,这是意识的观念,这个时间从什么订的,滴几滴水,滴几滴水叫做一秒,咚、咚、咚……,他用滴水,滴水,滴几滴水,啪、啪!两滴水当作一秒钟,用这样来测定,两滴水当作一秒钟,以前是用滴水的,或者是用沙,这个沙,翻过来……,沙一点点,一点点沙漏,这个沙漏尽了就是多少时间,或者是看阳光射影圭臬,或者是看阳光射影圭臬,就是阳光射影、投影来测度这个时间,都是定位出来的,所有的时间、光线都是定位出来的,所以,本无时间可得,三大阿僧祇劫也是意识的幻想,根本就没有,所以,佛菩萨都归零,什么都归零,什么都千变万化,零就是一切变化地开始,所以,零就是真如,一切的变化,所有的数字都不能离开零,所有的数字离开零的话,变化就没有什么意义了,小数点也要在点以下,是不是?还是要点)。】
此明权行。或示超诸地位。不历阶级。速成正觉。如华严善财。一生事办(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你打开《华严经》里面,谈到参,参,参妓女,参,参卖肉的,还专门杀人的,去参那个官方杀人的,怎么杀人,你看《华严经》里面,怎么杀人的,是不是?再怎么的用功的统统有,五十三参什么统统有,所以,一生事办)。法华龙女。八岁成佛。以为怯弱众生。怖畏佛道长远者。激发其希望之心。或说久远得道。如释迦三(大阿僧)祇(劫)行满(就是三大阿僧祇劫行满)。以为懈慢众生。中途忽生退缩者。策发其精进之念。能示下总结。如是者。以此例推。随根调伏。有种种不可思议之权行。
【而实菩萨种性根等。发心则等。所证亦等(这些菩萨的种性、根性等等,发心所证的也是一样)。无有超过之法。以一切菩萨。皆经三阿僧祇劫故(在事相里面讲三大阿僧祇劫,但是在会合起来,只是一念而已)。】
此据实行。前虽权示诸行差别。而实菩萨。同是大乘种性。根机平等。由根等故。发心修行亦(是平)等。由行等故。所证真如亦等。由法性平等故。本无超过之法。以皆经三无数劫。延促同时。一际平等也。
【但随众生世界不同(众生是根)。所见所闻。根欲性异(根就是众生的根,欲就是所需要的,众生的根机不一样,他所需要的也不一样,叫做性异)。故示所行。亦有差别(所以,示现所需要的,也有种种的差别,所以说,两大的修行人,再了不起的修行人,也有赞叹他的,也有护持他,也一定有远离他,包括释迦牟尼佛都是一样的,释迦牟尼佛在讲《法华经》,五百个比丘退席,马上退席,听不懂,我慢。释迦牟尼佛一直不讲,一直不讲、一直不讲、一直不讲,他一次不讲,两次不讲,三次不讲,你研究《法华经》就知道,四次,他也不讲,一直请法,请不讲,释迦牟尼佛都沉默,都不讲,那些增上慢的那些比丘,看了就不太高兴了,再讲,也听不懂,也听不懂,唉!退席,退席,那些阿罗汉、大菩萨要阻止他们,佛说:让他们去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这五百个,以前都修婆罗门,婆罗门就是骄傲,因为,前世都是婆罗门教的,骄傲。释迦牟尼佛:世尊说法不听,不能入道。所以,要远离这个世尊,不听《法华经》。世尊说:不要阻止他,让他们离开。你看,释迦牟尼佛这种大彻大悟,大觉悟的圣人,他的徒弟都会离开他。笑死人了,怎么不会离开我们,怎么可能呢?对不对?就以台湾省的法师来讲,再伟大的法师,还是有人会离开,还是有人赞叹,有人正面,一定有反面的,一定的。世间是互为消长,所以,人家说:师父!您好大!我说:你讲话不要讲那一个字的,要讲很伟大!知道吗?少一个伟字就很不好听。哇!师父!您好大!怎么会少那个字,要好伟大嘛!中国字好简,好简也不应该简到这么简单,对不对?要加一个字嘛!伟大,还是有人会离开,对不对?哇!那个法师很笨,他还是有徒弟,所以,这个是很正常的,因此,我们看透了世间,看透世间的冷透冰,就是这么一回事情,这是事实,所以,一个大修行人,他就无障、无碍、无牵、无挂,不管你来、去相都是幻相,我们只能呼吁现在要集合,建立一个僧团,比丘僧团不容易的,我们要好好地用功,人家看到我们这个僧团赞叹的发心,除了师父度众生,我们这些徒弟也帮师父度众生,看到大家的威仪、精进,有人就敬佩,师父是主导,我们是副导,就好好地护持,因缘生、因缘灭由此可见,所以,大家不需要难过,更何况世间的恩恩爱爱、男男女女,怎么会不分开呢?怎么会不结合呢?一定的道理,取舍是众生相,)。】
此约应机。菩萨实行不殊。但因众生。根机乐欲之性有异(差别)。故各随见闻。示有无量差别之行。一明发心体竟。
辛二 明发心相
【又是菩萨。发心相者。有三种心。微细之相。云何为三。一者真心(真心就是真如)。无分别故。二者方便心(方便心就是加被众生,就是不思议业相,真心无分别故就是智净相,方便心就是不思议业相)。自然偏行利益众生故。三者业识心(就是未成佛以前,那么这些大菩萨们都是用业识心)。微细起灭故。】
菩萨虽证法身。以有三种微细心相。故不同佛耳。一真心(佛当然是用真心)。即根本智(根本智就是悟到毕竟空,我、法二执断,悟到毕竟空)。无有分别故。二方便心(从根本智起方便的后得智叫做方便心)。即后得智(后得智就是由根本心从空出假)。任运随机。偏益众生故(他要利益众生,你不利益众生做什么,我们这里四十几个比丘,男众的话我栽培你,师父栽培你,栽培你,你不利益众生,我栽培你做什么,变成哑羊僧,是不是?当然就是要利益众生嘛!所以说,沙弥虽小不可轻,将来是可以普度无量无边的众生,有三种人不可轻,三种情形不可轻,王子虽小不可轻,沙弥虽小不可轻,王子虽小,将来会当国王会杀掉人,王子虽小不可轻,是不是?沙弥虽小不可轻,沙弥虽小,但是他将来会做法王,这个龙虽小不可轻,龙,小龙虽小也不可轻,龙是兴云吐雨,兴云:是下雨的,制造我们这个水的,也不可以轻视)。三业识心。即阿梨耶。理实亦有转现(转现就是转相跟现相,业识心当然是有转相跟现相,业识是不分没有能所,它是微细的无明,转相跟现相就变成有能所,转动了嘛!)。今但略举根本(根本就是所谓的业识心,业识心就是转相、现相两相的根本,所以叫做略举根本,就是只要列举转相跟现相的根本,就是所谓的业识心就可以了)。此非发心之德(因为是业识心嘛!你要发,要发真如,非发心之德)。举显二智起时(二智就是根本智跟后得智,举显二智起的时候)。有微细生灭(如果是大菩萨,那么还没有达到究竟像佛一样)。不同佛地净德也(只有佛地是纯净德)。二明发心相竟。
辛三 明成满德 二 癸一 正显胜德 二 问答除疑
癸一 正显胜德
【又是菩萨。功德成满。于色究竟处(就是色界的最上面天,上面那一天:色究竟天,简单讲就是四禅天的最上面一层,色究竟天,是不是?)。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(在那边成佛)。谓以一念相应慧。无明顿尽。名一切种智。自然而有不思议业。能现十方。利益众生(有的是在人间成佛,有的是在色,四禅天的色究竟天成佛,那是专对那些菩萨讲的,境界够的,那个是报身了,色身很大,在人间是应化身)。】
此明究竟果德。以因圆果满。于色究竟天。示成正觉。色究竟处。乃色界顶天。佛佛成道。皆于此天(他们是示现这个报身)。坐莲华宫。现最高大身。成等正觉。(那个时候)乃报身佛也。
谓以下别明德满。一念相应慧者。一念始觉智。觉至心源。始(觉跟)本(觉)合一。故云相应。本末无明顿尽。显照诸法。名一切种智。此自利行满。亦即前智净相也。()
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者。称体起用。不假作意。能现三轮不思议化(就是身轮、口轮跟意轮,不思议度化众生)。普遍十方。利益众生。此利他用胜。亦即前不思议业相也(前面不思议业相用)。一正显胜德竟。
癸二 问答除疑 二 子一 问一切种智 二 问自然业用
子一 问一切种智
【问曰(现在要问答,问答)。虚空无边故。世间(也是)无边。世界无边故。众生(也是)无边。众生无边故。心行差别。亦复无边。如是境界。不可分齐(没有办法来说到底有多少,无法分齐,太多了)。难知难解。若无明断。无有心想(你断了无明,什么都没有了)。云何能了。名一切种智(这个是对如来不思议的境界,意识心断,他以为就什么都没有,他不晓得真如是不能断的,断是妄想断,不是真如断,智慧不能断的)。】
问。虚空世界无边。众生心行。种种差别。此情无情境。即有心想(就是有这个心想)。尚难知其分齐(还不晓得他的差别是什么)。若无明断灭。六种染心(三种是执相应染,三种是不相应染)俱尽。无有心想。云何能了无边之境(这些心想统统断了,怎么能够了无边之境)。名为一切种智耶。此问乃欲以有思惟心。测度如来不思议境界者也。
【答曰。一切境界。本来一心。离于想念(离于想念,本来就是一个心)。】
明离念境界。唯证相应。非识心思量。所能分别。境虽无边。不出一心。本来离一切虚妄想念故。若证(究竟)心源(究竟处就是心源,若证到究竟的心源)。自然相应(若证到究竟心源,证到究竟处心源,自然就相应就是与佛相应,与佛心相应)。如明镜当台。万象斯鉴(鉴就是反照,照得清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