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在幾億年以前,還沒有人類登陸這個陸地的時候,那我問你,這個地球誰來給它訂時間,一天二十四小時,一年叁百六十五天,我問你,爲什麼訂二十四個小時,我訂四十八個可不可以,可以,怎麼不可以,對不對?我以後每半個鍾頭就訂一個鍾頭,你要看我家的鍾,唉!你家的鍾怎麼四十八?對不對?你兩點,我就是四點,你十二點,我就是二十四點,到晚上,現在是四十八點,可不可以?可以,怎麼不可以,對不對?衆生就是你一定要定位,這是意識的觀念,這個時間從什麼訂的,滴幾滴水,滴幾滴水叫做一秒,咚、咚、咚……,他用滴水,滴水,滴幾滴水,啪、啪!兩滴水當作一秒鍾,用這樣來測定,兩滴水當作一秒鍾,以前是用滴水的,或者是用沙,這個沙,翻過來……,沙一點點,一點點沙漏,這個沙漏盡了就是多少時間,或者是看陽光射影圭臬,或者是看陽光射影圭臬,就是陽光射影、投影來測度這個時間,都是定位出來的,所有的時間、光線都是定位出來的,所以,本無時間可得,叁大阿僧祇劫也是意識的幻想,根本就沒有,所以,佛菩薩都歸零,什麼都歸零,什麼都千變萬化,零就是一切變化地開始,所以,零就是真如,一切的變化,所有的數字都不能離開零,所有的數字離開零的話,變化就沒有什麼意義了,小數點也要在點以下,是不是?還是要點)。】
此明權行。或示超諸地位。不曆階級。速成正覺。如華嚴善財。一生事辦(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你打開《華嚴經》裏面,談到參,參,參妓女,參,參賣肉的,還專門殺人的,去參那個官方殺人的,怎麼殺人,你看《華嚴經》裏面,怎麼殺人的,是不是?再怎麼的用功的統統有,五十叁參什麼統統有,所以,一生事辦)。法華龍女。八歲成佛。以爲怯弱衆生。怖畏佛道長遠者。激發其希望之心。或說久遠得道。如釋迦叁(大阿僧)祇(劫)行滿(就是叁大阿僧祇劫行滿)。以爲懈慢衆生。中途忽生退縮者。策發其精進之念。能示下總結。如是者。以此例推。隨根調伏。有種種不可思議之權行。
【而實菩薩種性根等。發心則等。所證亦等(這些菩薩的種性、根性等等,發心所證的也是一樣)。無有超過之法。以一切菩薩。皆經叁阿僧祇劫故(在事相裏面講叁大阿僧祇劫,但是在會合起來,只是一念而已)。】
此據實行。前雖權示諸行差別。而實菩薩。同是大乘種性。根機平等。由根等故。發心修行亦(是平)等。由行等故。所證真如亦等。由法性平等故。本無超過之法。以皆經叁無數劫。延促同時。一際平等也。
【但隨衆生世界不同(衆生是根)。所見所聞。根欲性異(根就是衆生的根,欲就是所需要的,衆生的根機不一樣,他所需要的也不一樣,叫做性異)。故示所行。亦有差別(所以,示現所需要的,也有種種的差別,所以說,兩大的修行人,再了不起的修行人,也有贊歎他的,也有護持他,也一定有遠離他,包括釋迦牟尼佛都是一樣的,釋迦牟尼佛在講《法華經》,五百個比丘退席,馬上退席,聽不懂,我慢。釋迦牟尼佛一直不講,一直不講、一直不講、一直不講,他一次不講,兩次不講,叁次不講,你研究《法華經》就知道,四次,他也不講,一直請法,請不講,釋迦牟尼佛都沈默,都不講,那些增上慢的那些比丘,看了就不太高興了,再講,也聽不懂,也聽不懂,唉!退席,退席,那些阿羅漢、大菩薩要阻止他們,佛說:讓他們去。爲什麼?因爲他們這五百個,以前都修婆羅門,婆羅門就是驕傲,因爲,前世都是婆羅門教的,驕傲。釋迦牟尼佛:世尊說法不聽,不能入道。所以,要遠離這個世尊,不聽《法華經》。世尊說:不要阻止他,讓他們離開。你看,釋迦牟尼佛這種大徹大悟,大覺悟的聖人,他的徒弟都會離開他。笑死人了,怎麼不會離開我們,怎麼可能呢?對不對?就以臺灣省的法師來講,再偉大的法師,還是有人會離開,還是有人贊歎,有人正面,一定有反面的,一定的。世間是互爲消長,所以,人家說:師父!您好大!我說:你講話不要講那一個字的,要講很偉大!知道嗎?少一個偉字就很不好聽。哇!師父!您好大!怎麼會少那個字,要好偉大嘛!中國字好簡,好簡也不應該簡到這麼簡單,對不對?要加一個字嘛!偉大,還是有人會離開,對不對?哇!那個法師很笨,他還是有徒弟,所以,這個是很正常的,因此,我們看透了世間,看透世間的冷透冰,就是這麼一回事情,這是事實,所以,一個大修行人,他就無障、無礙、無牽、無挂,不管你來、去相都是幻相,我們只能呼籲現在要集合,建立一個僧團,比丘僧團不容易的,我們要好好地用功,人家看到我們這個僧團贊歎的發心,除了師父度衆生,我們這些徒弟也幫師父度衆生,看到大家的威儀、精進,有人就敬佩,師父是主導,我們是副導,就好好地護持,因緣生、因緣滅由此可見,所以,大家不需要難過,更何況世間的恩恩愛愛、男男女女,怎麼會不分開呢?怎麼會不結合呢?一定的道理,取舍是衆生相,)。】
此約應機。菩薩實行不殊。但因衆生。根機樂欲之性有異(差別)。故各隨見聞。示有無量差別之行。一明發心體竟。
辛二 明發心相
【又是菩薩。發心相者。有叁種心。微細之相。雲何爲叁。一者真心(真心就是真如)。無分別故。二者方便心(方便心就是加被衆生,就是不思議業相,真心無分別故就是智淨相,方便心就是不思議業相)。自然偏行利益衆生故。叁者業識心(就是未成佛以前,那麼這些大菩薩們都是用業識心)。微細起滅故。】
菩薩雖證法身。以有叁種微細心相。故不同佛耳。一真心(佛當然是用真心)。即根本智(根本智就是悟到畢竟空,我、法二執斷,悟到畢竟空)。無有分別故。二方便心(從根本智起方便的後得智叫做方便心)。即後得智(後得智就是由根本心從空出假)。任運隨機。偏益衆生故(他要利益衆生,你不利益衆生做什麼,我們這裏四十幾個比丘,男衆的話我栽培你,師父栽培你,栽培你,你不利益衆生,我栽培你做什麼,變成啞羊僧,是不是?當然就是要利益衆生嘛!所以說,沙彌雖小不可輕,將來是可以普度無量無邊的衆生,有叁種人不可輕,叁種情形不可輕,王子雖小不可輕,沙彌雖小不可輕,王子雖小,將來會當國王會殺掉人,王子雖小不可輕,是不是?沙彌雖小不可輕,沙彌雖小,但是他將來會做法王,這個龍雖小不可輕,龍,小龍雖小也不可輕,龍是興雲吐雨,興雲:是下雨的,製造我們這個水的,也不可以輕視)。叁業識心。即阿梨耶。理實亦有轉現(轉現就是轉相跟現相,業識心當然是有轉相跟現相,業識是不分沒有能所,它是微細的無明,轉相跟現相就變成有能所,轉動了嘛!)。今但略舉根本(根本就是所謂的業識心,業識心就是轉相、現相兩相的根本,所以叫做略舉根本,就是只要列舉轉相跟現相的根本,就是所謂的業識心就可以了)。此非發心之德(因爲是業識心嘛!你要發,要發真如,非發心之德)。舉顯二智起時(二智就是根本智跟後得智,舉顯二智起的時候)。有微細生滅(如果是大菩薩,那麼還沒有達到究竟像佛一樣)。不同佛地淨德也(只有佛地是純淨德)。二明發心相竟。
辛叁 明成滿德 二 癸一 正顯勝德 二 問答除疑
癸一 正顯勝德
【又是菩薩。功德成滿。于色究竟處(就是色界的最上面天,上面那一天:色究竟天,簡單講就是四禅天的最上面一層,色究竟天,是不是?)。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(在那邊成佛)。謂以一念相應慧。無明頓盡。名一切種智。自然而有不思議業。能現十方。利益衆生(有的是在人間成佛,有的是在色,四禅天的色究竟天成佛,那是專對那些菩薩講的,境界夠的,那個是報身了,色身很大,在人間是應化身)。】
此明究竟果德。以因圓果滿。于色究竟天。示成正覺。色究竟處。乃色界頂天。佛佛成道。皆于此天(他們是示現這個報身)。坐蓮華宮。現最高大身。成等正覺。(那個時候)乃報身佛也。
謂以下別明德滿。一念相應慧者。一念始覺智。覺至心源。始(覺跟)本(覺)合一。故雲相應。本末無明頓盡。顯照諸法。名一切種智。此自利行滿。亦即前智淨相也。()
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者。稱體起用。不假作意。能現叁輪不思議化(就是身輪、口輪跟意輪,不思議度化衆生)。普遍十方。利益衆生。此利他用勝。亦即前不思議業相也(前面不思議業相用)。一正顯勝德竟。
癸二 問答除疑 二 子一 問一切種智 二 問自然業用
子一 問一切種智
【問曰(現在要問答,問答)。虛空無邊故。世間(也是)無邊。世界無邊故。衆生(也是)無邊。衆生無邊故。心行差別。亦複無邊。如是境界。不可分齊(沒有辦法來說到底有多少,無法分齊,太多了)。難知難解。若無明斷。無有心想(你斷了無明,什麼都沒有了)。雲何能了。名一切種智(這個是對如來不思議的境界,意識心斷,他以爲就什麼都沒有,他不曉得真如是不能斷的,斷是妄想斷,不是真如斷,智慧不能斷的)。】
問。虛空世界無邊。衆生心行。種種差別。此情無情境。即有心想(就是有這個心想)。尚難知其分齊(還不曉得他的差別是什麼)。若無明斷滅。六種染心(叁種是執相應染,叁種是不相應染)俱盡。無有心想。雲何能了無邊之境(這些心想統統斷了,怎麼能夠了無邊之境)。名爲一切種智耶。此問乃欲以有思惟心。測度如來不思議境界者也。
【答曰。一切境界。本來一心。離于想念(離于想念,本來就是一個心)。】
明離念境界。唯證相應。非識心思量。所能分別。境雖無邊。不出一心。本來離一切虛妄想念故。若證(究竟)心源(究竟處就是心源,若證到究竟的心源)。自然相應(若證到究竟心源,證到究竟處心源,自然就相應就是與佛相應,與佛心相應)。如明鏡當臺。萬象斯鑒(鑒就是反照,照得清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