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回向,解行发心这个是十回向)。当知转胜。】
位在十回向。解行二字。兼取十行。以十行菩萨。能解法空。顺行十度。行满发回向心。比前(面的十)信满入住。当知转胜(比前面的信满入住就是信位满入这个初住位,就比较转胜,因为他是十回向)。
辛二 显其胜相 二 壬一 经时胜 二 解行胜
壬一 经时胜
【以是菩萨。从初正信已来。于第一阿僧祇劫。将欲满故。】
此菩萨从初正信。发心修行。至第十向位。满第一阿僧祇劫。梵语阿僧祇。此云(中国话叫)无数。今至向位(向就是十回向位)。(对初地来讲)望(望就是对。就是对)于初地(位来讲)。邻而且近。故云将欲满也(就是接近初地菩萨,也就是将欲满也,将欲满)。
壬二 解行胜
【于真如法中(对于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如法身:平等法当中)。深解现前(就是境界够了,深解这个真如法)。所修离相(你看,离相就是空,你想要进入真如、你想要了生死、你想要解脱,没有空性的真如法,那根本不可能,简单讲,你修行,你着相就不与道相应,这个是最容易的。师父!我有没有比较快地修行?我有没有比较直接的、快的,有!放下就是离相,你不能离相,你不要讲修行,你每天执着在你的观感里面,你每天都在着这个外相,假的东西,那你就卡死在那个地方,对不对?你要进入怎么样?深解现前,你要修离相法,不修离相法,根本不可能进入道,道又是真如叫做道,平等叫做道,空性叫做平等)。以知法性(就知道我们的真如法性,怎么样?)。体无悭贪故(我们的真如本体没有所谓的贪念,它都是清净的、无的东西,既然是空,什么放不下)。随顺修行檀波罗密(檀就是布施,因为我们本性是没有悭贪的这个念头,所以,我们应该顺着法性,去布施)。以知法性无染。离五欲过故。随顺修行尸波罗密(尸就是戒律,因为,我们的法性没有染污,要对得起因果,所以,我们要离开五欲的过故,五欲: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如果能够离开这些,就是随顺持戒波罗蜜,为什么?因为我们的本性没有五欲)。以知法性无苦(法性连乐都没有,连这个世间的乐的对立都没有,哪里有苦?这个法性是涅槃的乐,是毕竟平等空性的乐,究竟解脱的乐,绝对不是世间的乐,所以,它不是对苦来说,因此,以知法性无苦,当然也没有世间的乐)。离嗔恼故。随顺修行羼提波罗密(羼提就是忍辱,忍辱,本性没有嗔恨心,本性它没有所谓的烦恼,所以,它就是忍辱,虽忍辱,没有忍辱想)。以知法性无身心相。离懈怠故(我们今天怕苦,就是因为执着身、执着心,生死道路上,怕这个身体受害,怕这个心灵负荷,所以,我们懈怠、懒惰,我们现在知道身心本空,我们就可以精进修行)。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密(毗梨耶波罗蜜,所以,我们应该看看《高僧传》怎么牺牲自己,怎么修行,师父就说过了,世间人为了功名利禄拼老命的为了一个联考,联考又到了,是不是?为了一个联考,为了一个功名利禄,他就会拼得流鼻血,而我们今天为了要了生死,我们能不精进吗?所以,师父一直再三告诉诸位定功课的重要,就是精进,虽然,法性身心本空,可是精进可以引起我们自性清净心,对治法就是要精进)。以知法性常定(我们的法性里面常常定,真如法性里面没有乱)。(所以)体无乱故。随顺修行禅波罗密(因为是空性,本来就是定,因此,有禅定的波罗蜜,波罗蜜是到彼岸)。以知法性体明(没有无明)。离无明故。随顺修行般若波罗密(这个就是六度,本性都是没有这一些烦恼,所以,都是六波罗蜜)。】
前三句总明(总明的意思就是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,离相就是包括布施离相、持戒离相、忍辱离相、精进也离相,禅定也离相,般若波罗蜜也是离相,这离相是贯底下六度,简单讲六度用离相去修六度,就是成就佛道,若着相那么就变成权教菩萨,功夫不够深,保持离相就可以如如不动)。即缘了二(种)因(缘因佛性跟了因佛性。)。深解真如。了因解胜也。异(就是不同于)前位(就是前面的十回向以前。十回向以前)故曰深(十回向以前叫做浅,现在是深)。异后位(异后位就是不同于初地菩萨)但曰解(异前位故曰深,前位,注意!就是十行、十住、十行等等,简单讲就是十回向以前统统叫做不深,那么,异后位呢?后位就是初地,但曰解,因为还没有到真如离相)。所修(的真如)离相。缘因行胜也。(底)下则别举。檀即布施。尸即持戒。羼提即忍辱。毗黎耶即精进。禅即禅定。般若即智慧。《智论》云。若修人天事六度。及二乘所修。皆未离相。以不达三轮体空。但云檀等度。不足云波罗密。令知法性无悭等。了知法性。离诸障蔽。即显深解现前。随顺修行。谓随顺法性而修。修即无修。非事相之染修(我们不要在事相里面打转)。即显所修离相(简单讲你现在拜佛也无拜佛之相,你现在念佛也无念佛之相,精进修行诚心也不执着我在修行说我很苦,有一个我相,就会觉得很苦,你无我的话,精进也不觉得苦)。一一皆到彼岸(所以,无相才能到彼岸)。故得云波罗密。此发心所依之解行也。二解行发心竟。
庚三 证等心 三
辛一 明等心体 二 明等心相 三 明成满德
辛一 明等心体
【证发心者。从净心地。乃至菩萨究竟地。】
此标地位(地位就是十地位)。证发心者(证什么?证真如破无明,最简单嘛!证真如破无明,什么叫做证发心?)。入初地破无明。亲证真如。开发一心。是为正证。能发真如大用。前(面)三贤。虽云顺性。但是比观(比观就是比类真如而观叫做比观,只是类似真如,真如是无相,他还没有办法达到叫做比观,比类真如而观意思就是还是有)。二执分别未离(我执、法执还没有离开)。无明细惑未破。非为正证(这不是真正的正道)。净心地。即初地。究竟地。金刚后心也。
【证何境界。所谓真如。以依转识(“依”就是因为,因为依有这个转识,我们说业识、转识、现识)。(因为靠着转识而)说为境界(境界是有真如的境界,而不是妄想变现出来的境界,要注意这一点,这个境界不是转识化作出来的一种境界,是因为我们由这个业识、转识这个东西,才说有真如清净的境界,对立衬托真如的无相,因为有有相的转识,所以,我们说有真如无相的境界,是证到真如的境界,这点要注意,这个境界不是妄想所变化出来的境界)。而此证者。无有境界(而此证者没有境界,为什么?)。唯真如智。名为法身。】
此明行体。(修行的体)即根本智。证何境界句。是设问。所谓真如。此正证相也。然本智正证之时。以如智契如理。智理一如。实无能所。岂有境界耶。因依转识(因为有这个变化的转,转识它就会现出种种的境界,是不是?因为有这个无明的存在地转识存在)。假说正证(当)中。定有真如(定有一个真如的东西,意思就是说转识是一种无明,所以,才定出一个真如,所以,由无明的转识,衬托出真如的存在性,所以叫做假说正证中,定有真如)。为所证境。(那么现在所说的)境即现相(就是现相)。必依转相而起。(依转相而起)故曰依也。由此菩萨。业识未尽。转(相)现(相)犹存(都是存在的)。是以假说为境界。而实此正证真如者。离能所相(离能所,因为转识跟现识有能所,真如没有能所,那么由转识、现识来衬托出真如)。如智独存。无有境界。唯是真如。智相之身。名为法身也。
【是菩萨于一念顷。能至十方。无余世界。供养诸佛。请转*轮。唯为开导。利益众生。不依文字(这个菩萨证得了法身以后,就有这种功夫,在一念顷就可以到遍十方无余的世界)。】
下明胜用。即后得智。以正证真如。法界平等。十方刹土。自他不隔于毫端(我们说十方其实是因为我们众生的心,没有扩展到真如,如果我们心扩展到真如,它根本就没有空间,哪里有什么十方?一方也没有,方向是定位出来的,方向既然是定位出来的,是因为我们迷了,才讲到十方的刹土,因此,我们凡夫讲到大的空间,意识上有点扩张的感觉,讲到缩小的针头,意识上有点浓缩的感觉,其实在我们脑部里面,就意识来说根本就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,何况是真如,我们讲性识周遍法界,那是一种对凡夫来说的,无相本来就是空,没有所谓的立这个标准性,立这个定位的东西,当然就没有所谓的十方,十方是因为凡夫,我们觉得十方很大、很大,好大、好宽广,其实是因为你不悟,如果,你悟道的话,你的意识不会一直拼命扩张的感觉,因为讲到十方你内心里面就会十方很大、很大……,然后,慢慢地扩张、慢慢地扩张,那是因为你的我见不破,法执未断,所以,才有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扩大,其实没有,自他不隔毫端)。故能于一念顷。遍至无余(的)世界。以普贤行愿威神力。普现一切如来前。供佛请法。如因陀罗网境界门。一珠趣多珠。多珠含一珠。唯为下显其请意。以见一切众生平等。故唯开导一心真如之理。利益众生。不依语言文字。
【或示超(诸)地(从初地一下子就超越了)。(到十地)速成正觉。以为怯弱众生故。或说我于无量。阿僧祇劫。当成佛道。以为懈慢众生故。能示如是。无数方便。不可思议(有时候速成正觉,有时候要经过很长,怕怯弱的众生失去信心,是不是?我修那么久才成佛,那么我示现一下,龙女八岁就成佛,所以,比较快,她八岁成佛,那我也可以,鼓励一下,有的人想说:唉呀!我要经过无量无数的众生方成佛道,因为,你太懈慢了,那么你这样子的话,要经过很长的时间,所以,能示如是,无数的方便,不可思议,一下子就很快,一下子说很慢,只是为了要让你成佛,其实成佛就没有时间、空间,亿万劫就是一念,一念就是亿万劫,本来就没有时间,时间是定位出来的。如果说我们这个世间,地球创造到今天是四十六亿年,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