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9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回向,解行發心這個是十回向)。當知轉勝。】

  位在十回向。解行二字。兼取十行。以十行菩薩。能解法空。順行十度。行滿發回向心。比前(面的十)信滿入住。當知轉勝(比前面的信滿入住就是信位滿入這個初住位,就比較轉勝,因爲他是十回向)。

  

  辛二 顯其勝相 二 壬一 經時勝 二 解行勝

  壬一 經時勝

  【以是菩薩。從初正信已來。于第一阿僧祇劫。將欲滿故。】

  此菩薩從初正信。發心修行。至第十向位。滿第一阿僧祇劫。梵語阿僧祇。此雲(中國話叫)無數。今至向位(向就是十回向位)。(對初地來講)望(望就是對。就是對)于初地(位來講)。鄰而且近。故雲將欲滿也(就是接近初地菩薩,也就是將欲滿也,將欲滿)。

  壬二 解行勝

  【于真如法中(對于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如法身:平等法當中)。深解現前(就是境界夠了,深解這個真如法)。所修離相(你看,離相就是空,你想要進入真如、你想要了生死、你想要解脫,沒有空性的真如法,那根本不可能,簡單講,你修行,你著相就不與道相應,這個是最容易的。師父!我有沒有比較快地修行?我有沒有比較直接的、快的,有!放下就是離相,你不能離相,你不要講修行,你每天執著在你的觀感裏面,你每天都在著這個外相,假的東西,那你就卡死在那個地方,對不對?你要進入怎麼樣?深解現前,你要修離相法,不修離相法,根本不可能進入道,道又是真如叫做道,平等叫做道,空性叫做平等)。以知法性(就知道我們的真如法性,怎麼樣?)。體無悭貪故(我們的真如本體沒有所謂的貪念,它都是清淨的、無的東西,既然是空,什麼放不下)。隨順修行檀波羅密(檀就是布施,因爲我們本性是沒有悭貪的這個念頭,所以,我們應該順著法性,去布施)。以知法性無染。離五欲過故。隨順修行屍波羅密(屍就是戒律,因爲,我們的法性沒有染汙,要對得起因果,所以,我們要離開五欲的過故,五欲: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如果能夠離開這些,就是隨順持戒波羅蜜,爲什麼?因爲我們的本性沒有五欲)。以知法性無苦(法性連樂都沒有,連這個世間的樂的對立都沒有,哪裏有苦?這個法性是涅槃的樂,是畢竟平等空性的樂,究竟解脫的樂,絕對不是世間的樂,所以,它不是對苦來說,因此,以知法性無苦,當然也沒有世間的樂)。離嗔惱故。隨順修行羼提波羅密(羼提就是忍辱,忍辱,本性沒有嗔恨心,本性它沒有所謂的煩惱,所以,它就是忍辱,雖忍辱,沒有忍辱想)。以知法性無身心相。離懈怠故(我們今天怕苦,就是因爲執著身、執著心,生死道路上,怕這個身體受害,怕這個心靈負荷,所以,我們懈怠、懶惰,我們現在知道身心本空,我們就可以精進修行)。隨順修行毗梨耶波羅密(毗梨耶波羅蜜,所以,我們應該看看《高僧傳》怎麼犧牲自己,怎麼修行,師父就說過了,世間人爲了功名利祿拼老命的爲了一個聯考,聯考又到了,是不是?爲了一個聯考,爲了一個功名利祿,他就會拼得流鼻血,而我們今天爲了要了生死,我們能不精進嗎?所以,師父一直再叁告訴諸位定功課的重要,就是精進,雖然,法性身心本空,可是精進可以引起我們自性清淨心,對治法就是要精進)。以知法性常定(我們的法性裏面常常定,真如法性裏面沒有亂)。(所以)體無亂故。隨順修行禅波羅密(因爲是空性,本來就是定,因此,有禅定的波羅蜜,波羅蜜是到彼岸)。以知法性體明(沒有無明)。離無明故。隨順修行般若波羅密(這個就是六度,本性都是沒有這一些煩惱,所以,都是六波羅蜜)。】

  前叁句總明(總明的意思就是于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,離相就是包括布施離相、持戒離相、忍辱離相、精進也離相,禅定也離相,般若波羅蜜也是離相,這離相是貫底下六度,簡單講六度用離相去修六度,就是成就佛道,若著相那麼就變成權教菩薩,功夫不夠深,保持離相就可以如如不動)。即緣了二(種)因(緣因佛性跟了因佛性。)。深解真如。了因解勝也。異(就是不同于)前位(就是前面的十回向以前。十回向以前)故曰深(十回向以前叫做淺,現在是深)。異後位(異後位就是不同于初地菩薩)但曰解(異前位故曰深,前位,注意!就是十行、十住、十行等等,簡單講就是十回向以前統統叫做不深,那麼,異後位呢?後位就是初地,但曰解,因爲還沒有到真如離相)。所修(的真如)離相。緣因行勝也。(底)下則別舉。檀即布施。屍即持戒。羼提即忍辱。毗黎耶即精進。禅即禅定。般若即智慧。《智論》雲。若修人天事六度。及二乘所修。皆未離相。以不達叁輪體空。但雲檀等度。不足雲波羅密。令知法性無悭等。了知法性。離諸障蔽。即顯深解現前。隨順修行。謂隨順法性而修。修即無修。非事相之染修(我們不要在事相裏面打轉)。即顯所修離相(簡單講你現在拜佛也無拜佛之相,你現在念佛也無念佛之相,精進修行誠心也不執著我在修行說我很苦,有一個我相,就會覺得很苦,你無我的話,精進也不覺得苦)。一一皆到彼岸(所以,無相才能到彼岸)。故得雲波羅密。此發心所依之解行也。二解行發心竟。

  庚叁 證等心 叁

  辛一 明等心體 二 明等心相 叁 明成滿德

  辛一 明等心體

  【證發心者。從淨心地。乃至菩薩究竟地。】

  此標地位(地位就是十地位)。證發心者(證什麼?證真如破無明,最簡單嘛!證真如破無明,什麼叫做證發心?)。入初地破無明。親證真如。開發一心。是爲正證。能發真如大用。前(面)叁賢。雖雲順性。但是比觀(比觀就是比類真如而觀叫做比觀,只是類似真如,真如是無相,他還沒有辦法達到叫做比觀,比類真如而觀意思就是還是有)。二執分別未離(我執、法執還沒有離開)。無明細惑未破。非爲正證(這不是真正的正道)。淨心地。即初地。究竟地。金剛後心也。

  【證何境界。所謂真如。以依轉識(“依”就是因爲,因爲依有這個轉識,我們說業識、轉識、現識)。(因爲靠著轉識而)說爲境界(境界是有真如的境界,而不是妄想變現出來的境界,要注意這一點,這個境界不是轉識化作出來的一種境界,是因爲我們由這個業識、轉識這個東西,才說有真如清淨的境界,對立襯托真如的無相,因爲有有相的轉識,所以,我們說有真如無相的境界,是證到真如的境界,這點要注意,這個境界不是妄想所變化出來的境界)。而此證者。無有境界(而此證者沒有境界,爲什麼?)。唯真如智。名爲法身。】

  此明行體。(修行的體)即根本智。證何境界句。是設問。所謂真如。此正證相也。然本智正證之時。以如智契如理。智理一如。實無能所。豈有境界耶。因依轉識(因爲有這個變化的轉,轉識它就會現出種種的境界,是不是?因爲有這個無明的存在地轉識存在)。假說正證(當)中。定有真如(定有一個真如的東西,意思就是說轉識是一種無明,所以,才定出一個真如,所以,由無明的轉識,襯托出真如的存在性,所以叫做假說正證中,定有真如)。爲所證境。(那麼現在所說的)境即現相(就是現相)。必依轉相而起。(依轉相而起)故曰依也。由此菩薩。業識未盡。轉(相)現(相)猶存(都是存在的)。是以假說爲境界。而實此正證真如者。離能所相(離能所,因爲轉識跟現識有能所,真如沒有能所,那麼由轉識、現識來襯托出真如)。如智獨存。無有境界。唯是真如。智相之身。名爲法身也。

  【是菩薩于一念頃。能至十方。無余世界。供養諸佛。請轉*輪。唯爲開導。利益衆生。不依文字(這個菩薩證得了法身以後,就有這種功夫,在一念頃就可以到遍十方無余的世界)。】

  下明勝用。即後得智。以正證真如。法界平等。十方刹土。自他不隔于毫端(我們說十方其實是因爲我們衆生的心,沒有擴展到真如,如果我們心擴展到真如,它根本就沒有空間,哪裏有什麼十方?一方也沒有,方向是定位出來的,方向既然是定位出來的,是因爲我們迷了,才講到十方的刹土,因此,我們凡夫講到大的空間,意識上有點擴張的感覺,講到縮小的針頭,意識上有點濃縮的感覺,其實在我們腦部裏面,就意識來說根本就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,何況是真如,我們講性識周遍法界,那是一種對凡夫來說的,無相本來就是空,沒有所謂的立這個標准性,立這個定位的東西,當然就沒有所謂的十方,十方是因爲凡夫,我們覺得十方很大、很大,好大、好寬廣,其實是因爲你不悟,如果,你悟道的話,你的意識不會一直拼命擴張的感覺,因爲講到十方你內心裏面就會十方很大、很大……,然後,慢慢地擴張、慢慢地擴張,那是因爲你的我見不破,法執未斷,所以,才有這種意識形態的一種擴大,其實沒有,自他不隔毫端)。故能于一念頃。遍至無余(的)世界。以普賢行願威神力。普現一切如來前。供佛請法。如因陀羅網境界門。一珠趣多珠。多珠含一珠。唯爲下顯其請意。以見一切衆生平等。故唯開導一心真如之理。利益衆生。不依語言文字。

  【或示超(諸)地(從初地一下子就超越了)。(到十地)速成正覺。以爲怯弱衆生故。或說我于無量。阿僧祇劫。當成佛道。以爲懈慢衆生故。能示如是。無數方便。不可思議(有時候速成正覺,有時候要經過很長,怕怯弱的衆生失去信心,是不是?我修那麼久才成佛,那麼我示現一下,龍女八歲就成佛,所以,比較快,她八歲成佛,那我也可以,鼓勵一下,有的人想說:唉呀!我要經過無量無數的衆生方成佛道,因爲,你太懈慢了,那麼你這樣子的話,要經過很長的時間,所以,能示如是,無數的方便,不可思議,一下子就很快,一下子說很慢,只是爲了要讓你成佛,其實成佛就沒有時間、空間,億萬劫就是一念,一念就是億萬劫,本來就沒有時間,時間是定位出來的。如果說我們這個世間,地球創造到今天是四十六億年,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