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生的相叫做实无众生得灭度者,虽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实无众生可度,何以故?一切法空性,三轮体空,没有能说法的人,没有所听法的众生,也无中间所谓的法,一切法本自寂灭,对不对?)。即此义焉。二显发心之相竟。
辛三 举发心利益 四
壬一 显胜德 二 明微过 三 指权施 四 叹实行
壬一 显胜德
【菩萨发是心故。则得少分见于法身(就是见于真如法身)。以见(真如)法身故。随其愿力。能现八种利益众生。所谓从兜率天退(退就是下降)。入(母)胎。住(母)胎。出(母)胎。(然后)出家。成道。转*轮。入于涅槃(这个叫做八相成道,兜率天退、入胎、住胎、出胎、出家、成道、转*轮、入涅槃,八相成道,这个是大乘的,大乘的就没有降魔,小乘的才有降魔,小乘有降魔,大乘了魔即佛)。】
是心即前(面的)三心(三心就是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)。十解菩萨。依比观门。见法身理。或依人空门。见于法身(比观就是在有相里面,一步一步地观照就是比观,意思就是说不是真如观,真如是正观,有相里面是比观,慢慢一步一步进,依于比观,那么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慢慢这样子一直进,然后,见法身理,然后,再进入空性的真如,或者是依人空门,见于法身)。未至深位(只是没有进入深入)。故云少分见也。此自利德。以既见法身。则乘大愿轮。运智运悲。初住即能示现八相。利益众生。此利他德。八相小乘无住胎。大乘少降魔(大乘少一个降魔,小乘没有住胎,也就是从兜率天下来就入胎,再来就是出胎,出家、成道、降魔、转*轮、入于涅槃)。以了知魔即是佛。佛界如。魔界如(简单讲,如果你保持一个如如不动,所有的魔:心中的魔、外境的魔,统统没有,不存在的,简单讲,一切相都是唯心所造的,看你心怎么无用)。一如无二如故。一显胜德竟。
壬二 明微过
【然是菩萨。未名法身。以其过去无量世来。有漏之业(有漏:还有烦恼)。未能决断(还没有完全地了断跳出三界)。随其所生(随三界所生)。与微苦相应(还会受一点点苦)。亦非业系(并不是束缚着众生,所以说,菩萨来,他一定会示现病苦,种种的病苦,但是,他并不是像众生,被业所捆绑着的,他一触动到因缘,他就会大彻大悟,但是,他会示现种种的病苦,与微苦相应,为什么?他要度众生,他不想断惑,他继续留在娑婆度众生)。以有大愿。自在力故(他有自在力,而我们没有办法,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)。】
先拣异地上(就是别于初地以上)。未名法身者。但依信力(信力就是十住)。得少分见。未证真故。以其过去(底)下。释其所以。谓初住菩萨。留惑润生(留这个惑,留这个烦恼,润生就是滋润这个三界的生死,简单讲就是不想跳出三界,留这个一点点的迷惑,然后,来继续度众生,然后,继续受胎去度众生,因为大悲心嘛!所以,我相信我们讲堂里面,有的是菩萨来化身的,留惑润生)。过去之业种。未曾决断(故意的,故意不断的)。故有变易。及随业分段微苦。末二句。拣其凡夫。谓虽有微苦。亦非业系受身(也不是众生的业系受身)。为(利)益(众)生故。不舍尘劳。以有大悲愿力所持。于报修短(修就是长,短就是寿命比较短,对于寿命的长或者寿命的短)。而得自在(说要回去就可以回去,说要来就可以来,那这个是有功夫的人,我们说要回去,死不了,我们说要来,来不了,没有办法下来,一来,跑到猪寮里面去,奇怪!我要投胎来度众生,怎么跑到猪圈里面去,所以,老夫子劝劝大家,还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比较稳,来,你要来度众生,空谈,不要发这种妄想症,动物狂想曲,人家是大愿自在力才有办法,我不想往生极乐世界,我要来娑婆世界度众生,门都没有,你想度什么众生,你病苦,你受得了吗?对不对?这个不是开玩笑的,生死还是要先解决掉,所以,我并不赞成那些发愿在娑婆世界度众生的,除非你是菩萨,你是菩萨没有话说,你不是菩萨的话,最好听老夫子的劝告,先求生极乐世界)。二明微过竟。
壬三 指权施
【如修多罗中(修多罗就是经典,就像经典里面说)。或说有退堕恶趣者(或者说有这个退堕恶趣者)。非其实退(不是真正地退)。但为初学菩萨。未入正位。而懈怠者。恐怖令彼勇猛故(说:你这样会堕地狱,其实是不会,这是恐怖他的,叫他们要精进修行)。】
此防难问。菩萨既离业系。愿力自在。何以《璎珞本业经》说。七住已前。名为退分。若不值善知识者。若一劫乃至十劫。退菩提心。如舍利弗等。欲入第七住。其问值恶知识因缘故。退入凡夫。不善趣中(不善趣就是恶道,不善就是恶,趣就是六道,恶趣的六道轮回当中叫做不善趣退入凡夫,其实这个是不太可能的,因为,经典里面都讲得很清楚,他说:观世音菩萨发的愿说:如果有人持大悲咒,每天3遍,3遍,他不是念7遍、21遍、108遍,没有!如果有人一天念3遍大悲咒,所有的五逆十恶重罪一律来掉,若生恶趣者,不成正常,念大悲咒让堕到恶道里面,观世音菩萨不成正觉,你想想看!念大悲咒,他就跟你灭罪了,何况什么舍利弗这个,进入七住位的人怎么会退,对不对?其实念大悲咒就不会退,可以灭无量罪,所以,修行人不念大悲咒不行,它可以灭罪,因为没有一个人没有犯过戒的。没有犯过戒的举手?你没有踩死过蚂蚁吗?有,当然有,你没有打过妄语吗?有,当然有,你没有诽谤过三宝吗?嗯!可能没有,但是,也可能有,不晓得以前有没有,一定会,多多少少会讲,那个出家人怎么样,那个人怎么样,诽谤三宝,你要灭罪当然就是要念大悲咒,那么力量更大就是楞严咒。南投县有一个寺,有一个老比丘,他一天都是念七次五会楞严咒,七次的五会楞严咒,他怎么念,你知不知道,他早上都要晨跑,因为那个法师长得胖胖的,那个大陆来的,大陆来的,他喜欢吃那个馒头,喜欢吃馒头,营养又够又胖,又胖,从这个寺庙里面出来,就开始慢跑、慢跑……,南无 萨怛他苏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写……,一边跑一边念、一边跑一边念,跑一圈,五会楞严咒刚好念完,这样子到山上运动,运动、运动……,一直跑一直念、一直跑一直念,也不曾被蛇咬到,念楞严咒会避开这个蛇,若被蛇咬到,那算是功力不够,功力不够,所以说,噢!现在修到七十岁,噢!那个脸像小孩子一样的,像小孩子一样,他每天念楞严咒,念七遍,五会哦!他不是念咒心,其实五会的楞严咒根本没有咒心,五会的楞严咒它就是咒心,我们一般都是误会,误会,后面念一念,嗡,阿拿咧,阿拿咧,维夏达,维夏达,盘达,盘达,盘达你,盘达你,怀喇,乏及喇叭尼,怕都,吽,勃鲁姆,怕都,司乏哈,以为那个叫做咒心,其实不是的,五会楞严咒从头开始,统统叫做咒心,我们都以为后面那一段叫做咒心,其实是错的,楞严咒五会,统统叫做咒心,所以,这个比丘,哇!他修得非常好,食量很大,他吃一餐,我要吃三天,吃一餐,修得那个脸色非常好看,他又会消化,每天一定念楞严咒七遍,风雨无阻,很厉害,所以,人家修行人他会调心以外,还调身,我们讲堂的法师们要多拜佛,因为,我们在城市里面不容易有跑步,对不对?有跑步,没有跑步就多拜佛,拜得让它汗流浃背,再去洗澡、再去拜佛,拜佛当作运动。忏公常常劝导我们,我们修行人少运动,那就多拜佛,拜佛,拜得让它流汗,忏公更厉害,忏公拜佛他都这样: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……,拜下去的时候,一直念佛念到碰到地上,然后就念:往昔所造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嗔痴,从身语语意之所生,今对佛前求忏悔。再起来: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……。拜下去: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……,一直拼命念佛,一直念佛,然后,拜下去再起来:往昔所造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嗔痴,……。又从头念,再起来: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……。就是佛号求忏悔、佛号求忏悔。哇!忏公的身体又很好,一问之下,又喜欢吃馒头,吃馒头、水饺的,身体都好得不得了,很奇怪!真的,所以,我们在城市里面,道场不方便跑,那就多拜佛,多拜佛、多运动,把拜佛当作一种运动来调身,食量增加,身体就会慢慢地调,最好是能够流汗,流汗)。答。此乃权语。非是实退。但为恐怖初学懈怠之人。策发勇猛故(策就是驱使,叫他们要发勇猛的心)。
壬四 叹实行
【又是菩萨。一发心后。远离怯弱(怯弱就是胆小)。毕竟不畏。堕二乘地。若闻无量无边。阿僧祇劫。勤苦难行。乃得涅槃。亦不怯弱。以信知一切法。从本已来。自涅槃故(本来就是不生不灭,其实也不能用时间来论断)。】
怯弱。谓二乘人(只能自己好就好了)。闻说佛道长远。久经时劫。心生怯弱。畏难懈退(太远了,要经三大阿僧祇劫,哇!那要经过什么时候,要修苦行:难行能行,行人所不能行,大雄宝殿就是这样子,忍人所不能忍)。十解菩萨(就是十住菩萨)。既见法身。成就大志。故得远离。入正定聚(正定聚:决定成佛,叫做正定聚。我们晓得决定成佛)。故不畏退堕也(在正定聚里面就是所说的阿鞞跋致,阿鞞跋致,《阿弥陀经》讲的不退转)。虽闻涅槃难得。亦不生怯弱之心。以信知下。出其所以。因信成就故。了知十世古今。不离当(下这一)念(都是不离当下这一念。什么叫做十世?十世就是《华严经》讲的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过去分过去的过去、过去的现在、过去的未来,现在分现在的过去、现在的现在、现在的未来,未来,未来的过去、未来的现在、未来的未来,三世就九个,加个加当下一念,加一念,那就是十世,所以一切诸法,本来涅槃)。一切诸法。本来涅槃。一信成就发心竟。
庚二 解行发心 二 辛一 总标叹胜 二 显其胜相
辛一 总标叹胜
【解行发心者(这个是十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