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9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的相叫做實無衆生得滅度者,雖度無量無邊的衆生實無衆生可度,何以故?一切法空性,叁輪體空,沒有能說法的人,沒有所聽法的衆生,也無中間所謂的法,一切法本自寂滅,對不對?)。即此義焉。二顯發心之相竟。

  辛叁 舉發心利益 四

  壬一 顯勝德 二 明微過 叁 指權施 四 歎實行

  壬一 顯勝德

  【菩薩發是心故。則得少分見于法身(就是見于真如法身)。以見(真如)法身故。隨其願力。能現八種利益衆生。所謂從兜率天退(退就是下降)。入(母)胎。住(母)胎。出(母)胎。(然後)出家。成道。轉*輪。入于涅槃(這個叫做八相成道,兜率天退、入胎、住胎、出胎、出家、成道、轉*輪、入涅槃,八相成道,這個是大乘的,大乘的就沒有降魔,小乘的才有降魔,小乘有降魔,大乘了魔即佛)。】

  是心即前(面的)叁心(叁心就是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)。十解菩薩。依比觀門。見法身理。或依人空門。見于法身(比觀就是在有相裏面,一步一步地觀照就是比觀,意思就是說不是真如觀,真如是正觀,有相裏面是比觀,慢慢一步一步進,依于比觀,那麼就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慢慢這樣子一直進,然後,見法身理,然後,再進入空性的真如,或者是依人空門,見于法身)。未至深位(只是沒有進入深入)。故雲少分見也。此自利德。以既見法身。則乘大願輪。運智運悲。初住即能示現八相。利益衆生。此利他德。八相小乘無住胎。大乘少降魔(大乘少一個降魔,小乘沒有住胎,也就是從兜率天下來就入胎,再來就是出胎,出家、成道、降魔、轉*輪、入于涅槃)。以了知魔即是佛。佛界如。魔界如(簡單講,如果你保持一個如如不動,所有的魔:心中的魔、外境的魔,統統沒有,不存在的,簡單講,一切相都是唯心所造的,看你心怎麼無用)。一如無二如故。一顯勝德竟。

  壬二 明微過

  【然是菩薩。未名法身。以其過去無量世來。有漏之業(有漏:還有煩惱)。未能決斷(還沒有完全地了斷跳出叁界)。隨其所生(隨叁界所生)。與微苦相應(還會受一點點苦)。亦非業系(並不是束縛著衆生,所以說,菩薩來,他一定會示現病苦,種種的病苦,但是,他並不是像衆生,被業所捆綁著的,他一觸動到因緣,他就會大徹大悟,但是,他會示現種種的病苦,與微苦相應,爲什麼?他要度衆生,他不想斷惑,他繼續留在娑婆度衆生)。以有大願。自在力故(他有自在力,而我們沒有辦法,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)。】

  先揀異地上(就是別于初地以上)。未名法身者。但依信力(信力就是十住)。得少分見。未證真故。以其過去(底)下。釋其所以。謂初住菩薩。留惑潤生(留這個惑,留這個煩惱,潤生就是滋潤這個叁界的生死,簡單講就是不想跳出叁界,留這個一點點的迷惑,然後,來繼續度衆生,然後,繼續受胎去度衆生,因爲大悲心嘛!所以,我相信我們講堂裏面,有的是菩薩來化身的,留惑潤生)。過去之業種。未曾決斷(故意的,故意不斷的)。故有變易。及隨業分段微苦。末二句。揀其凡夫。謂雖有微苦。亦非業系受身(也不是衆生的業系受身)。爲(利)益(衆)生故。不舍塵勞。以有大悲願力所持。于報修短(修就是長,短就是壽命比較短,對于壽命的長或者壽命的短)。而得自在(說要回去就可以回去,說要來就可以來,那這個是有功夫的人,我們說要回去,死不了,我們說要來,來不了,沒有辦法下來,一來,跑到豬寮裏面去,奇怪!我要投胎來度衆生,怎麼跑到豬圈裏面去,所以,老夫子勸勸大家,還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比較穩,來,你要來度衆生,空談,不要發這種妄想症,動物狂想曲,人家是大願自在力才有辦法,我不想往生極樂世界,我要來娑婆世界度衆生,門都沒有,你想度什麼衆生,你病苦,你受得了嗎?對不對?這個不是開玩笑的,生死還是要先解決掉,所以,我並不贊成那些發願在娑婆世界度衆生的,除非你是菩薩,你是菩薩沒有話說,你不是菩薩的話,最好聽老夫子的勸告,先求生極樂世界)。二明微過竟。

  壬叁 指權施

  【如修多羅中(修多羅就是經典,就像經典裏面說)。或說有退墮惡趣者(或者說有這個退墮惡趣者)。非其實退(不是真正地退)。但爲初學菩薩。未入正位。而懈怠者。恐怖令彼勇猛故(說:你這樣會墮地獄,其實是不會,這是恐怖他的,叫他們要精進修行)。】

  此防難問。菩薩既離業系。願力自在。何以《璎珞本業經》說。七住已前。名爲退分。若不值善知識者。若一劫乃至十劫。退菩提心。如舍利弗等。欲入第七住。其問值惡知識因緣故。退入凡夫。不善趣中(不善趣就是惡道,不善就是惡,趣就是六道,惡趣的六道輪回當中叫做不善趣退入凡夫,其實這個是不太可能的,因爲,經典裏面都講得很清楚,他說:觀世音菩薩發的願說:如果有人持大悲咒,每天3遍,3遍,他不是念7遍、21遍、108遍,沒有!如果有人一天念3遍大悲咒,所有的五逆十惡重罪一律來掉,若生惡趣者,不成正常,念大悲咒讓墮到惡道裏面,觀世音菩薩不成正覺,你想想看!念大悲咒,他就跟你滅罪了,何況什麼舍利弗這個,進入七住位的人怎麼會退,對不對?其實念大悲咒就不會退,可以滅無量罪,所以,修行人不念大悲咒不行,它可以滅罪,因爲沒有一個人沒有犯過戒的。沒有犯過戒的舉手?你沒有踩死過螞蟻嗎?有,當然有,你沒有打過妄語嗎?有,當然有,你沒有誹謗過叁寶嗎?嗯!可能沒有,但是,也可能有,不曉得以前有沒有,一定會,多多少少會講,那個出家人怎麼樣,那個人怎麼樣,誹謗叁寶,你要滅罪當然就是要念大悲咒,那麼力量更大就是楞嚴咒。南投縣有一個寺,有一個老比丘,他一天都是念七次五會楞嚴咒,七次的五會楞嚴咒,他怎麼念,你知不知道,他早上都要晨跑,因爲那個法師長得胖胖的,那個大陸來的,大陸來的,他喜歡吃那個饅頭,喜歡吃饅頭,營養又夠又胖,又胖,從這個寺廟裏面出來,就開始慢跑、慢跑……,南無 薩怛他蘇伽多耶阿啰诃帝叁藐叁菩陀寫……,一邊跑一邊念、一邊跑一邊念,跑一圈,五會楞嚴咒剛好念完,這樣子到山上運動,運動、運動……,一直跑一直念、一直跑一直念,也不曾被蛇咬到,念楞嚴咒會避開這個蛇,若被蛇咬到,那算是功力不夠,功力不夠,所以說,噢!現在修到七十歲,噢!那個臉像小孩子一樣的,像小孩子一樣,他每天念楞嚴咒,念七遍,五會哦!他不是念咒心,其實五會的楞嚴咒根本沒有咒心,五會的楞嚴咒它就是咒心,我們一般都是誤會,誤會,後面念一念,嗡,阿拿咧,阿拿咧,維夏達,維夏達,盤達,盤達,盤達你,盤達你,懷喇,乏及喇叭尼,怕都,吽,勃魯姆,怕都,司乏哈,以爲那個叫做咒心,其實不是的,五會楞嚴咒從頭開始,統統叫做咒心,我們都以爲後面那一段叫做咒心,其實是錯的,楞嚴咒五會,統統叫做咒心,所以,這個比丘,哇!他修得非常好,食量很大,他吃一餐,我要吃叁天,吃一餐,修得那個臉色非常好看,他又會消化,每天一定念楞嚴咒七遍,風雨無阻,很厲害,所以,人家修行人他會調心以外,還調身,我們講堂的法師們要多拜佛,因爲,我們在城市裏面不容易有跑步,對不對?有跑步,沒有跑步就多拜佛,拜得讓它汗流浃背,再去洗澡、再去拜佛,拜佛當作運動。忏公常常勸導我們,我們修行人少運動,那就多拜佛,拜佛,拜得讓它流汗,忏公更厲害,忏公拜佛他都這樣: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……,拜下去的時候,一直念佛念到碰到地上,然後就念: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嗔癡,從身語語意之所生,今對佛前求忏悔。再起來: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……。拜下去: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……,一直拼命念佛,一直念佛,然後,拜下去再起來: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嗔癡,……。又從頭念,再起來: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……。就是佛號求忏悔、佛號求忏悔。哇!忏公的身體又很好,一問之下,又喜歡吃饅頭,吃饅頭、水餃的,身體都好得不得了,很奇怪!真的,所以,我們在城市裏面,道場不方便跑,那就多拜佛,多拜佛、多運動,把拜佛當作一種運動來調身,食量增加,身體就會慢慢地調,最好是能夠流汗,流汗)。答。此乃權語。非是實退。但爲恐怖初學懈怠之人。策發勇猛故(策就是驅使,叫他們要發勇猛的心)。

  壬四 歎實行

  【又是菩薩。一發心後。遠離怯弱(怯弱就是膽小)。畢竟不畏。墮二乘地。若聞無量無邊。阿僧祇劫。勤苦難行。乃得涅槃。亦不怯弱。以信知一切法。從本已來。自涅槃故(本來就是不生不滅,其實也不能用時間來論斷)。】

  怯弱。謂二乘人(只能自己好就好了)。聞說佛道長遠。久經時劫。心生怯弱。畏難懈退(太遠了,要經叁大阿僧祇劫,哇!那要經過什麼時候,要修苦行:難行能行,行人所不能行,大雄寶殿就是這樣子,忍人所不能忍)。十解菩薩(就是十住菩薩)。既見法身。成就大志。故得遠離。入正定聚(正定聚:決定成佛,叫做正定聚。我們曉得決定成佛)。故不畏退墮也(在正定聚裏面就是所說的阿鞞跋致,阿鞞跋致,《阿彌陀經》講的不退轉)。雖聞涅槃難得。亦不生怯弱之心。以信知下。出其所以。因信成就故。了知十世古今。不離當(下這一)念(都是不離當下這一念。什麼叫做十世?十世就是《華嚴經》講的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過去分過去的過去、過去的現在、過去的未來,現在分現在的過去、現在的現在、現在的未來,未來,未來的過去、未來的現在、未來的未來,叁世就九個,加個加當下一念,加一念,那就是十世,所以一切諸法,本來涅槃)。一切諸法。本來涅槃。一信成就發心竟。

  庚二 解行發心 二 辛一 總標歎勝 二 顯其勝相

  辛一 總標歎勝

  【解行發心者(這個是十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