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2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子裏面,如果放一點米粒或怎麼樣,隔了叁天以後,它就會壞掉,對不對?我這個杯子裏面不裝任何的東西,你十年來看也沒有,是不是?你二十年來看也沒有,它也不會有味道,統統沒有,空性的東西,當然,用這個比喻是不恰當,有跟沒有好象進入無的狀態,因爲,空不是這個道理,但是,用這個比喻的話,是接近而已,因爲那個有承載的東西是有,這個沒有承載的東西是沒有,事實上是不能顯示空,只能講方便講,其實,空不是這個道理,當你有裝東西的時候,它當下就是空性的東西,不壞虛空,你怎麼變化空也不壞,這樣才能顯示空義,對不對?用有無來對立是方便講,其性不改,所以無有變異,由不異所以不壞)。如《法華》雲(這五個字要會念,這十個字也要會,不會念的話,你不曉得從哪裏是頓點)。是法住法位。世間相常住(是法,住法位,世間相,常住,這意思就是“是法”:就是一切法,就是一切諸法的意思,“住 “就是安住于法位,法位就是畢竟空性那個位置,根本你不必去移動它,它就是安住在不生滅的空性裏面,世間相常住,世間相就是生滅,這些生滅,其實就是常性(底下加叁個字)“于一心”,常住于一心。世間相就是生滅,雖然是生滅,其實是安住在一心裏面,是法住法位,一切諸法都安住于在它畢竟空性的法位裏面,空性的位置裏面,爲什麼?因爲,生滅的世間相,其實就是常住于一心相)。故結歸法體。惟是一心。末句依義立名(依照這個義而立這個名)。正顯如體竟。

  子二 會執釋名

  【以一切言說。假名無實(一切的語言說明,統統不實在)。但隨妄念。不可得故(因爲隨妄念所有,沒有辦法,不可得故,只是隨著妄念而已,爲什麼?因爲所有的語言都是妄念,所有一切的語言本來就是不可得,都是無實在的東西)。言真如者。亦無有相(說到真如的真心本體,也是無有相可得)。】

  以(就是)因也(因爲一切言說,)。承上(承上:根據上面。根據上面的)真如平等。因言說惟是假名。都無實義(都沒有實在的)。叉言說但隨妄念而有(這個言說只是一種妄念,你産生什麼妄想,你就講什麼話)。自體本不可得(所以,語言上一定會有爭論,所以,與其能辯不如能忍,菩薩!真正的修行不是在語言,所有的語言是透過妄想,透過分別、透過執著,除非你見到畢竟空性的智慧心,涅槃的妙心所顯示出來的語言,是實相的東西,否則的話,一切語言都會有爭執,話多不如話少,話少不如話好,就是這個道理,你地方話講得很多,並不一定人家會接受,話多不如話少,話少不如話好,要講好話嘛!要做好人不要做壞人,難道不是這樣嗎?所以說,只是隨妄念而有,自體本不可得)。上二句明言教非實(用語言的教化,不是真如體的東西)。中二句明無實所以(因爲不實在)。此文恐凡愚致疑。上文既雲離名字相。何以複立真如名。豈不自語違(這不是自語相違嗎?)。故以假名遣之(用假名,真如也是假名)。則不相違。末二句。非特無名。即言真如。亦複無相(講真如,其實是無相)。以名相俱屬遍計所緣。《楞伽》雲。名相常相隨。而生諸妄想。故雙遣也(《楞伽經》裏面佛對大慧菩薩講的,名相常相隨,我們的語言名相都一直牢牢地隨著我們的妄想、去分別,所以,而生諸妄想)。

  【謂言說之極。因言遣言。此真如體。無有可遣。以一切法。悉皆真故(這個講得太好了,一針見血,幾個字就全部把真如描繪得清清楚楚。言說之極,語言到了盡端沒有辦法表達,所以,只好怎麼樣?因言遣言,只有用語言再來遣除對語言上的執著,但是,此真如體是無有可遣,真如的自體性是沒有辦法遣除的,爲什麼?以一切法,悉皆真故,一切法本來畢竟空性,悉皆真故,亦無可立,立什麼?因爲,一切的名相語言,你安排這個名字,這個杯子、這個桌子,其實,沒有杯子可得,沒有桌子可得,沒有麥克風,沒有所謂的牆壁,一切的相都是不可得,爲什麼?一切相都是空,空就是真如,所以,一切法悉皆真故,那就是真如)。亦無可立(爲什麼無可立?)。以一切法。皆同如故(爲什麼皆同如故?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,對不對?)。】

  問。既名相雙遣。但立假名。何故不立余名(爲什麼不立其他的名相呢?)。唯雲真如耶。答真如者。是言說之極名(真如意思就是說講到後來沒辦法講了,沒辦法形容,只好用真如)。無名立名(實在是沒有名可立)。(但是)強名真如。此名之外。更無有加(這個名是最後了,不要再加,要加的話,愈描愈黑)。如攝論中十種名(就像攝論當中,攝大乘論當中有十中名相)。真如是第十究竟名。故雲極也。

  因言遣言者。以此極名(就是最極之名,無以複加的形容,真如就是無以複加)。遣一切名言之執。若無此名。無以遣名(沒有這個執著,沒有這個名字,就沒有辦法遣除真如之名)。若存此名。安得離名(如果存在這個名字,怎麼能夠離名?)。如禅堂止靜聲(禅堂的止靜聲打得很大聲,大家就靜靜的)。以聲止聲(用聲音來止住聲音)。自聲亦止(不要講話,對不對?當然,你講不要講話,當下就要停了,如果一直:不要講話、不要講話……,我叫你不要講話,你聽不懂嗎?不要講話,一直形容,哇!那糟糕了!你一直叫,叫什麼,對不對?所以,以聲止聲,一聲就可以止了,所以,重複的話沒有辦法形容)。若無此聲。不止余聲(如果沒有這個聲音,沒有辦法停止其他的聲音)。若存此聲。不得全靜(若存此聲,一直講:不要講話、不要講話,做老師就常常講,做老師的人不講不要講話,會死掉的,我當老師的時候,我會很有個性。有一次,去上課的時候,因爲很吵、很吵,我講:不要講話!後面還在講話,我課本一拿就走了,我是多有個性的人,知道嗎?真的。因言遣言,又沒有辦法,無可遣,又不能遣,叫他不要講話他拼命講話,談都不要談,到後來,你不講話你再來叫我上課。有一次,我去大學上課的時候,在講話,我開始坐著到五分鍾,都不講半句話,聲音就一直靜、一直靜,一直靜下來,我不要講:不講話,因爲不講話,他發現我還有聲音,奇怪!剛開始上課,師父怎麼都沒有聲音,然後,大家一直看師父,不要因言遣言,用微笑的就可以,比他更高竿,上課,我五分鍾不講話,我看你會不會再繼續講話,我不相信,真的,所以,講經的時候,上課的時候,他一直講話,你就不要講,等到大家靜了,已經把心收回來了,注意在聽你講話,一鳴就驚人,人個子小,花招卻百出,因言遣言也是假名,是不是?所以說,若存此聲,不得全靜)。真如之名亦爾。必要依此遣言之言。乃得顯其理之絕言。即此遣言之言。亦是假名。非實有真如之相可名也。

  此真如體。無有可遣者。前雖雙遣虛妄名相(又遣,名相是假的,我用名相去遣除名相,怎麼樣?)。此真如實體。本無可遣。何以故。以是妙智境故(因爲,真如的境界就是妙智慧的境界)。一真一切真。無僞無妄。無法可遣也(沒有虛僞,沒有虛妄,無法可遣)。既無可遣。自應可立。然亦無可立(也是不可立,立就是讓它存在)。何以故。離妄情故(你讓它存在的話,也是一種執著:離妄情故)。一如一切如(所以說,你悟到畢竟空性的話,你什麼都解決了,如果,你悟到空性,放下,無所住的話,那也是一切無礙)。不別不具(也沒有什麼差別相,也不離當下的不同相,不別也不異,沒有什麼差別,也沒有什麼不同)。無法可立也。

  又非以真體遣生滅法也(也不是用那個真如的體性來遣生滅,)。何以故。以生滅門中。染淨諸法。本無自性。全體即真。故不待遣也(你不需要遣除)。遣既無遣。立亦不立。可以故。以一切生滅等法。不壞差別相(不可以否定這個差別相,以一切生滅法不能否定,就像我們今天講經說法,你說空嗎?也對!但是,不能壞說一切法的存在性,我確確實實在說法,你們確確實實在聽法,說法者空,聽法者也空,沒有所謂的能聽,沒有所謂的能說所說,也沒有所謂的能聽所聽,能所本來就是不生滅的東西,但是,因爲畢竟空性也不離當處的生滅,所以,不能壞差別相,壞差別相的話,那麼就不是真如)。本來同如。故不待立也(不必立)。若有遣立。心外有法。終成對待(還是對立的,所以,有所對待就是不二,對待就是二,終成二法,對待就是二法,你如果終成對待,還畢竟變成二元對立)。何以得成。真俗圓融。一心中道。絕待之理(所以,當你的內心裏面一直發揮慈悲喜舍的時候,你的內心裏面就開始一直完成不二的觀念,慈:予樂,悲就是拔苦,喜就是隨喜,慈、悲、喜、舍,舍的話,一切無所住,慈、悲、喜、舍,一直溶入你的生命裏面,無怨無悔,然後,寬恕,把善的心所一直發揮出來,真如要見就屈指可數了,指日可待,如果一意孤行不聽勸告,以爲是在親近叁寶,但是,執著剛強難化,離真如就愈來愈遠,要融一切俗谛裏面于無生,要常常認爲本來不生,本來不滅,沒有所謂的開始,也沒有所謂的結束,那這麼樣子,你就慢慢進入真俗圓融,一心中道,絕待之理)。曰無可遣者。以俗即是真故。無可立者。以即俗之真本現故(俗谛當下就是真的本)。喻如真金之與金器。何遣何立(就象真的金,以金器,器就是差別相,真金就是體,金器就是差別相,一切相用的差別相就是金器,一切的差別相不離金就是不離體,何遣何立,你根本就不必遣,杯子是金打造的,你要找到金,我要找到金的體,杯子就是。今天有人用K金做的佛像,他准備放在我們流通處裏面;二樓展覽,都是金的,我說:放那個不知會不會被偷拿。真的,放那個也很危險,所以,人家贈送師父的一幅畫四百五十萬,我到現在都不敢拿出來,放在那邊,明天就沒了,像我們這個,那個木工阿華,你知道嗎?他的工具放在那個地方,有人專門在偷木工的工具,他很奇怪!我們這個保全,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