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今天一拆下來,明天,工具全部掉光光,叁、四萬塊,阿華已經丟掉兩次了,我告訴他:你的工具,最好每天辛苦一點搬回去。好!他就聽師父這句話,好,結果,前幾天又來,又來偷拿,結果上二樓的時候,全部都搬走了,因爲,他上、下班都搬走,只剩下那支風槍忘帶走,那支被偷走,一支一千多塊,結果,從二樓進去,觸動到保全,觸動到超市的保全,保全的電話,馬上通知來,我們叁尊菩薩就馬上起來,結果,鎖被他撬開,再慢一點的話,小偷他就被逮到了。所以說,有時候聽聽人家勸告也不錯,所以,只要你貴重的東西放著,很快就沒有了,所以,賣的如果是很高貴的,你不設保全一點辦法都沒有,一般一點辦法都沒有,我有一個徒弟,他開了港貨,他做跑單幫的,放著,一夜之間,四、五百萬全部都被偷走了,一夜之間,人家開車去載,現在小偷不是用拿的,是用車載的,不同,那個小偷,以前是用偷拿的,拿一點點,現在不是,現在是開卡車去載,所以說,小偷他也沒有什麼良心,他也是缺錢用,小偷轉變過來的話也是佛,不過,你同情他也麻煩,我跟他講:你們爲什麼工會不去抗議?抗議收購木工的器械,有收購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偷,就像偷車子的話,車子就會掉,不好轉手的話,車子就不會掉,對不對?他說抗議沒有用,木工工會也去抗議,抗議也沒有用,那個機械一支如果二萬的話,只能賣叁千塊,所以,偷人家東西的人,他從來沒有考慮到人家的立場是什麼,爲什麼要當這個小偷?比較快)。
【當知一切法。不可說。不可念。故名爲真如。】
此結以有如是義故(一切法不可說、不可念,你沒有辦法用語言去形容,也不可以用思惟的分別心去體會,因爲,那個是唯證相應的,故名真如,雖然說,不可說、不可念,但是,如果你證到真如,也可說、也可念,因爲,所有的念都是平等,雖有可念,但是,都是無念,雖無念,但是,有可妙用的念,所以不可說:所有言說都不壞真實相,不壞真如,爲什麼?因爲,透過真如的自性清淨心講出來的話,當然就是可說,可說相就是不可說法。所以說,以此結以有如是義故)。當知法法皆真(我們應當知道,每一法都是真實相)。法法皆如。口欲談而詞喪(“喪”就是失去。口欲談,嘴巴想要講出來,可是,詞喪:所有的語言都沒有辦法表達)。心欲緣而慮亡(心裏想要去知道一個真如是什麼,就憑這顆分別心就不是真如,所以,你心想要去攀緣真如,真如就消失了。有一個人看到這個說:口欲談而詞喪,心欲緣而慮亡,然後,他說:師父!也不能談也不能去攀緣,那怎麼辦呢?然後,就問他:你說,怎麼辦呢?師父!這個也不能講,也不能談,要講,講也不對,要想,想也不對,不要講也不要想,那我要用什麼,怎麼辦?我說:那我問你,你怎麼辦呢?繼續六道生死,那就不懂得真心是什麼)。離言絕思。究竟離相(其實,我們沒有辦法離一切相,只能說我們對這個世間稍微放下一點總可以吧!你不能離一切相,你放下一點總可以吧!不要把日子過得這麼難過總可以吧!對不對?諸位菩薩!你不能離言絕思,不能究竟離相,不然,你也活得快樂一點,簡單放一點嘛!有賺沒賺也得喝一點(廣告詞),有修沒修也得放一點,不然,你常執這樣會快樂嗎?對不對?我常說:衆生爲何要過這種日子,誰知道呢?怎麼要過這種吵架、痛苦、分別、執著的日子,很奇怪!爲何要這樣?很九怪(臺語諧音,很古怪)!)。故名真如。總舉法體竟。
癸二 問答釋疑
【問曰。若如是義者。諸衆生等。雲何隨順(注意聽!若如是義,如果真如是不可說、不可念)。(諸衆生,去何隨順)而能得入(那怎麼能修真如?你既然不可說,不可念,那你叫衆生怎麼辦?怎麼樣才能隨順進入真如?)。答曰。(你們要進入真如很簡單,底下就講,要進入真如有什麼困難,很容易!)若知一切法。雖說。無有能說可說。雖念。亦無能念可念(這樣就可以隨順真如,就可以進入如如不動,你要知道,你雖然說話,但是,雖說無有能說可說,沒有能所,雖念,亦有無念,亦無能念可念,可念就是所念,沒有你能說的,也沒有你所說的,所可以說的,沒有你能念的,也無所可念的,可念就是所,能所的意思)。是名隨順(能是空,所也是空)。若離于念(注意聽!這個念就是分別心跟執著,這個不是指思想,若離于分別的念頭,若離執著的念頭,你就是隨順)。名爲得入(真如,這個念是指透過分別跟執著的東西的念,其實它講念,其實是指放下那顆分別心執著心)。】
先問次答。問意疑真絕修(注意聽!疑,懷疑真如,絕就是無從,無從修起,真如既然不可說,以當知一切法,不可說、不可念,故名真如,就懷疑了,聽到這句話,他就開始懷疑了,疑真如絕修,絕就是無從,無從修起,既然不可說、不可念,怎麼修呢?糟糕了!無從修起,絕就是無從,無從修起)。(所以)首句承上起下。隨順問方便觀。(用什麼方便?)得入問正觀(這樣可以入正觀,先用方便然後進入正,得入就是問正觀,隨順是指方便,問這個如何是方便,得入的話,是怎麼樣問,問怎麼樣才能得入正觀)。雲何二字。疑二觀何自而修。(怎麼修?)答意舉真勸修。先明無說而說。無念而念。故曰雖說雖念。非滅于說念(非滅于說,非滅于念,不是要把這個說除掉,也不是要把這個念頭除掉,硬要說,把這個說除掉,硬要把這個念頭除掉,那是斷滅,斷滅見)。以離斷見也(以爲這樣子不論它就是真如,這是錯的)。(所以說)無有能說可說(雖然你說,沒有關系,其實,你說的人,你本身應該知道,能說所說都是空性)。能念可念者(也是空性)。(所以)明說即無說。念即無念。以離常見也(常見就是:說就是真如,念就是真如,是不是?離常見,說也是真如,念也是真如,不是這樣子,說,其實當體就是無說,那麼念,本身就是無念,這就是離常見,常見就是永遠如此,也不可以有斷滅見,也不可以有常見)。此迥絕能所(迥就是遠,遠遠地斷絕所謂能所的事,能所是對立的東西)。不落斷常(不落斷見,不落常見)。能如是知。即隨順中道之方便觀也。
若久觀純熟。得離妄念(如果你觀照久了,就可以離開這個妄念)。契彼無念真理。即正觀也。正觀而雲得入者。以如如智。契如如理。智爲能入。理爲所入。《華嚴》雲。甚深真法性。妙智隨順入故也(妙智就是你要有正知正見,不可思議的妙慧才有辦法。趙州和尚就說,老僧今日方使二十四時,意思就是老僧今天才有辦法控製這個二十四小時,以前,都被二十四個小時所驅使,意思就是說以前都被這個時間所控製,二十四個小時不得自在,老僧今日得見自性,使得二十四時,才有辦法控製二十四個小時,也就是說他在時間裏面,他都是自在的,我們以前都是被時空所束縛,能自在就是真正的本來面目)。初舉如體離言(如之體是離開一切言,舉這個如字的體性,是離開語言,不是,初舉如,體離言,不是這意思,初舉這個所謂如的體性,是離開語言的)。以明觀智境竟(觀照的智慧,這個境界,能觀、所觀就是真如)。
壬二 約依言辨德(按照語言來講,真如不可說,現在一定要講,要了解它的德,想要了解空性跟不空的道理)。以明生信境二
癸一 舉數開章
二 依章別釋(這個是科判)
癸一 舉數開章
【複次此真如者(現在我們常常在講真如,真如是什麼東西?)。依言說分別(也就是真如本來不可說,你如果一定要講,你不講不行,要襯托出真如的真實性出來)。有二種義(這兩種義就是相,因爲,有言說才能顯示真如,真如本不可說,要說就有兩種相)。雲何爲二。一者如實空(注意那個“空”字!這個空的意思是妄,虛妄、染汙;空,而不是如實的體性空,這點要注意,意思就是說虛妄、染汙的、不實在的東西空掉,而不是說我們真如的自性的體空,所以說,如實空,有的人會誤會,他把空的觀念冠在如實的上面,這是錯誤的,如實空,這個如實的實境是空的東西,那就完全誤會,意思就是說如實就是我們所講的法性,們所講的法性,真如:如實的東西,真實性的東西,它站在空性的角度來說,是不立一切法的,所以,這個如實:空,其實意思是差不多,如實就是空,空就是如實,但是,如果你把如實空,把它解釋作如實空,那變成否認掉了,把這叁個字連起來念,有時候怕發生誤會,意思就是說如實空性的真如無爲法裏面,一切妄然都是空性,但是,體性不空)。以能究竟顯實故(這樣才能顯出實在的,實實在在的,真如的,無爲的心境的道理是什麼)。二者如實不空(這個不空就是站在俗谛講的,因爲,我們有般若的智慧,無量的神通,不可思議的妙有,當然不空,要不然佛怎麼樣運用不可思議的自性清淨心來度衆生,那當然就是慈、悲、喜、舍,所以,不空站在俗谛講就是妙有,其實這個妙有簡單講就是般若的智慧,我們人沒有智慧,活著就像一枝樹枝一樣,如果,我們的般若智慧,加在我們的生命裏面,就像一盆花那麼漂亮,因爲,它有無量的智慧,能前進也能後退,容大也容小,容下善也容下惡,可以容對也可以容錯,可以容是也可以容非,容大,整個虛空都是它的本來面目,換句話說,一個有真如自性的人,天地萬物都是他的家鄉,無一處不是他解脫的地方,所以,禅宗裏面講,在體性解脫,離解脫還很遙遠,但是,在事相上解脫,當下就完成了佛道,意思就是說如果你一直思惟無生、無生……,你一直在思惟無生的道理,就是讓你一直思惟,也派不上用場,因爲,境界一現前,無生就變成有生了,所以,大修行人,他一定要找個僧團來磨練,找個有逆境的人來磨練,找個逆境,如果,沒有逆境來磨練的話,我們單單知道這個無生,我們其實顯現不出來,所以,在理上用功的人,那要經過很長遠的時間,可是,在事相上,當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