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义▪P2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子里面,如果放一点米粒或怎么样,隔了三天以后,它就会坏掉,对不对?我这个杯子里面不装任何的东西,你十年来看也没有,是不是?你二十年来看也没有,它也不会有味道,统统没有,空性的东西,当然,用这个比喻是不恰当,有跟没有好象进入无的状态,因为,空不是这个道理,但是,用这个比喻的话,是接近而已,因为那个有承载的东西是有,这个没有承载的东西是没有,事实上是不能显示空,只能讲方便讲,其实,空不是这个道理,当你有装东西的时候,它当下就是空性的东西,不坏虚空,你怎么变化空也不坏,这样才能显示空义,对不对?用有无来对立是方便讲,其性不改,所以无有变异,由不异所以不坏)。如《法华》云(这五个字要会念,这十个字也要会,不会念的话,你不晓得从哪里是顿点)。是法住法位。世间相常住(是法,住法位,世间相,常住,这意思就是“是法”:就是一切法,就是一切诸法的意思,“住 “就是安住于法位,法位就是毕竟空性那个位置,根本你不必去移动它,它就是安住在不生灭的空性里面,世间相常住,世间相就是生灭,这些生灭,其实就是常性(底下加三个字)“于一心”,常住于一心。世间相就是生灭,虽然是生灭,其实是安住在一心里面,是法住法位,一切诸法都安住于在它毕竟空性的法位里面,空性的位置里面,为什么?因为,生灭的世间相,其实就是常住于一心相)。故结归法体。惟是一心。末句依义立名(依照这个义而立这个名)。正显如体竟。

  子二 会执释名

  【以一切言说。假名无实(一切的语言说明,统统不实在)。但随妄念。不可得故(因为随妄念所有,没有办法,不可得故,只是随着妄念而已,为什么?因为所有的语言都是妄念,所有一切的语言本来就是不可得,都是无实在的东西)。言真如者。亦无有相(说到真如的真心本体,也是无有相可得)。】

  以(就是)因也(因为一切言说,)。承上(承上:根据上面。根据上面的)真如平等。因言说惟是假名。都无实义(都没有实在的)。叉言说但随妄念而有(这个言说只是一种妄念,你产生什么妄想,你就讲什么话)。自体本不可得(所以,语言上一定会有争论,所以,与其能辩不如能忍,菩萨!真正的修行不是在语言,所有的语言是透过妄想,透过分别、透过执着,除非你见到毕竟空性的智慧心,涅槃的妙心所显示出来的语言,是实相的东西,否则的话,一切语言都会有争执,话多不如话少,话少不如话好,就是这个道理,你地方话讲得很多,并不一定人家会接受,话多不如话少,话少不如话好,要讲好话嘛!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,难道不是这样吗?所以说,只是随妄念而有,自体本不可得)。上二句明言教非实(用语言的教化,不是真如体的东西)。中二句明无实所以(因为不实在)。此文恐凡愚致疑。上文既云离名字相。何以复立真如名。岂不自语违(这不是自语相违吗?)。故以假名遣之(用假名,真如也是假名)。则不相违。末二句。非特无名。即言真如。亦复无相(讲真如,其实是无相)。以名相俱属遍计所缘。《楞伽》云。名相常相随。而生诸妄想。故双遣也(《楞伽经》里面佛对大慧菩萨讲的,名相常相随,我们的语言名相都一直牢牢地随着我们的妄想、去分别,所以,而生诸妄想)。

  【谓言说之极。因言遣言。此真如体。无有可遣。以一切法。悉皆真故(这个讲得太好了,一针见血,几个字就全部把真如描绘得清清楚楚。言说之极,语言到了尽端没有办法表达,所以,只好怎么样?因言遣言,只有用语言再来遣除对语言上的执着,但是,此真如体是无有可遣,真如的自体性是没有办法遣除的,为什么?以一切法,悉皆真故,一切法本来毕竟空性,悉皆真故,亦无可立,立什么?因为,一切的名相语言,你安排这个名字,这个杯子、这个桌子,其实,没有杯子可得,没有桌子可得,没有麦克风,没有所谓的墙壁,一切的相都是不可得,为什么?一切相都是空,空就是真如,所以,一切法悉皆真故,那就是真如)。亦无可立(为什么无可立?)。以一切法。皆同如故(为什么皆同如故?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,对不对?)。】

  问。既名相双遣。但立假名。何故不立余名(为什么不立其他的名相呢?)。唯云真如耶。答真如者。是言说之极名(真如意思就是说讲到后来没办法讲了,没办法形容,只好用真如)。无名立名(实在是没有名可立)。(但是)强名真如。此名之外。更无有加(这个名是最后了,不要再加,要加的话,愈描愈黑)。如摄论中十种名(就像摄论当中,摄大乘论当中有十中名相)。真如是第十究竟名。故云极也。

  因言遣言者。以此极名(就是最极之名,无以复加的形容,真如就是无以复加)。遣一切名言之执。若无此名。无以遣名(没有这个执着,没有这个名字,就没有办法遣除真如之名)。若存此名。安得离名(如果存在这个名字,怎么能够离名?)。如禅堂止静声(禅堂的止静声打得很大声,大家就静静的)。以声止声(用声音来止住声音)。自声亦止(不要讲话,对不对?当然,你讲不要讲话,当下就要停了,如果一直:不要讲话、不要讲话……,我叫你不要讲话,你听不懂吗?不要讲话,一直形容,哇!那糟糕了!你一直叫,叫什么,对不对?所以,以声止声,一声就可以止了,所以,重复的话没有办法形容)。若无此声。不止余声(如果没有这个声音,没有办法停止其他的声音)。若存此声。不得全静(若存此声,一直讲:不要讲话、不要讲话,做老师就常常讲,做老师的人不讲不要讲话,会死掉的,我当老师的时候,我会很有个性。有一次,去上课的时候,因为很吵、很吵,我讲:不要讲话!后面还在讲话,我课本一拿就走了,我是多有个性的人,知道吗?真的。因言遣言,又没有办法,无可遣,又不能遣,叫他不要讲话他拼命讲话,谈都不要谈,到后来,你不讲话你再来叫我上课。有一次,我去大学上课的时候,在讲话,我开始坐着到五分钟,都不讲半句话,声音就一直静、一直静,一直静下来,我不要讲:不讲话,因为不讲话,他发现我还有声音,奇怪!刚开始上课,师父怎么都没有声音,然后,大家一直看师父,不要因言遣言,用微笑的就可以,比他更高竿,上课,我五分钟不讲话,我看你会不会再继续讲话,我不相信,真的,所以,讲经的时候,上课的时候,他一直讲话,你就不要讲,等到大家静了,已经把心收回来了,注意在听你讲话,一鸣就惊人,人个子小,花招却百出,因言遣言也是假名,是不是?所以说,若存此声,不得全静)。真如之名亦尔。必要依此遣言之言。乃得显其理之绝言。即此遣言之言。亦是假名。非实有真如之相可名也。

  此真如体。无有可遣者。前虽双遣虚妄名相(又遣,名相是假的,我用名相去遣除名相,怎么样?)。此真如实体。本无可遣。何以故。以是妙智境故(因为,真如的境界就是妙智慧的境界)。一真一切真。无伪无妄。无法可遣也(没有虚伪,没有虚妄,无法可遣)。既无可遣。自应可立。然亦无可立(也是不可立,立就是让它存在)。何以故。离妄情故(你让它存在的话,也是一种执着:离妄情故)。一如一切如(所以说,你悟到毕竟空性的话,你什么都解决了,如果,你悟到空性,放下,无所住的话,那也是一切无碍)。不别不具(也没有什么差别相,也不离当下的不同相,不别也不异,没有什么差别,也没有什么不同)。无法可立也。

  又非以真体遣生灭法也(也不是用那个真如的体性来遣生灭,)。何以故。以生灭门中。染净诸法。本无自性。全体即真。故不待遣也(你不需要遣除)。遣既无遣。立亦不立。可以故。以一切生灭等法。不坏差别相(不可以否定这个差别相,以一切生灭法不能否定,就像我们今天讲经说法,你说空吗?也对!但是,不能坏说一切法的存在性,我确确实实在说法,你们确确实实在听法,说法者空,听法者也空,没有所谓的能听,没有所谓的能说所说,也没有所谓的能听所听,能所本来就是不生灭的东西,但是,因为毕竟空性也不离当处的生灭,所以,不能坏差别相,坏差别相的话,那么就不是真如)。本来同如。故不待立也(不必立)。若有遣立。心外有法。终成对待(还是对立的,所以,有所对待就是不二,对待就是二,终成二法,对待就是二法,你如果终成对待,还毕竟变成二元对立)。何以得成。真俗圆融。一心中道。绝待之理(所以,当你的内心里面一直发挥慈悲喜舍的时候,你的内心里面就开始一直完成不二的观念,慈:予乐,悲就是拔苦,喜就是随喜,慈、悲、喜、舍,舍的话,一切无所住,慈、悲、喜、舍,一直溶入你的生命里面,无怨无悔,然后,宽恕,把善的心所一直发挥出来,真如要见就屈指可数了,指日可待,如果一意孤行不听劝告,以为是在亲近三宝,但是,执着刚强难化,离真如就愈来愈远,要融一切俗谛里面于无生,要常常认为本来不生,本来不灭,没有所谓的开始,也没有所谓的结束,那这么样子,你就慢慢进入真俗圆融,一心中道,绝待之理)。曰无可遣者。以俗即是真故。无可立者。以即俗之真本现故(俗谛当下就是真的本)。喻如真金之与金器。何遣何立(就象真的金,以金器,器就是差别相,真金就是体,金器就是差别相,一切相用的差别相就是金器,一切的差别相不离金就是不离体,何遣何立,你根本就不必遣,杯子是金打造的,你要找到金,我要找到金的体,杯子就是。今天有人用K金做的佛像,他准备放在我们流通处里面;二楼展览,都是金的,我说:放那个不知会不会被偷拿。真的,放那个也很危险,所以,人家赠送师父的一幅画四百五十万,我到现在都不敢拿出来,放在那边,明天就没了,像我们这个,那个木工阿华,你知道吗?他的工具放在那个地方,有人专门在偷木工的工具,他很奇怪!我们这个保全,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