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义▪P2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门的门就通入涅槃)。举此一心。通摄二门。二门不出一心。为显是义。故言体也。今约真如门心性。虽举体随缘。而全体不变。不变则生实不生(虽然我们有生,生就是所谓的增加,我们今天好像是有真正地来到这个世间,每天身体都在变胖,你们变胖又变高,以前唱的歌,是不是?我们到老了,是变瘦又变黑,生实在是不生,所以,生实在是没有生,所谓的增加,其实是没有增加)。生既不生。灭亦不灭(灭也是观念,所以,师父已经告诉你了,生灭其实是一种意识的转变,就是这么一回事情,只是在念头里面转变而已,所谓的好、所谓的坏、所谓的生、所谓的灭,都是在意识里面的分别,生命就是意识形态,就是这么一回事情,生命就是一种意识形态,灭也是不灭,生也是不生)。三际平等。常住不动。

  【一切诸法。唯依妄念。而有差别。若离心念。则无一切境界之相。((法师捶桌讲道:)太好了!这句话就是讲得太好、太好。“一切诸法,唯依妄念,而有差别”。我说《大乘起信论》很重要,虽然,有某些地方不是很圆融,但是,你看!这个文字实在讲得美得不得了,一切诸法,唯依妄念,统统是你的妄念,妄念就是你的分别执着而有差别。你想想看!当你不起心,当你不分别,你不执着的那一刹那是什么,那是何等的境界,你能体会得出来吗?当你不分别、不执着,那一刹那,那是何等的境界,是何等的洒脱、何等的自在、何等的开朗、何等的喜悦,你想像得出来吗?因为,你有妄念,所以,有种种的差别,就是不平等相,差别就是不平等相,若离心念,则无一切境界之相,那就进入平等了,无一切境界就是唯心,心就是意识形态,所以说,你什么观念就过什么生活,你什么观念,你就过什么生命,简单讲就是这样,你的生命由你的观念在主宰,你用什么观念,你就过什么生命,你用苦恼、计较、分别的观念,你就过苦恼无量的生命,你用解脱的胸量,你就是过解脱快乐的日子,就这么一回事情。有一个杂志社的人他来,说:希望师父做他的顾问,他说他听了师父的《死亡的艺术》,他说:哇!这个比赚了一亿更值得,哇!这个做了很赚钱,杂志社的,他说他听了师父的《死亡的艺术》,噢!这个不只赚了一千万,赚了一亿还更值得,《死亡的艺术》那套才几块钱而已,对不对?所以,我们内心里面那种观念改变的话,你就是大富翁)】

  此会妄显真。承上既言心性不生不灭(上面所讲的心性是不生不灭)。云何现有诸法。既有诸法。何谓性不生灭。故释云。一切诸法。本来无实(本来就是不实在的)。但因最初一念不觉。迷真起妄。妄有一切境界(虚妄的执着认为有一切的境界)。差别之相。一念未动以前。惟是一真法界。此约根本而论。若就现前诸法差别之相。唯依众生。遍计执情所作(“遍计”就是不圆满,不圆成,遍计执是对圆成实性来讲的,遍计所执是对圆成实性来讲的,执情就是说增加了这一分执着跟分别心,情执嘛!对不对?执情:执着了这分感情,所作:所产生的,事实上就是如此,你要痛苦自己,谁也救不了你)。妄计实有。如依病眼。妄见空华(就像病的眼睛,妄见虚空有花)。空原无华。见病(就是眼睛有毛病,是不是?见病:眼睛是见,见就是眼睛差,毛病)所成。若离见病。华本无有(如果,你离开这个眼睛的见病,花本来就不存在)。故云若离心念。则无一切境界之相。

  【是故一切法。从本已来(一切法从无量亿劫以来,从无始来,从本,这个“本”字涵义很深,只要你起心动念要去讨论它,这个本就存在,当你讨论它的时候,它就是作为假设的开始,就是这个意思)。离言说相(离一切的语言,因为从本已来是什么?本来就毕竟空性,根本就不能用语言去讨论它)。离名字相(名字,语言是人类发明的意识,意识所创造的,名、名字、名字相当然也是,名字相就是文字相,就是文字,文字产生名相)。离心缘相(是指第六意识的攀缘心、分别心,离开这些心的分别)。毕竟平等(为什么讲毕竟平等?因为,缘起本身就是不生灭的体性,本来就是空的东西,所以说,离心缘相,那么不生不灭的不是用你分别心执着,这个分别心、执着心去推测的东西,是毕竟平等,毕竟平等就是没事,一切法都没事,不曾发生过什么事,所以,发生当下就是空,虽然一切空又不离当下,所以说,毕竟平等,也就是不增不减、不生不灭的这颗涅槃的心,毕竟平等就是涅槃,当下就是涅槃的妙心)。无有变异(不曾经变化过,你所有的变化正因为你的习性、分别意识心、执着心,所以,本来是涅槃不生不灭、不增不减,无有变化的,无有变异的)。不可破坏(破坏是缘起法,缘起法可以让你破坏,空性的东西,怎么能够让你破坏,就像虚空一样,你拿刀子杀它,拿火烧它,或是拿水淹它,水、火或是风,风是吹动,水、火、风是最大的灾难,我们能够吗?也不能够动到虚空的一根汗毛,当人保持一颗无相的心,所有的相对你完全没有作用,今天你吃得多,吃得少,吃得好,吃得坏,吃得饱,吃得饿一点,你都是放下,乃至于有一天,你饿,饿得快昏掉了,你还是不离这颗菩提心,所以,我觉得孔子讲那句话也是很了不起,“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”,就是这么一回事情,君子固穷,也就是说一个君子,当他穷途潦倒的时候,他还保守他的操守,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,小人的话,一碰到境界,就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,就变了:穷斯滥矣,这跟一心没有什么两样,当然这是儒家的思想跟佛家的思想,这是我个人的观感,不知道合不合这个道理,我是这样想,所以,一个悟到不生不灭的人,什么境界来他都是一样,染净一如,尘自生灭,自性不动,就是这么一回事情,对不对?所以说,不可破坏,你破坏它什么,不可破坏,所以说,你怎么能够伤到大彻大悟的人的心,怎么可能呢!你害我酒醉,你害我伤心,世间人你才能作到他,大彻悟的圣贤,你怎么能够害他伤心,你怎么能害他酒醉,你不酔就算很好了,还害他酒醉,你了好了,你脑袋坏掉吗?)。唯是一心。故名真如(统统是我们心的问题,对不对?都是我们的心,就是真如的东西)。】

  此结妄归真(结一切的妄,恢复到一切的真。)。一切法乃依他性(“依他性就是缘起)。众生不了依他如幻(因缘起如幻)。妄起遍计执性(“遍计执性”就是说在依他起性里面迷惑,叫做遍计执性,迷于缘起法,不懂得、不晓得那是生灭的缘起法,起这个遍计执性,为什么会有遍计执性?迷于缘起法,故有遍计执性,不了解缘起本来就是性空,本来就是不可得,拼命地追,追逐到最后就是妄想、生死)。是故二字。承上是所执本空故。一切法从根本来。惟是一心。非言说音声之可表。非名字文句之得诠(得诠就是可以解释的,不是名字文句可以拿来解释它,你就算名字文句来讲,去讲它的话,它也是名字文句的东西,真如一心,它必需离开文字相,禅宗是不离文字,或者是离文字,这个都对,不离文字就是真如,离开文字就是禅宗的即心即佛)。非心缘念虑之能及(不是心缘念虑之所能及,不是你那一颗用,不是用你那一颗分别执著心可以通达真如,就是心缘念虑之能及,也就是妄心是达不到真心的,但是,妄心又不离真心,这是《楞严经》讲的,不是用你那一颗心缘念虑,你那一颗攀缘的心,或者是那一颗心,念念不断地分别执着心,所可以达到真如的,真如要做一个功夫,要做观照,观照的功夫,要做放下,放下,到最后连放下的观念都没有,就见到真如,你第一个开始不做观照,不放下能所,那你完全没有力量去放下,没有对治嘛!)。言语道断。心行处灭(所以,言语道断就是不能用语言去说,言语要说就没有,言语道断是赞叹真理深妙不可说的用语,又可作语言道断、言语道过、名言道断,常常跟“心行处灭“一语连用,我这里有一点资料,我念一下:《六十华严经》卷五,远离取相真实观:你要远离那一颗执着的相,取相就是执着的相,要这样才能够得到真如的观照,你不离相就是没有办法,简单讲,修行在相上打转,没有真正的戒、定、慧,都是事相里面打转,生灭的东西,不能具足本性的楞严大定,所以,远离取相真实观,得自在力决定见,那个时候你远离了相,相对你没有作用,你心的念力就一直产生,得自在力决定见,言语道断行处灭,这个是《六十华严经》讲的。言语道断行处灭,《大智度论》卷五,也这样讲:言语已息,心行亦灭。一切的语言都停止了,一切心的念头也放下了,那个时候就是真如,也就是对于表示第一义谛、实相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都是表示第一义谛,第一义谛的实相,断绝言语、思虑的那个时候,那么心行处灭呢?心行处灭就是不及思虑分别的境界,没有办法用思想上去推测,没有办法用那颗分别心去达到,就是这么一回事情。这是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)。故皆离之(统统离开)。上三句离妄名真(离妄:离开妄心,简单讲,就是放下这颗虚妄的执着,那么,真如就现前,)。下三句离异名如(异就是不同。离开不同的差别相,放下这颗不同的差别相,你就进入了如字,离妄名真,离异名如,这个都是在形容平等,你用一颗平等心,那就是答案了,离妄:离开一切虚妄,妄,当然有差别相,离开一切虚妄相就是不着虚妄的相,你就是真,异就是差别相,那就是平等,离异就是平等相,平等相就是如,离妄就是真)。一切诸法。一味一相。毕竟平等(所谓一味一相就是无相,无味无相,这个一是指绝对的,不是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的一,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就是这样子。一味一相,毕竟平等,平等是什么?就是空)。虽通染净。其性不改(虽然通这个染跟净,性是不改)。故云无有变异。由不异故不坏(因为你没有什么差别相,平等嘛!所以,也没有所谓变坏的东西,我这杯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