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義▪P2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門的門就通入涅槃)。舉此一心。通攝二門。二門不出一心。爲顯是義。故言體也。今約真如門心性。雖舉體隨緣。而全體不變。不變則生實不生(雖然我們有生,生就是所謂的增加,我們今天好像是有真正地來到這個世間,每天身體都在變胖,你們變胖又變高,以前唱的歌,是不是?我們到老了,是變瘦又變黑,生實在是不生,所以,生實在是沒有生,所謂的增加,其實是沒有增加)。生既不生。滅亦不滅(滅也是觀念,所以,師父已經告訴你了,生滅其實是一種意識的轉變,就是這麼一回事情,只是在念頭裏面轉變而已,所謂的好、所謂的壞、所謂的生、所謂的滅,都是在意識裏面的分別,生命就是意識形態,就是這麼一回事情,生命就是一種意識形態,滅也是不滅,生也是不生)。叁際平等。常住不動。

  【一切諸法。唯依妄念。而有差別。若離心念。則無一切境界之相。((法師捶桌講道:)太好了!這句話就是講得太好、太好。“一切諸法,唯依妄念,而有差別”。我說《大乘起信論》很重要,雖然,有某些地方不是很圓融,但是,你看!這個文字實在講得美得不得了,一切諸法,唯依妄念,統統是你的妄念,妄念就是你的分別執著而有差別。你想想看!當你不起心,當你不分別,你不執著的那一刹那是什麼,那是何等的境界,你能體會得出來嗎?當你不分別、不執著,那一刹那,那是何等的境界,是何等的灑脫、何等的自在、何等的開朗、何等的喜悅,你想像得出來嗎?因爲,你有妄念,所以,有種種的差別,就是不平等相,差別就是不平等相,若離心念,則無一切境界之相,那就進入平等了,無一切境界就是唯心,心就是意識形態,所以說,你什麼觀念就過什麼生活,你什麼觀念,你就過什麼生命,簡單講就是這樣,你的生命由你的觀念在主宰,你用什麼觀念,你就過什麼生命,你用苦惱、計較、分別的觀念,你就過苦惱無量的生命,你用解脫的胸量,你就是過解脫快樂的日子,就這麼一回事情。有一個雜志社的人他來,說:希望師父做他的顧問,他說他聽了師父的《死亡的藝術》,他說:哇!這個比賺了一億更值得,哇!這個做了很賺錢,雜志社的,他說他聽了師父的《死亡的藝術》,噢!這個不只賺了一千萬,賺了一億還更值得,《死亡的藝術》那套才幾塊錢而已,對不對?所以,我們內心裏面那種觀念改變的話,你就是大富翁)】

  此會妄顯真。承上既言心性不生不滅(上面所講的心性是不生不滅)。雲何現有諸法。既有諸法。何謂性不生滅。故釋雲。一切諸法。本來無實(本來就是不實在的)。但因最初一念不覺。迷真起妄。妄有一切境界(虛妄的執著認爲有一切的境界)。差別之相。一念未動以前。惟是一真法界。此約根本而論。若就現前諸法差別之相。唯依衆生。遍計執情所作(“遍計”就是不圓滿,不圓成,遍計執是對圓成實性來講的,遍計所執是對圓成實性來講的,執情就是說增加了這一分執著跟分別心,情執嘛!對不對?執情:執著了這分感情,所作:所産生的,事實上就是如此,你要痛苦自己,誰也救不了你)。妄計實有。如依病眼。妄見空華(就像病的眼睛,妄見虛空有花)。空原無華。見病(就是眼睛有毛病,是不是?見病:眼睛是見,見就是眼睛差,毛病)所成。若離見病。華本無有(如果,你離開這個眼睛的見病,花本來就不存在)。故雲若離心念。則無一切境界之相。

  【是故一切法。從本已來(一切法從無量億劫以來,從無始來,從本,這個“本”字涵義很深,只要你起心動念要去討論它,這個本就存在,當你討論它的時候,它就是作爲假設的開始,就是這個意思)。離言說相(離一切的語言,因爲從本已來是什麼?本來就畢竟空性,根本就不能用語言去討論它)。離名字相(名字,語言是人類發明的意識,意識所創造的,名、名字、名字相當然也是,名字相就是文字相,就是文字,文字産生名相)。離心緣相(是指第六意識的攀緣心、分別心,離開這些心的分別)。畢竟平等(爲什麼講畢竟平等?因爲,緣起本身就是不生滅的體性,本來就是空的東西,所以說,離心緣相,那麼不生不滅的不是用你分別心執著,這個分別心、執著心去推測的東西,是畢竟平等,畢竟平等就是沒事,一切法都沒事,不曾發生過什麼事,所以,發生當下就是空,雖然一切空又不離當下,所以說,畢竟平等,也就是不增不減、不生不滅的這顆涅槃的心,畢竟平等就是涅槃,當下就是涅槃的妙心)。無有變異(不曾經變化過,你所有的變化正因爲你的習性、分別意識心、執著心,所以,本來是涅槃不生不滅、不增不減,無有變化的,無有變異的)。不可破壞(破壞是緣起法,緣起法可以讓你破壞,空性的東西,怎麼能夠讓你破壞,就像虛空一樣,你拿刀子殺它,拿火燒它,或是拿水淹它,水、火或是風,風是吹動,水、火、風是最大的災難,我們能夠嗎?也不能夠動到虛空的一根汗毛,當人保持一顆無相的心,所有的相對你完全沒有作用,今天你吃得多,吃得少,吃得好,吃得壞,吃得飽,吃得餓一點,你都是放下,乃至于有一天,你餓,餓得快昏掉了,你還是不離這顆菩提心,所以,我覺得孔子講那句話也是很了不起,“君子固窮,小人窮斯濫矣”,就是這麼一回事情,君子固窮,也就是說一個君子,當他窮途潦倒的時候,他還保守他的操守,君子固窮,小人窮斯濫矣,小人的話,一碰到境界,就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,就變了:窮斯濫矣,這跟一心沒有什麼兩樣,當然這是儒家的思想跟佛家的思想,這是我個人的觀感,不知道合不合這個道理,我是這樣想,所以,一個悟到不生不滅的人,什麼境界來他都是一樣,染淨一如,塵自生滅,自性不動,就是這麼一回事情,對不對?所以說,不可破壞,你破壞它什麼,不可破壞,所以說,你怎麼能夠傷到大徹大悟的人的心,怎麼可能呢!你害我酒醉,你害我傷心,世間人你才能作到他,大徹悟的聖賢,你怎麼能夠害他傷心,你怎麼能害他酒醉,你不酔就算很好了,還害他酒醉,你了好了,你腦袋壞掉嗎?)。唯是一心。故名真如(統統是我們心的問題,對不對?都是我們的心,就是真如的東西)。】

  此結妄歸真(結一切的妄,恢複到一切的真。)。一切法乃依他性(“依他性就是緣起)。衆生不了依他如幻(因緣起如幻)。妄起遍計執性(“遍計執性”就是說在依他起性裏面迷惑,叫做遍計執性,迷于緣起法,不懂得、不曉得那是生滅的緣起法,起這個遍計執性,爲什麼會有遍計執性?迷于緣起法,故有遍計執性,不了解緣起本來就是性空,本來就是不可得,拼命地追,追逐到最後就是妄想、生死)。是故二字。承上是所執本空故。一切法從根本來。惟是一心。非言說音聲之可表。非名字文句之得诠(得诠就是可以解釋的,不是名字文句可以拿來解釋它,你就算名字文句來講,去講它的話,它也是名字文句的東西,真如一心,它必需離開文字相,禅宗是不離文字,或者是離文字,這個都對,不離文字就是真如,離開文字就是禅宗的即心即佛)。非心緣念慮之能及(不是心緣念慮之所能及,不是你那一顆用,不是用你那一顆分別執著心可以通達真如,就是心緣念慮之能及,也就是妄心是達不到真心的,但是,妄心又不離真心,這是《楞嚴經》講的,不是用你那一顆心緣念慮,你那一顆攀緣的心,或者是那一顆心,念念不斷地分別執著心,所可以達到真如的,真如要做一個功夫,要做觀照,觀照的功夫,要做放下,放下,到最後連放下的觀念都沒有,就見到真如,你第一個開始不做觀照,不放下能所,那你完全沒有力量去放下,沒有對治嘛!)。言語道斷。心行處滅(所以,言語道斷就是不能用語言去說,言語要說就沒有,言語道斷是贊歎真理深妙不可說的用語,又可作語言道斷、言語道過、名言道斷,常常跟“心行處滅“一語連用,我這裏有一點資料,我念一下:《六十華嚴經》卷五,遠離取相真實觀:你要遠離那一顆執著的相,取相就是執著的相,要這樣才能夠得到真如的觀照,你不離相就是沒有辦法,簡單講,修行在相上打轉,沒有真正的戒、定、慧,都是事相裏面打轉,生滅的東西,不能具足本性的楞嚴大定,所以,遠離取相真實觀,得自在力決定見,那個時候你遠離了相,相對你沒有作用,你心的念力就一直産生,得自在力決定見,言語道斷行處滅,這個是《六十華嚴經》講的。言語道斷行處滅,《大智度論》卷五,也這樣講:言語已息,心行亦滅。一切的語言都停止了,一切心的念頭也放下了,那個時候就是真如,也就是對于表示第一義谛、實相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都是表示第一義谛,第一義谛的實相,斷絕言語、思慮的那個時候,那麼心行處滅呢?心行處滅就是不及思慮分別的境界,沒有辦法用思想上去推測,沒有辦法用那顆分別心去達到,就是這麼一回事情。這是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)。故皆離之(統統離開)。上叁句離妄名真(離妄:離開妄心,簡單講,就是放下這顆虛妄的執著,那麼,真如就現前,)。下叁句離異名如(異就是不同。離開不同的差別相,放下這顆不同的差別相,你就進入了如字,離妄名真,離異名如,這個都是在形容平等,你用一顆平等心,那就是答案了,離妄:離開一切虛妄,妄,當然有差別相,離開一切虛妄相就是不著虛妄的相,你就是真,異就是差別相,那就是平等,離異就是平等相,平等相就是如,離妄就是真)。一切諸法。一味一相。畢竟平等(所謂一味一相就是無相,無味無相,這個一是指絕對的,不是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的一,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就是這樣子。一味一相,畢竟平等,平等是什麼?就是空)。雖通染淨。其性不改(雖然通這個染跟淨,性是不改)。故雲無有變異。由不異故不壞(因爲你沒有什麼差別相,平等嘛!所以,也沒有所謂變壞的東西,我這杯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